第四千八百零五章 高度拟人(2 / 2)
围观百姓震惊不已,纷纷议论。有人怒斥邪教蛊惑人心,也有人沉默低头??他们家中,或许也曾供奉过类似的木像。
这时,一道清朗之声响起:“忏悔,即是救赎之始。”
众人回头,见一青衫少年缓步走来,眉目温润,手持一卷旧书。正是诸葛乔,诸葛亮养子。他蹲下身,扶起老妇,柔声道:“您能说出真相,已是迈出了第一步。从今往后,若您愿意,可加入‘明心会’,以余生弥补过错,传播正道。”
老妇含泪点头。自此,“明心会”在蜀中兴起,专司揭露邪教残余、救治受害之人、重建民心信仰。不久,荆、豫、扬诸州纷纷效仿,形成一张遍布天下的善念网络。
可就在这股清流涌动之际,一道身影悄然出现在长安郊外。
那人穿着粗布麻衣,面容平凡,眼神却深不见底。他在一处荒坟前停下,从怀中取出一块破碎的铜镜残片,轻轻放在墓碑前。
“老师……”他低声说,“您错了。人心并非不可控,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
此人竟是昔日南华教核心弟子之一,名为桓厉。当年因反对堕星者直接操控帝王而被逐出教门,隐居多年。如今见大势已变,反而冷笑不止。
“你们以为摧毁了邪神,便迎来了光明?”他望着残镜中扭曲的倒影,“可真正的力量,从来不在于神鬼,而在于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恐惧、贪婪、执念、欲望……这些才是永恒的土壤。”
他站起身,将残镜埋入土中,低语:“待我重建南华遗志,不靠神谕,不靠符咒,只用一句话??‘我能给你想要的一切’。”
他知道,只要人间还有痛苦,就永远会有信徒。
而这,也正是林昭最担忧的事。
此时,昆仑山顶,林昭的最后一丝形体也开始消融。他感受着九州大地上起伏的心跳,听见无数人在祈祷、在哭泣、在欢笑、在奋斗。他知道,自己无法永远守护这片土地,但只要有人愿意相信善良,他就从未真正离去。
“苍璃……”他忽然轻唤一声,仿佛穿越时空,看见那个站在赤水渊边的女子,“你说我傻不傻?”
无人回应,风却忽然温柔起来,拂过他的脸颊,像是某种无声的回答。
下一瞬,他的身体彻底化作星光,随风散去,融入天地之间。
然而,就在星光消失的刹那,冰莲台上的那朵小白花,忽然轻轻摇曳了一下。紧接着,花瓣飘落,随风北去,不知所踪。
三个月后,洛阳城外一个小村庄里,一名农妇诞下一名女婴。接生婆惊呼:“这孩子出生时,手里攥着一朵干枯的小白花!”
人们围上来观看,只见那花虽枯,却不腐,触之竟有淡淡温热。村中老者颤声说道:“百年前传说,有位守塔人牺牲自己拯救苍生,临终前化作风中的花……莫非,是她回来了?”
女婴睁开眼,眸光清澈,嘴角微扬,似笑非笑。
同一时间,七地异动:
许都,曹操梦见少年林昭站在铜雀台上,对他拱手作别;
西凉,马超在练兵场上突然停枪,望向天空喃喃:“兄弟,你走好。”
江东,周瑜琴弦第三次自动复原,奏出一段从未记载的旋律;
荆州,关羽刀鸣三日不止,最终在刀柄刻下“义贯古今”四字;
南阳,诸葛亮推演天机,卜得一卦:“风起无形,光照万世。”
蜀中,孩子夜夜梦见一位白衣男子站在星下,对他点头微笑;
幽州,赵云抱着那名获救孩童走过雪地,发现身后脚印旁,多了一行看不见的足迹。
岁月流转,十年过去。
天下并未因此太平盛世,战乱仍偶有发生,贪官污吏亦未绝迹。可奇怪的是,每当灾难降临,总有人挺身而出??或是一介书生冒死谏言,或是一名老兵独自挡在溃堤之前,或是一位母亲将最后一口粮留给陌生人。
人们开始讲述一个故事: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世界的安宁。他没有留下名字,也没有庙宇祭祀,但他活在每一个选择善良的瞬间。
孩子们听着长大,青年们记在心里,老人们临终前还会轻声说:“我相信他还在看着我们。”
又三十年后,一位游方道士来到昆仑山,欲寻传说中的冰莲台。历经千辛万苦登顶,只见白雪皑皑,唯有一块石碑静静矗立,上面刻着两行字:
**“守塔者已去,然塔影长存。
不信光明者,终将被黑暗吞噬。”**
道士跪拜良久,起身时,忽觉袖中多了一朵小白花,洁白如初,芬芳沁心。
他抬头望天,北斗璀璨,排列依旧如钥匙之形。
风吹过,花瓣轻轻颤动,仿佛在回答一个永恒的问题:
“你还相信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