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7章 颐和园往事  七爷的世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致1948年底,颐和园一片荒芜,古建破旧,文物残损,花木凋零。
    
    转轮藏、画中游、敷华亭等古建筑因有倒塌危险而禁止游览。
    
    1948年11月,解放战争“平津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对平津之包围,12月傅作义“华北总部”军队进入颐和园,在后山及北宫门外建碉堡挖战壕备战。
    
    12月12日,解放军先头部队抵达距北宫门只数百米远的南河桥。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国共产党保护文物古迹的政策,绕道进军石景山,迫使颐和园守敌不战自退,颐和园免于战火,先于北京解放。
    
    1949年北平改名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颐和园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和首都最大的公园,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保护文物古迹的政策下,得到中央、北京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并得到特殊政策的支持。
    
    开国大典后,聂荣臻在中央呼吁各大行政区资助整修颐和园,得到东北人民政府和西南、西北、东南各军政委员会捐助木材、水泥、桐油、杉槁、麻、布、赤金、颜料等物资,作价为颐和园整修专款。
    
    同时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批给颐和园修缮费小米15万斤。北京市人民政府亦尽力拨款支持。
    
    1950年起,颐和园开始进行自光绪三十二年以后第一次对园林的全面整修。
    
    1954年,完成以全园中心建筑佛香阁为主的整修油饰。
    
    1959年,完成以长廊为主的前山、前湖区各古建筑的整修油饰。
    
    1962年,完成谐趣园等处整修油饰,使全园的古建筑基本达到慈禧主修颐和园时的面貌。
    
    同时,全面加强绿化养护,增植花木,延续颐和园春花、夏荷、秋叶、冬松的植物特色。
    
    全面整饬园容卫生,改变之前垃圾不出园掩埋于山坡的旧习惯,清除积存的垃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使全园卫生如光绪七弟载涛先所讲“比西太后住园时还干净”。
    
    “文化大革命”初期,颐和园遭到破坏,还被改名为“人民公园”。
    
    1971年,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5月17日颐和园恢复原名。开始恢复对古建筑的整修油饰。
    
    1972年,成立中国共产党颐和园委员会。同年5月1日,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恢复殿堂文物陈列,同时开始擦除古建筑苏式彩画上的涂盖,逐步恢复匾联,也恢复养花,并结合清仓核资工作,全面加强对文物的管理。
    
    20世纪80年代,在古建筑修复工作中,贯彻科学保护与合理使用相结合的方针,丰富了公园活动。
    
    公园利用一部分外资修复了已经荒废多年的东八所群体院落,并将这组附属古建筑群辟为皇家园林宾馆。
    
    此外,还重点进行了西堤玉带桥、东堤二龙闸和南堤凤凰墩、绣椅桥三片景区的建设。
    
    1984年对园内的德和园进行整修油饰,在殿内陈设了慈禧和光绪的蜡像及有关文物,院内布置了仪仗,由身着清廷服装的服务人员讲解、导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