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2 / 2)
眼瞧着齐子元走来,陈敬立时迎上前来,却迎面对上一双冷冰冰的眼睛,不由停下脚步,微躬身道:“陛下,太后已经休息好了。”
齐子元沉着一张脸,语气淡淡的:“既然母后休息好了,那便回去吧。”
“是,”陈敬应声过后,朝着树林间的凉亭看了一眼,“那太上皇……”
“你还怕皇兄找不到回皇城的路?”齐子元轻轻哼了一声,“皇兄的事,我们还是少操心的好。”
陈敬微低着头,连连应声:“是,陛下。”
第九十四章
申时刚过,太阳向下落了些许,却依然是明晃晃的晒得人睁不开眼。
一路将周太后送回了慈安殿,又陪着说了会话,眼见她因为天气炎热和来回的劳顿而生起了倦意,齐子元送出了事先准备的生辰礼,主动告辞回了仁明殿。
皇城里依旧是炎热的,不过是从慈安殿到仁明殿这一段短短的距离,身上簇新的袍衫被汗水浸了个通透,因而一进门齐子元就坐到了冰鉴前,拿出了一直冰在里面的乌梅汤,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
微凉酸甜的乌梅汤顺着喉管一路向下,驱散了萦绕在身上的暑气,让齐子元忍不住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幸好还有这冰鉴,不然真不知道这夏日要怎么过。”一口气喝光了剩下的半盏乌梅汤,齐子元终于稍稍活过来些许,一边脱身上的外袍,一边朝着陈敬问道,“今天的奏章多吗?”
“回陛下,和昨日差不多,”陈敬朝着殿内的其他内侍挥了挥手,看着他们都下去之后,才又放低了声音道,“陛下派去寻人的近卫回来了。”
“这么快就回来了,”齐子元动作微顿,视线从陈敬脸上扫过,心下了然,“没找到人?”
“也算是找到了,就是……”陈敬犹豫了一下,迎着齐子元皱起的眉头,小心回道,“人现在在江公子那儿。”
“江公子……江维桢?”齐子元抓着袖口的手慢慢捏紧,直至手背上泛起了青筋,才突然意味不明的笑了一声,“果然是这样。”
陈敬回身替齐子元拿了件外衫,闻言不由迟疑:“陛下?”
“没事儿,”齐子元将脱下的外袍随手放在一旁,接过陈敬手里的外衫,一边穿一边道,“虽然有一瞬的意外,但仔细想想,这样才合理,不是吗?”
“这样?”陈敬摇了摇头,“奴婢愚笨,没懂得陛下的意思。”
“以后会知道的,”齐子元慢慢地系好衣带,起身走到书案前,顺手拿了张纸,“这会天气热,傍晚稍凉快一点江公子应该会带着阿咬去御花园玩,找个牢靠的人把这张字条给他送过去,切记不要让任何人察觉,包括阿咬。”
陈敬不明所以,却也不多问,一边研墨一边应了声:“陛下放心,待会奴婢亲自去办。”
“你亲自去办,朕自然是放心的。”
齐子元说着话,提笔蘸墨,在纸上缓缓落下一行小字。
天色逐渐暗了下来,暮色降临,皇城里又陷入了惯有的沉寂。
没有了太阳的炙烤,也并没有凉快多少,暖阁内大敞着窗子也感受不到丁点的风,陈敬只好让人将冰鉴挪得离书案更近了些许,好让一直潜心批阅奏章的齐子元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凉意。
“人啊,放松久了总要还回去,”齐子元甩了甩手腕,瞥了一眼书案旁堆积的奏章,“一日一日地看着还不觉得有多少,攒到这一起恍惚又回到了先前熬夜抄书的时候。”
“陛下的伤口还没完全好,先前太上皇不也说挑些紧要的朝务处理就是,”陈敬劝慰道,“今日天不亮就起了又没午睡,陛下看一会就早些休息吧。”
“再不紧要也总要处理完,伤口虽然没完全好,也不怎么妨事了,”齐子元说着话,抬头朝正对面大敞的窗子看了一眼,“长夜漫漫,正好找点事做。”
陈敬刚要开口,突然听见窗外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下意识抬眼望去,正瞧见一个人影从窗子翻了进来,凭空出现在暖阁内。
“你……”看清这人的脸,陈敬难以置信地睁大了眼睛,将到了嘴边的惊呼咽了回去,“江公子,你这是做什么?”
