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2 / 2)
离开沈宅前俞慎微去看了以命护着高晖的陆青石。
陆青石在高晖面前喊打?喊杀,见到俞慎微却很规矩。说?要告高晖的状,却是半个字没?说?,还?替高晖说?了不少好话?,免得俞慎微担心。
在俞慎微看来,二弟的性子有时候比较偏激,陆青石在关键时候总是能够拦住,很让她放心。二人少年相识,名义上是雇佣,实际如知己手足。
她这次来沈家道谢,也给陆青石送了一份谢礼。
不仅仅是谢他这次救了二弟,也是谢他这些年对?二弟的帮助-
另一边,夏日衙署散班,日头还?高,暑气也重。
马车穿过西市,高晖瞧见旁边有家小食铺子,想到昨日山月和他提到冰酪和香草凉糕,吩咐随从去买一些。
暑天这种清凉小食一向畅销,铺子里和门前不少客人。
马车停在阴凉处,高晖拉开车帘摇着扇子舒爽许多。
这时见到一个弱冠年轻人从小食铺子出来,一袭长衫,袖子稍稍上掠一截,只身一人,身边未有跟随仆从。
高晖朝旁边稍稍打?量一眼?,犹豫一瞬,靠近车窗,笑着唤了声:“郭五公子。”
郭顺羲转目见到他,愣了两?息走过去。
“小高大人。”郭顺羲在车前作揖。
“这称呼就?太见外了,咱们同窗数年,叫我名字,或者唤我一声兄长皆可?。”
“不敢。”
高晖朝他手里瞥了眼?,猜想这应该不是郭顺羲买来自?己吃的。他生母出身低且早早去世,聂夫人又不是宽仁慈善的嫡母,他这庶子的日子自?比不得郭顺禹,幼时便是手头有点好东西,舍不得自?己吃用,全都留给自?己的胞妹。
郭七姑娘什么?性情他不清楚,但左右不会差。
郭家当初想嫁给他的女儿,便从六姑娘换成了他的胞妹七姑娘。估计郭七姑娘心里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状元郎弃子逆袭路》 110-120(第6/21页)
是万般不愿意,现在倒是两?好。
高晖瞥了眼?街道上往来之人,笑问:“方便上车说?话?吗?”
郭顺羲得知妹妹要嫁给高晖倒是想见一见他,和他聊一聊。如今亲事告吹,兄长又和他结了这么?深的仇,道理上来说?他们也算半个仇人,不该与对?方多言。
但私心上,他并不觉得高晖这次做错。
他应声上了高晖的马车-
高晖给赶车的手下示意,手下人走到马头的位置,四?周打?量着人。
高晖拉上车帘,隔开街道上行人,笑着道:“郭五公子愿意上车与我说?话?,看来在令兄的事上还?是个明白人。”
郭顺羲只笑笑没?说?话?。
高晖轻
摇折扇,漫不经心地道:“令尊膝下六子,郭顺禹如今身残,家里的很多担子应该要落到五公子的身上,怎么?还?有空过来买小食?”
