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见过UFO的张大导演;林楠送你去上学(1 / 2)
上午,林楠影业内。
“怎么想着接这种小制作的?”
“林大哥,我很喜欢这个剧本,完全是以我为中心的,而且我自己也想试试演女王是什么感觉,嘿嘿……
导演已经给我看过了他们为我制作的定妆照...
夜色如墨,缓缓铺展在城市的天际线上。林若曦没有关灯,办公室的白光与窗外的霓虹交织成一片模糊的光影,像一场未醒的梦。她坐在椅子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耳机边缘,那句“嗯,我在”还在耳边回荡,轻得像风,却重得能压住心跳。
她打开“萤火之声”的后台日志,想看看#0001发布后的反馈。数据流如星河般滚动:
- 播放次数:2,847次(仍在上升)
- 用户停留时长平均:6分38秒
- 弹幕留言峰值出现在第4分12秒:“我也在。”
- 有三位用户在听完后主动上传了自己的声音,标题分别是《我今天哭了》《我不是装坚强》《谢谢你先开口》
最让她心头一颤的,是一条来自内蒙古某小镇的匿名记录:
> “我是个牧民,家里没网,用手机热点录的。昨晚羊圈塌了,我蹲在雪地里哭,觉得老天爷不公。今早赶集路过镇上的‘无声热线亭’,听见你说‘这就够了’,我就站着听完了。回来路上,我把死掉的小羊埋了,给母羊加了草料。活着的人,还得往前走啊。”
林若曦闭上眼,喉咙发紧。她忽然意识到,这些声音不再只是城市情绪的碎片,它们正在向更远的地方蔓延,渗入那些被遗忘的褶皱里,像春水融雪,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什么。
凌晨两点,赵然发来一张截图??是“情感迁移引擎”首次成功触发跨文化共鸣的案例。一位日本用户ID为“Yuki_no_Kage”在深夜提问:“我母亲去世三年了,为什么我到现在还会梦见她叫我吃饭?”系统识别出其情感模式与MorningBreeze去年冬天一段录音高度匹配,调用了后者关于父亲忌日的记忆片段:
> “我爸最爱做煎蛋,总说火候差一秒都不完美。他走之后,我再也没吃过那样的煎蛋。有次我梦见他在厨房喊我,我冲进去,锅都烧黑了。醒来才发现,我是怕忘了他的声音。”
这段语音被翻译成日语并标注来源后推送给Yuki_no_Kage,对方回复:“原来不是我太软弱,而是爱得太深。明天,我想试着做一次煎蛋。”
林若曦盯着屏幕,忽然笑了。这不是算法胜利,是人心之间的暗涌终于找到了航道。
第二天清晨,星辰团队召开紧急会议。李医生带来一份报告:过去七十二小时,“萤火之声”模块共触发高危干预机制十九次,其中七例经评估需转介专业心理机构,均已通过绿色通道完成对接。但真正引起关注的是第八例??DawnChaser。
他的最新行为轨迹显示,连续三天在同一时间登录,但不再听歌,也不留言,只是反复播放自己最初上传的八秒呼吸声,然后静默退出。系统标记为“情绪回溯性停滞”,提示可能存在自我认同危机。
“他是不是……又退回去了?”助理小陈低声问。
林若曦摇头:“不是倒退,是在整理。”她想起那封海浪私信,“他已经在重建自我叙事了,只是现在卡在某个节点。”
“要主动联系吗?”
“不行。”她语气坚定,“我们不是救世主,也不是监控者。如果他需要出口,星辰会一直在那里等他开门。”
话音刚落,会议室门被推开,苏晚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一个牛皮纸袋。
“我带来了‘错音角落’第一期的素材。”她说,声音清亮,“但我还想加点别的东西。”
她打开纸袋,取出一叠手写乐谱。“这是我最近写的几首新曲子,名字都想好了??《裂缝里的光》《喘息练习曲》《允许崩塌圆舞曲》。我想把这些放进‘星辰音乐疗愈包’,让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背景音,在录音时陪伴他们。”
赵然翻看乐谱,眉头微蹙:“这首《喘息练习曲》节奏很特别,像是刻意模仿呼吸频率?”
