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换成沪圈;酒楼开不下去了?!(2 / 2)
她在会上拿出一份厚厚的财务审计报告:“我们接受监督,但绝不妥协原则。从今天起,所有资金使用明细按月公示于官网首页,包括每一笔设备采购、差旅报销、人员薪资。”
又补充道:“另外,我决定将个人持股的30%转入用户信托基金,由共治委员会代为管理,用于反哺平台公益功能迭代。”
此言一出,全场寂静。
赵然低声问:“你想好了?”
她点头:“我不是为了证明清白,而是要让每一个选择相信我们的人知道??他们的信任,没有被辜负。”
当晚,她独自留在办公室,翻阅近期高危干预案例。突然,一条来自内蒙古草原牧区的警报引起注意:一位牧民连续五晚在同一时段登录平台,每次仅停留五分钟,但从不录音。IP显示信号极不稳定,推测为太阳能供电的移动终端。
她调取浏览记录,发现此人频繁查看关于“孤独死”的讨论帖,以及一篇题为《羊群不会安慰人》的真实故事??讲述一位老牧民病逝家中,七日后才被邻居发现,牛羊圈门未关,草料堆积如山。
林若曦立刻联系当地合作的心理援助站,请求派遣工作人员顺路探访。对方回复:该区域冬季封路,最快也要两周后才能抵达。
她沉思片刻,做出一个非常规决定:启用“预判式关怀”机制??向该账号定向推送一段模拟对话音频,内容是一名虚拟陪伴者以蒙古族长者的口吻说道:
> “孩子,风雪再大,也总有云散的时候。你不是一个人在这片草原上活着。你的牛羊记得你,星星也看着你。明天,试着走出帐篷看看吧,太阳出来时,天地都会给你回应。”
音频末尾附有一句真实录音剪辑??来自一位康复牧民的心声:“我活下来了,因为我听见了春天的第一声鸟叫。”
三天后,系统监测到该用户首次点击播放此推送,并停留23分钟。随后,他上传了一段简短语音:
> “今天我把毡房门口的积雪扫了。羊羔生了两只新的。我想……我还得活下去。”
消息传回北京,林若曦闭上眼,久久未语。
春天真正到来时,星辰平台迎来一次里程碑式的更新。
“黎明守护计划”AI模型完成第三次迭代,不仅能识别自杀倾向语言,还可结合语调、停顿频率、背景环境音(如风雨声、金属碰撞声)综合判断危机等级。测试数据显示,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6%,误报率降至5%以下。
更重要的是,系统开始尝试“情感映射”功能??将用户倾诉中的关键词与全球范围内相似经历者的情感轨迹进行比对,生成个性化陪伴建议。例如,当有人提及“父亲酗酒”,系统不仅推送相关支持小组信息,还会自动关联周野那段录音的部分脱敏文本(经授权),并标注:“有人说出过类似的感受,后来他学会了原谅自己。”
这项功能上线首周,用户留存率上升18个百分点。
周野也在悄然变化。
经过心理评估合格,他正式成为“倾听者见习生”,获准在限定范围内阅读匿名倾诉并提交文字反馈。他的第一条回复给了一个说自己“不配拥有朋友”的初中女生:
> “我也曾经觉得自己是个累赘。但现在我发现,只要有人愿意听你说,你就不是孤单的。你可以试试看,哪怕只说一句‘今天我很烦’。”
女孩回信:“谢谢你。你是第一个没说我矫情的人。”
那一刻,周野第一次体会到“被需要”的感觉。
林若曦偶然看到这条互动记录,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欣慰。她想起少年时代那个不敢说出梦想的自己,也曾渴望过这样一句简单的回应。
她给苏晚发了条消息:“我们是不是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善意循环?”
对方很快回复:“不是‘是不是’,是‘已经在’。”
初夏来临之际,第一台高原版“无声热线亭”落户西藏林芝。考虑到藏区文化特性,外观设计融入经幡元素,内部增设双语语音导航,并与当地寺庙合作,邀请僧侣录制冥想引导音频作为可选背景音。
揭幕当天,一位年迈的朝圣者走进亭内,双手合十,用藏语缓缓诉说:
> “我走了三年磕长头来到这里。一路上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其实我只是想告诉我死去的儿子:阿妈还在为你祈福。”
录音结束后,他深深鞠躬,对着设备说了声“扎西德勒”。
而在杭州,林若曦的老姑真的织好了那条新围巾,托人寄到北京。包裹里还夹着一张纸条:
> “颜色换成了深灰,你说现在不爱太鲜艳的了。但针法还是当年那一套,一针一线,都是惦记。”
她捧着围巾坐在窗边,阳光洒进来,暖意顺着指尖蔓延。
某夜加班至凌晨,她再次打开平台后台,随意点开一条随机匿名录音。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带着鼻音:
> “今天我鼓起勇气辞职了。老板一直PUA我说‘你不配休息’,可我真的好累。刚才走出公司大楼的时候,我在路边亭子里录下这段话,突然觉得……我可以重新开始。”
林若曦静静地听完,嘴角微微扬起。
她顺手在系统日志写下一行备注:
> “今日新增有效倾诉:1,203条。
> 世界依旧破碎,但修补的人越来越多了。”
风穿过城市楼宇,吹动檐角铜铃,叮咚作响。
而在无数个看不见的角落,那些曾被压抑的声音正悄然汇聚,如同暗流奔涌,终将汇成照亮黑夜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