郭顺羲笑容略略僵了下,即便兄长身残,在父亲的眼?中也是他比不了的。父亲岂会看重他。
何?况兄长还?有舅家依靠。
高晖看着他略略发呆,猜到他所想。
在郭家读书那几年,他对?郭家的情况也算了解。郭坚偏疼郭顺禹,是其他五个儿子加起来都比不上。郭顺禹不过是废了一条腿,郭坚还?不会放弃。
他揶揄这一句,郭顺羲不是傻子,应该能够明白他之意。
也许在此之前他早就?有了此意。
郭顺羲当年虽未与其兄弟们一起欺负他,不过是顾及妹妹罢了,他懂得隐忍让步,但并不懦弱胆小。
果不其然,郭顺羲道:“小高大人有话?不妨直说?。”
“没?什么?话?,就?是许久没?见,随便聊聊。我与令兄虽不睦,但与五公子却并无恩怨,若是五公子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可?以来找我。我虽没?什么?能耐,倒还?是愿尽绵薄之力。”
郭顺羲笑了下,都是明白人,就?不说?糊涂话?,“我与小高大人的交情还?没?到这种地步,看来需要小高大人的帮助,我是要做点什么?。”
“随意。”高晖挑眉。
郭顺羲识趣,点点头,“好。我买的冰酪不能久放,不便逗留,告辞了。”
郭顺羲下车须臾,高晖拉开车帘,人已经走进人群-
夏日越来越炎热,正值三伏天,俞慎思?在几位“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要去翰林院上值。
读书时,无论苏夫子的学堂还?是排云书院三伏天都有一个月消暑假,从今往后这种好日子是没?了。
不仅没?了,还?给了他这样一个酷暑开局。
大盛朝的规制,三品以上官员以及皇亲国戚和特殊恩旨等官员,皇城内可?乘坐车马轿子。
他是从六品修撰,更不是皇亲国戚,也没?那么?大脸面得皇帝恩旨,只能靠着两?条腿。
从城门口到翰林院要走一刻钟。
上上个月去户部也就?罢了,气温尚好,权当散心,现在他是无此闲心。
所幸上值时辰早,沿街还?有树木遮挡,这若是前世早九点,真够呛。
他一边走一边和俞慎言小声吐槽,当然不敢吐槽朝廷的制度,且不说?要被俞慎言教训,这皇城之内更要谨言慎行。前面一句话?刚出口,后面罢官免职砍头的旨意就?可?能下来。他只能吐槽鬼天气。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往年三伏天也这么?热吗?”
“说?起来今年比往年都要热一些。”俞慎言习惯了,不紧不慢走着。
老天这是针对?他吗?
迈进翰林院,便见到白尧。白尧如今官拜翰林院侍读学士,也就?是当年任虔任侍读的位子。任侍读去了礼部。
以前白尧算他的长辈,后来白尧担任会试副主考官,算他的恩师。如今又是他的上司。
他规规矩矩见礼。
白尧瞧着他额头上一层薄汗,脸颊微微泛红,笑着调侃:“果真是少年人热性大。”
俞慎思?尴尬地拭了拭汗。
“随我去见皮学士。”
俞慎思?提前了解,翰林院掌院皮学士,年近半百,性情温和,待下属亦温和,是好相处的上司。当然,这只限平日相处。意见分歧时,三寸舌头比三寸刀子还?锋利。
白尧一边走一边和他介绍翰林院各个署馆,没?有详说?,他猜俞慎言必定细细和这个弟弟说?过。
他主要和俞慎思?说?皇帝让他提前来翰林院上值的意思?,是让他提前到御前当差,熟悉朝政之事。
虽然,但是,陛下这是还?没?消气呢?
俞慎思?好想问,没?有培训期吗?直接上岗?要死啊!
第114章 第 114 章
皮学?士两鬓已生白发, 须眉略黄,面相的?确看上去和善。
见到俞慎思?,微微挑眉睁大眼睛, 上下打量,像见到新奇事物,笑?道:“嗯?穿上官袍愈发英气俊俏了。”
这是认识他?
俞慎思?却是第一次见皮学?士, 认真施礼。
皮学?士满意地点头, 面前少年远在安州时, 名声就在翰林院传开, 彼时是有盛以来最年少的?解元。好嘛,现在成为大盛最年少的?状元了, 还是大三-元。
年少有才学?,模样?好身板好, 知礼好性?子?,样?样?都占。
这样?的?人?难得一见。
他与俞慎思?浅聊片刻,例行地交代一番, 便也不多耽搁,对白尧道:“你们早就老?熟人?了,便由你带着俞修撰熟悉熟悉,与他说说差事,御前侍奉搭班。”
“是。”
告辞出来, 白尧带着俞慎思?先熟悉了翰林院和御前办差诸事。