“问我还不如问问你家陛下,”江维桢说着话,扒着窗子向外看了一眼,而后长舒了一口气,转向安坐在书案前的齐子元,“我这三脚猫的功夫,为了避过巡夜的宿卫和守在门外的近卫可费了不小的力气。”
“辛苦,”齐子元弯了眼睛,转眸看向陈敬,“我有事和江公子说,在外面守着,任何人不能靠近暖阁。”
陈敬立时会意,躬身施了一礼后,匆匆忙忙退了下去,从外面关上了暖阁的门。
“看这架势陛下应该是有十分紧要的事要说了,”江维桢看了一眼紧闭的门,轻轻挑眉,“我还真想不到有什么事是要连阿让都瞒着的。”
“皇兄他……”齐子元放下手里的奏章,给江维桢倒了盏茶,看着他在对面坐了下来,才开口道,“没察觉吧?”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傀儡皇帝被迫内卷》90-100
“我专门寻着他哄小不点睡觉的这会出来的,就算他起来不见我,也只会觉得我是跑到哪纳凉去了,”江维桢接过茶盏,浅浅喝了一口,“我保证不会让阿让知道,现下可以说是什么事儿了?”
“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紧要的事,”齐子元给自己也倒了盏茶,语气和缓,“就是想问问,江公子安置周济桓府里那位妇人,是不是帮皇兄做的?”
“我专门把人安置在了和江家无关的地方,自己甚至都没露面,”江维桢微微睁大了眼睛,“你怎么……”
“我没派人监视你或者江家的任何人,”齐子元缓缓道,“只是刚好我也要找那位妇人。”
“我听说那妇人在周府只管周济桓的饮食起居和琐碎家事,对他做下的那些事一无所知,不然京兆府也不会将人放了,”江维桢不由奇怪起来,“你跟阿让怎么都盯上了她?”
齐子元微抿唇,凝眸看着他:“皇兄没有告诉你缘由?”
“阿让素有分寸,他不主动提的事我也从来不多过问,”江维桢摩挲着手里的杯盏,垂着眼帘想了想,“那说吧,那妇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江公子应该知道,那妇人在进周济桓府里之前曾是我母后的贴身侍女,”齐子元捏了捏手指,缓缓开了口,“她是周府的家生子,和我母后一起长大,后来又跟着一起进了皇城,十多年来一直跟在她身边,形影不离,忠心不二。”
“这我当然知道,我还听说她在周府的时候就心悦周济桓,所以后来太后才做主让她进了周济桓府里,”江维桢说到这儿微微顿了顿,“所以这事儿和太后有关?”
“确切来说,是和我有关。”齐子元端起茶盏喝了一大口,“周济桓临死前,大抵是为了给我找些不痛快,所以说了一件经年的秘密,他说……当年母后难产,折腾了一天一夜最后却生下了一个死胎,当时父皇正在外巡视皇陵,所以周家人便从外面抱了一个才出生的婴儿,换掉了那个死胎。”
迎着江维桢惊讶的目光,他露出了一点笑容,一字一句缓缓将最后一句话说完:“那个婴儿就是我。”
“所以你……”蓦地知道这么一个皇家密辛,江维桢张着嘴,好半天才找回一点思绪,“那阿让他……”
“当年知情的除了几个周家人,就是在场的稳婆和我母后的贴身侍女,甚至连我母后都不知道她唯一的血脉其实根本就没来到这个世上,”齐子元垂下眼眸,低低叹了口气,“我事后让人查过,当年的稳婆早已被周济桓灭了口,除了周家人那个妇人就是现今唯一的知情人,所以,皇兄该是一早便知道我的身世,才想把那妇人掌控在自己手中。”
江维桢脑子还是乱的,打量着齐子元的神情下意识想要替齐让解释:“十多年前的事,阿让怎么可能知道,他找那个妇人说不定是为了别的事,比如周济桓……”
“你刚刚不也说那妇人对周济桓所为一无所知,”齐子元轻轻笑了一声,声音里多了几分感慨,“其实我一直知道皇兄没有急于拿回皇位是为了朝局安稳,让我好奇的是,他怎么就敢笃定解决北奚这个心腹大患后还能拿回皇位,到今日才知道,原来他手中一早就有了筹码,不管何时只要曝出我的身世,这皇位就要理所应当回到他那里。”
“阿让他……我不知道他是何时知道的这件事,早先他或许有过这样的打算,但现在……”江维桢抿了抿唇,抬眼看向齐子元,“这大半年的时间,我一直在他身边,他一日日的变化也都看在眼里,他与你相处时的关心都是真心实意的,没有一点作伪。”
“我知道,也确信皇兄他不会害我,甚至偶尔能感觉到在皇位与我之间,他越来越多的挣扎,”齐子元说着话,手指轻轻点了点书案上的奏章,“皇兄一出生就被立为太子,从小就把延绵大梁的江山社稷当成了自己的责任,登基之后更是殚精竭虑没有一日懈怠,他就是天生的皇帝,这位置本来就是他的,待眼下的问题解决,也该还给他的。”
“……你倒是懂他,他确确实实一直在为大梁的江山活着,”江维桢沉默了一瞬,又忍不住问道,“把皇位还给他……那你呢?”
