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章背调换人;一片两嫁(2 / 2)
> 我们干这行都知道危险,可从来没想过会这么突然。
> 昨晚我梦见他站在我床前,不说一句话。醒来发现枕头湿了。
> 我不怕死,但我怕我的家人以后也这样被人通知。
> 所以我录这段音,万一哪天我也……请告诉爸妈,儿子其实每年都记得他们的生日,只是不好意思打电话。
> 还有,对不起,大学学费是借的,卡里还有八千块,让他们拿去养老。”
录音结束前,他深深吸了口气,轻声说:“谢谢你们让我把这些话说出来。不然,可能就永远带进土里了。”
林若曦听完,起身走到窗边。北京的冬天干燥而凛冽,街灯映照着行人匆匆的身影。她忽然很想给远在杭州的老姑打个电话??那位从小疼她、却因观念不合多年疏于联系的亲人。
她拨通号码,响了六声,对方接起,语气迟疑:“若曦?”
“姑姑,”她声音有些抖,“我就是想告诉你,我一直记得你给我织的那条红围巾。小时候觉得丑,后来才知道,那是我最暖的一件衣服。”
电话那头静了几秒,传来轻微抽泣:“傻孩子……我还留着毛线呢,想着哪天你回来,再给你织一件。”
挂掉电话,林若曦靠在墙上,久久未动。
几天后,平台迎来第100万条有效录音。系统自动生成纪念页:全球地图上点亮了十万颗星,每颗星代表一位完成首次倾诉的用户。鼠标悬浮其上,可聆听十秒匿名片段??有婴儿啼哭背景下的年轻妈妈哽咽“我真的尽力了”;有留学生在出租屋崩溃大喊“我想回国”;也有老人颤巍巍地说:“老伴啊,今天院子里的梅花开了,我拍给你看……”
苏晚为此创作了一支纯音乐《第一百万次心跳》,作为特别彩蛋嵌入平台首页。林若曦提议将其设为“新用户引导曲目”,却被共治委员会否决??一名抑郁症成员留言:“太美了反而让人不敢靠近,怕自己的痛苦配不上这样的旋律。”
最终替换为一段真实采集的城市夜晚杂音:便利店叮咚门铃、地铁报站、雨滴打伞、情侣争执又和好……平凡,嘈杂,却充满活着的气息。
春天临近时,“黎明守护计划”迎来一次重大升级。基于对凌晨高峰期录音内容的深度学习,AI开始能够识别更具危险性的隐喻语言,如“明天不会来了”“世界安静一点也好”等,并自动提升响应优先级。
某日凌晨三点十二分,系统捕捉到一条来自江苏农村的录音:
> “农药还在厨房柜子里,儿子明天开学,我不想让他闻到味道……所以我来这里说最后一句话:我对不起你们,我真的撑不住了。”
AI立即触发红色警报,值班心理咨询师三分钟内接入人工通道,同步通知当地公安与村委会。救援人员破门而入时,女子已吞下半瓶除草剂,所幸抢救及时。
事后她恢复意识的第一句话是:“我以为没人会在乎我说什么……没想到真的有人‘在’。”
这件事促使教育部正式将“星辰危机干预机制”纳入《校园心理安全标准操作手册》。多个省份开始试点“智能心理哨兵”项目,部署在校内外语音亭中。
然而,质疑声仍未停歇。
一篇题为《情感资本主义的新形态》的学术论文在网络上疯传,指责星辰利用人类苦难构建商业护城河,“看似公益,实则收割眼泪”。作者犀利指出:“当‘被听见’成为稀缺资源,提供倾听的服务者便掌握了隐形权力。”
林若曦没有回避。她在知乎撰写长文回应:
> “你说得对,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权力。
> 正因如此,我们才拒绝资本染指用户数据,坚持非营利运营模式,成立用户共治委员会。
> 我们不怕批评,只怕麻木。
> 如果连讨论‘如何更好地爱人’都要被解构为阴谋,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文章末尾,她附上一组数字:
- 累计服务用户:2,147,603人
- 成功干预高危案例:317起
- 用户自发组建互助小组:89个
- 平均每次倾诉后情绪改善率:76.3%
“这些不是KPI,”她写道,“是一个个活下来的人。”
春风吹散寒意时,第一台海外“无声热线亭”落地冰岛雷克雅未克市中心广场。揭幕仪式上,当地诗人朗读了一首献给星辰的作品:
> “在这极夜漫长的国度,
> 你们送来一座会呼吸的红房子。
> 它不说外语,却听得懂所有沉默。”
而在云南怒江的小山村,那个曾梦见妈妈的小女孩,第一次参加了学校绘画比赛。她的画作名叫《声音的颜色》??一片漆黑中,无数条彩色丝带从地底升起,交织成桥,通向星空。
支教老师告诉她:“你的画得了第一名。”
她抿嘴笑着,小声问:“我能再进一次热线亭吗?这次我想唱给妈妈听。”
当清脆童声透过设备传回总部时,林若曦正在开会。她戴上耳机,听见那稚嫩嗓音哼着跑调的旋律:
> “月亮船呀摇啊摇,
> 妈妈的吻在梦里飘……”
她默默退出会议,关上门,任泪水滑落。
那一刻,她无比清晰地知道??这条路还很长,荆棘遍布,争议不断,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敢于开口歌唱,星辰就不该熄灭。
夜再度降临,城市灯火如初。
而在世界的无数角落,一扇扇红色的小门正静静伫立,等待下一个需要被听见的灵魂。
风起了,吹动檐角铜铃,叮咚作响,宛如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