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 / 2)
您现在阅读的是《农家子的科举兴家日常》200-220
第201章
“能吧?看资质, 资质好的话,几种急救方法一个月应该是能学会的。”
“那我要二十个名额。”
“我也要二十个,要是学的好, 回头再来。”
“还有我,还有我, 我要三十个。”
“你们要这么多?!”钱有福震惊。
旁边一个胖胖的管家笑眯眯道, “不多不多,这第一批还只是每个主子身边挑一个人过来,要是学的好, 老太太说要把府里每个人都送过来学呢。”
反正也不贵,这么多人一个月学下来也就才几两银子, 还不够他们主子一壶茶的钱呢,可学好了, 关键时候那可是能救命的。
这点子账,府里人还是会算的。
钱有福点头, 一边想着果然越是有钱越怕死,一边示意旁边人给他们做登记。
登记完, 才发现一个问题, 这里边报的名单里有男有女。
虽说学急救术,不应该考虑性别,可考虑到这个时代根深蒂固的男女大防观念, 钱有福回去之后,还是紧急培训了画眉、喜鹊过来帮忙,并托人快速找了医女。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钱大人。”私塾那边办的如火如荼, 翰林院这边第一册 科普急救篇也已经校完稿, 交到书坊那边正式开始印刷售卖。钱有福这两天难得空下来,好不容易赶上休沐, 正好媳妇双月子也做完了,今天天气不错,便带着媳妇出门逛了逛,谁曾想刚到街上没多久就被一个人给叫住了。
“你是?”来人钱有福并不认识。
“在下吏部李友恒。”
“李友恒?吏部的李,李郎中?”钱有福诧异,他好像跟这位李大人并无什么交集吧?
李友恒看出钱有福的疑惑,笑着解释,“昨儿家里老母亲吃东西吃的急不慎卡了喉咙,正巧府上有人去钱大人办的那个私塾学过,用急救法救了老母亲,我这正要去府上拜访致谢呢,没想到就在这儿碰到了钱大人跟钱夫人。实在是太感谢了。”李友恒朝二人拱手。
钱有福忙上前把人扶起来,“李大人太客气了。”人都不是他救的,这道谢他实在收的有点惭愧。
李友恒却并不这么认为,先不说这急救的法子一开始就是从这位钱大人这儿传出去的,若是没有钱大人办这个私塾教这个急救法,家里也不可能知道这法子。
不知道这救人的法子,他老母亲昨天可能就……所以,他来道谢是应当的。“对了,这是谢礼。”说话说的他都差点给忘了。李友恒送上东西。
钱有福自然是推拒不愿意收的。
李友恒却一心想给,两人直接就在大街上推让起来。
秦慕歌瞧着往这边看,凑过来看热闹的越来越多,忙拉了一下钱有福,笑着朝李友恒道,“我家夫君在楼上定了包厢,李大人若是不着急,咱们进去说吧。”
在这推让实在不太雅观。
“对对,李大人进去说。”
进去之后,钱有福自然还是不愿意收,无奈,李友恒也只能把东西收了回去。
不过,自此,两家似乎就有了往来,李大人有事没事就会请钱有福一起喝喝小酒,李夫人,李家老太太也会给秦慕歌下帖子请秦慕歌过去喝茶、赏花。
“说来也巧,那李家竟然有个小公子跟我们家安安差不多大呢。就是那孩子是足月生的,个头比我们安安瞧着大了一圈。也不知
道我们安安什么时候能撵上。”
“放心吧,很快了。”两三个月过去,安安现在已经度过早产最危险的两个月了,现在不管是吃奶,还是其他方面发育都不错。除了个头小,抵抗力略微弱一些,已经看不出跟其他孩子太大不同了。
等再过几个月,他们的小安安肯定就会跟普通孩子一样了,“是不是安安?”
钱有福捏着安安小手,笑着逗安安。
安安看着钱有福咧嘴直乐。
秦慕歌点头,笑着低头在安安小脸上亲了口,“对了,安安的百日宴,办吗?”
