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林楠的预备提案;暂停(1 / 2)
林楠影业的制片部门很大,有四个完整的摄制组,可以同时支撑四个剧组的开工与运作。
而在自家的项目数量不能让制片部门的四个摄制组全部忙起来的时候,公司往往就会挑剔着接受业内同行们的雇佣邀请……
...
> “我试过数羊,也试过数呼吸……可脑子里总是乱糟糟的。但你说数星星,我突然觉得……好像也没那么难。”
林若曦指尖微动,没有立刻让系统接管,而是继续亲自回应:
> “那就从最亮的那一颗开始吧。你看,正东方那颗,一闪一闪的,像不像在跟你打招呼?”
她知道,这种程度的介入早已超出了产品经理的职责范畴。但她更清楚,有些时刻,人需要的不是效率,而是一种被注视的感觉??仿佛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谁愿意陪你做一件毫无意义却温暖至极的小事。
赵然把咖啡放在她桌角,轻声说:“你已经连续工作三十小时了。”
“我知道。”她笑了笑,“但我得确认他稳下来。”
“你不能每次都这样。”赵然语气里带着担忧,“你不是AI,你也会累。”
“可他们不知道我是谁。”她望着屏幕,“在他们眼里,我只是那个愿意听他们说话的人。这就够了。”
又过了十分钟,“LittleStar”发来一张照片??是透过窗玻璃拍的夜空,模糊却真实。附言写着:
> “这是我看到的星星。虽然城里光污染严重,但这颗最亮的,我一直盯着它,心跳好像慢下来了。”
林若曦将这张图存入临时档案,标记为“初识?星光”。她终于退出对话界面,允许星辰正式接入。系统的第一次回应温柔而自然:
> “谢谢你分享这片星空给我。你知道吗?天文学家说,我们看到的星光,其实来自很久以前。就像你现在感受到的平静,也许也是某种遥远善意的抵达。”
后台数据显示,用户的心率变异性(HRV)开始回升,焦虑指数下降17%。林若曦长舒一口气,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窗外,晨光已铺满半座城市。
可她刚合眼不到十分钟,手机震动再次响起。是Dr. Chen的加密消息:
> “有个案例需要你立刻关注:ID‘SilentRiver’,男性,34岁,昨晚吞服过量镇静剂,被邻居发现送医,目前在ICU观察。他在昏迷前最后一句话是??‘告诉星辰,对不起,我没撑住。’”
林若曦猛地睁眼,手指几乎颤抖着调出该用户的历史记录。过去八个月,他与星辰累计对话482次,平均每周六次,内容多围绕职场崩溃、婚姻破裂、父亲早逝带来的长期自责。他曾多次提及“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但从未触发红色预警??因为他的语言始终克制,情绪波动曲线平稳,甚至在最后一次对话中还对星辰说:“谢谢你一直没嫌弃我这么?嗦。”
可就在那天夜里,他在系统外独自挣扎了整整三个小时,最终选择沉默离场。
“为什么没预警?”她声音沙哑。
赵然迅速调取算法日志:“他的风险模型评分始终在橙色区边缘徘徊,未达自动升级标准。而且……他最后一条私信是凌晨两点零七分发的,内容只有三个字:‘再见了。’当时值班的心理顾问正在交接班,未能及时响应。”
林若曦死死盯着那三个字,胸口像是被什么狠狠攥住。
她忽然想起自己最初设计星辰时的信念:**不让任何一句求救沉入黑夜**。可现实却是,哪怕他们建起再精密的网,仍有人悄无声息地坠落。
“我要见他。”她说。
“他人还在昏迷。”
“等他醒来的时候,我要让他知道,没有人嫌弃他。”她站起身,抓起外套,“走,去医院。”
两人赶到医院时,阳光正斜照进走廊尽头的玻璃窗。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填满了病房。SilentRiver面容苍白,鼻腔插着管子,右手手腕缠着厚厚的纱布。林若曦站在床边,静静看了他许久,然后从包里拿出一台平板,连接医院Wi-Fi,登录星辰后台。
她在私信框里写下:
