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3章(1 / 2)
杨华明咬牙切齿,压低了声警告刘氏。
刘氏眼珠儿骨碌碌直转。
旁边的孙氏和鲍素云,以及大孙氏她们,也都被刘氏这冷不丁的一句话给惊到脸色苍白,一个个都紧张起来,帮着环顾四下,生怕被那些官员身边的人听去了。
“她四婶,你可真要慎言啊,今时不同往日!到处都是大官!”大孙氏也正色警告刘氏。
一直以来都不会跟别人说重话的孙氏也忍不住了,眉头轻皱:“四弟妹,你悠着点吧,有些话没说好,会坑了我家晴儿和大安大志他们的!到时候,咱大家伙儿日子都不好过!”
鲍素云也是满脸的不悦,“四嫂,你还是别跟这待着了,你回老宅去吧!”
大家都是有满堂的儿孙,都盼着儿孙们能有出息,就算没有大出息,至少也要安安稳稳长大。
谁都不会再像从前那样,无条件的惯着刘氏的那张碎嘴!
看到孙氏和鲍素云都对自己有看法,刘氏自己也有些尴尬。
尤其是杨华明,更是差点把她给捂死。
“人家是宫里的人,是皇帝身边的人,你要是再说那种话,到时候人家可不管你是不是乡野村妇,一刀给你抹了脖子!”杨华明再次凶神恶煞的说。
眼见刘氏好像被吓到了,杨华明这才缓缓松开手。
刘氏赶紧大口呼着气,差点被闷死了。
杨华明一边往火炉子那边去,还不忘对孙氏和鲍素云说:“三嫂,五弟妹,你们盯着她点吧,别让她再碎嘴子!”
孙氏点头,“我们待会儿就换个地方待着,四弟你去忙吧!”
杨华明这才转身离开,他突然嗅到一股臭味。
想到什么,他突然抬起手放到鼻子底下嗅了嗅,顿时,五官扭曲,戴上了痛苦面具。
这个臭婆娘,口水咋忒臭呐!
杨华明把手在裤子上蹭了好几下,再去嗅,始终有点淡淡的余味。
用这么臭的手去端热水罐子,待会被宾客发现就糟了,于是,杨华明绕道去了后院水井那里舀了一瓢水好好冲洗了下手,这才作罢!
临近晌午时分,骆家大院门口传来震耳欲聋的炮仗声,还伴随着一桶桶烟花。
尽管是在大白天,那些烟花在天空里绽放的时候,原本该有的色彩都淡了许多许多,但是这么有关系呀,放的就是一个乐子,放的就是为了给晌午的酒席助兴嘛!
宾客满座,汇聚了东西南北各地特色的美食,如走马观灯般的送上桌,融合了眠牛山这一带的地方特色的美食也趁此机会展现给宾客。
杨若晴,骆铁匠,大安他们穿梭在一张张酒桌之间,招呼着宾客。
一个时辰后,酒席渐渐落下帷幕。
杨若晴送了一封非常丰厚的‘茶水钱’给那几位京城下来的报喜使者们,最后又隆重的送他们出门。
有的宾客离开的稍微晚一点,但是等到日头偏西,陆陆续续的,家里的宾客基本都已经离开。
蓉姑和兴旺忙着安排人手收拾庭院,打扫酒席之后的残局。
骆铁匠和杨华忠他们则换了个地方喝茶,聊天。
大安也跟随着队伍离开了,这多少让孙氏有些遗憾,嘴里不停的念叨着:这都到了家门口了,咋地也不留下住一宿再走啊?
而且,就算要走,好歹也把她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红豆,芝麻,花生之类的东西带上啊,都是她自己种的,带去长淮洲给小花和孩子们啊……
大安两袖清风的回来,又两口空空的离开……
虽然孙氏这个母亲心里空落落的,但是,另外一位母亲,此刻却是骨肉团聚,心里被填塞得满满当当的。
那个人就是杨若晴了。
后院,大志和小乔的屋子里。
大志坐在软榻上,腿上抱着妮妮,妮妮的手里正在玩着大志从京城给她带回来的玩具。
先前酒席散去,大志就迫不及待的来到后院想要跟女儿亲近亲近,结果妮妮却不认得他,吓得直往小乔怀里钻。
但亲生的就是亲生的,妮妮身上流淌着大志的血液,虽然抗拒大志的亲近,但是妮妮也忍不住的躲在小乔的怀里偷偷观察大志。
直到大志拿出玩具,一下子就拉近了父女之间的距离,现在,妮妮已经不抗拒大志的抱抱了,甚至还很喜欢被举高高。
此刻,他们父女俩坐在软榻上,大志的腿边,分别趴着两个小叔子——团团和圆圆。
这哥俩今天也高兴坏了,因为他们大哥大志从京城给他们俩也带了一堆的玩具。
其中,还有西洋玩意儿万花筒和望远镜。
此刻,团团对万花筒爱不释手,圆圆则拿着望远镜爬上了软榻,朝着窗口外面瞧,不时还要激动的惊呼几声:好玩!