之前因为安安早产体弱,安安的洗三,满月宴都没办。
“办,我找宋太医问过了,安安的身体可以办。”
“那我明天就开始准备。”得知能给女儿办百日宴,秦慕歌还是挺欢喜的。
钱有福笑着颔首,“我来写请帖。”
“咱们先理理要请哪些人。”秦慕歌起身直接去取了纸笔。
然后两口子一边陪孩子,一边算要请多少人。
结果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没想到他们进京短短一年,社交圈竟然就这么广了。
“师父、秦家、陆家、师姐两口子,周元一家三口,小胖、阿继”还有钱有福大伯一家、翰林院那边那么多同事,以及刚熟悉的李家,再加上桂花胡同里处的还算不错的邻居,这算算男女客加起来至少得准备五六桌吧?“家里地方够吗?”
“够,男客安排前院去就成了。”这宅子前院宽敞,前院还有预备同乡过来借住准备的几间客房,收拾一下足够安排了。
钱有福点头,定下名单之后,请帖也只一两天就写好了。
四月初十的百日宴,请帖钱有福三月二十之前就都写好一一送出去了。大家也都表示,到时候一定会过来。
接下来就是等着四月初十这一天到来。
“夫君,你快看,谁来了。”
四月初九,赶在安安百日宴前一天,钱有福跟往常一样下值回家,刚进家门,秦慕歌就欣喜的迎上来。
钱有福不明所以,“家里来人了?谁来了?”
“你看。”秦慕歌笑着让开。
“爹?娘?”钱有福震惊的瞪大眼,下意识快走几步,走到钱长林、周氏跟前,“你们怎么来了?什么时候来的?你们,你们怎么也不提前跟我说一声?我好去城外接你们。”钱有福激动的低头抹了把脸。
钱长林咧嘴笑,“这不是怕赶不上咱安安的百日宴,让你失望吗?还好赶上了。”
“二叔二叔,我也来了。你想我没?”顺子从后面挤出来,激动的来抱钱有福。
“顺子也来了?想,二叔可想你了。”钱有福一俯身就把顺子抱到怀里,高兴的转了好几圈,才把人放下问道,“你们怎么过来的?”
顺子:“我们跟着平原县镖局的人一起来的。镖局的人直接把我们送到这才离开。”
“路上还顺利吗?”
“顺利,就是路上遇到了一次下冰雹,船差点翻了。”
第202章
“冰雹?”
钱有福愣了下, 下意识问道,“什么时候?哪里下的?”
“就几天前,我们走到德州地界的时候, 下的还挺大的。”
“挺大?”那受灾应该挺严重才对,怎么朝廷好像没收到灾情的折子?钱有福诧异了下, 想着可能是德州那边的官员处理得当, 损失并不严重,也就没多想。
【请收藏本站q.yfwaji.com】您现在阅读的是《农家子的科举兴家日常》200-220
翌日四月初十,小安安的百日宴如期而至。
也是老天爷给面子, 这天从一大早天气就非常好,晴空万里, 温度也是不冷不热。
为此周氏、秦母、秦慕歌几个还欢喜了许久,纷纷说他们家安安是老天爷喜爱的孩子, 以后定然会遇难成祥,平安喜乐云云。
这话放在钱有福当爹之前, 钱有福可能也就笑笑,当了爹之后, 钱有福也开始信这些了。
还背着人双手合十, 朝天拜了几拜。
“阿福,时间差不多了,去门口迎客人吧。”
“好。”钱有福点头, 看了眼秦慕歌怀里的安安,笑着往前院去了。
到门口正好跟带着妻儿过来的周元撞上。
“阿福,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 听说嫂夫人又怀上了。可以啊。”钱有福轻轻撞了周元一下, 朝周元挤挤眼。
周元笑,“那是, 你也加油,小安安满百日了,抓紧让弟妹再怀一胎。”
“现在就怀?太早了吧?我还想再等两年……”等小安安大一点,等他媳妇身体再恢复恢复。
行吧,反正钱有福也不大,倒也不着急,周元也就没再提这事,跟钱有福闲话几句,见后面又有客人上门,周元便带着老婆孩子先进去了。
钱有福留在门口继续迎客。
第二波来的是秦母、秦家大哥大嫂及钱有福师姐、师姐夫刘二几人。
“大哥,怎么没看到岳丈大人?”
