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护犊子的陈着(1 / 2)
“哈?”
陈着心中闪过一丝不太妙的感觉,但考虑到易保玉已经知道自己的感情生活,所以犹豫了一下说道:“中大的那个。”
“噢~”
易保玉拉长了尾音:“她爸是中信的那个?”
可能在这...
林浅将日记本合上,轻轻放在窗台边。晨光透过纱帘洒进来,在木桌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一片片尚未完全苏醒的记忆碎片。她起身泡了杯咖啡,手指在杯沿停留片刻,感受那温热从指尖蔓延至心口。昨夜那个梦还在脑中回荡??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升腾而起,每一盏都托着一句沉甸甸的话,仿佛整个大地都在低语。
她打开电脑,准备整理近期各地“情绪观察员”的反馈数据。刚点开后台系统,一条新消息跳了出来:来自云南怒江的驻点老师发来一段录音文件,标题是《她第一次笑了》。
林浅戴上耳机,按下播放键。
起初只有风声和远处水流撞击岩石的声音,接着是一个年轻女孩轻缓的脚步声,伴随着呼吸逐渐靠近。然后,一个略带颤抖的声音响起:“今天……我想试试说‘我害怕’。”
短暂沉默后,另一个温和的声音回应:“你说得很好,我们听见了。”
突然,一阵清脆的笑声传来,短促却明亮,像是冰层裂开的第一道声响。录音结束前,那位老师低声说:“这是她被救回来后的第十七天,第一次主动表达情绪,并且笑了。”
林浅摘下耳机,眼眶发热。她知道这个女孩是谁??就是三天前蹲在桥头、怀里抱着遗书的那个初三学生。当时志愿者带回她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对世界的告别,其中有一页反复写着:“我不是不想活,我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说我不行。”
而现在,她终于说了出来。
林浅把这段录音转为文字存入“重生档案”,这是她私下建立的一个非公开数据库,专门收录那些曾濒临崩溃却被及时接住的孩子们的后续故事。她坚信,这些不是胜利的宣言,而是生命重新学会呼吸的证据。
正要关闭页面时,系统提示又有新信件提交。发信人ID为空白,仅标注为“匿名用户(甘肃)”。内容只有一句话:
> “我也想成为那个坐在桥边的人。”
林浅怔住。这句话没有署名,也没有定位信息,但它像一根细针,精准刺进她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她立刻调取近七日该地区登录记录,发现这个IP曾在凌晨频繁访问萤火箱首页,但从未发送过任何信件。直到今天,才留下这一句。
她没有回复,而是通过后台悄悄推送了一条定制化引导语:“有些人曾经也只想消失,但他们后来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别人黑暗里的光。如果你想试试,我们可以一起学。”
做完这一切,她站起身,走到阳台。春阳已经爬上对面楼宇的玻璃幕墙,反射出粼粼波光。楼下小区里有几个孩子正在追逐风筝,笑声随风飘上来。她忽然想起小时候也曾这样奔跑过,那时还不懂什么叫孤独,只知道风灌进袖口的感觉很自由。
手机震动,是张慧的消息:【铜仁那边有个男孩,连续三个月每天凌晨三点登录萤火箱,但从不写信。昨天终于发了一封,只有两个字:“饿了。”心理老师介入后才发现,他父亲酗酒失业,母亲离家出走,家里已经断粮五天。现在已被纳入低保救助名单。】
林浅盯着屏幕,久久未动。她想起自己最初设计萤火系统时,总担心孩子们不敢说话;后来才发现,真正的难题从来不是沉默,而是我们是否愿意在沉默中依然保持倾听的姿态。
她回了一句:【请告诉那位老师,请别急着解决问题。先让孩子知道,他说“饿了”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很重要了。】
中午,阿哲再次发来视频。这次是在西藏阿里的一所牧区小学,海拔四千五百米,窗外白雪皑皑。十几个孩子围坐在教室中央,手中捧着新型便携式萤火箱??太阳能供电,外壳加厚防寒,内置语音缓存功能。由于网络信号极不稳定,设备采用“离线记录+季节性上传”模式。