“江公子又不是没听说过我在乾州时的名声,一个从小到大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怎么配当这天下的主人。更别提我根本就不是先帝血脉,要再占着这位置,齐家的列祖列宗早晚有一日要被气到从皇陵里爬出来,”齐子元轻轻笑了一声,“我对这皇位从来就没什么执念,实在是当日局势紧迫,母后不得已才把我从乾州叫了回来。起初的时候,我其实只是想保住自己这条小命,但后来发现自己占的这个位置实在紧要,一言一行关系着天下百姓,才不得不打起精神来竭尽自己所能,可还是出了不少纰漏,还搭上了无辜人的性命……我这大半年其实累得很,因为坐在那皇位上就再不能做自己了,要是当日有的选,我更想和江姑娘一样,找一个北关那样的地方,天高地阔无拘无束地活。”
话说到最后,他站起身来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沉沉的夜色,低低感慨道:“你看这皇城,看似华贵无比,到了晚上连颗星星都看不见,没意思的紧。”
“这皇城确实没意思的很,”江维桢也跟着起身,站在他身边顺着朝窗外看去,“我从小就不喜欢到皇城来,别人看着阿让天潢贵胄尊贵无比,我瞧见的只有看不完的书,处理不完的朝务,还有各怀鬼胎的文武朝臣。他在位十多年,为了这江山尽心竭力,也没见享到什么福,到最后还差点连小命都搭上……其实他当日醒来的时候,我提议过要带他一起回北关,但是他说,这天下是他亲手从先帝手里接过来的,他才是它名正言顺的主人。”
“这天底下确实再没有人比皇兄更名正言顺了……他在意这个位置从来不是为了什么唯我独尊的荣耀,或者是唾手可得的权势,他想要的是,大梁江山永固,百姓长宁,”齐子元回转视线,看着暖阁上堆着的奏章,“虽然我并不喜欢这个皇城,也觉得那位置无趣的很,但既然那是他想要的,我想让他如愿。”
江维桢靠在窗上,回过视线看着他:“既然这样,你怎么不和阿让推心置腹地谈一谈,要是听见你刚刚那番话,他会少许多纠结。”
“会谈的,但不是现在,”齐子元道,“把皇位还给皇兄之前,我还要做件事情。”
“所以你叫我来的目的其实在这儿?”江维桢略沉吟,“说吧,什么事儿?”
齐子元回到书案前,端起茶盏喝了一大口,而后才缓缓道:“我要动周家。”
“哪个周家?周济桓已经死了,你不会是要对周潜下手吧?”江维桢看着齐子元,迟疑道,“是因为阿让?”
“是,”齐子元点头,“虽然还没有明显的证据,但我可以确认,当初指使行宫的内侍给皇兄下毒的幕后指使应该就是周潜。”
“……其实我当初也曾怀疑过,毕竟自从他执意提拔宋清他们,并且推行新政,与世家之间的矛盾便愈发不可调和,周家是世家中的大族,除掉阿让将你送上皇位,获益最大的就是他们。”江维桢说着话,眉头皱了起来,“周家盘桓数代,和其他世家之间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使查到了确凿的罪证,想要将其覆灭,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知道,连皇兄在位时面对这些世家,也只能是先提拔寒门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我也没想过仅凭自己这点本事,就颠覆得了周家,”齐子元放下茶盏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傀儡皇帝被迫内卷》90-100
,看向江维桢,“我只想让罪魁祸首伏法,让周家再不能威胁到皇兄。”
“你……”江维桢走到书案前,居高临下地看着面前的小皇帝,语气诚恳,“其实阿让未必就对付不了周家,你反正都要退位了,又何必给自己惹下这么个麻烦?”
