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目的(2 / 2)
“杨同学,没想到你竟然取得了这样的成绩,真是厉害!
还记得刚见你时,就觉得你的未来不可限量,没想到还是低估你了,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先是发表有关广场协议的论文,每一步都分析的很是精准,之后又是创汇百万美元,在各大高校掀起了创汇的热潮。
还有你去年说的有关经济区的问题。
还真是验证了那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林志伟听到这番话,停下筷子,崇拜地看向杨兴武。
“李老师过奖了,这又不是我一个的功劳,还有不少同学和学长学姐帮忙,不然创汇之路也没有这么顺利。”
“杨同学谦虚了,在青年报上看到你创汇成功的消息,我就向你们学校的老师打探了一下,他们对你评价可是很高的。”
李付华说着乐呵呵地看向杨兴武。
“这都是老师关怀!”
“老师再怎么关怀,你也得自己有有本事不是?所谓打铁必须自身硬,就是如此。
你这两年做出来的成绩,比我想象当中的更厉害,不愧是全国状元。
多亏了你,有你这个榜样在,这两年咱们省的教育事业,算是赶上了全国平均水平。
有不少学生都是看了你当时的报道,坚定了求学的信念。
可惜咱们省的教育资源着实有些差,孩子们只能三更半夜起来上早读,背书学习。”
杨兴武听到这话,沉默不语。
他也是在步入社会以后,才知道,原来早上五点多上早读不是全国统一的。
除了山河四省,好像别的地方都不用这么早去学校。
但是这里面上早读,最早的应该只有他们了吧!
夏天五点半上早课,一直上到七点,回家吃早饭,八点上正课,到中午放学,下午是两点半到六点左右。
到了冬天,早课延后四十分钟,正课会推迟到八点二十进行。
而这只是小学的上课时间表,除了学前班不用上这个早课外,从一年级开始到五年纪一直如此。
这是他上辈子读一年级经历过的事,现在想想仍然记忆犹新。
许多人都说中原人考试厉害,不过都是那时间熬出来的罢了,真要说教育资源的话,还是比较拉胯的。
以他为例,他们村里能坚持到读完高中的人都没几个,即便是以这样惨淡的数据,每年高考生都有几十近百万。
哪怕是在这个时代,有资格参加高考的学生不过十万人左右,加上预考筛选掉的人,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老师,咱们没想着扩建或者新建大学吗?”
林志伟看着沉默的氛围,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咱们现在全省七千多万人口,大学就那些,扩建又能扩建多少?”
李付华说到这里不由得叹了口气。
“那怎么办?”
李付华闻言没有接话,看向了杨兴武。
察觉到李付华上目光,杨兴武思索了一会儿,迎着李付华的目光问道:
“李老师,我能帮上什么忙?”
“你肯定是能帮上忙上的,按照你现在的成绩,你的成长比我想象当中的更快,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