秦父对安安这个外孙女可是相当疼爱的,早在好些日子之前,就抓着钱有福问了不止一回百日宴的事情了,不该不过来才是。还有他师父,也没见。
秦家大哥:“爹刚刚走到胡同口,被宫里来人叫走了。”
“岳丈也被叫走了”刘二跟着补充,“估计是朝廷哪儿又出什么事了。”
出事?钱有福下意识就想到了昨天他爹说的德州冰雹的事。心下盼着事儿别闹的太大,不然安安这百日宴都过的不安生。
然而很多事似乎总是事与愿违,钱家这边客人将将才到个七七八八,正准备开席呢,宫里的小太监就登门了。
“钱大人,您看这……”钱有福平素并不是个高调的人,因此家里小闺女办百日宴这事,除了翰林院的同僚并秦家、陆家还有他师父等等几家,宫里并不知道。
小太监一开始从其他人手里抢了这活,还想着这一趟说不得能弄点赏钱,到了地方发现人家正在给舒宁乡君办百日宴,就有点尴尬了。
奈何,皇命难违,这他也没办法,只能苦着一张脸看向钱有福,希望钱有福别误了时辰。
钱有福无奈笑笑,拱手客气朝小太监道,“事出突然,家里这边还有不少客人,还麻烦小公公旁边喝碗茶,容钱某跟家里人交代几句。”
小太监连连点头,“那大人快些,太子殿下还在宫里等着呢。”
钱有福点头,把小太监交给钱有山招待,便急急转身去安排。
“既然宫里宣召,你就快去吧,放心,家里有我们呢。”这种情况也是没办法的事,大家也都理解。
“那我就先去了,大哥、师姐夫、周元、小胖阿继劳烦了。”
“不劳烦,快去吧。”
钱有福颔首,转身看了眼正抱着孩子的秦慕歌都来不及跟他爹娘说
一声,便急急带人跟着小太监离开了。
“小公公,不知太子殿下宣召,所谓何事啊?”
进宫路上,钱有福给小太监塞了定银子,跟小太监套近乎,套话。
小太监知道钱有福是太子跟前的红人,还是皇长孙的夫子,收了银子,欢喜之余,对钱有福也客气,想着反正这事也不是什么特别机密,待会钱有福进宫自然而然就知道了,也就没瞒着,把山东、河北多地遭遇冰雹,百姓损失惨重,这一季庄稼很可能颗粒无收,几地官员却知情不报,没有任何措施,甚至粗暴对待治下百姓,导致有些地方发生民乱的事儿说了。
“民乱?!闹得这么严重?!”
小太监点头,凑到钱有福耳边悄声道,“太子收到消息,震怒,气的当场就砸了茶碗。现在朝中重臣都已经被请到宫里去了。”正在商量这事该怎么办呢。
按理,这位钱大人只是翰林院的正六品编撰,其实这事跟他关系不大,可谁让太子殿下对钱大人信重呢。
钱有福颔首,脑袋里快速思量着太子找他会问什么,他该如何应对。
等马车到了宫门口,钱有福心里已经有了大概章程。
也幸亏他早有准备,进了南书房后,太子根本没有给他思考时间,上来就直接问他,山东、河北冰雹地方官员处置不当,闹出乱子的事,他怎么看?
“以臣之见,首先还是要以安抚百姓为要。”这时代的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而且因为穷,家家户户日子过的都紧巴巴的。这一季粮食收下来,大多数就只能留撑到下一季的粮食,现在老天爷突然来这么一出,眼瞅着他们下一季粮食就要出问题,一家人面临着要饿死,老百姓不慌才怪。
旁边立时有人冷哼,“钱大人说的倒是轻巧,朝廷没钱,如何安抚?”拿什么安抚?