“皇兄当然对付得了周家,只是有些事由我来做更合适一些,皇兄和世家本就矛盾重重,纵使周潜谋害国君在先,贸然对周家动手,也还是会引起其他家的警惕,觉得他是借题发挥想要打压世家,”齐子元缓缓道,“周家是我名义上的母族,若由我来动手,摆出铁证,目的就显得纯粹的多。其实世家之间关系紧密却并不齐心,行事素来以自己利益为主,即使是周家内部也各有各的心思……我对周家发难的时候,由皇兄出面给其他家分一点甜头以作拉拢,再坐回皇位的时候也就不会再有什么阻碍了。”
“既然这样,你怎么不直接找阿让联手,”江维桢叹了口气,“还是你其实知道,此事有诸多隐患阿让必然不会同意。”
齐子元笑了一下,没有否认,他微抬头,一双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江维桢,“我其实也犹豫过,但除了江公子,我再想不到还有什么人能对皇兄绝无二心。”
江维桢闭了闭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说说吧,都想让我做些什么。”
第九十五章
等江维桢终于回到永安殿的时候,已经过了亥时,齐让却还未休息,正端坐在书案前,守着盏昏黄的灯埋头不知在写什么。
听见门口传来的声响,他抬头看了一眼,随口问道:“这么晚才回来,去哪了?”
或许是心虚,四下里明明是昏暗一片,江维桢却总觉得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里带着探寻,轻而易举地就把自己看了个透。
仔细想想倒也正常,毕竟从小到大自己在齐让面前都宛若一张白纸,没有过一丝一毫地欺瞒,现下却背着他和齐子元暗中勾结——虽然本意是好的。
“这皇城里太热了,趁着天黑没太阳,去御花园纳了会凉,谁知道怎么就睡着了,”江维桢不自觉地摸了摸鼻子,目光在殿内转了一圈,转移话题道,“小不点睡了?”
“你走没多久就睡着了,”齐让收回视线,注意力又转回到书案上,“今天怎么样?”
江维桢正要去逗弄一旁架子上的小白,闻言动作一顿,扭过视线看向齐让,反问道:“什么怎么样?”
“你白日不是回了江家,”齐让抬起头,目光凝在江维桢脸上,“府里怎么样?”
“……你问府里啊,”江维桢轻咳了一声,一边摸着小白的顶冠一边回道,“和你预料的差不多,隔壁的几位叔父、父亲之前在军中的旧友还有朝中和江家有姻亲的几家都想了办法来打探消息,有的还表示只要我点头,他们可以联合起来在早朝的时候给小皇帝施点压,我一一都回了话,说是等到父亲的消息再做决定。”
“外祖那边差不多也该收到消息了,”齐让提笔蘸了蘸墨,“等孙朝到了北关,就可以开始给北奚布局了。”
“北奚那边有父亲在自然不用担心,”江维桢回过视线,看向齐让,“许励那边,你准备怎么办?”
“许励虽为上将军,掌宫禁宿卫,实际并没多少掌兵的经验。”齐让缓缓道,“等他确信北奚在边关真的得手,朝中守备空虚,就会主动动手,我们只要张开网等着就是。”
“整个宿卫府加起来也不过千余人,许励能驱使动的不超过一半,其中还有不少是世家送进去养身体的,”江维桢轻轻哼了一声,“许励不会以为就凭着这点人手,就能逼宫谋反了?”
“平日里自然不能,但若真的北奚大军压境,朝中这些人自顾不暇的时候,或许还真能得手,”齐让说着话,轻轻笑了一声,“就是得手之后,能在那个位置待多久,就不好说了。”
“这倒是,北奚人狼子野心,若真的得了机会,怎么可能就甘心北关那一点地方,”眼看着小白被自己逗弄的不太耐烦,江维桢终于收了手,在齐让对面坐了下来,“许励也不知道是胆子太大还是太蠢,与虎谋皮,能有什么好下场。”
“这几日他应该就会开始动作,让我们的人盯仔细了,看看朝中是不是还有人与他有勾结,”齐让一边写字一边道,“只掌握动向就可以,不管做什么都不用去干涉。”
“明白,”江维桢应了声,探头朝齐让的纸上看了一眼,“都这会了写什么呢,先前小皇帝可是专门嘱咐过我,让多盯着点,怕你天天废寝忘食的熬坏了身体也伤了眼睛。”
“眼前摆着这么多事情,他还记得这种小事儿,”提到齐子元,齐让的神情柔和了许多,唇边漾出了笑意,“给太傅的信,抓紧写完,好让人趁着夜色送出去。”
“太傅?”江维桢不由奇怪,“怎么突然想着给他写信了?”