杨若晴,小乔,王翠莲这两对婆媳,都‘识趣’的坐在一旁的圆桌旁的凳子上,三个人刚好坐三方,人手一碗茶。
目光都默契的,笑眯眯的投望向软榻那边,软榻那里的风景,真的是太美好了……
“志儿,这波在京城是不是常饿肚子啊?”王翠莲仔细端详着大志,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杨若晴悄然看了眼王翠莲。
在大妈的眼神里,甚至大妈眼角的皱纹里,杨若晴看到的都是来自祖母对孙儿的疼爱。
杨若晴在心里不由得悄悄感叹,这也是因为是王翠莲,若是换成真正的婆婆拓跋娴,可能就不会如此关心大志了。
拓跋娴真正上心和在乎的孙子孙女,是骆星辰和骆无忧。
甚至团团和圆圆,她老人家都没有看到过,虽然每年都不会忘记从遥远的大辽捎礼物过来……
拓跋娴跟王翠莲也不一样,拓跋娴是皇族女子,曾经一度的掌权者,是真正的女政治家。
像拓跋娴这样的女人,注定了她的身份不会是完完全全的祖母,她更是大辽的长公主,是掌舵者……
同时呢,因为当初辰儿被找回来后,志儿那时候7岁左右的年纪,小男孩不懂事。
只是本能的认为新来家里的这个辰儿弟弟,会分夺走爹娘和家里人对自己的疼爱,会抢走跟自己朝夕相处的妹妹……
所以大志那时候做了一点恶作剧来捉弄辰儿,也就仅此而已。
这些事被杨若晴发现了,她就耐心的教导大志,给他做心理工作,因为杨若晴觉得站在一个7岁孩子的视角,这些行为很正常。
可是,在拓跋娴的眼中,却不那么认为。
或许也是因为皇室最注重血脉的纯正吧,拓跋娴对大志自始至终都是淡淡的疏离。
出了恶作剧的事情后,拓跋娴那是更加明显的冷淡大志……
拓跋娴有拓跋娴的考量,杨若晴不去追究那些。
咱现在就说王翠莲吧,这位大奶奶,可是真正的帮着杨若晴一块儿抚养大志长大的。
王翠莲也不会想太多,反正她就是疼爱家里的孙子孙女们,尤其在辰儿失踪的那几年里,家里的气氛很不好,也得亏有长相跟辰儿有好几分钟相似的大志来填补大家心里的空缺……
大志来骆家的时候,才刚刚周岁,都不记事,也不会说话,是杨若晴和王翠莲她们悉心教养,养到7岁左右,才被他扬州的亲娘接走……
一个孩子从那么丁点儿养到7岁,7岁搁在后世都上二年级了!
容易吗?
这两千多个日夜的照顾和共同生活,感情肯定是非常那啥的……
所以此刻,王翠莲仔细端详着大志,然后就一语点破大志瘦了很多这个事情来。
大志微微一愣,抬手摸了下自己的下巴,笑了笑说:“大奶奶,不会啊,我每天都吃的很饱很饱啊!”
“我不信,你下巴都尖了,你问你娘和小乔。”
“是吗?”大志于是将目光投向杨若晴和小乔。
小乔轻轻点头,“之前看到他第一眼,我也觉得他瘦了很多。”
杨若晴也不否认,“你如果每天都吃的很饱很饱,不至于瘦成这样,我怀疑你要么就是每天运动量大,要么就是看书看得辛苦……”
“没有没有,”大志摆了摆手,神色间带着几分羞愧,“到了京城的这段时日,每天到处去拜访师长,参加同乡学子们的各种聚会,这段时日疏忽了学业,心中有愧……”
到了京城后,他才发现念书念到最后,已经不再是埋头专注于书本了。
结交。
拓展人脉。
拉帮结派。
就算你不会做那些,但当你进入了那个圈子,自然而然就有人过来接引你,带着你进去。
所以前段时日在京城,大志阵阵体会到什么叫做文人墨客的交友生活。
以赏花,作诗,庆生,接风,洗尘,又或者践行等等为借口的聚会,前前后后他参加了不下50起!