白尧带他四处转悠, 看着信步闲走,却很有目的?,因为总会“不经意”碰到想碰到的?人?。半日下来翰林院的?诸位学?士、侍读、侍讲全都碰了遍。@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换句话说, 半日下来俞慎思?在翰林院的?中?高层领导面前全都刷了一遍脸,留了个?印象。
相互言谈间, 俞慎思?才发现他印象中?性?情淡泊的?白大人?,在翰林院人?缘竟这般好。可能?和其白家三代翰林,以及林家也有关系。
林家不在朝,但是朝野上下官员出自林山长?门下不在少数。
随后白尧又给他介绍几位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以后要一起搭班到御前侍奉,提前熟悉。
其中?两人?亦是排云书院学?子?,陈修撰和刘编修。陈修撰陈璞,俞慎思?曾在书院春秋两考的?榜单上见过姓名。那会儿他是秀才,对方是举子?,他抄对方文章学?习过。和高晰是同一科春闱。
书院时未见过其人?,今日倒是见到了。年近而立,瓜子?脸儿,笑?起来眼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状元郎弃子逆袭路》 110-120(第7/21页)
中?好似有星光一样?,特?别亮,多了几分脉脉含情的?意思?。这样?貌和眼神,再加才情,年少那会儿估计迷倒不少姑娘。
刘编修刘曙相仿年纪,模样?普通,气质清冷刚正,看上去有些不太好相处。但往往这种人?是最可放心相处。
俞慎思?作揖施礼,“见过两位师兄。”他未以官职相称,拉近点关系,毕竟新手需要老?员工帮忙的?地方不少。
二人?也回礼,称呼上呼应俞慎思?,称呼“俞师弟”-
俞慎思?如今只是修撰,即便御前办差,也就是记录和拟诏等笔墨差事,还不会参与朝政事务,除非陛下点名问。
眼下最要紧的?就是要熟悉文书的?一些格式、措辞、忌讳等,甚至是用词风格都要考虑是否是皇帝所喜。考上进士的?官员对公文是没有不知的?,只是具体操作和之前学?习有些差别,熟悉起来也快,只是熟练不熟练的?问题。
白尧当年一甲榜眼,是这么?走过来的?。如今是侍读学?士,流程熟悉。
因为提前入翰林院,今科的?榜眼、探花以及其他考入翰林院的?二甲尖子?们还没入职,倒也没俞慎思?着急去国史馆,毕竟他还要兼户部的?差事。
已经够他忙了。
俞慎思?此时无比羡慕休假未入职的?同年们-
两日后俞慎思?便到御前上岗,搭班的?正是陈璞和刘曙,还有两位翰林院官员。
第一天当差,只负责誊写记录,相对简单些,俞慎思?还是有些忐忑的?。
这可不是在翰林院的?署馆内,累了能?偷会儿懒,起身活动下筋骨,喝口茶歇息和同僚侃两句。
两位师兄业务熟练,应对从容些,他还是有点生疏紧张。
御案上折子?堆积如山,皇帝看了一会儿,眼睛疲累,便让白尧读折。
拿起来第一份折子?是南安省总督秦耀先上的?折子?,此人?接到旨意后便去了南安省,如今到了地方,上折子?问安,奏明当地情况。
倭贼驱逐,但这一二年还是有小团体海盗偶尔在海上叫嚣,海面未平。
又某地丰收报喜的?折子?。
又西北端沙部落因为大盛禁止西盐
入境,商队和西北边军出现摩擦,战事已平。
又满加苏等南海数国前来朝贺,使节船队已经抵达大盛南境海域。
白尧念着奏折,皇帝批着,或者偶尔征询意见,或者拟旨下发等。
俞慎思?奋笔疾书记录皇帝处理的?各种政事。
紧接着折子?是关于信州、奉州等数州夏旱,收成大减,不足往年三成,夏种播不下去,已经耽误播种期,秋粮是没了,百姓过冬的?粮食是没指望了。请求朝廷拨银两赈灾,减免赋税。
皇帝眉头紧皱,今日的?折子就没有几件让他高兴的。
特别是提到银粮,皇帝更是发愁。
发旨令任命御史钦差与户部官员即日出发前往核查,再议。
皇帝忽然想到什么,放下捏着眉心的?手,眉头略微舒展,稍稍坐直身子?,“俞爱卿。”
俞慎思?愣了一瞬才反应过来叫的?是自己,心紧了下,忙搁笔起身施礼应声,“臣在。”
“安州曾报朱薯是耐旱之物,可属实?”
俞慎思?忙回话:“禀陛下,朱薯根系发达,的?确是耐旱作物。”
明白皇帝为何一问,他继续回道:“信州、奉州一带土壤、日照、气温、湿度等条件皆适宜朱薯种植生长?。如今安州的?夏薯已经在育苗期,信州种植夏薯略迟,错过最佳时间,略受影响,然?本月栽种亦来得及,能?勉强赶在冬种前收成。”
皇帝略作沉思?,“安州距离信州、奉州等地不远。拟旨……令万寿县知县前往信州等地指导栽种……”能?挽救几分是几分,总强于夏田荒废,完全依靠朝廷拨赈灾粮款。
朝廷的?银粮有限啊!