“北关有外祖在,我自然放心,而朝中……这些根基深厚的世家若不能一朝铲除,总要拉拢几个,不指望他们能够相助,最起码别坏了我的事,”齐让说着话,终于落了笔,“我与太傅之间虽然有诸多的分歧过往也有不少嫌隙,但最起码能确定,他是一心为着大梁好的。”
这倒是跟齐子元的打算不谋而合,奈何这话现在不能说出口,江维桢便只点了点头:“我待会亲自去送……就说府里有事,这个时辰出皇城才不会惹人怀疑。”
“嗯,”齐让拿起刚写好的信检查了一遍,才装进信封里递给了江维桢,“辛苦了。”
“你我之间还说这个,”江维桢接了信,顺势收进怀里,撑着书案站起身来,刚要走,又突然看向齐让,“对了阿让,你让我安置的那个妇人……”
齐让抬眼看他,昏黄的光线下,眼底的困惑清晰可见:“怎么?”
“也没什么,就是……”江维桢顿了顿,“因为时间太匆忙,她现下住的那间院子狭小的很,又在瓦舍附近,四周不太消停,所以我想着要不要再重新找个宽敞点的地方?”
“不用折腾了,那样的地方才不会惹人怀疑,”齐让道,“她在都城里也住不了几日,等这阵过去,再替她换个身份,而后送去北关。”
“送去北关?”江维桢睁大了眼睛,“你费了这么大劲来安置她,还专门派了人来守着,我以为是有什么紧要的用途,最后却是要送到北关去?”
“她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齐让缓缓道,“却也不想她落到别人手里。”
“你……”江维桢垂下眼眸瞪着齐让,好半天才点了点头,“我知道了。”
“去送信吧,”齐让安静地回视他,“路上当心点。”
“知道,”江维桢理了理衣摆上的褶皱,“信写完了你也早些休息,不然我就让人去告诉小皇帝。”
“你什么时候和他那么好了,”齐让轻轻笑了一声,也慢慢站起身来,“我这就去休息,总可以了吧?”
“这还差不多,”江维桢说着话,朝他摆了摆手,“走了,明早和阿瞳吃完早饭再回来。”
“嗯。”
齐让应了一声,看着他出了殿门,消失在夜色里,才终于收回视线,转身去洗漱。
接下来的日子朝中的局势一如齐让所料,文武百官虽然各有各的心思,暗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傀儡皇帝被迫内卷》90-100
中在做着各样的打算,表面上还是能恪守本分、各司其职,总体上相安无事。
直到孙朝一路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北关,消息也陆续传回了都城。
最初几日,孙朝只探查了齐培等人流放之地,在经了江深同意后以失职为由惩治了几个小吏,顺带接手了刑讼之事,没几日,将近五年的案宗翻阅了一遍,孙朝的注意力又转向了当地的财赋和民政,上上下下的查问过一遍,最后干脆开始插手军中的事务。
朝中持续了多日的安宁终于被打破。
首先提出异议的是兵部尚书李延,他先是几次三番的上书给齐子元,没得到回应后又求见了两次,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在终于恢复的早朝上开了口。
“陛下,孙朝不过一介书生,审案判案或许有些经验,对军中之事却是一窍不通,”李延站在队首,声音朗朗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中,“北关位置特殊,关系到我大梁西北安危,岂能容他如此胡闹?”
多日未曾早朝,蓦地又面临这样的局势,齐子元多少有点不适应,他半靠在龙椅上,眼帘微垂,神情恹恹地打了个呵欠,才终于开了口:“朕知道北关位置特殊,正如此,才派了孙朝过去替朕察治奸宄,没想到了李尚书口中反而成了胡闹,这么说来,倒是朕的不是了。那朕倒要问问李尚书,这北关连个流放之人都看不住,还让其拿着路引来到都城刺杀朕,这都不该整治一番……还是李尚书觉得,那并不是失职,而是有人故意为之?”
“臣并无此意,齐培一事北关却有失职,”李延一滞,连忙回道,“只是北关事务繁琐,又因为身处要塞,事关西北安危,素以军中之事为主,对于其他事务难免有纰漏,但请陛下念在北关多年平稳无虞多加宽宥。”
“朕自然宽宥得了,”齐子元托着下颌,语气诚恳,“所以朕派孙朝过去,不也是想替他们分担一二吗?”
