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人与狗都请勿模仿(2 / 2)
“老周……你还记得那年除夕,咱俩轮班守灶,就为了多捞两块肉吗?”林素云笑着开口。
“记得。”老人声音沙哑,“你还偷塞给我半个猪耳朵,说是‘压岁礼’。”
话音未落,热汤端上桌。两人同时低头啜饮。
刹那间,林素云怔住了。她放下碗,抬手擦了擦眼角:“就是这个味儿……连野葱的涩劲都一模一样。”
周振国久久不语,直到一滴泪落入汤中。
“素云啊……”他低声说,“我对不起你。当年要是胆子大点,咱们说不定早就走了。可我怕连累你,所以写了绝交信……其实那信,是我妈逼我写的。”
林素云轻轻摇头:“我知道。我早就知道了。可我一直没告诉你,我保存着那封信,每年除夕都拿出来读一遍??不是恨,是惦记。”
那一晚,他们聊到深夜,话题从饥饿岁月说到子女婚嫁,从疾病困扰谈到晚年孤独。没有承诺复合,也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像两棵被风吹散多年的老树,终于借着同一场雨,重新感知彼此根系的方向。
第二天清晨,宋檀收到周老托邮局寄来的一样东西??一只破旧搪瓷碗,内壁斑驳掉漆,边缘还有道裂痕,用银线细细锔补过。
附言写道:
> “这是我当年盛汤的碗。
> 五十一年了,我一直留着。
> 昨天喝完汤,我突然觉得,它终于圆满了。
> 麻烦你转交林老师,就说:
> ‘这一碗,补上了半辈子的空缺。’”
宋檀捧着碗,站在晨光里许久不动。
她忽然明白,所谓“寻味”,从来不只是找回过去的味道,而是借由味觉这条隐秘通道,让人得以穿越误解、恐惧与时间的荒漠,重新触碰到那些曾以为永远失去的情感联结。
月底,“记忆墙”再次更新。新增一幅双联画:左侧是两张年轻面孔并肩而立的黑白合影,右侧是昨晚视频截图中两位老人相视而笑的画面。中间题字改为:“**未尽之言,终有回响**。”
就在当晚,店里迎来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
男人四十岁上下,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进门便问:“你们这儿……真能做出让人想起往事的甜点?”
宋檀点头,请他坐下。
他犹豫片刻,掏出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条,上面写着一行字,墨迹陈旧:
> “等爸爸攒够钱,一定带你去吃奶油炸糕。”
“这是我女儿写的。”他声音低沉,“她七岁那年,脑瘤走了。临走前攥着这张纸条,问我什么时候能兑现……可我一直没敢带她去,总觉得来得及……结果,就没来得及。”
宋檀心头一紧。
“我想请你做个奶油炸糕。不是市面上那种甜腻的,是要让她尝得到希望的那种。”
她闭上眼,想起母亲笔记中一句批注:“孩童之甜,贵在轻盈。油不可重,糖不可多,外酥内空,只为一口蓬松欢喜。”
她连夜赶制。选用当日鲜榨牛奶制成乳酪浆,混合蛋清打发至湿性发泡,裹入薄面衣低温油炸,确保外皮金黄酥脆而不油腻,内部形成蜂窝状空腔,吸入微量蜂蜜水,入口即化如云絮。
次日清晨,男人再来时,手中抱着一个粉色书包,是他女儿生前最爱的款式。宋檀将刚出锅的奶油炸糕放入纸袋,轻轻放进书包侧袋。
“带回去吧。”她说,“今晚睡前,放在她枕头边。告诉她:爸爸做到了。”
男人深深鞠躬,转身离去,背影佝偻如负山岳。
三天后,他发来一条短信:
> “昨晚我梦见她蹦蹦跳跳跑进来,嘴里嚼着什么,笑着说:‘爸爸,这次一点都不腻,刚刚好!’
> 我醒了,发现书包拉链开了,纸条不见了。
> 可能,她是带着愿望走了吧。”
春末的最后一个节气到来那天,宋檀关店半天,独自前往城郊墓园。
她带上一只保温盒,里面装着最新研制的“童年汽水冻”,透明果冻中悬浮着细小气泡,模仿玻璃瓶汽水开启瞬间的欢腾感。她在一块朴素墓碑前蹲下,拂去落叶,摆上小碟。
“妈,”她轻声说,“你当年没能做完的事,我现在替你继续做着。
那些你以为没人记得的滋味,正在一个个醒来。
还有很多人,等着用一口甜,换一次与过去的和解。”
风吹过松林,发出沙沙声响,如同回应。
她起身离开时,阳光正好洒在碑文上??“慈母宋氏讳婉清之墓”。
回到小店,她打开录音笔,录下一段话:
> “真正的味道,从不在舌尖停留。
> 它藏在某个人为你多放的一勺糖里,
> 藏在寒冬夜里舍不得吃完的最后一口饭里,
> 藏在明明自己饿着,却硬塞进你手里的那块饼里。
> 所以,请相信:
> 即便岁月吞没了姓名与容颜,
> 总有一种甜,会穿越生死,
> 唤醒你心中不肯熄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