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梦里与现实,来了?(1 / 2)
6685万!《误杀》的首日票房简直是出乎电影圈预料的好,并且网上的影评同样也非常不错。
这就让业内不少公司再一次忍不住感叹了起来:果然,《吹哨人》的失败只是一个意外的插曲!
“前天我和王董...
夜色如墨,压在芒市边境的山脊线上。艺菲站在岩壁前,风从峡谷深处涌来,带着潮湿的泥土味和远处稻田的清香。她手中的香燃到尽头,火光轻轻一颤,熄了。但她没有动,只是望着那两个被无数人描摹过的字??“记得”。
脚步声由远及近,林晚走了过来,手里拎着一个黑色金属箱,表面有细微划痕,像是经年累月在荒野中穿行留下的印记。
“他们开始清仓了。”林晚低声说,把箱子放在地上,“昨晚昆明郊外一处废弃通信站被人强拆,现场挖出三台埋藏式信号转发器,型号是YH-067的衍生版。更奇怪的是,这些设备不是政府备案资产,而是用民间企业的名义采购,资金链绕了七层空壳公司。”
艺菲眯起眼:“所以他们在自毁证据?”
“不。”林晚摇头,“是在转移。真正的核心节点还没动。我查过最近三个月全国电力调度数据,有七个变电站出现非计划性负载波动,时间全部集中在凌晨十三分钟,和之前的现象完全吻合。这不是巧合,是系统仍在运行的呼吸节律。”
艺菲沉默片刻,忽然问:“陆沉最近怎么样?”
林晚眼神微动:“他搬去了腾冲,住进一座老邮局改造的民宿。每天清晨六点准时出门散步,路线固定:穿过菜市场,拐进一条窄巷,最后停在一棵百年榕树下,站十分钟,然后回家。邻居说他从不说话,但总在本子上写东西。”
“他在记录什么?”
“不知道。”林晚轻声道,“可昨天,那个邮局的Wi-Fi突然中断了整整十三秒。技术员去检修时发现,路由器后台有一条异常日志:**‘接收端确认:C-13已响应’**。”
艺菲心头一震。
“你是说……他无意识地触发了什么?”
“也许他本身就是钥匙。”林晚看着她,“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当年林楠坚持要选陆沉?不只是因为他不像英雄。而是因为……他知道些什么,哪怕他自己已经忘了。”
两人对视良久,空气中仿佛有电流掠过。
第二天清晨,摄制组再次进入雷达站遗址。这一次,他们带了一套便携式频谱分析仪和一台改装过的老式收音机,据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军方专用型号,能捕捉极低频段的隐秘广播。
地下室的服务器依旧闪烁着规律的绿灯,每十三秒一次,像心跳。
技术员小心翼翼将音频输出接入设备,开始回放《未止》片尾曲。当那段夹杂着雨声与电波杂音的旋律响起时,收音机突然发出一阵刺耳啸叫,紧接着,断断续续传出一段语音:
> “……B-12失效……重复,B-12失效……接替程序启动……C序列激活条件满足……等待最终指令……”
声音沙哑、机械,却透着一股诡异的真实感。
“这是自动播报?”有人颤抖着问。
林晚摇头:“不,这是预录的人声。而且……”她凑近听了一会儿,“这个声线,我听过。在我爸硬盘里一段加密录音里出现过。”
她迅速调出文件,比对波形。五分钟后,她的脸色变了。
“是YH-067第一任总控官,代号‘灯塔’。官方记录显示,他在2004年因病去世。可这段录音的时间戳是……2023年8月5日。”
空气骤然凝固。
“他还活着?”艺菲喃喃。
“或者,他的意识被某种方式保存了下来。”林晚盯着屏幕,“YH-067不只是控制系统,它还是一个记忆容器。他们把人的思维模式数字化,嵌入协议底层,让系统具备‘判断力’。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听到的,可能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段永不关闭的执念。”
艺菲忽然想起什么:“C-13……十三个可能泄密的干警名单上,最后一个名字是谁?”
林晚打开平板,滑动页面,指尖停在一个名字上:
**陈默。**
“不可能!”摄影师失声,“陈默是烈士!他死于任务失败,怎么可能被列入‘泄密嫌疑人’?”
“除非……”艺菲缓缓道,“他的死亡本身就是一场测试。为了验证系统能否成功掩盖真相。”
她脑海中闪过电影里的画面:陈默倒在雨中,手中紧握对讲机,最后一句话是“我没带伞”。当时所有人都以为那是临终遗言,可现在想来,那或许是一句暗语??“伞”即“散”,意为“信息已散播”。
“他没死。”艺菲猛地抬头,“他是假死。他们让他成为B-12,最后一环守门人。”
林晚没有反驳,反而打开父亲的笔记扫描件。一页泛黄的手写纸上写着一行小字:
> **“B-12非人,乃信使之墓。若C-13启,则其魂归。”**
“信使之墓……”艺菲低声重复,“所以B-12不是编号,是坟墓的代号?”
“是封印。”林晚说,“他们以为陈默死了,就把他的身份作为系统终止符。可如果他还活着,就意味着封印松动了。”
就在这时,服务器屏幕突然跳转,弹出一段新消息:
> **检测到外部访问频率异常,启动反追踪协议。**
>
> **倒计时:72:00:00**
“他们在锁定我们。”技术员惊呼。
“不。”林晚冷笑,“是我们逼得太紧,他们怕了。这根本不是攻击警告,是求救信号??系统内部有人在试图阻止清除程序。”
艺菲立刻下令:“所有人撤出,只留我和林晚。把所有采集数据打包,通过离线方式传给‘未止计划’其他成员。”
深夜,两人回到芒市郊区的临时住所??一栋废弃粮仓改造的工作室。墙上贴满了时间线、人物关系图、卫星图像和音频波形分析。艺菲坐在桌前,反复播放那段从收音机截取的语音。
突然,她在背景噪音中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的节奏。
“等等……”她戴上监听耳机,逐帧拉慢,“这不是随机杂音,是摩斯电码。”
她一边听一边记:
> ???? / ???? / ???? / ????
> H O M E
“Home……家?”林晚皱眉。
艺菲却浑身一震:“不对。这不是英文。是拼音首字母??H-O-M-E。对应四个汉字:**华、欧、缅、越**。”
“边境四国?”林晚瞳孔收缩,“你是说,C-13的真正位置不在国内?”
“而在交界地带。”艺菲迅速展开地图,“德宏州南端,瑞丽江对岸就是缅甸木姐,再往东是老挝,西南连着越南。如果YH-067的核心服务器藏在跨国区域,就能避开单一国家监管,实现长期潜伏。”
她指向一处三角洲地带:“这里,金三角边缘,有个废弃的联合气象观测站,90年代中缅合作项目,后来因资金问题停建。没人记得它存在。”
林晚立即联系技术团队,调取该区域近期卫星影像。十分钟后,一张热成像图出现在屏幕上??建筑物地下有持续热源,温度稳定在28.5℃,符合服务器集群运行特征。更关键的是,供电线路并未接入当地电网,而是依靠隐蔽的太阳能阵列和小型风力发电机独立供能。
“它还在工作。”林晚低声说,“而且……每隔十三分钟,会向外发送一次脉冲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