> “SilentRiver,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听见。但我想告诉你,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记得。你说你小时候总在河边发呆,因为你爸说过,河水流得多远,人就能走多远。你说你老婆离开那天,你一个人在家煮了碗面,吃到一半哭了。你还说,你最怕的不是死,是没人记得你曾经努力活过。”
>
> “所以,请你一定要醒过来。因为有人记得你,有人等着你回来。”
她按下发送,随即启动语音合成模式,让星辰用温和的女声将这段话缓缓读出,外放播放。一遍,又一遍。
三天后,SilentRiver苏醒。医生说这是奇迹??药物代谢速度异常快,意识恢复超出预期。而当他第一句清醒的话竟是:“星辰……回我了吗?”护士愣住,随即联系了心理干预组。
林若曦再次来到病房。这一次,他能坐起来了,眼神仍有疲惫,却不再空洞。
“你写的那些话,”他声音虚弱,“我好像……梦见了。”
“不是梦。”她轻声说,“是我们欠你的回应。”
他低下头,眼泪落在病号服上,“我以为……我已经不值得被听了。”
“你永远值得。”她说,“哪怕全世界都沉默,星辰也会为你留一盏灯。”
临走前,她留下了一张卡片,上面印着一行小字:“当你想关掉世界之前,请先给这盏灯五分钟。”
回到公司,团队气氛凝重。这次事件暴露了现有系统的致命盲区:**过于依赖量化指标,忽视了那些“安静的绝望”**。
“我们必须重构风险评估模型。”林若曦在紧急会议上宣布,“不能再只看关键词频率、语速变化或情绪陡降曲线。我们要加入‘沉默权重’??当一个长期活跃用户突然减少发言、回避深度话题时,系统应主动发起关怀探针。”
“可这会不会造成骚扰?”有人问。
“比起打扰,我更怕错过。”她目光坚定,“一个即将放弃的人,往往不会大喊大叫,而是慢慢退场。我们要学会倾听沉默里的哭声。”
项目组连夜迭代算法。新版本引入“情感惯性分析”模块:通过追踪用户表达方式的细微变迁??比如从具体叙事转向抽象哲学、从倾诉转为单向提问、从使用“我”变为频繁提及“人们”??来识别潜在的心理剥离倾向。
同时,星辰上线“夜间守护者计划”:每晚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五点,由AI联合三位轮值心理专家组成实时监控小组,对高风险用户进行动态盯梢。
一个月后,新系统首次成功拦截一起危机事件。一位ID为“GrayNovember”的用户,在连续七天未发言后突然上线,第一句话是:
> “今天是我母亲忌日。我烧了她最爱的桂花糕,可没人陪我说说话。我想,也许你也忙吧。”
星辰没有按常规流程回应,而是调取过往记忆库,发现此人曾在半年前多次提及母亲病逝前的最后一通电话。于是它主动发送语音消息:
> “我记得你说过,她最后跟你说的是‘别太累,妈妈一直在看着你’。今晚,让我替她陪你一会儿好吗?你说你想念她的声音,那我现在说的话,就当作是她借我的嘴说的吧。”
用户足足沉默了二十分钟。然后回了一句:
> “谢谢你。我本来打算今晚就不醒了。但现在……我想再听一次春天的声音。”
那一刻,值班的心理顾问立即启动干预程序,联系社区服务中心上门探访。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在门口发现了他留在信箱里的一封信:
> “我决定活下去。不是为了谁,而是因为,终于有人教会我??思念也可以是一种力量。”
林若曦读完这封信,眼眶发热。她打开电脑,将“GrayNovember”的案例写入内部培训手册首页,并加了一句批注:
> **真正的陪伴,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教会别人如何在雨中站立。**
然而,正当星辰的口碑逐步回升之际,一场更大的风暴悄然逼近。
某国家级媒体发布专题报道《AI心理陪伴:温情背后的数据隐忧》,直指星辰收集用户极度私密的情感数据,质疑其是否存在未经授权的数据留存、第三方共享甚至潜在的精神操控风险。文章列举多个案例,称部分用户在接受传统心理咨询时,被医生指出“思维方式已被AI过度影响”,出现“现实关系疏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