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1章 排面十足(2 / 2)
“那就自己造势。”陈奇说,“央视能封锁渠道,但封不住人心。你们有钱,有资源,为什么不自己发动一场‘民间剧王’运动?”
“具体怎么做?”
“三步走。”陈奇竖起三根手指,“第一,组织专家观影团,邀请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媒体主编提前看片,写深度解析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上,先把口碑立住;第二,发动高校学生讨论,搞‘谍战剧的社会意义’征文比赛,获奖作品刊登在《中国青年报》,让年轻人参与进来;第三,联合地方台做联动播出,哪怕央视压着不重播,我们也让这部剧在全国形成持续热度。”
李东升听得心跳加速。这哪里是营销策略,分明是一场舆论战争。
“可……这么做,会不会惹麻烦?”他忍不住问。
“麻烦?”陈奇笑了,“东升,你忘了咱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哪一步不是踩着红线过来的?你以为牟其中为什么倒?不是因为他狂,是因为他只懂得放大炮,不懂得借势。而我们现在,既有资本,又有智囊,只要动作够巧,上面不但不会打压,反而会觉得我们‘积极正面’。”
车停在一处僻静的茶馆前。三人下车,走进包间。服务员端上龙井,香气袅袅升起。
陈奇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推到桌前:“这是我拟的《潜伏》文化传播计划书,包括媒体投放节奏、关键节点策划、风险预案。你们看看,如果有兴趣,我可以牵头执行。”
李东升翻开第一页,只见标题赫然写着:“让一部剧,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坐标。”
他猛地抬头,眼中已有灼热。
史宇柱也动容了:“大陈,你这是要把商业行为,变成文化事件啊。”
“本来就是。”陈奇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口气,“1979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十几年了,人们吃饱穿暖了,开始找精神寄托了。我们需要新的故事,新的英雄,新的信仰。而《潜伏》,正好撞上了这个节点。”
窗外,暮色渐浓。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这个时代悄然发生的变革。
接下来的一个月,一场无声的风暴悄然成型。
首先是《文艺报》头版刊登长文《论〈潜伏〉的叙事革命与人性深度》,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一位著名文艺评论家,文中将该剧誉为“继《渴望》之后最具社会穿透力的现实主义力作”。紧接着,《南方周末》推出专题报道《谁在深夜追看〈潜伏〉?》,采访了教师、公务员、工人、大学生等多个群体,记录他们对剧情的痴迷与思考。
与此同时,由TCL赞助的“全国高校《潜伏》观后感大赛”正式启动,参赛人数突破十万。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原来信仰不是口号,而是每天在刀尖上行走的选择。”更有大学教授在课堂上公开播放片段,作为现代史教学的补充材料。
地方台也开始行动。山东卫视、江苏卫视、四川卫视相继购入播映权,并主动安排在黄金时段连播。由于央视尚未开播,这些播出行为一度引发版权争议,但东方集团以“试播反馈”为由巧妙化解,并顺势放出剪辑版预告片,吊足观众胃口。
最惊人的一招,是陈奇联系了几位退役情报人员,请他们在匿名前提下接受采访,讲述真实潜伏岁月的细节。这些口述历史被整理成系列文章,在《党史博览》连载,标题为《真实的余则成们》。一时间,“潜伏”二字从剧名变成了社会热词。
央视内部开始坐不住了。
原本计划将《潜伏》安排在非黄金时段试水,如今却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广告部主任紧急召开会议,重新评估播出策略。最终决定:提前至春季档,每周一至周五晚八点,连续播出。
消息传出,全城轰动。
首播当晚,全国收视率冲上4.8%,创下了近三年电视剧开播最高纪录。第二天,街头巷尾都在谈论余则成和左蓝的爱情,讨论站长是不是内鬼,猜测下一集谁会暴露。
李东升坐在家里,看着电视屏幕,听着窗外邻居们的议论声,久久说不出话来。
他知道,他们成功了。
但这只是开始。
几天后,中宣部一位司长私下约见陈奇,语气复杂:“你们搞的这套,有点过了。文艺作品,还是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不能搞得人人疑神疑鬼,好像谁都可能是特务。”
陈奇恭敬回应:“领导放心,我们正是为了弘扬正气,才大力推广这部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是在黑暗中坚守光明的人。”
对方沉默良久,最后只说了一句:“把握好度。”
挂了电话,陈奇点燃一支烟,望着窗外的夜空,低声自语:“度?从来都是强者定的。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
与此同时,另一条暗线也在悄然推进。
李东升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提到:《潜伏》剧本原始稿曾被某境外文化机构收藏,疑似存在“删减敏感内容”的情况。他立刻警觉,追查来源,却发现线索指向一位退休的老广电干部。
那人住在北太平庄一栋老旧家属楼里,白发苍苍,见到李东升时只说了一句话:“孩子,有些真相,不该埋得太深。”
然后递给他一个牛皮纸袋。
里面是一份1983年的内部审片意见书,上面赫然写着:“人物心理描写过于阴暗,易引发观众对组织信任危机,建议大幅修改或雪藏。”
李东升的手微微发抖。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年这部剧没能面世。
而现在,他们不仅让它重生,还要让它成为照亮时代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