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7章 佛光寺  七爷的世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子慕知道佛光寺是通过一篇文章知道的,那篇文章叫《佛光寺,孤单又灿烂的神只》,内容至今他还记得,文章这样写到。 
    史铁生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东西可以带人走到永远。” 
    但我觉得,建筑可以,虽不一定能带我们去到永远,却能回到遥远的过去。 
    很多中国人都想回到唐代,想看看那个关于诗的年代,朝气蓬勃、自由奔放。 
    于是有人便说,“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佛光寺!” 
    因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唐朝的建筑是凝固的诗篇! 
    因为佛光寺,是中国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证明。 
    来到佛光寺,便能与“孤单又灿烂的大唐”相逢。 
    孤独,当然不是说大唐,而是在灿烂盛世中,那些未被发现的,或是失落在时间长河里的人和物,都很孤独。 
    佛光寺便是如此。 
    他今年1165岁了,出生在五台山的南台脚下。 
    如果把前世算上,他至少有1500多岁了。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但其实后面还没完:“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有贵人相助。” 
    他遇上的第一位贵人是北魏皇帝拓跋宏。 
    拓跋宏在巡幸五台山的那天,看见一团佛光。 
    于是,下令新建寺院,取名为“佛光”。 
    后来,北周武帝、唐武宗先后发动了灭法运动,殿宇、佛像……被严重毁坏, 
    “三武灭佛”中,佛光寺就遭遇了两次灭顶之灾,第二次之后,他被烧的只剩下一座北魏时期的石塔。 
    幸好他又迎来了几个贵人。 
    笃信佛法的唐宣宗,下令重建佛光寺。 
    十年后,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继续重建,留下许多彩塑、壁画。 
    自此,他开启了漫长的等待,以百年为单位。 
    金、元、明清、民国……每隔几百年,偶有人来建配殿、补装绘、增厢房。 
    宋末诗人写下《题佛光寺》。 
    “孤鸟带烟来远树,断云收雨下斜阳。人间未卜蜗牛舍,远目横秋益自伤。” 
    佛光寺太孤独了,还被当地人叫“台外寺”。 
    因为过于偏僻,不在当年战火纷飞的中心,所以主殿自唐代重建后,都不曾翻新。 
    直到孤苦了一千多年,终于迎来了他的新贵人,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行人。 
    1937年,他们来到佛光寺,也发现了他的寂寥。 
    “左右萧条,寂寞自如。唐代一时之盛,已渺不可追,亦不禁黯然矣。” 
    也许,营造学社的一行人在遇见佛光寺之前,也是同样的孤独。 
    因为日本学者曾断言。 
    “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想去看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 
    而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一向所抱着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 
    一次偶然,梁思成在《敦煌石窟图录》中找到一幅唐代壁画,“五台山图”,在远离五台山寺庙群中心区的地方,发现了“大佛光寺”。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