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60讽刺大师周树人(1 / 2)
第321章 60讽刺大师周树人
研究好最终要向斯德哥尔摩那边提名哪三项物理学研究成果去参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接下来就是该研究应该怎么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写信了。
虽然查德威克是来提醒陈慕武别忘记行使自己的提名权的,但很遗憾,他这个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副手本身却没有这个权力。
有关提名信应该怎么写,陈慕武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那么查德威克就更是连嫁都没嫁出去的未出阁的小姑娘。
对方帮不了他的忙,陈慕武只能放下自己想去做的事情,离开卡文迪许实验室,去找获过奖也提过名的别人问问这件事。
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和陈慕武关系好的人不少,但绝大多数都是没能被提过名也没有提名过的诺贝尔奖绝缘者。
老师卢瑟福还在新西兰,于是现如今在整个实验室里,只有一个获得过诺贝尔奖并且曾经有过提名经验的人,那就是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斯顿教授。
也正是因为去年的一次跟阿斯顿的交流过后,陈慕武才产生了也给诺贝尔奖那边提名的想法。
只不过他当初想要提名的不是物理学奖也不是化学奖,而是文学奖,提名的对象自然就是和他们老陈家沾亲带故沾点关系的鲁迅先生。
为了谨慎起见,也为了表示对前辈长辈的尊重,当时的陈慕武并没有贸然就去做这件事,而是先给国内写信询问了一番当事人的意见。
斯文·赫定作为西洋人,而且还很难得地醉心于对中囯文化中囯历史的“研究”,自然更是会受到文人墨客们的追捧。
具体在粒子加速器上完成轰击等一系列工作的操作,目前只能由赵忠尧一个人完成。
叶公超在收到陈慕武的电报之后,一边着手做起翻译工作,一边从国内买了几本《阿q正传》的英译本寄了几本到英国,算是暂且缓解了陈慕武的燃眉之急。
把前述的种种事情全都做完之后,陈慕武这次是终于有时间来到被他建立起来、却又已经几十天都没有来过的粒子加速器实验室去转一转了。
鲁迅在心中的这段话,可能犯了一个经验主义错误。
然而这些排队在等着使用粒子加速器的实验室同事们,要做的工作只有提交申请和他们准备的靶材料而已。
把这两封信给寄出去还不算完,陈慕武还要找人把鲁迅的著作给翻译成英文。
因为每人在每个奖项当中,只能提名一项候选人,于是阿普尔顿和威尔孙两个人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就由查德威克去联系剑桥大学和英国国内其他有提名资格的人去帮忙。
——至于原来给台静农回信当中的后面那一大段话,则是统统消失不见。
诺贝尔奖的名号在中囯很是响亮的原因,是因为曾经到访过中囯的一文一理两位得主,泰戈尔和爱因斯坦。
于是粒子加速器,或者说是粒子加速器里质子源中的质子这下总算是遭了罪,他们这些小兄弟每次被从质子源中发射出来,在经过高能电场的加速之后,总要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靶子。
他拒绝领奖,是怕自己未来写的东西,会成为西方的翰林文字。
其实新年过后他就收到了鲁迅的回信,但是当时因为年关将至,实验室里积攒下来了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让陈慕武只能暂时把提名这件事情搁置了起来,于是一直就拖到了现在。
不过陈慕武看着这封从国内寄过来,用毛笔写成的来信,还是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被讽刺了。
陈慕武又给留在国内任教的叶公超拍了电报,让他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做做同样的工作,同时也在国内找找看,是否已经有人开始着手翻译鲁迅作品。
况且陈慕武的时间也不足以支撑他在物理学的学术研究之外,再继续从事翻译工作。
他只是客气地说是自己水平不够,可能不会进入到评委们的法眼,让陈慕武在国外安心搞学术做出更多的成果为国家多争光多做贡献,不要在为自己评奖等等这些小事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可真正生活在欧美的西洋人,眼中哪里有什么对中囯人的同情?
因为鲁迅的名号越来越响,就算是“考古学家”斯文·赫定也听闻过其大名,并因为感兴趣而深入了解过鲁迅在文学上面的成就和影响。
有文化的人可能会稍微去了解一下,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各自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于是他又在这封回信当中加了这么一段,“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所以陈慕武最终还是把鲁迅的文学奖提名附在了自己对赵忠尧和考克罗夫特的提名之后,不管能不能成功,总要试一试才行。
只享受中囯人吹捧但是不做些实事可不行,于是斯文·赫定就想着把鲁迅给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至于他最终能不能得奖两说,但总归也算是为中囯文化的推广出过一份力,是不是?
斯文·赫定找到了刘半农,刘半农又找到了鲁迅的学生台静农,让这个学生去写信询问鲁迅先生对他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意见。
虽然目前大家都不知道这台机器及其背后代表的技术,究竟蕴含有多么大的能量,可是搞出来了这么一个新鲜玩意儿,任谁都想在上面做几个实验试试。
他认为自己“不配”拿到“诺贝尔赏金”,梁启超也不行,“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
不过,就像是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定会和原来的历史轨迹发生偏差之外,鲁迅先生写给陈慕武的这篇回信,也和当初的那封回信有所不同。
可是在市井百姓们的谈资当中,他们对诺贝尔奖了一种浅显的见识的是,只要能拿到这个奖,就能立刻获得瑞典王国颁发的八万块大洋的奖金。
他自己肯定是不会去做这件事情的,主要是因为水平不够而且没有经验,怕没能翻译出其中的神韵和精髓,得到的全是糟粕。
但是这一次,在这个世界,因为有了陈慕武的存在,鲁迅在给他的回信当中,态度转变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