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6章 村子里逛一下(1 / 2)
对于易不凡他们而言,赚钱的多寡在现阶段反而变成了次要的考量。
他们内心深处更强烈的驱动力,是要一步步完成那个早已在心中勾勒好的宏大计划: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各个基础行业里,比如这小小的镇子上正在尝试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也包括未来可能涉足的其他领域,稳稳地扎下根来,建立起属于本土的、有竞争力的产业。
然后,耐心等待,等到那些携带着雄厚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大举进入华夏市场时,能够在各自的行业里,凭借先发优势、本土化的理解和扎实的群众基础,堂堂正正地击败对方,不给那些老外在华夏土地上肆意扩张、挤压本土产业的机会。
在这一点上,易不凡的认知异常清醒,甚至带着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正是因为深刻地了解曾经那段历史——在那个特定的时期,本土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发展壮大,结果被蜂拥而入的外资抓住了机会,利用资金、技术乃至政策上的优势,将许多同行业的本土萌芽彻底打压下去,甚至扼杀在摇篮里。
以至于后来,本土力量在很多领域完全失去了崛起和主导的机会,只能沦为给外资巨头打工的附庸,被人牵着鼻子走,成了“走狗”——这个词虽然刺耳,却无比真实地反映了那种被动和屈辱。
尽管他明白,那些最终为外资服务的人,很多也并非出于本意,或许是迫于生计,或许是看不清前路,但到了尘埃落定的那一刻,再多的后悔也于事无补。
追根溯源,还是在一开始,在起跑线上,本土的力量不够警觉,不够努力,没能抢在对手前面把根基打牢,把壁垒筑高。
这个教训,他易不凡绝不会重蹈覆辙。
易不凡他们向来都是说话算话的,接下来的两三天时间里,他们严格遵守承诺,一次都没去街道办打扰过林主任以及其他人。
他们也没有刻意打听街道办在忙什么,更没有去关注有没有老外来找人,只是安安静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
在这段时间里,易不凡带着大家把整个小镇逛了好几遍,每个角落都仔细逛过,从热闹的集市到僻静的巷子,甚至还深入了周围的几个村子。
他们特意去看了看那些传说中的景点,比如村头的老槐树、山脚的溪流和半山腰的古庙,想确认是不是真的像传闻中那样风景如画、值得一游。
在现在大多数的人们都是没有那个心思去旅游的,尤其是去那些村子里面的地方。
因为人们普遍觉得村子里边的地方好不到哪里去——毕竟县城里很多人都在努力从村子搬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这种想法根深蒂固,让他们主观地认为,村子里肯定不如城市里繁华便利,自然也就懒得去探索了。
可是对于易不凡他们这些温饱问题早已解决的人而言,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他们按照易不凡的思维方式,意识到村子里边才是各种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宝库。
易不凡常常强调,乡村的土地、植被和传统智慧,都是城市里难以复制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