“开仓借粮。”
“开仓借粮?”旁边几位大人面面相觑,他们都只听过开仓放粮,还没听过开仓借粮。“钱大人说的这‘开仓借粮’不知是怎么个借法?”
这个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只需官府开放粮仓,允许实在吃不上饭的人家到义仓借一定数额的粮食即可。”
不需要补足百姓因为这场冰雹造成的所有的损失,只需给他们一个活下去的希望。民心就能暂且安抚住。不需要太多银钱。
等南边粮仓的粮食下来,朝廷应该也能匀出一些税赋,到时候再买一些南边的粮食运过去,以以工代赈的方式发下去,这样大部分危机就都可以解除了。
“钱大人还是太年轻,问题想的太简单了。钱大人相不相信,只要义仓可以借粮的消息放出去,立马就会有一堆人拿着家里东西去把义仓的粮食全部借完,甚至一个操作不好,还会出现疯抢□□的局面……”
“我相信”钱有福点头,“可是做事情,本来不就是遇到问题去解决吗?如果觉得这个办法不行,那个办法不行,就全都一棍子打死不去尝试,那这个问题不是一直都在吗?”至少他提出了一个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案不是吗?
“至于诸位大人担忧的,可能有人多借,这个很容易解决,可以凭借户籍登记,限定每户可以借的数量。怕有人抢,这个也很好解决,可以每个村每个胡同分批次到粮仓借粮。这个过程中,由衙役或者附近的驻军帮忙维持秩序,但凡有人敢抢或者不讲道理,直接投入大狱,只要有几个杀鸡儆猴的,其他人想来不敢乱来。”
秦父等人闻言点头,听起来好像有那么点道理。
却不想,钱有福紧接着就说出了这个方法存在的最大隐患,那就是,“义仓里储备的粮食严重不够。”
很多当官的都有个通病——贪,到了地方
【请收藏本站q.yfwaji.com】您现在阅读的是《农家子的科举兴家日常》200-220
想尽各种办法搜刮钱财,剥削当地商贾百姓还不够,有的还会把主意打到粮仓里的粮食身上。前朝就是毁在这上。
虽说大周建国也不过二十年,可谁又能保证,这么多地方,就没人这么干呢!
第203章
事实也正像钱有福想的那样, 或者说,比钱有福想的还要严重,太子派出去的钦差随便走走, 就查出好几个蛀虫。
别说义仓的粮食储备了,就连官仓的粮食储备都不达标。
“听说有的储备粮连一半都不到。还有听说钦差要去查, 临时从其他地方拉了草糠、石头放下面充数的。陈粮问题就更不用说了。你说, 这些人都是怎么想的?这种事情上都敢弄虚作假?!”周元想想都觉得吓人。这幸好是一开始就查出来了,要是回头真正开始往外借粮的时候才发现问题,那问题可就大发了。
钱有福怀里抱着小安安摇头, “谁知道呢?不过有了这一出,以后朝廷肯定会加强对这一块的监督的。”昨□□廷上, 太子不就直接任命了仓粮巡查官吗?有了巡查官,以后应该会好点。
周元想想点头, 人总是怕死的,太子一口气杀了那么多人, 确实应该能吓住一部分人。
“对了,我听说, 你大哥这次因为粮仓储备丰足, 被太子在朝堂上表扬了。恭喜啊。”后面只要不出大问题,三年考核期满,肯定能往上升一升。
提到这个, 钱有福也很高兴,“谢了,说起来其实这事也是巧了。”谁能想到会有人突然去查官仓、义仓的粮食储备呢。
当然, 最根本的, 还是他哥这个县令做的不错。
之前,两地路途遥远, 很多事情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他哥信上都没给他细说。这次他爹他娘带着顺子来了之后,钱有福问了他们他哥在平原县的情况,才知道他哥这一年在平原县过的有多不容易。为了收服当地势力,甚至几度以身犯险。为了激发当地百姓做事的积极性,让他们信服他,跟着他做事,也是煞费苦心。现在上面的人能看到这一点,钱有福肯定是为他哥高兴的。
“你那边呢?现在怎么样了?”周元在国子监也一年了,一开始因为不熟悉情况,没咋表现,现在总该有所行动了吧?