几乎每天回到住所(大舅在京城的宅院),都是醉醺醺的,别提看书了,喝多了酒,那手握着毛笔都不稳当。
“每天忙于应酬,估计满肚子装的都是酒水,吃不到二两肉,劳心劳力的,不瘦才怪。”杨若晴打量了一番大志,道。
大志点头,“娘说的对,果真是这样的。好在如今终于回家了,可以让自己沉下心来好好温习温习功课!”
“看书不急,日子还长呢,慢慢看。”杨若晴微笑着说。
前面那些年,学的太苦了,好不容易考中了功名,虽然说,人的一生都得充电,但却有个轻重缓急。
“志儿,接下来在仕途那块,你是如何打算的?”
待到妮妮玩累了犯困了,小乔带着她去了隔壁屋子找乳母睡觉去了。
而王翠莲也带着团团圆圆去了前院玩耍,屋子里,只剩下杨若晴和大志母子的时候,杨若晴开门见山问大志。
“娘,这事儿在回来的路上,大舅也问过我。”大志起身未杨若晴的茶碗里,续了一碗热茶后,在她对面的那把凳子上端端正正坐了下来。
说实话,这个时代念书的人,受孔孟思想的熏陶,在平时的言行举止里,哪怕是端茶碗,或者一个简简单单的坐姿,都有文人的气质。
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儒雅斯文,翩翩有礼……
这些词儿真的不是拍马屁的,而是真的能够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体现,让你一看到,就会感叹:这个人是念书人!
杨若晴对大志这种斯文温润的气质,非常的满意,加上又长得俊秀……不愧是她杨若晴养大的儿子!
“既然你大舅跟你谈过,那你怎么想的呢?”杨若晴又问,语气非常的温柔,也非常的有耐心。
完全就像是儿子马上大学毕业了,老母亲在吃晚饭后,询问两句儿子接下来是准备找工作呢?还是继续深造考研?
如果是找工作,准备去哪个城市找?需要家里帮忙做点什么?
此刻,面对杨若晴的询问,大志认真想了想,接着说:“大舅告诉我说,我是二甲进士,排名48名,按照我的出身和成绩,可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或至六部为观政士,这些皆为正七品侍补之职。”
“若是中央六部九卿,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有缺,亦可补上。”
杨若晴轻轻点头。
这就是古代念书人的一旦考中功名后的待遇了,直接就可以进衙门吃官家饭,你考得约好,考中了状元,榜眼,探花,那就是天子门生,你的选择面也就更宽广。
像当初大安,直接考中状元,然后进了翰林院做修撰,直接从六品官职。
左锦陵是探花,应该也是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虽然他们这种从六品,正七品,品级不算很高,但却是仕途的重要起点,前途无量。
是皇帝把他们放到特定部门去实习的。
就如先前大志所说的那些进士可供选择的部门那般,进去之后也不是即可就会让你手握重权,同样先学习。
等正式期满,方可授职。但这其中的过程,可长可短,因人而异。
“既然你大舅跟你分析的很清楚,那你呢?你怎么想的?”杨若晴又问。
反正过完年去京城,是包要去的了。
大志想了想,抬起头说:“我心里还没有定夺,我想先听听娘的意思。”
“娘让我去哪里,儿子就去哪里。”
这些事被杨若晴发现了,她就耐心的教导大志,给他做心理工作,因为杨若晴觉得站在一个7岁孩子的视角,这些行为很正常。
可是,在拓跋娴的眼中,却不那么认为。
或许也是因为皇室最注重血脉的纯正吧,拓跋娴对大志自始至终都是淡淡的疏离。
出了恶作剧的事情后,拓跋娴那是更加明显的冷淡大志……
拓跋娴有拓跋娴的考量,杨若晴不去追究那些。
咱现在就说王翠莲吧,这位大奶奶,可是真正的帮着杨若晴一块儿抚养大志长大的。
王翠莲也不会想太多,反正她就是疼爱家里的孙子孙女们,尤其在辰儿失踪的那几年里,家里的气氛很不好,也得亏有长相跟辰儿有好几分钟相似的大志来填补大家心里的空缺……
大志来骆家的时候,才刚刚周岁,都不记事,也不会说话,是杨若晴和王翠莲她们悉心教养,养到7岁左右,才被他扬州的亲娘接走……
一个孩子从那么丁点儿养到7岁,7岁搁在后世都上二年级了!
