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8章 热播2(1 / 2)
短短一集,毫不拖泥带水,信息量满满。
小冲突不断,看的几人目不转睛,无暇走神。而结束时,片尾曲《深海》响起:“在黑夜里梦想着光,心中覆盖悲伤……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
风沙在戈壁滩上卷起一层黄雾,像一张粗粝的毛毯盖住了天地交界处。陈奇站在高坡上,眯着眼望向远处缓缓移动的车队??那是运送摄影器材和演员的厢式货车,正沿着新开辟的砂石路驶来。他脚下的皮靴已经沾满了尘土,裤管被风吹得猎猎作响。这片荒原没有信号、没有电、甚至连一口干净水都难求,可他知道,这里才是《山河行》真正的起点。
“陈总,导演组说今天这场戏要重拍三次。”助理小跑着过来汇报,“气象站刚发预警,下午三点以后会有强沙暴,能见度可能降到五米以下。”
陈奇点点头,掏出怀表看了一眼:十一点四十七分。“通知所有岗位,午饭提前到十二点半,饭后立刻进入拍摄状态。灯光组检查防风支架,录音师换密封设备,演员补妆时间压缩到十分钟。”他语速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助理应声而去。陈奇转身走向临时搭建的指挥帐篷,掀帘而入时,正撞见编剧老周与导演李默激烈争执。
“这句台词不行!”老周拍桌而起,“‘国家需要我,我就去’?太轻了!这不是口号,是命!他们那一代人,是真把命押在边疆建设上的!”
李默皱眉:“可观众听着会觉得假。现在年轻人不爱听这种大话。”
“那就说明我们没拍对!”老周声音颤抖,“我父亲就是五十年代从哈工大毕业就去了克拉玛依,一辈子没回过江南。他临终前只说了一句话:‘我没给国家丢脸。’你说这是不是大话?这是骨头里的东西!”
帐篷里一片沉默。陈奇静静听着,许久才开口:“老周说得对。这不是宣传,是还原。但我们也不能让观众觉得我们在说教。”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写道:“改成??‘我知道这一走,可能就回不来了。可要是没人去,那边关谁守?孩子将来上学,用的电从哪儿来?’然后再接一句:‘所以我去了。’”
李默盯着那几行字,慢慢点头:“有血有肉,也留了余地。”
“艺术的真实,比历史的真实更重要。”陈奇收起笔,“我们要让人相信,这些人不是被逼的,而是自愿的。因为他们相信未来。”
中午十二点整,全体人员在食堂棚下匆匆用餐。盒饭是前一天从西宁运来的,米饭有些夹生,菜也凉了。但没人抱怨。陈奇端着饭盒坐在角落,对面是饰演青年工程师的年轻演员林骁。
“陈总,我一直想问您……”林骁犹豫了一下,“您为什么非得在这儿拍?搭个影棚,后期加特效,不也一样吗?”
陈奇笑了笑,指着外面翻滚的黄沙:“你看那风,像不像一头野兽?它刮了几千年,磨平了山,填满了湖,可人还是来了,修了铁路,建了城,种了树。如果我们躲在影棚里,永远拍不出那种‘人在自然面前渺小却倔强’的感觉。”
林骁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你知道当年第一批进疆的知识分子怎么活下来的吗?”陈奇低声说,“冬天零下四十度,住地窝子,喝雪水,手上裂口能塞进火柴棍。但他们晚上还在煤油灯下画图纸。你演的角色,就是其中之一。你要演的不是悲壮,而是信念。”
林骁眼眶微红,低头扒了一口饭,用力咽下。
一点十五分,剧组全员就位。第一场戏是火车抵达边境小站,主角带领技术团队下车,面对茫茫戈壁说出开场独白。导演喊“开始”那一刻,天地仿佛安静下来。风恰好停了片刻,阳光斜照在铁轨上,泛出冷冽的银光。
林骁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下老旧绿皮车厢,镜头缓缓推近他的脸。
“我知道这一走,可能就回不来了。”他的声音不大,却穿透了寂静,“可要是没人去,那边关谁守?孩子将来上学,用的电从哪儿来?所以我去了。”
说完,他抬头望向远方,眼神坚定。
“咔!”李默激动地站起来,“这条过了!情绪、节奏、光影,全都在!”
全场响起掌声。连几位随行观摩的央视领导都频频点头。
可就在大家准备庆祝时,天空突然暗了下来。乌云如墨般压顶而来,狂风卷着砂砾抽打在脸上生疼。
“沙暴来了!”安全员大喊,“所有人立即撤离!”
紧急预案迅速启动。摄像机用防尘罩包裹,演员撤往装甲运输车,道具组抢收重要物品。陈奇最后一个登上指挥车,在颠簸中仍透过车窗望着那条孤零零的铁轨。
“通知青海气象局,明天继续监测风速。”他对秘书说,“如果天气允许,后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重拍这条。我要最好的光线,最真实的氛围。”
回到驻地已是深夜。陈奇洗了个热水澡,换了身衣服,正准备休息,手机响了。来电显示:任正非。
“老陈,卫星的事有进展了。”电话那头的声音低沉有力,“华为已经完成地面接收模块的原型测试,灵敏度达标,功耗比预期低18%。另外,俄罗斯方面传来消息,拜科努尔发射中心同意明年三月提供一次小型载荷窗口,费用两亿三千万美元。”
陈奇坐直身体:“频段协调呢?”
“国际电信联盟那边还在博弈,但我们拿到了加拿大和新加坡的支持。只要咱们首颗星成功入轨,就能抢占Ku波段关键资源。”
“好。”陈奇吐出一口气,“钱的事我来解决。TCL那笔贷款下周签,中信信托也会跟投二十亿。我会让财务把资金池调度好,确保发射前全额到账。”
“你压力不小吧?”任正非顿了顿,“听说满洲里那边政府催得紧?”
“催归催,事还得一件件做。”陈奇苦笑,“不过我相信,只要第一步迈出去,后面的人自然会跟上来。”
挂了电话,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星链计划”的整体架构图。八十八颗低轨卫星,分四批发射;首批六颗用于验证通信能力,覆盖全国农村地区;第二批扩展至东南亚、中亚;第三批加入遥感功能;第四批实现全球交互网络。整个系统建成后,将形成中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天地一体化信息平台。
他盯着屏幕看了很久,忽然起身走到窗边。夜空清澈,银河横贯天际。北斗七星依旧明亮。
第二天清晨,天气奇迹般放晴。剧组重返戈壁,顺利完成了后续三场重头戏:军民共建输油管道、暴风雪中抢救发电机、以及老科学家临终托付科研笔记。
拍摄间隙,陈奇接到阎娜来电。
“我爸想见你。”她说得很轻,“他说有些事,当面讲更清楚。”
陈奇心头一震。阎父??阎振国,原国家计委副主任,退休前任国务院经济顾问,素有“改革智囊”之称。此人极少公开露面,更不轻易约见商人。
“什么时候?”
“明天上午九点,他在西山疗养院。”
“我知道了。”
次日一早,陈奇驱车前往京郊西山。山路蜿蜒,松柏成荫。疗养院藏于半山腰,环境清幽。门口警卫确认身份后放行,一名护士引他进入一间朝南的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