恰时,兵部左侍郎杨锋和户部左侍郎高明进一同觐见,均是为了西北之事。起初一个?是为了与端沙和安曲两部的?战事,一个?为了与西北各部互市贸易。
禀奏着禀奏着,杨锋便转向了年初高明进提出禁止西盐入境之策,政令刚实施,西北就因此出了乱子?,杨锋认为此法不妥,可再议。
高明进自是认为此法妥当,不过是两部的?商人?为了牟利,想走私西盐而侵犯边境,算不得什么?大事。禁止西盐入境最终目的?是断端沙和安曲二部财源,控制其经济,从而控制其军事。
只有控制其军事,才能?够保边境永宁,令其臣服。
两个?人?针对这个?问题争论起来。
俞慎思?也稍稍歇息,总不要详细记录两个?臣子?如何吵架的?。
他很有兴致地听?两部大员争论。
杨锋是他会试的?座师,他心里支持杨锋,但听?着听?着就发现杨锋不占上风,心里略有失望。
都说御史的?嘴刀人?厉害,不知道以后当值时能?不能?碰上哪个?口舌如刀的?御史参高明进。
细想应该也不远了,新策推行,朝野上下官员对其怨恨,参他的?折子?肯定多如牛毛,都不知道能?够扒拉出来他什么?罪。
他这边听?得认真,皇帝却听?着烦躁。呵斥一声,两方才停下来。
西盐禁止入境,是年前就已经商谈决定。在皇帝看来,不急不跳脚,不掐命门不知怕。禁止西盐入境是有效的?。
“杨爱卿可有更好的?法子??”皇帝问。
杨锋说出了当初郭阁老?相同的?看法,加重?盐税。这策略皇帝年初就毙掉。
“待杨爱卿想了好的?法子?取代西盐入境之策再议此事。”
二人?退去后,陆陆续续有大臣来奏事,或皇帝宣朝臣问对。
处理完御案上的?一摞折子?,已是斜阳夕照,外面的?暑气比午后散去不少,也到了交班的?时辰。另一班的?同僚已经过来。
皇帝批阅小半日的?奏折疲累,在内侍的?搀扶下朝偏殿去歇息,让他们都散了。
俞慎思?正准备跟着翰林院的?同僚退下,皇帝再次点了他。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他心中?微微紧张,今日政事繁琐,还没有几件喜事,皇帝的?心情可不太好。政事处理完了,这是准备处理他了?
过去这么?久了,皇帝心胸宽广,不会还计较吧?@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他虽欺君,却也是遭高明进算计。彼时他只是一个?无官无职的?士子?,高明进身为户部侍郎,总不能?让他来担这个?罪责。
他朝白尧求助一眼。
白尧给他一个?安慰的?眼神,让他跟过去。
俞慎思?上前,落后皇帝一步跟着朝偏殿去,皇帝有疲态,步子?走得很慢。
步进偏殿,皇帝询问他对西北诸部有什么?看法。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状元郎弃子逆袭路》 110-120(第8/21页)
这一问也源于殿试的?最后一道策问关于西北的?问题,他答得比较合圣心。
只是皇帝不知他的?策对,有一部分是受教于俞慎言。若论对西北各部的?了解,满朝中?俞慎言称第二,恐怕没人?敢称第一。
西北各部的?政治、经济、文化、邦交等方面,俞慎言研究太透。他也很有见解,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在史馆呆了六年,真是屈才。西北各部史最迟下月初也编修完,之后要往哪儿去还是未知。
既然?话题落在此处,俞慎思?也便顺着回道:“陛下恕罪,臣对西北诸部的?见解粗浅,不及臣之兄长?细深,容臣回去请教兄长?后,再来回陛下的?话。”
皇帝闻言微微蹙眉侧头看这个?少年臣子?,还是不规矩。
倒也好,少年人?还是要有点少年人?的?心性?和朝气,才不沉闷。
“爱卿的?兄长?……俞慎言?”
“正是!”
