逞凶长安城(2 / 2)
韦氏问:“如何稳住?”
安乐公主在韦氏耳边说了,韦氏眉开眼笑,“我儿聪明!”便命上官婉儿觐见。
不一会,上官婉儿走了进来,行礼完毕,婉儿突然发现韦氏和安乐公主目光躲躲闪闪,似乎害怕和自己接触,说话吞吞吐吐。再看李显,已然驾崩一个时辰,仍只几个内廷宫人知道,一应仪式俱无,显然是韦氏母女根本没把他放在心上。
上官婉儿何等机敏,心中已然雪亮,然不动声色,只道:“臣斗胆请问皇后,圣上驾崩前,可有遗言?”
韦氏看了一眼安乐公主,安乐公主心领神会,立马接口:“父皇突然崩逝,哪有遗诏?然父皇在时,外有群臣效命,内有母后执掌,天下安定,我看不必大动干戈,照旧吧。”
上官婉儿岂能不明白“照旧”的真意?但她依然不说什么,只是躬身行礼:“臣明白。”
安乐公主便站起身来:“好!婉儿,你便写下诏书,布告天下,皇帝驾崩,温王(李显第四子李重茂,年方15)年幼,由皇后摄政,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韦温,中书令宗楚客辅政。”
上官婉儿见她抢在皇后面前,迫不及待的发号施令,且似乎早有预谋,仿佛早就做好了皇帝驾崩的准备,心中一痛,只是说:“臣遵旨。”她将头低下,不愿让两人看见自己的眼泪。
走出宫门,上官婉儿深深吸了一口气,她很清楚,一旦这样的诏书真的昭告天下,自己便是千夫所指,然而她已经没有选择,没有退路,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前方是万丈深渊。
景龙四年六月初二夜,李显崩逝长生殿,年五十五,疑为妻女所害。
次日,昭告天下,皇帝驾崩,皇后摄政,韦氏一党自此掌握大权,朝廷上下,一片惶然。
这日,上官婉儿正坐在宫中,突然大门“砰”的打开了,太平公主满脸怒容站在门口。
上官婉儿一惊,急忙行礼,然而刚刚弯下腰,就被一把抓起,她与太平公主此时几乎脸对着脸,只见这位平素从容不迫的公主脸色扭曲,抓住自己的双手像是想把她身上的肉撕下来一般。
只听公主颤抖着问道:“说!你们为何要害死我哥哥?”
太平公主自得知皇帝驾崩就敏锐的觉得事情不对,而韦氏等人如此迫不及待的扶植亲信,抢班夺权,更加印证了这点,更令她吃惊的是,诏书竟然是上官婉儿所写,那么此人一定参与了韦氏的阴谋。
公主数十年来精明强干,果敢沉毅,与软弱的哥哥并不甚好,然而他如此被害,奸人得意,更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心头怒火中烧,撕下了一切虚情假意,直接抓住上官婉儿,严辞诘问。
上官婉儿等她说完了,也不辩解,只低头道:“婉儿无能,未能识破奸人诡计…”
太平公主突然抽出一把匕首,架在她的脖子上:“上官婉儿!你以为本宫可欺吗?”
冰凉的匕首刺破了婉儿的皮肤,鲜血开始渗出,婉儿用手指了指桌上,“那里也有份诏书,请公主过目。”
公主看过去,果然另有一份,她的匕首稍稍松开了一些,“昭容娘娘,如果让本宫知道你在耍阴谋,本宫一定会让你比来俊臣,薛怀义死得更加难看!”说话时双目只瞪着上官婉儿,观察她的表情。
上官婉儿表情却异常坚定:“待公主看过诏书,再杀婉儿,婉儿纵使千刀万剐也瞑目了。”
太平公主见她如此说,便将匕首拿开,一步跨到桌前,拿起诏书看了起来。
是的,这是上官婉儿的亲笔,虽然皇帝仍然是“暴卒”,但皇后摄政却改为了“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摄政”,更没有提到韦氏党羽,这份诏书将彻底葬送韦氏的希望。
公主转怒为喜,见婉儿脸色苍白,脖子上鲜血淋漓,不禁心疼,上前抱住她,轻轻安慰。
婉儿却突然大哭起来,是的,她明白,这里的一切事情已经完成了。
两个最聪明的女人又站在了一起,太平公主长舒一口气,事情没有变坏,“婉儿,你就搬进公主府吧,本宫会遣勤王之兵,除灭韦氏母女,你我二人一起辅佐新君吧。”她以为上官婉儿定会同意。
然而上官婉儿却摇摇头,“臣不去了,臣只盼削发为尼,赎清罪过。”
“什么?”
“正是,婉儿一生作恶多端,天下忠义之士早欲杀之,只会连累公主,不如自我了断。”
太平公主诧异的看着她,良久,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