周元笑着颔首,他也已经找到方向了。说起这个,他还得好好谢谢钱有福,如果不是钱有福那本科普急救篇给了他灵感,他还不知道该做什么呢。
“现在大家都越来越好了。”钱有福抱着打哈欠想睡的安安轻轻拍了拍,把小家伙交给过来要人的周氏,回来继续道,“张霖哥在西北那边做的也不错。”
“你呢?科普急救篇弄完了,准备做点什么?太子殿下、学士大人有给你安排新活吗?”
“还没”,他现在除了日常给九皇子、皇长孙、皇次孙上课,并没有其他事情,“我自己有点想法,不过还要再理一理。”也需要找一些专业人才好好讨教一下。
“你说你想去皇庄?”
太子不知道钱有福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一个要求,诧异的看向钱有福。
钱有福点头,“太子殿下应该也知道,臣是农家子弟出身,自小在田地里打滚,很清楚农人侍弄田地的艰辛,也知道农人靠天吃饭,一旦老天爷不开眼”像之前山东、河北等地下冰雹,“百姓的日子就会过的很苦。臣想试试,看看能不能想想办法让大家的田地多收那么三五斗。”
“你想让孤在皇庄给你划几亩实验田?”
钱有福摇头,并不是,“臣第一步想做的是走访一些有经验的老农,查阅一些资料,把一些能够让田地增产的方法收集起来。然后再找人一一实验,筛选出确实有效的方法,广而告之,做一个种田知识科普。”
虽然这方法,周期长了点,麻烦了点,可钱有福觉得这事有意义、值得花时间去做。
太子颔首,这事如果能做出来,确实是个好事,不过这并不是他现阶段最想要钱有福做的,所以,“这事可以,不过不用你亲自去跑,想问什么把人叫回来问就是了。反正现在春耕也结束了,地里也不是特别忙。孤这还有另外一件事交给你。”
“?什么?”
太子:“再帮孤想两个赚钱的法子。”国库的银子实在有点周转不过来了。
“怎么会?殿下不是杀了几个贪官吗?抄家应该也”抄了不少银子吧?怎么会又没银子了?钱有福愕然。
太子:“……”那个什么,“抄家确实抄了一点,可花的更多啊。”给官员发俸禄,赈济灾民,北边的粮草补给,这一样样的,哪个不用花钱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好吧。”可是太子想要的能快速赚钱,且赚大钱的法子,他这一时半会也想不到啊。
“我也知道有点难”可这不是其他人死活想不到嘛,他也只能寄希望于钱有福。希望他能帮着想想办法。
钱有福:“殿下容我想想。”
“能想到吗?实在想不到,要不就跟太子说一声算了吧?”秦慕歌看着钱有福连续好几天一回来就往书房钻,很是心疼。
“没事,我再想想,
已经有点儿思路了。”就是还有一些细节方面要再完善一下。
“什么法子?”秦慕歌好奇。
“海贸。”这绝对是暴利中的暴利行业,就是,现在的朝廷也不知道能不能负担的起海贸的前期投入。
实在不行的话,就只能以招标的形式,让商人参与进来了。
“让商人参与进来?商人怎么个参与法?”
“方式有很多种,这第一种就是商人直接投钱,商队海贸回来,朝廷按说好的分成给分钱。第二种是朝廷跟商队合作一起开发海贸,商人可以把自己的货物用朝廷的船拉出去贸易,然后也可以自行选择买什么货物回来,只需要向朝廷缴纳比较高额的保护费跟赋税即可。还有一种就是由商人自己组织商队出海贸易,自行承担风险,这样的话,商人只需正常给朝廷交税就行。”
第204章
几种方法, 算是各有利弊,不过整体来说,只要走出去, 朝廷的水军也足够给力,那么赚钱是肯定的。
“这个多久能看到效果?”看了钱有福拿出来的详细海贸方案, 太子对钱有福所说的海贸这件事, 还是蛮上心的,只是还是那句话,他现阶段急需钱, 需要短期内能看到回报的。
“快则几个月,慢则两三年吧?如果殿下想早点看到效果, 可以让船队不要走那么远。就在大周附近海域转转,也是可以的。”赚钱嘛, 也不是非得跑很远,大周附近也有很多好东西。
“不过第一次出海, 臣还是建议殿下找个真正懂行的。”说到底,他其实也就只是个理论派, “臣听说南边的孙家、董家都做过海贸生意。对这方面应该更有经验, 殿下若是真的有意做这个,不妨找孙家、董家人进京聊聊。”
太子颔首,手指敲着桌子若有所思。半晌, 太子转头看向钱有福似是求证般又问了句,“阿福,海贸真的有那么高的利润?”