容易吗?
这两千多个日夜的照顾和共同生活,感情肯定是非常那啥的……
所以此刻,王翠莲仔细端详着大志,然后就一语点破大志瘦了很多这个事情来。
大志微微一愣,抬手摸了下自己的下巴,笑了笑说:“大奶奶,不会啊,我每天都吃的很饱很饱啊!”
“我不信,你下巴都尖了,你问你娘和小乔。”
“是吗?”大志于是将目光投向杨若晴和小乔。
小乔轻轻点头,“之前看到他第一眼,我也觉得他瘦了很多。”
杨若晴也不否认,“你如果每天都吃的很饱很饱,不至于瘦成这样,我怀疑你要么就是每天运动量大,要么就是看书看得辛苦……”
“没有没有,”大志摆了摆手,神色间带着几分羞愧,“到了京城的这段时日,每天到处去拜访师长,参加同乡学子们的各种聚会,这段时日疏忽了学业,心中有愧……”
到了京城后,他才发现念书念到最后,已经不再是埋头专注于书本了。
结交。
拓展人脉。
拉帮结派。
就算你不会做那些,但当你进入了那个圈子,自然而然就有人过来接引你,带着你进去。
所以前段时日在京城,大志阵阵体会到什么叫做文人墨客的交友生活。
以赏花,作诗,庆生,接风,洗尘,又或者践行等等为借口的聚会,前前后后他参加了不下50起!
几乎每天回到住所(大舅在京城的宅院),都是醉醺醺的,别提看书了,喝多了酒,那手握着毛笔都不稳当。
“每天忙于应酬,估计满肚子装的都是酒水,吃不到二两肉,劳心劳力的,不瘦才怪。”杨若晴打量了一番大志,道。
大志点头,“娘说的对,果真是这样的。好在如今终于回家了,可以让自己沉下心来好好温习温习功课!”
“看书不急,日子还长呢,慢慢看。”杨若晴微笑着说。
前面那些年,学的太苦了,好不容易考中了功名,虽然说,人的一生都得充电,但却有个轻重缓急。
“志儿,接下来在仕途那块,你是如何打算的?”
待到妮妮玩累了犯困了,小乔带着她去了隔壁屋子找乳母睡觉去了。
而王翠莲也带着团团圆圆去了前院玩耍,屋子里,只剩下杨若晴和大志母子的时候,杨若晴开门见山问大志。
“娘,这事儿在回来的路上,大舅也问过我。”大志起身未杨若晴的茶碗里,续了一碗热茶后,在她对面的那把凳子上端端正正坐了下来。
说实话,这个时代念书的人,受孔孟思想的熏陶,在平时的言行举止里,哪怕是端茶碗,或者一个简简单单的坐姿,都有文人的气质。
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儒雅斯文,翩翩有礼……
这些词儿真的不是拍马屁的,而是真的能够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体现,让你一看到,就会感叹:这个人是念书人!
杨若晴对大志这种斯文温润的气质,非常的满意,加上又长得俊秀……不愧是她杨若晴养大的儿子!
“既然你大舅跟你谈过,那你怎么想的呢?”杨若晴又问,语气非常的温柔,也非常的有耐心。
完全就像是儿子马上大学毕业了,老母亲在吃晚饭后,询问两句儿子接下来是准备找工作呢?还是继续深造考研?
如果是找工作,准备去哪个城市找?需要家里帮忙做点什么?