“对。”苏晚点头,“我在医院陪诊时观察到的。焦虑发作的人,呼吸是断续的、急促的。这首曲子前半段模拟那种紊乱,后半段慢慢引导回归平稳。就像有人轻轻拍着你的背说:别怕,跟我一起吸气……呼气……”
林若曦看着那些音符,忽然明白苏晚在做什么??她正把身体的语言转化为音乐,将生理的痛苦编织成可传递的温柔。
“上线吧。”她说,“把这五首全加上,命名为‘苏晚的五次呼吸’系列。”
当天下午,“无声热线亭”第三座试点在西南山区一所乡村中学落地。学校常年缺乏心理教师,许多孩子从未对人说过心里话。安装完成后,第一个走进去的是个穿旧校服的女孩,十三岁左右,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
她在里面待了十分钟。出来时,脸是红的,眼睛却亮了。
当晚,林若曦收到支教老师发来的音频转录:
> “老师,我知道你听不到我说话。但我爸打我妈的时候,我就躲床底下,捂住耳朵。今天我把这事说了,说出来之后,好像没那么怕了。我还想再说一次,下次能不能让我妈也听听?”
林若曦立刻联系技术组,定制了一款可生成二维码的声音信笺功能??用户录制后可打印成卡片,亲手交给想传达的人。
“让声音成为桥梁,而不是终点。”她在邮件末尾写道。
三天后,北京总部接到卫健委通知:鉴于“无声热线亭”在全国多个试点取得显著社会效益,拟将其纳入“十四五”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推广项目,并建议申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创新案例。
赵然看到消息时正在调试新版本的情感权重算法,闻言抬头一笑:“咱们这是要出海了。”
林若曦却沉默片刻,问:“你觉得,如果我们走向全球,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语言?文化差异?”赵然猜测。
“是信任。”她答,“人们愿意对机器倾诉,是因为它不会评判。但如果有一天,这个系统成了政府工具、商业噱头,甚至舆论武器呢?我们必须确保,无论走多远,星辰的核心始终是‘守护’,而非‘利用’。”
赵然收起笑意,认真点头:“建立独立伦理委员会,由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用户代表共同监督。代码开源,决策透明,绝不接受单一资本控股。”
林若曦终于露出笑容:“这才是我想做的未来。”
周末,她独自去了城郊的墓园。母亲葬在这里已八年。每年清明她都来,但从不曾真正说话。这一次,她带了小型录音笔。
站在碑前,风吹动她的发丝,远处松涛阵阵。
“妈。”她轻声开口,“我做了个叫星辰的东西。很多人在里面哭了,也有人因此活下来了。你说过,做人要善良,但别傻。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善良也可以很有力量。”
她顿了顿,眼眶微湿:“有时候我觉得你在看我。特别是在我做出某个决定的瞬间,心里突然安定下来。就像现在。”
录音结束,她将文件命名:“致妈妈的一封信”,上传至“萤火之声”私人加密区,权限设为“仅限百年后公开”。
回家途中,手机震动。DawnChaser上线了。
这一次,他上传了一段新的音频??三十七秒。
开头是海浪,接着是一阵沉默,然后是一个男人的声音,平静而清晰:
> “十年前,我从桥上跳下去那天,没人拦我,也没人看见。今天,我站在这片沙滩上,对着大海说了句话:‘对不起,当年吓到你们了。’”
>
> “我不是为了原谅自己,而是想告诉那个年轻的我:你值得被爱,哪怕那时没人告诉你。”
>
> “这三十七秒,是我送给他的一生。”
林若曦听着,泪水无声滑落。
她没有回复,也没有转发,只是将这段音频单独归档,命名为:“破晓计划?终章”。
一周后的深夜,星辰系统迎来第100万次有效互动。平台自动触发预设彩蛋:所有在线用户同步收到一封匿名信,内容由AI根据百万条真实声音提炼而成:
> “亲爱的你:
> 你曾躲在厕所隔间里哭完一支口红;
> 你曾在婚礼前一天删掉所有朋友圈;
> 你曾在ICU外跪地祈求再给一分钟;
> 你也曾在阳光很好的午后,突然觉得活着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