钱有福点头, 他记得上辈子不知在哪儿看过的一个
【请收藏本站q.yfwaji.com】您现在阅读的是《农家子的科举兴家日常》200-220
数据, 清初的时候,一些茶叶瓷器在海外倾销的利润甚至能达到800%, 按照马克思《资本家》的说法,这是一个足以资本家为之践踏世间一切的数据。
“好,那就弄,孤这就下旨,让孙家、董家的人进京。”太子一锤定音。
接下来就是等待并各种准备。
因为这事是钱有福提出来的,孙、董两家人进京,太子召见的时候把钱有福也给叫上了。
孙、董两家不愧是跑了多年海贸的,这里面的道道,知道的门清。就连大周附近的海图,各个国家地区的情况,都知道的很清楚。
在得到太子‘做的好不仅可以赚钱,还可以封妻荫子’的允诺之后,两家可以说是使尽了浑身解数,将这里面的收益、风险,说的十分清楚明白。倒是让钱有福也跟着学到不少东西。
当然,考虑到一些因素,孙、董两家给出的收益并没有钱有福说的800%那么高,但是两家都表示,“只要不遇到海难沉船,多的不敢说,200%-300%的利润还是很容易达到的。”
“200%-300%的利润……”难怪这海禁怎么都禁不住。
跟孙家、董家的人聊完,太子留下钱有福,叫上朝上几个重臣进一步商量后面的事情。
海贸不是小事,这里面牵扯到方方面面,真的决定要做,那肯定是各方面都要准备,比如足够吨位能够抗击一定海上风暴的海船,以及适应海洋气候的水军。
这些,钱有福一个外行都帮不上忙,只有在边上听着的份。钱有福也有自知之明,从不会胡乱开口。
只在自己还算比较擅长的帮忙筹措造船经费,以及做失去方向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制指南针判断方向,海船上如何判断天气,如何避免败血症等等这些的科普书籍方面下功夫。
出海贸易准备了两年,钱有福科普书已经继《急救篇》、《农业增收防病篇》、《出海须知》之后出到了《荒岛求生》。
“这本《荒岛求生》我看你也写的差不多了,下本准备写什么?”时间过得太快,转眼将近两年过去,今年年底就是他们进入官场的第一个三年考核了。
“下本?还没想好”,钱有福摇头,“看我三年考核结束调到哪儿吧?”到时候可能更有方向点,“你有意向吗?准备去哪儿?”
周元端起茶碗喝了一口,抬头看了眼外间正跟小安安玩在一起的儿子,笑着道,“我?应该还是在国子监待着吧。习惯了,那边人事也都是熟,感觉国子监待着挺舒服的。你呢?继续留在翰林院,还是去六部?”
“应该会去六部吧?”
太子之前找他说海贸的事情时,跟他提过一嘴想让他去户部广东清吏司,正好跟海贸这事也有点关系。
“升一级?”
钱有福摇头,“这个不好说。”,可能升一级做从五品员外郎,也可能就是平调正六品主事。
“要是能升一升就好了。”那就是五品官了,就算是在京城这个地界也算是个小小的人物了。“对了,你哥还有张霖是不是也快来京城了?”到官员进京述职的时候了。“三年没见,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还挺想他们的。”
钱有福更想,认真算算,这还是他第一次离开他哥这么久呢。一晃眼,他们家小安安都两岁多了。他哥这个做大伯的还没见过呢。
这次来京,他哥也不知道会不会留下?