画面中,一个小女孩正用戴着羊毛手套的手指,缓慢地在屏幕上画下一个圆圈。系统自动识别为“思念”。她凑近麦克风,小声说:“阿妈,我想你过年回来。”话音落下,萤火箱发出柔和的蓝光,随即播放一段预设回应:“你的声音,已经被记下来了。春天来了,它会跟着雪水流到她耳边。”
阿哲在旁解说:【这里的孩子一年见父母最多两次。以前他们什么都不说,老师以为他们习惯了。可用了触感版萤火箱之后才发现,很多孩子每天都在默默按压设备,表示“难过”“想哭”“害怕”。只是他们从来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林浅看着视频里那一张张冻得通红却闪着光的脸,忽然觉得,或许真正的教育,不是教会孩子背多少公式、写多少作文,而是让他们相信,哪怕一句话说得磕巴、不成逻辑,也有人愿意听懂。
下午两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亲自来电,语气郑重:“林老师,您的‘沉默档案库’提案已进入政策研讨阶段。但我们有一个顾虑??如何避免数据滥用?毕竟涉及未成年人的心理轨迹追踪,稍有不慎就会变成监控工具。”
“我理解。”林浅平静地说,“所以我建议,所有数据必须去标识化处理,仅用于模型训练和预警机制优化,不得关联具体个人。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不该由权力驱动,而应由服务者共建。比如‘情绪观察员’,他们不是监督者,而是陪伴者。他们的记录,是为了提醒我们:有人正在无声下沉。”
对方沉默了几秒,缓缓道:“您说得对。我们一直以为保护孩子就是管住他们,其实有时候,保护是放手让他们说出真相,并承诺不会因此惩罚他们。”
挂掉电话后,林浅翻出一份旧资料??那是十年前她在凉山支教时写的调研报告,标题叫《失语者的重量》。里面记录了一个叫小伍的男孩,成绩优异却总是一个人吃饭。某天早晨,他在宿舍上吊自杀,遗物里只有一本练习册,最后一页写着:“我不想让任何人失望。”
当年没人注意到他的异常,因为他太“乖”了。不吵不闹,作业按时交,考试从不落榜。可正是这份“懂事”,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今,十年过去,她终于有机会重建一种新的可能:不再等到悲剧发生才反思,而在每一次低头、每一回退缩、每一个欲言又止的眼神里,提前看见危险的轮廓。
傍晚,她接到老校长的第二通电话。
“林老师,”老人声音微颤,“昨天参加默哀仪式的那个女生,真的重新写了一封信。她没寄给别人,而是塞进了教学楼走廊那块纪念牌后面的暗格里。你要听听内容吗?”
“要。”林浅闭上眼。
老校长念道:
> “亲爱的未来的我:
> 如果你现在还活着,请一定要记得,2025年4月7日这天,我鼓起了勇气告诉你??我很痛苦,但我还想试试看能不能好起来。
> 不要再删掉了,好吗?
> 那些你以为没人会在意的眼泪,其实有人在等它们落地。”
林浅睁开眼,窗外已是暮色四合。城市灯火渐次亮起,如同无数双不肯闭上的眼睛。她忽然明白,为什么萤火计划始终拒绝使用冷冰冰的AI全自动回复。因为有些话,必须由真实的人来承接。就像伤口需要真实的抚摸,而不是虚拟的包扎。
她打开邮箱,给全国所有注册志愿者群发了一封信:
> 各位伙伴:
> 我们常说自己是在做心理援助,但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做的其实是“存在确认”??告诉那些怀疑自己是否值得存在的孩子:你在这里,我们就在这里。
> 所以,请继续守夜。
> 继续接听凌晨两点的哭泣。
> 继续读懂一句“我没事”背后的千斤重负。
>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某个孩子活下去的理由之一。
发送完毕,她起身准备做饭。冰箱里只剩半颗白菜、两枚鸡蛋。她笑了笑,煮了碗简单的汤面。吃着的时候,手机又响了。
是技术团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