皇帝再次记起来,这个?俞慎言当年殿试时二甲拔尖,以其才在翰林院这么?多年怎么?着也该出头了,竟一次没到殿前来当差。
“他是在修史?”模糊记得有哪位臣子?禀奏过。
“是,臣之兄长?修的?正是西北各部史。”
前些日子?白尧提到,当年临时成立专于西北各部史编纂的?史馆,史书即将编纂完成。原本以为多则十余年,少则七八年,如今六年便完成,出乎预料。
原来这个?俞慎言一直在史馆,也难怪这么?多年未见其人?。
皇帝在偏殿榻上坐下来,笑?呵呵地道:“朕便不让你当这个?传话人?了。”命内侍去传俞慎言。
俞慎思?:“……”
这会儿翰林院不御前当差的?,都散值了吧。
有话不能?明儿问?比他还急?-
翰林院的?确已经到了散值的?时辰,俞慎言本准备与幼弟一同家去,遇到了殿前散班回来的?白尧,得知幼弟被陛下留下。他便在翰林院等着,刚准备回史馆,便有内侍来传陛下召见。
他顿时不安起来,莫不是幼弟御前犯了事?
一边随内侍过去,一边谨慎地询问陛下传召何事。
小内侍一直在殿外伺候,哪里知晓殿内的?情况。
俞慎言更加忐忑。
第115章 第 115 章
俞慎言惴惴不安地随着内侍步入偏殿, 抬眼?瞧见?皇帝稍稍歪着身?子倚在坐榻上,身?形略颓,似有几分疲态, 面上却又显得几分精神,目光看向斜前方。
几名内侍展开舆图,幼弟就站在舆图前。
不是幼弟犯事就成。
幼弟年少?, 性子顽皮, 刚入翰林院什么都没摸清楚就到御前当差, 他还是有些不放心的?。当初献策之事, 明面上是高明进利用?陷害,幼弟反将一军。陛下?何其英明, 岂会看不出?幼弟也?有隐瞒。
没有降罪,这事也?算翻篇了。
他近前几步俯身?参拜。
“平身?吧。”皇帝声音略显轻快。望着眼?前年轻臣子, 想到当年殿试时?也?是个未及弱冠的?少?年人,和其弟相仿年纪。
兄弟二人俱是仪表堂堂,少?年俊才, 瞧着几分赏心悦目。
皇帝心情也?舒畅些,“爱卿这些年俱在编西北各部史,应对如今西北各部了解透彻。眼?下?西北诸部不安分,时?常滋扰边境,挑衅进犯, 爱卿可有什么好的?应对之策?”
皇帝朝旁边示意。
俞慎言顺着皇帝的?目光望过去, 正是大?盛西北边境与诸部的?舆图。
西北及周边的?地理?舆
图他看了六年,一山一河一城一池,甚至一碑一界都了然于心。
他顺势余光瞥了眼?幼弟, 想来是幼弟在陛下?面前提及此事。
西北外族不安定,自古以来便有之。
太-祖皇帝对西北各部强势围剿, 实行羁縻之策,的?确安定了几十?年,然没有绝对地掌控。先帝在位后期这一政策失效,陛下?登基时?又逢西南动乱,东南倭寇作乱,多地大?灾,内忧外患,对西北松懈,才致使西北各部兴风作浪。
其中端沙和安曲两部这几十?年厮杀吞并,势力整合,做大?做强。成为与大?盛接壤,并对大?盛威胁最大?的?两个部族。
如今朝中对于西北各部的?应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武力围剿,一种是效仿太-祖皇帝。
然在俞慎言看来,依目前大?盛和西北各部的?情况,两种做法?都太困难,效果也?不会太理?想。
陛下?召他前来问话,显然想听到不一样的?意见?。
俞慎言转回目光,朝皇帝施礼回禀:“回陛下?,以臣愚见?,第一步是掰开西北这个拳头。”
皇帝当即明白他的?意思,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俞慎言道:“西北各部从太-祖皇帝时?的?十?七部,到太宗皇帝时?的?三十?二部,再到如今九部。这几十?年分裂、吞并,相互厮杀,最后以端沙和安曲两部对其他部的?武力威慑,才将局势最后稳定下?来。
西北明面上是九部,实际算三部,其他七个小的?部族为了生存相互联合,成为一气?。几十?年厮杀,各部内部以及各部之间并非一团和气?……”
俞慎言详细地给皇帝讲述当今西北各部内部以及相互间这几十?年的?争夺和统治区域的?变化,以及矛盾演变。