第205章
“大哥……”
钱有德到京前一天, 京城刚落了一场雪,地面还盖着一层白。
钱有福在城外十里亭从上午巳时等到未时末,都以为今天又是枯等一天了, 结果才一抬头就见官道的尽头慢慢悠悠来了两辆马车。
马车就是那种很普通的马车,外面装饰瞧着甚至有点破破烂烂的, 只在侧边车辕上挂着一个熟悉的‘钱’字。
钱有福认出他哥的字, 快速从十里亭迎出来叫人。
“阿福?你怎么在这?”
马车里钱有德听到钱有福声音,一开始还有点不敢置信,拉开帘子见真的是他弟, 惊喜的马车都还没停稳,就从上面跳了下来。惹的陆氏一个劲在上面喊, “你慢点,慢点。”
“哥你不是说要来京述职吗?我一直算着日子呢, 路上是不是不好走?怎么迟了几天?”按着行程,应该前两天就到了才对。
钱有德下来就跟钱有福来了个大大的拥抱, 然后拉着钱有福上下打量许久,才拍拍钱有福胳膊道, “别提了, 出门没几天,就遇上了大雪,在路上耽搁了两天, 本来前天就能到了,这不是看着要下雪吗?你大嫂担心又跟上次一样被堵在半道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 就在驿站里又多待了一
天, 雪停了才继续走。”
“也幸亏是我让你哥在驿站里又多住了一天,不然, 路上正赶上下大雪。”
因着时常有信件往来,叔嫂虽然三年没见,陆氏对钱有福也没半点陌生感,说起话来还跟之前一样。
钱有福笑着点头,“对对,嫂子说的对,这是平平吧?都这么大了?”目光落在陆氏怀里正好奇看着他的小男孩身上,钱有福笑着朝小男孩伸出手。
小男孩也不怕生,抬头看了眼他爹娘,见二人都笑着看着他,钱有德还指指告诉他,“这是二叔”,直接便一个投怀扑到了钱有福怀里。
钱有福抱过来,下意识掂了掂。
“怎么样?是不是还挺沉的?”
钱有德轻笑。
钱有福颔首,“是有点分量,不过重点好。重点说明我们平平健康,是吧?”
小家伙连连点头,在钱有福怀里刚待了会儿,便好奇的问,“二叔?妹妹呢?”他来这一路上,他爹他娘跟他说了很多回妹妹,他都记着呢。
“妹妹在家呢。还有你大哥,顺子也在家等着呢,等下到家就能见到了,走,家去。”
一行人往回走。
路上兄弟俩各自说了说这三年的概况,得知钱有福翻了年进六部,还可能再往上升一升,钱有德激动的一巴掌拍在钱有福胳膊上,“好样的,给我们老钱家长脸了。”
钱有福嘿嘿笑,笑完了,才道,“哥,你呢?应该要往上升一升吧?”
得益于两年前太子突然查看各地官仓、义仓的储粮情况,钱有德这两年也算是进了上面人的眼,加上钱有福这个弟弟是太子跟前的红人,钱有德在平原实施的很多政策都得到了上下官员的认可、配合,平原县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钱有德的政绩考核,也是年年得优,今年不出意外应该也是可以往上升一级。
钱有德点头。
“那,哥你这次是打算留在京城,还是继续外任?”钱有福玩着小侄子白嫩嫩的小手,似是漫不经心的问道。
钱有德:“外任吧?”
“想好了?”
钱有德颔首,他想趁年轻,趁爹娘年纪还不算大,在外面多历练几年,等孩子们大了,爹娘年纪大了,再回京。
成吧,
【请收藏本站q.yfwaji.com】您现在阅读的是《农家子的科举兴家日常》200-220
钱有福虽然有点难受,到底心里有所准备,再想想他哥应该也不会去太远、太偏的地方,就觉得也还行,能接受。
结果没过几天,调令下来,他哥成了广州府从六品通判。
钱有福:“……怎么会去那儿?”
