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5章 扎什伦布寺  七爷的世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剩下的建筑中,见心斋有原图。 
    庭院内以曲廊环抱半圆形水池,池西有三开间的轩榭。 
    斋后山石嶙峋,厅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环境幽雅。 
    但是,规模和格局都太小了,这个需要重新策划。 
    昭庙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镜大昭之庙”,乾隆四十五年为纪念班禅六世来京朝觐而修建的,兼有汉族和藏族的建筑风格,有原图。 
    就整体建筑风格而论,此庙以藏族碉房式为主,以汉式为辅。 
    主体呈方形碉式,白色条石为基,红色墙身,高厚坚固。 
    墙体上方四周,间隔设有藏式梯形壁窗,其上部饰以汉式单斜面遮檐。 
    西藏建筑色彩浓厚,令人如置身西藏山寺之中。 
    庙中尚有琉璃牌坊和石碑各一,是昭庙重要组成部分。 
    琉璃牌坊在庙前的石台上,牌坊由黄绿两色琉璃砖装饰,飞檐式琉璃瓦顶,庄严华美。 
    牌坊上部正中、两面有题额,均为汉藏满蒙四体文,东额为“法源演庆”,西额曰“慧照腾辉”。 
    石碑在昭庙内院,碑文为昭庙六韵,即三首五言诗,诗中夹注,均为乾隆御笔,亦系汉藏满蒙四体碑文。 
    昭庙殿顶的瓦是鱼鳞瓦,贴金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异常的壮丽。 
    裙房,藏传佛教建筑的特有形式,并不鲜见,但西藏和承德等地的寺庙内的裙房都是分散的,只有香山昭庙的裙房是围在一起的。 
    琉璃窗是汉藏宗教文化的融合,窗的形式是藏式的,但加了汉式的琉璃。 
    殿内的澡顶,汉式寺庙多为图案,而昭庙采用了藏式的六字真言;还有殿顶的檐兽,彩绘的内容等等都是汉藏文化融合的表现。 
    玛尼杆,昭庙修缮时采用的四根玛尼杆是长16米的独木制成,气势宏大。 
    但是,子慕觉得既然要修缮,就建设的更加完美一点儿好了,他决定参考扎什伦布寺和园昭庙的结构,重新布局设计。 
    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政教中心,其建筑融合了藏区传统建筑特色和佛教的特点,将宗教特点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整个寺院占地15万平方米,僧侣房舍57间,所有殿宇房屋共3600间,房舍鳞次栉比。 
    扎什伦布寺依山势而建,在其四周筑有宫墙,蜿蜒曲折的宫墙与其庄严的庙宇,一同构成扎什伦布寺的神圣之源。 
    整个寺院坐北朝南,佛教殿宇随山势次第衔接,主体随从错落有致,于不经意间体现和谐对称。 
    扎什伦布寺的殿堂建筑在突出宗教与民族特色的同时,更凸显文化底蕴。 
    在扎什伦布寺中,大经堂是与寺庙共生的最早建筑之一,是整个寺院僧人打坐诵经的主要场所。 
    整个大殿面积达到600多平方米,大经堂内壁四周,在墙壁上密密麻麻地掏凿出上千壁龛,内部供奉如来佛祖,天王罗汉、各种飞天神女、菩萨造像。 
    整座大殿内部矗立着48根红木圆柱,托举着巨大的房梁,房梁上垂挂着道道经幡,在室内随着窗外吹进的凉风徐徐飘动。 
    大殿正中供奉着班禅在此讲经解惑时的宝座,数百年间一直在此停留。 
    在大经堂左侧,有一大佛堂。 
    走进殿中,一尊11米高的弥勒佛像坐卧其中,成为大佛殿最醒目的室内陈设。 
    在大佛殿右侧供奉着两米多高铜制白度母佛像。 
    大佛堂内部地面以雪山特有的片岩铺就。 
  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