“臣知道陛下本意自是为了北关好,只是……”李延顿了顿,“孙朝到底只是一人,若事事都要过问也难免分身乏术,这样岂不是辜负了陛下的良苦用心?”
“李尚书这么说,也有道理,”齐子元点了点头,手指在扶手上轻轻地敲了两下,而后道,“朕年少,对边关的戍务并不了解,还是这次孙朝去了才知道北关的军务、政务还有民务累积在一起这么繁重,倒是辛苦了江老将军多年来一直以一己之力来负担。”
李延隐隐地生起一丝不好的预感,还没开口,就听见齐子元继续道:“既如此,就以中郎将郑云睿为转运使,即日赶赴北关,与安抚使孙朝、镇将军江源分管北关民务、政务及军务,至于定国公江深,多年来劳苦功高,晋为尚书令,授上柱国,待其回朝后,再加封赏。”
第九十六章
话音落下先是一片沉寂,跟着就是回过神后的哗然。
在场的文武群臣都是聪明人,自然清楚齐子元之所以遣孙朝前去北关就是为了打压江家,却没想到他会用这种办法——
尚书令也好,上柱国也罢,听起来是封赏,却等于是要用这两个没有实权的名头将江深召回都城,夺了他手里的兵权。虽然看似公正地留了其族弟在北关,但江源到底只是个镇将军,不管是统兵的能力还是在军中的威信都是及不上江深的,更何况还有凭空多出的转运使和安抚使,必然会从各方面对其进行牵制,直至彻底瓦解江家对北关的掌控。
明升暗降,遣使分权,其实算得上是聪明的办法,但用来对付光是凭名号就足以威慑包括北奚在内的西域诸国的江深……
江深或许可以离开北关,但若北关真的没了江深,西北近十年的安宁还能延续吗?
齐子元半靠在龙椅上,宛若听不见阶下的哗然,似笑非笑地将每个人的神情都收入眼底,最后看向了队列中的郑云睿:“中郎将对朕的旨意有异议?”
“臣……”郑云睿回过神来,立刻摇了摇头,刚迈出队列准备接旨,就被站在正前的李延打断。
“陛下,定国公镇守北关多年,在西北诸地都甚有威望,贸然将其召回都城,极有可能动摇军心,于边关安危不利,”李延仰起头,看着龙椅上的齐子元,朗声请道,“臣恳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收回成命。”
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李延这话是在场许多人的心里话,只是在当下这样的场景以这么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多少有些冒失——纵使成日里笑吟吟的看起来十分好脾气,但坐在那龙椅上的到底是执掌生杀的天下之主。
果不其然,听完李延的话,齐子元面上的笑容慢慢地消失,他坐直身子,微眯起眼睛看了李延一会,轻轻哼了一声:“李尚书这话倒是有意思,是你说北关身处要塞事务繁重要朕宽宥他们的疏漏,朕不仅宽宥了,还专门派了人前去分担,又感念江深多年来驻守北关劳苦功高,以他为尚书令,统领百官,你却又要朕收回成命。朕倒是奇怪,朕身为一国之君,怎么就不能安排北关的事务?还是说在朕不知道的时候,北关早就改姓了江,驻守边关的数万将士效忠的也不是朕,而是他江深?”
“臣绝无此意!”李延一怔,立时跪倒在地,连声回道,“臣可以以性命作保,江家在北关驻守多年,对大梁忠心不二,未曾有过半点私心!”
“朕先前倒不知道李尚书和江家这么亲近,不惜拿性命来替他们作保,”齐子元说着话,从龙椅上站起身来,居高临下地看着跪在阶前的李延,“那又有谁来替你作保呢?”
“臣……”
“差不多可以了,李延,你是兵部尚书,又不是御史,”李延张了张嘴,话还没说完就被齐子元摆手打断,他用手指轻轻敲了敲龙椅的扶手,声音低沉,带着从未有过的威压,“朕身为一国之君,做决断时还要先问过你才行吗?”
李延迟疑了一瞬,整个伏在地上:“臣不敢!”
“我看你敢的很,朕只是在非战之时调度一下北关的人手,到了你嘴里都快成了残害忠良识人不清的昏君了!”齐子元慢慢坐回龙椅上,垂下眼帘思考了一会,“李延冒犯天威,妄议朝政,贬为员外郎,另罚俸半年,以儆效尤。”
而后抬眼从阶下神色各异的朝臣脸上一一扫过,语气和缓,“对于朕刚刚的决定,众卿还有异议吗?”
