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三章 挑衅(2 / 2)
陈继昌拱手道:“陛下圣明,然今我朝军备已非昔日可比,不如趁其根基未稳,先发制人,出兵讨伐,以绝后患。”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主战派纷纷附和,认为朝廷应主动出击,震慑女真,巩固边防。然而,亦有大臣持不同意见。
兵部尚书王承恩沉声道:“陛下,臣以为此刻不宜轻启战端。努尔哈赤虽有异心,但尚未公然犯境,贸然出兵,恐失民心,亦难服天下。”
皇帝沉思片刻,道:“王卿所言极是。如今我朝虽兵强马壮,然国内新政初行,尚需稳定。若仓促开战,恐耗损国力,反为敌所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臣,语气坚定:“朕之意,暂不兴兵,而是加强辽东防御,同时派遣密探营使者潜入建州,分化其内部势力,瓦解其联盟。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歼灭,方可长治久安。”
此番决策,虽令部分主战派不满,却得到了多数务实官员的支持。皇帝随即下令,命李崇义继续镇守辽东,修筑城墙,训练士卒,并在关键隘口增设火炮阵地,以防敌人突袭。
与此同时,密探营派出最精锐的细作潜入女真腹地,任务不仅是刺探军情,更是设法策反努尔哈赤麾下的重要将领,尤其是那些曾效忠大齐却被迫归附之人。
数月之后,一封来自密探营的密信呈至御案之上。信中透露,努尔哈赤手下大将李永芳已有动摇之意,愿意与朝廷秘密联络。此人原为大齐辽东守将,因战败被俘后被迫投降,实则心中仍存故国之情。
皇帝阅信后,当即召见密探营统领林敬之,亲自部署策反计划。他授意林敬之派遣使者,携带亲笔诏书前往赫图阿拉,向李永芳表明朝廷愿赦其罪,并许以高官厚禄,劝其里应外合,助朝廷瓦解努尔哈赤势力。
林敬之领命而去,不久便传来消息??李永芳果然有意归顺,但因身处敌营,行动受限,须得朝廷配合,在适当时机发动内乱。
皇帝闻讯,心中稍安,但他也深知,此事风险极高,一旦失败,不仅李永芳性命难保,甚至可能激怒努尔哈赤,提前引发战争。因此,他下令暂缓大规模军事调动,转而加强情报战,等待最佳时机。
正当此时,南方又传急报??南洋舰队遭遇风暴,损失惨重,郑文彬率残部退回泉州港休整。皇帝闻讯,立即召集水师总督张世杰商议对策。
张世杰奏道:“陛下,此次风暴虽为天灾,但也暴露出我军舰船抗风能力仍有不足。臣建议设立‘造船研究院’,专门研究改良舰体结构,提升航行稳定性。”
皇帝点头赞同,并下令工部拨款,组建专家团队,引进西方造船技术,力求打造更为坚固耐用的远洋战舰。
与此同时,皇帝还命令户部调整财政预算,增加海防开支,确保水师装备更新换代,战斗力持续提升。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大齐海军逐渐摆脱依赖旧式福船的局面,迈向近代化舰队的新阶段。
然而,就在皇帝全力应对内外挑战之际,京城之中却发生了一桩震动朝野的大事??礼部侍郎赵元章被指控贪污受贿,牵连多名官员,涉案金额巨大。
此案由御史台查办,证据确凿,皇帝震怒之下,下令严惩涉案人员,赵元章被革职查办,家产抄没,其余相关官员亦依律定罪。
此案一出,朝野哗然。有人称皇帝铁腕治吏,深得民心;也有人担忧此举会寒了官员之心,影响新政推行。
皇帝对此早有预料,他在朝会上郑重告诫群臣:“朕之所以重用新人,推行新政,便是为了铲除积弊,肃清吏治。若有谁胆敢以身试法,必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此言一出,满朝寂静,无人再敢妄议。
风波过后,皇帝再次巡视各地,了解新政落实情况。他发现,尽管中央政令畅通,但在某些偏远地区,地方官仍阳奉阴违,敷衍塞责,导致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为此,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巡按司轮值制”,要求各州府官员定期接受钦差巡视,确保政务公开透明,杜绝腐败滋生。
此外,他还下令设立“百姓申诉局”,允许民间直接上书控诉地方官员不法行为,由御史台负责受理并调查处理。
这一制度的推行,极大地增强了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也有效遏制了基层贪腐现象。
夜幕降临,皇帝独自坐在御书房中,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思绪万千。他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项决策,都关乎千千万万百姓的福祉。他虽贵为天子,却从不敢懈怠,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安居乐业。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他低声喃喃,“但这只是起点,真正的盛世,还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远处,皇宫灯火通明,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大齐帝国正朝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而这一切,正是他毕生追求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