这个时代的广州,可不像上辈子的广州那么发达,现在的广州,因为海贸没有起来,那就是个实实在在的穷乡僻壤。去那儿当官,跟贬谪也差不多了。钱有福实在想不明白,他哥明明三年政绩都做的不错,怎么就去了那么个地儿?
“我自己选的。”
述职的时候,太子特意找他聊了聊,问他愿不愿意去广州府,说是朝廷准备开发海贸这一块,广州府那边是海船出海的地方,以后也会是其他国家海船进大周的港口,发展起来绝对不会差,还说海贸也是他弟钱有福提出来的,他弟在里面花了挺多心血,问他愿不愿意过去帮忙把把关,钱有德想着反正去哪儿都是做事,海贸得太子看重,他去了那边说不定更容易出头,就同意了。
不过考虑到家里人知道他要去广州那么远,可能会舍不得,就想着过几天再说,没想到,他们知道反应这么大。
钱有福震惊:“哥,你咋想的?从京城到广州要走两个多月。”
“也没那么久,等海贸起来,做海船也就二十天就能到。”
海贸?钱有福一愣,“太子让你去的?”钱有福知道因为海贸的准备工作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翻年海船就会启航,太子一直在给广州府挑选合适的官员。
钱有德笑着点头,又摇头,“也是我自己的意思。我想亲眼看看,我弟推崇万分的海贸到底有多赚钱,又能为大周带来什么?”
“哥……”
“好了好了,别这样,都说了,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跟你没关系,怎么还跟小时候一样爱哭?”
钱有德笑着作势要过来给钱有福抹眼泪,被钱有福皱眉一扭头避开了。
钱有德也不恼,像小时候一样,伸手勾住钱有福脖子,把人带到一边郑重道,“说认真的,广州路途遥远,那边的气候跟这边也大为不同,我准备这次去广州就不带爹娘了,你帮我照顾一下爹娘……”
“什么叫帮你照顾,那也是我爹我娘。”他哥这么说,钱有福就不高兴了。
“我知道我知道”,可他是长子,按着规矩,爹娘是他的责任。现在要把爹娘留在京城,让他弟照顾,总要表示一下的。毕竟亲兄弟明算账嘛。
钱有福当然也知道,可心里还是有点难受,缓了会儿才问道,“那顺子跟平平呢?你是怎么打算的?带去广州还是也留下?要不就都留下吧?平平也差不多到开蒙的年纪了,留在京城可以找个好夫子,我平时闲的时候也能教。”
“就怕你大嫂舍不得。”之前让顺子跟爹娘来京,把顺子留在京城上学,陆氏就因为想儿子动不动哭,这要是把两个都留下,陆氏恐怕能哭死。
但是带去广州,钱有德自己确实也有顾虑,广州路途实在太远了,那边气候跟这边也不一样,他也怕孩子不适应到时候病了。“这个我再跟你大嫂商量商量吧。”
钱有福点头,“大哥你跟大嫂好好说。”
钱家这边因为钱有德调任广州通判一事,一家人心绪不平,另一边,太子也在为难钱有福去了户部之后,皇长孙几个的课该由谁来接手。
好像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满朝文武谁都比不上钱有福。
“父皇,你说呢?你觉得让谁接手比较好?”太子实在拿不定主意,这天正好过来看老皇帝就把这事拿出来跟老皇帝说了说。
几年中风,哪怕有宫人各种精心伺候,瘫痪在床,不怎么吃的进去饭的老皇上还是瘦成了一把骨头。
入冬之后几场雪落下来,老皇上精神明显不如从前,不过对下一代,老皇帝还是挺上心的。听到太子的话,老皇帝想了想翰林院的人,有些艰难的道,“梁,孟轩,呢?”
“梁孟轩、王琦几个确实也都不错,可我想让他们去工部、礼部历练历练。”而且从梁家、王家最近的动作来看,两家应该也不想他们继续留在翰林院。
“那就,换,老臣。”
老臣倒也不是不行,可是太子总觉得他们习惯了钱有福的教学方式之后,换成楚侍讲他们,几个孩子可能不会太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