异议自然还是有的,只是在当下这种场合,再看看还跪在阶下的李延,再开口也没有意义。
于是短暂的沉默后,回答齐子元的是齐齐的回应:“臣等谨遵陛下旨意。”
齐子元紧皱的眉头终于舒缓开来,面上也露出了一点笑容,朝着郑云睿抬了抬下颌:“还不接旨?”
郑云睿这才终于得了机会,立时跪地谢恩:“臣谨遵圣喻。”
“早这样不就好了,白白浪费这么多工夫,”齐子元长舒了一口气,“天气热得很,今日就到这儿,退朝吧。”
说完,也不等回应,自顾其身沿着御阶一路向下,走过还伏在地上的李延身边的时候,脚步微顿:“朕今日处置,你可还有不服?”
李延闭了闭眼,哽着喉头一字一顿回道:“臣心悦诚服。”
“那就好,”齐子元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兵部事务繁琐,朕也是给你个机会休息一下,也正好趁着这段时间想想清楚,自己到底是谁的臣子。”
说完,他一甩衣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文学网提供的《傀儡皇帝被迫内卷》90-100
摆,头也不回地朝殿外走去。
齐子元在早朝上斥责并惩治兵部尚书李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前朝后宫,最后合着新鲜出炉的旨意一起传到了北关。
非战之时,一国之君调任官员本就是理所应当,更何况齐子元又是封尚书令又是授上柱国,表面功夫做得十足,纵使明眼人都瞧得出这调任背后的打算,江家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了旨——不然就是坐实了自己拥兵自重,心怀叵测。
圣旨虽然接了,北关的波澜却只是刚刚开始。
先是一向身强体壮的江深还没等交接手中的事务就突然生了病,没几日接手主持军务的江源失足坠马受了重伤,于是,没有任何的过度,北关的包括军务在内的大小事务尽悉落在了安抚使孙朝和转运使郑云睿头上。
明面上看起来,这正好遂了齐子元的意,但很显然的是,没有江家人的配合,仅凭在北关待了不过月余极少接触军务的孙朝和刚刚长途跋涉抵达的郑云睿根本就掌控不了北关境内这几万大军。
纵使没有遭到明面上的反对,从练兵到布防再到粮草,大大小小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很快就传到了深受江家威慑多年的西域诸国耳中。
没过多久,一道加急军报抵达都城,北奚联合西域诸国组成盟军,直入大梁境内,大肆劫掠北关周边村镇,矛头直指北关城。
第九十七章
都城刚经历了一场久违的暴雨,难得在站满了人的奉天殿里也能感受到些许凉意——也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军情自带让人心凉的效果。
殿内的氛围倒是一片热火朝天,毕竟除了边关偶尔的摩擦,大梁境内已经十多年没起过战事,北奚突然联合西域诸国搞出这么大阵仗,难免让过惯了安生日子的文武朝臣们慌了手脚。
对比起来,端坐在龙椅上的齐子元倒显得十分的平静从容。
他一手托着腮,另一只手轻轻漫不经心地敲着龙椅的扶手,目光低垂,看似十分专注地盯着膝上的奏报,实际思绪早从午膳要吃什么转到了御花园的荷花是不是要谢了,最后忍不住开始猜测虽然一直没断过联系却已经许久都没能好好坐在一起说说话的齐让现在在做什么。
看书,写字,或者研究这条意料中的军情?
反正总该是比现在的自己自在。
阶下的争论愈发的激烈起来,内容也早就从最快的退敌之策、北关的兵马粮草够不够应敌逐渐变成了该不该让江家重掌北关军权。碍于龙椅上小皇帝的威严,许多话说得委婉,但明显感觉得到,不少人都将这次突然兴起的战事归咎给了齐子元对江家的动作。
虽然从某种程度来说,也确是如此。
倒也不是完全没有站在齐子元这边的,比如即使出了周济桓案也没见起丁点嫌隙认真扮演好舅舅的周潜,比如和江家一样是武将世家却因为郑太傅几乎致仕而稍显没落的郑家,再比如……
齐子元从没什么条理的思绪中回过神,目光偏转,在殿中转了一圈,最后停在了正侃侃而谈的许励脸上。
这人惯常是个八面玲珑的,平日里在朝堂上,除了涉及到宿卫的事儿,极少发表自己的看法,今日倒是难得主动。
却也是在意料之中。
“众卿吵了这么半天,”齐子元从许励脸上收回视线,指尖轻轻点了点膝上的奏报,“该是吵出不少退敌之策了吧?”