此刻,面对杨若晴的询问,大志认真想了想,接着说:“大舅告诉我说,我是二甲进士,排名48名,按照我的出身和成绩,可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或至六部为观政士,这些皆为正七品侍补之职。”
“若是中央六部九卿,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有缺,亦可补上。”
杨若晴轻轻点头。
这就是古代念书人的一旦考中功名后的待遇了,直接就可以进衙门吃官家饭,你考得约好,考中了状元,榜眼,探花,那就是天子门生,你的选择面也就更宽广。
像当初大安,直接考中状元,然后进了翰林院做修撰,直接从六品官职。
左锦陵是探花,应该也是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虽然他们这种从六品,正七品,品级不算很高,但却是仕途的重要起点,前途无量。
是皇帝把他们放到特定部门去实习的。
就如先前大志所说的那些进士可供选择的部门那般,进去之后也不是即可就会让你手握重权,同样先学习。
等正式期满,方可授职。但这其中的过程,可长可短,因人而异。
“既然你大舅跟你分析的很清楚,那你呢?你怎么想的?”杨若晴又问。
反正过完年去京城,是包要去的了。
大志想了想,抬起头说:“我心里还没有定夺,我想先听听娘的意思。”
“娘让我去哪里,儿子就去哪里。”
这些事被杨若晴发现了,她就耐心的教导大志,给他做心理工作,因为杨若晴觉得站在一个7岁孩子的视角,这些行为很正常。
可是,在拓跋娴的眼中,却不那么认为。
或许也是因为皇室最注重血脉的纯正吧,拓跋娴对大志自始至终都是淡淡的疏离。
出了恶作剧的事情后,拓跋娴那是更加明显的冷淡大志……
拓跋娴有拓跋娴的考量,杨若晴不去追究那些。
咱现在就说王翠莲吧,这位大奶奶,可是真正的帮着杨若晴一块儿抚养大志长大的。
王翠莲也不会想太多,反正她就是疼爱家里的孙子孙女们,尤其在辰儿失踪的那几年里,家里的气氛很不好,也得亏有长相跟辰儿有好几分钟相似的大志来填补大家心里的空缺……
大志来骆家的时候,才刚刚周岁,都不记事,也不会说话,是杨若晴和王翠莲她们悉心教养,养到7岁左右,才被他扬州的亲娘接走……
一个孩子从那么丁点儿养到7岁,7岁搁在后世都上二年级了!
容易吗?
这两千多个日夜的照顾和共同生活,感情肯定是非常那啥的……
所以此刻,王翠莲仔细端详着大志,然后就一语点破大志瘦了很多这个事情来。
大志微微一愣,抬手摸了下自己的下巴,笑了笑说:“大奶奶,不会啊,我每天都吃的很饱很饱啊!”
“我不信,你下巴都尖了,你问你娘和小乔。”
“是吗?”大志于是将目光投向杨若晴和小乔。
小乔轻轻点头,“之前看到他第一眼,我也觉得他瘦了很多。”
杨若晴也不否认,“你如果每天都吃的很饱很饱,不至于瘦成这样,我怀疑你要么就是每天运动量大,要么就是看书看得辛苦……”
“没有没有,”大志摆了摆手,神色间带着几分羞愧,“到了京城的这段时日,每天到处去拜访师长,参加同乡学子们的各种聚会,这段时日疏忽了学业,心中有愧……”
到了京城后,他才发现念书念到最后,已经不再是埋头专注于书本了。
结交。
拓展人脉。
拉帮结派。
就算你不会做那些,但当你进入了那个圈子,自然而然就有人过来接引你,带着你进去。
所以前段时日在京城,大志阵阵体会到什么叫做文人墨客的交友生活。
以赏花,作诗,庆生,接风,洗尘,又或者践行等等为借口的聚会,前前后后他参加了不下50起!
几乎每天回到住所(大舅在京城的宅院),都是醉醺醺的,别提看书了,喝多了酒,那手握着毛笔都不稳当。
“每天忙于应酬,估计满肚子装的都是酒水,吃不到二两肉,劳心劳力的,不瘦才怪。”杨若晴打量了一番大志,道。
大志点头,“娘说的对,果真是这样的。好在如今终于回家了,可以让自己沉下心来好好温习温习功课!”
“看书不急,日子还长呢,慢慢看。”杨若晴微笑着说。
前面那些年,学的太苦了,好不容易考中了功名,虽然说,人的一生都得充电,但却有个轻重缓急。
“志儿,接下来在仕途那块,你是如何打算的?”
待到妮妮玩累了犯困了,小乔带着她去了隔壁屋子找乳母睡觉去了。
而王翠莲也带着团团圆圆去了前院玩耍,屋子里,只剩下杨若晴和大志母子的时候,杨若晴开门见山问大志。
“娘,这事儿在回来的路上,大舅也问过我。”大志起身未杨若晴的茶碗里,续了一碗热茶后,在她对面的那把凳子上端端正正坐了下来。
说实话,这个时代念书的人,受孔孟思想的熏陶,在平时的言行举止里,哪怕是端茶碗,或者一个简简单单的坐姿,都有文人的气质。
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儒雅斯文,翩翩有礼……
这些词儿真的不是拍马屁的,而是真的能够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体现,让你一看到,就会感叹:这个人是念书人!
杨若晴对大志这种斯文温润的气质,非常的满意,加上又长得俊秀……不愧是她杨若晴养大的儿子!