一边说一边指着舆图上的?位置。皇帝的?目光在舆图上,根据俞慎言所言来回跳转。
随后又提到他们统治者内部矛盾。
“端沙的?首领是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坐上首领之位,与其侄子之间矛盾重重……安曲的?首领年迈,诸子皆值青壮年,出?现诸子夺权之势……其他七部受欺压已?久,也?有伺机而动之心……臣以为如今是分化西北各部的?最好时?机……”
端沙和安曲以及其他七部,三足鼎立,想从外面去围剿驱逐,他们必然拧成一股绳。大?盛这么多年用?兵、灾害,国库紧张,实在不宜常年兴兵动武。
若是将西北这个拳头掰开,内部相互厮杀,化整为零,便可不击而溃。
俞慎言又详说了一番分化各部的?具体策略。其中强调要第一时?间掌控河套地区,以防对方以此作为跳板对大?盛动兵。
他一字一句说着分化之策,说着夺取被西北各部占据半数的?河套之策,皇帝也?认真听着,目光或看一眼?臣子,或看一眼?舆图,或微微垂思索。
边听边颔首,对面前臣子的?想法?颇认同。
俞慎言一番分化之策说完,嗓子有些干,他稍稍咽了咽口水,润润喉咙。
皇帝亦听得出?他声音发哑,旁边的?公公伺候皇帝几十?年,知晓皇帝是爱才之人,已?经让内侍端着茶水过来。奉到皇帝跟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状元郎弃子逆袭路》 110-120(第9/21页)
,皇帝直接示意给俞慎言。
俞慎言谢恩没有推拒,若不润润嗓子,待会说话要失礼了。
皇帝问:“西北各部分散统治,虽不成大?威胁,亦会常常滋扰边境。”
前朝末年至本朝初年,便是此番境况。
“爱卿的第二步策略是何?”
俞慎言也不敢在皇帝面前藏着掖着,幼弟藏着掖着已?经惹皇帝不悦一回,他万不能?再犯此错。
他道:“回陛下?,第二步是经济管控。”其中不得不提到如今大?盛实行的?禁止西盐入境之策。
虽然此策是高明进所提,俞慎言也不可否认此策对于目前大?盛控制西北各部经济有很?大?裨益。
西盐是西北各部重要的?经济来源,西北各部利用?西盐的?财收用?于军事,最后化为一匹匹战马,一柄柄军刀来杀大?盛军民。
断其财源,便能?一定程度遏其军事,自然也?就翻不起大?浪。
皇帝再次颔首。不知何时?外面已?天黑,殿内掌灯的?宫人早将灯火点上,皇帝竟没有在意。
皇帝再次朝旁边的?公公示意,公公搬了个凳子过去。
俞慎言谢恩却没有落座。
前面一盏茶是他不得不喝,但是这凳子还是免了。皇帝恩宠,但他要知晓分寸。他既不是老臣,也?不是功臣,年纪轻轻的?末流小官,可不敢御前如此放肆。
“坐下?细说。”皇帝见?他还站着,直接开口。
他犹豫着要不要落座,总管公公笑着劝了他两句,他才浑身?不自在地坐下?。
俞慎思在舆图边站到此刻,不仅腿酸,肚子还饿。皇帝面前他又不敢有太多小动作,交握在身?前官袍袖口中的?双手,微微抬了抬按着自己空空的?肚子。
第一天当差就加班,也?是苦命打工人。
不过这班加得很?值。
他暗暗舒了口气?,见?皇帝现在所有的?目光和心思都在俞慎言身?上,视他和殿内的?其他人为空气?。他假装去看旁边舆图,稍稍挪动了下?步子活动活动,否则要站僵了。
俞慎言说完第二步对西北经济管控之后政治管控,又说到了第三步策略,便是通过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和联姻等方面形成根本的?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他的?主张更侧重文化和宗教的?渗透。
这第三步和俞慎思殿试策对的?文章比较近,只是俞慎思的?策对文章不足千字,答得较为笼统,不及俞慎言此刻说得详细深刻。
他偷懒归偷懒,还是认真听着皇帝和俞慎言的?对话。
