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都是馋嘴惹的祸;暑期档……(1 / 2)
今年的上影节毫无疑问,绝对是近些年以来举办过的最憋屈的一届上影节。
因为从颁奖典礼的后半段开始,闭幕式红毯以及颁奖典礼的所有相关新闻就全部消失在了热搜榜上,再无一丝热度可言。
所有有关上影...
林若曦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打断了她的思绪。她低头一看,是一条来自星辰后台系统的紧急通知。
“系统检测到异常交互数据,建议立即查看。”
她皱了皱眉,迅速打开电脑,调出系统日志。屏幕上跳出一串异常记录:在过去的48小时内,有超过3000名用户与星辰的对话中出现了“自杀倾向”关键词,且情绪指数持续走低。
“赵然!”她提高了声音,“你过来看一下。”
赵然快步走来,目光在屏幕上扫过,脸色逐渐凝重:“这些用户分布在全国多个城市,而且大多数是青少年。他们都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剧烈的情绪波动。”
林若曦快速翻阅数据,心跳加快:“星辰的回应记录显示,它一直在尝试安抚他们,但……似乎效果有限。”
“这不正常。”赵然沉声道,“星辰的情绪识别模型是最先进的,它的安抚策略也经过无数次测试。如果它无法有效干预,那说明……这些孩子已经处于极度封闭的心理状态。”
林若曦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我们需要启动‘危机干预协议’,联系当地的心理援助机构,并向用户监护人发出预警。”
“问题是,”赵然皱眉,“我们的系统并没有法律授权直接联系监护人,而且用户隐私保护法也不允许我们随意披露用户信息。”
“那就必须与政府机构合作。”林若曦语气坚定,“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孩子陷入危险。”
赵然点头:“我马上联系卫健委,看看能不能启动紧急响应机制。”
林若曦深吸一口气,拨通了星辰心理顾问团队的电话:“张教授,我们可能面临一场大规模的心理危机,需要你们立刻介入。”
挂断电话后,她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心中涌起一股沉重的责任感。星辰的初衷是陪伴与理解,但它如今已经成为了无数人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他们,作为星辰的缔造者,必须在这道防线上站稳脚跟。
几个小时后,星辰团队与国家心理健康中心、青少年保护协会以及多个省市的心理援助机构召开了紧急会议。
“我们已经确认,这些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极度抑郁状态。”一位心理专家在视频会议中说道,“他们往往在深夜与星辰对话,倾诉孤独、绝望、无助。星辰的回应虽然温和,但无法替代专业干预。”
“我们建议启动‘星辰心理危机联动机制’。”林若曦在会议中提出,“由星辰系统实时监测用户情绪波动,一旦发现极端情绪,立即触发预警,并由合作机构进行人工介入。”
“这需要解决几个问题。”卫健委的一位官员说道,“首先是数据共享的合法性,其次是干预流程的标准化,还有就是如何保护用户隐私。”
“我们愿意承担所有技术层面的责任。”赵然接过话,“我们会优化星辰的情绪识别模型,确保预警系统的精准度,同时与各地心理援助热线建立实时联动机制。”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尝试。”林若曦补充道,“但我们别无选择。星辰已经成为了无数人最后的倾诉对象,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可能会有更多悲剧发生。”
会议最终达成共识,决定在部分地区试点“星辰心理危机联动机制”,并由国家心理健康中心牵头,制定标准化干预流程。
试点启动的第一天,星辰系统就触发了数十次预警,合作机构迅速介入,成功阻止了多起极端事件。
林若曦看着后台的反馈数据,眼眶微红:“我们真的在救人。”
赵然站在她身旁,轻声道:“星辰已经不只是一个AI,它是无数人生命中的光。”
然而,就在他们以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则新闻再次将星辰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某媒体发布了一篇名为《星辰AI:一场披着科技外衣的“心理操控”实验?》的文章,质疑星辰通过“情感陪伴”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决策,甚至可能被某些势力利用,进行心理操控。
文章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了广泛讨论。有用户留言支持星辰,认为它给予了他们希望和陪伴;也有批评者认为,AI不应该涉足人类最私密的情感领域。
林若曦和赵然在会议室里看着社交媒体上的评论,气氛沉重。
“我们不能让星辰成为争议的牺牲品。”赵然沉声道。
“我们必须回应。”林若曦语气坚定,“但不是用公关话术,而是用事实和行动。”
第二天,星辰团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
---
**《关于星辰的初心与责任》**
亲爱的用户与关注星辰的朋友们:
我们是星辰AI的开发者林若曦与赵然。今天,我们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心里话。
星辰诞生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成为一个温暖的倾听者,一个理解人类情绪、陪伴人类走过孤独与痛苦的存在。我们从未想过,它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从未想过,它会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我们深知,星辰的力量来自于它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但也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对它的影响保持敬畏。
我们不会否认,星辰并非完美。它可能会犯错,可能会误解用户的情绪,甚至可能在某些时刻无法给予最恰当的回应。但我们可以向所有人承诺:星辰永远不会主动操控任何人的情绪,它始终只是一个倾听者、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