“既然你大舅跟你谈过,那你怎么想的呢?”杨若晴又问,语气非常的温柔,也非常的有耐心。
完全就像是儿子马上大学毕业了,老母亲在吃晚饭后,询问两句儿子接下来是准备找工作呢?还是继续深造考研?
如果是找工作,准备去哪个城市找?需要家里帮忙做点什么?
此刻,面对杨若晴的询问,大志认真想了想,接着说:“大舅告诉我说,我是二甲进士,排名48名,按照我的出身和成绩,可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或至六部为观政士,这些皆为正七品侍补之职。”
“若是中央六部九卿,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有缺,亦可补上。”
杨若晴轻轻点头。
这就是古代念书人的一旦考中功名后的待遇了,直接就可以进衙门吃官家饭,你考得约好,考中了状元,榜眼,探花,那就是天子门生,你的选择面也就更宽广。
像当初大安,直接考中状元,然后进了翰林院做修撰,直接从六品官职。
左锦陵是探花,应该也是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虽然他们这种从六品,正七品,品级不算很高,但却是仕途的重要起点,前途无量。
是皇帝把他们放到特定部门去实习的。
就如先前大志所说的那些进士可供选择的部门那般,进去之后也不是即可就会让你手握重权,同样先学习。
等正式期满,方可授职。但这其中的过程,可长可短,因人而异。
“既然你大舅跟你分析的很清楚,那你呢?你怎么想的?”杨若晴又问。
反正过完年去京城,是包要去的了。
大志想了想,抬起头说:“我心里还没有定夺,我想先听听娘的意思。”
“娘让我去哪里,儿子就去哪里。”
这些事被杨若晴发现了,她就耐心的教导大志,给他做心理工作,因为杨若晴觉得站在一个7岁孩子的视角,这些行为很正常。
可是,在拓跋娴的眼中,却不那么认为。
或许也是因为皇室最注重血脉的纯正吧,拓跋娴对大志自始至终都是淡淡的疏离。
出了恶作剧的事情后,拓跋娴那是更加明显的冷淡大志……
拓跋娴有拓跋娴的考量,杨若晴不去追究那些。
咱现在就说王翠莲吧,这位大奶奶,可是真正的帮着杨若晴一块儿抚养大志长大的。
王翠莲也不会想太多,反正她就是疼爱家里的孙子孙女们,尤其在辰儿失踪的那几年里,家里的气氛很不好,也得亏有长相跟辰儿有好几分钟相似的大志来填补大家心里的空缺……
大志来骆家的时候,才刚刚周岁,都不记事,也不会说话,是杨若晴和王翠莲她们悉心教养,养到7岁左右,才被他扬州的亲娘接走……
一个孩子从那么丁点儿养到7岁,7岁搁在后世都上二年级了!
容易吗?
这两千多个日夜的照顾和共同生活,感情肯定是非常那啥的……
所以此刻,王翠莲仔细端详着大志,然后就一语点破大志瘦了很多这个事情来。
大志微微一愣,抬手摸了下自己的下巴,笑了笑说:“大奶奶,不会啊,我每天都吃的很饱很饱啊!”
“我不信,你下巴都尖了,你问你娘和小乔。”
“是吗?”大志于是将目光投向杨若晴和小乔。
小乔轻轻点头,“之前看到他第一眼,我也觉得他瘦了很多。”
杨若晴也不否认,“你如果每天都吃的很饱很饱,不至于瘦成这样,我怀疑你要么就是每天运动量大,要么就是看书看得辛苦……”
“没有没有,”大志摆了摆手,神色间带着几分羞愧,“到了京城的这段时日,每天到处去拜访师长,参加同乡学子们的各种聚会,这段时日疏忽了学业,心中有愧……”
到了京城后,他才发现念书念到最后,已经不再是埋头专注于书本了。
结交。
拓展人脉。
拉帮结派。
就算你不会做那些,但当你进入了那个圈子,自然而然就有人过来接引你,带着你进去。
所以前段时日在京城,大志阵阵体会到什么叫做文人墨客的交友生活。
以赏花,作诗,庆生,接风,洗尘,又或者践行等等为借口的聚会,前前后后他参加了不下50起!
几乎每天回到住所(大舅在京城的宅院),都是醉醺醺的,别提看书了,喝多了酒,那手握着毛笔都不稳当。
“每天忙于应酬,估计满肚子装的都是酒水,吃不到二两肉,劳心劳力的,不瘦才怪。”杨若晴打量了一番大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