之前俞慎言和程宣多次说到西北的?情况,他亦在旁边听着,却没有这次说得这么深。
他今日也?是第一次知晓俞慎言肚子里?比他知晓的?还有货。
毕竟六年,他全身?心都在西北各部史上。
无人知晓,这六年来,他翻阅了多少?史料,托高晰或熟人寄来多少?关于西北的?资料。同僚休沐清闲,他常去拜访曾去过西北的?官员,或与往来西北的?商客交谈,了解西北的?情况。
人未踏出?京城,却已?经在书卷的?字里?行间,在旁人的?话语间将西北走过一遍,也?看到西北古往今来的?变迁。
他当初被逼去史馆修西北各部史的?时?候,心中的?理?想便是将来西北平定,安土定疆,疆土划分有史可依。若是不幸后世动乱,诸部分裂割据,总有后世君主能?够以此为据,收复失地,不让大?盛寸土沦入外族之手。
这个理?想让他没有将修西北各部史当成是一份闲职,让他没觉得这个冷板凳坐得毫无意义。
也?是这六年的?勤勤恳恳,才有此刻侃侃而谈-
当从勤德殿离开,已?是深夜,月近中天。
夜风没有白日的?暑气?燥热,舒爽清凉。
离开皇宫后,有夜鸟从头顶飞过,同时?远处响起一阵夏蝉夜鸣。
终于可以下?班了!
俞慎思长舒一口气?,伸个懒腰,有点同情地看着俞慎言,今夜他怕是睡不了多会儿?。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皇帝让他回去写个折子明天呈上去-
城门口有三驾马车在候着。
一驾马车是原本来接他们的?下?人,一架是高晖。高晖散值后正要找他们,听闻去了御前,迟迟不见?出?来,便托人打听,得知不算什么大?事,还是不放心,和家里?说了一声,自己便在等着。
还有一驾马车则是这么晚未见?他们回去,不放心而赶过来的?赵宁儿?。
赵宁儿?见?到俞慎言出?来,直接小跑过去扑在俞慎言身?上,在他怀中低低道一句:“我好担心你。”
俞慎言轻轻抚着妻子的?背,轻声劝慰:“我没事,不过是陛下?召见?问几句话而已?。”
“什么话,这么久?”赵宁儿?松开俞慎言昂首问。
“上车为夫和你说。”搂着妻子朝马车去。
俞慎思走到高晖身?边道:“瞧瞧,见?到媳妇,兄弟都不要了。”搭着高晖肩头问,“二哥,你成亲后不会和大?哥一样吧?”
高晖拍了下?他的?头教训:“你这是吃大?嫂的?醋?”
俞慎思捂着脑袋,叹气?:“我是瞧出?来,你也?一样。”-
回到俞宅,全家人都在等着他们,见?到人全都拥上前询问遇到什么事,也?不传个话回来,家里?人都担心。
他们也?想传个话,但是没机会。
兄弟二人一边吃着夜宵,一边将宫中的?事情说来。
众
人也?不由感慨,六年默默无闻,终于算是到头了。
俞纶夫妇他们不懂朝政,几个晚辈无论是否为官却都知晓,俞慎言此番策论绝对是大?盛目前情况下?的?上策,用?最少?的?成本平定西北,收服西北各部。
策略为上等,只是具体实施需要些年头。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如今恰逢西北各部史编纂完成,于朝廷是功劳一件。史馆多半是要散了,史馆的?官员不是平调便是升迁,即便是平调也?不会比现在差。
俞慎言有此献策之功,不出?意外,会有个好的?去处。
高明进如今自己深陷泥潭,陛下?多半知道他曾算计俞慎思,此事上他是没任何动手脚可能?-
俞慎言连夜写了折子,次日便呈了上去。
皇帝召几位近臣商议此事,虽有质疑之处,却皆无反对之声。
夏阁老瞧见?上折子的?官员,想到今科状元俞慎思,他多少?耳闻这位状元郎有位在翰林的?兄长,想来便是此人。
他是今科殿试的?读卷大?臣,最清楚俞慎思殿试策对文章,看得出?是受其兄指点。@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翰林院史馆竟然藏了这么个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