喧哗渐止,让齐子元的耳朵总算得了短暂的安宁,他伸手在耳上揉了两下,饶有兴致地看着阶下的文武朝臣,心中暗自揣测谁会成为第一个站出来打破僵局的人,而后就瞧见一个面孔有点生,一身青色武将袍的年轻男子从队列的末端站了出来,拱手施礼:“战局紧迫,西北百姓饱受战乱困扰,臣斗胆叩请陛下,恢复定国公总领北关军务之权,以期能够尽快退敌还西北安宁。”
齐子元将这男子从上到下扫了一遍,偏头看向身边的陈敬,对方立时会意,附耳过来小声提醒道:“陛下,这是前一阵去世的成国公常安之子常钦,因其父恩荫刚进的骑都尉,和江公子两家是世交,自小就相识。”
难怪会觉得刚那番话的语气似曾相识,真不愧是江维桢的发小。
齐子元心下了然,轻轻点头,面上却不显露,只淡淡地瞥了常钦一眼,还没等开口,许励已经站出了队列,对着常钦驳斥道:“常小公子不过一个小小的骑都尉,军营都没去过几次,又有什么资格站在这大殿里谈论战局?”
“自然比不得上将军有资格,”被如此贬低常钦也不恼,甚至还露出点笑容,语气和缓,“光是在宿卫府就待了十多年,统兵经验丰富的很。”
“你……”对方这幅样子,一味纠缠反倒失了身份,许励冷哼一声,回过身朝着齐子元深深一揖,“陛下,西域这些小国根本不足为惧,反倒是江深,明明接了圣旨却一直称病不还,现下难道就能病愈统兵了吗?以臣之见,他们江家称病的称病受伤的受伤,任由北关军中乱成一团,演变成今日的局势就是为了威胁陛下,若今日真的遂了他们的意,今后这北关怕是真的要改姓江了。”
齐子元面上的笑容慢慢消失,眉头也不自觉地皱了起来,似是真将许励的话听了进去,搭在扶手上的右手慢慢握紧,而后又松开,最后轻轻点了点头:“许将军的话未尝没有道理,况且定国公已经病了多日,总不能强行将人从病榻上拖起来,叫他去统兵退敌……”
他话说了一半,将朝臣们各异的神色收入眼中,才又徐徐地开了口,“朕仔细看过奏报,进犯我大梁的这支盟军看起来来势汹汹,这么多天过去除了劫掠村镇、偷袭边军,从来不敢正面应战,更别说靠近北关城。北关境内加起来五万有余的驻军,随便抽一两支出来给他们些教训就是。”
“陛下,别说只有五万余驻军,就算是十万驻军,不能凝心聚力的话,也不过是一盘散沙,”常钦根本没理会齐子元这番话里蕴含的态度,只听着他话音落下,便出言反驳,“这支盟军确实不值得担忧,但陛下难道没瞧出其后的隐患?”
齐子元瞪大了眼睛,语气不耐起来:“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陛下,这支盟军虽然是北奚联合起来的,但北奚统共也只出了一支不足千人的轻骑兵……那北奚国主自继位以来一直休养生息,好不容易得了机会,难道只能掏出这么点家底?”常钦微躬身,语气恭敬却直接,“臣认为,那北奚国主只是想拿这支盟军试水,其后一定还有更大的一步棋在候着,所以当务之急是恢复定国公统兵之权,解决北关驻军中的问题,以便应敌。”
一番话说完,满殿沉默,跟着便是一片哗然,从群臣的反应来看,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常钦差不多,都在担心北奚是不是还有后着,也因此才想要尽快恢复江深的统兵权,毕竟在许多人眼中,光是江深的名字,就足以威慑西北,不然西域诸国也不会偏偏挑他不在军中之时动手。
看着纷纷站出来附议的朝臣,齐子元沉了面色:“不管北奚还有什么后手,五万北关驻军应对不了,加他江深一个反倒可以了,如此危言耸听,朕看你们是……”
话说了一半,被殿外传来的急促的脚步声和高声的叫喊声打断:“陛下!河东急报!”
齐子元大惊,整个从龙椅上起身,看着那个气喘吁吁进到殿内的近卫:“你说哪儿急报?”
【请收藏文学网,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