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太原战役胜利结束(2 / 2)
独立十三团的接收点设在城隍庙前,郭静云站在香案旁,看着昔日的“同僚”们一个个走上前。一个年轻士兵把步枪放在香案上时,手指还在微微发抖,枪托上刻着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已经被磨得模糊。
“姓名,籍贯,军衔。”登记员的声音平稳有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狗剩,太谷县人,上等兵。”士兵的声音带着哭腔,“长官,俺是被抓壮丁的,没杀过一个老百姓。”
郭静云拍了拍他的肩膀:“放下枪就是一家人,去那边领两个馒头,伤兵去隔壁帐篷包扎。”
香案旁的柴堆上,步枪越堆越高,像一座沉默的小山。有晋绥军老兵交枪时,会特意卸下枪栓擦拭干净,再恭恭敬敬地放在柴堆上——那是他们扛了十几年的家伙,见证过军阀混战,也沾染过同胞的血,此刻终于能卸下沉重的枷锁。
独立十四团的接收点更热闹些。张子放让人在戏台上架起了大锅,滚沸的小米粥冒着热气,混着红糖的甜香在空气中弥漫。
投降的晋绥军士兵们排着队领粥,有人捧着粗瓷碗蹲在地上,眼泪掉进粥里也浑然不觉。
“慢点喝,锅里还有。”张子放给一个断了胳膊的士兵喂粥,对方的伤口还在渗血,却狼吞虎咽地喝着,粥水顺着嘴角流进脖子里。
“俺们三天没吃东西了,”士兵哽咽着说,“小鬼子把粮食全抢走了,只给俺们吃树皮。”
戏台后的空地上,365师的卫生员正在给伤兵换药。一个晋绥军士兵的小腿被机枪打穿,骨头都露了出来,卫生员用镊子夹出弹片时,他咬着牙没吭声,额头上却渗出密密麻麻的汗珠。
“忍着点,”卫生员给他涂药,“这是八路军自制的药膏,治枪伤管用。”
夕阳西斜时,投降的晋绥军已经超过三万五千人。他们被集中在城南的校场,有人在收拾枪支,有人在晾晒湿透的军装,还有人围着八路军战士问东问西——“你们真的不杀俘虏?”“以后还能回家种地吗?”“打鬼子真给发饷?”
张子放站在校场中央,看着这混乱却充满生机的场景,突然想起半个月前被改编时,陈振华说的那句话:
“军装颜色不重要,重要的是枪口对准谁。”此刻,这些曾经穿着蓝军装的士兵,眼里闪烁的光芒,与八路军战士并无二致。
傍晚的太原县城,炊烟袅袅升起。百姓们从地窖里走出来,看着满目疮痍的街道,却没人哭泣——八路军的士兵们正在帮他们清理瓦砾,晋绥军的降兵们则扛着担架,把受伤的百姓往卫生队送。
老县衙的废墟前,陈振华看着士兵们押着真野五郎走过。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军旅团长,此刻像条丧家之犬,军装被撕破,脸上沾满了泥土和血污。
一个晋绥军士兵摸着胸前的八路军徽章,突然对身边的八路军老战士说:“俺以后也能算个英雄吗?”
那老战士拍了拍他的肩膀:“打鬼子的都是英雄。”
夕阳的余晖洒在县城的每个角落,给断壁残垣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城墙上,115师、120师、129师的旗帜、365师的旗帜并排飘扬,猎猎作响。
城隍庙前的老槐树上,有人挂了个新的铃铛,风一吹,发出清脆的响声,像在宣告着新生。
陈振华站在校场中央,看着渐渐安静下来的县城,心里清楚,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仅是拿下了一座城,更是赢回了人心。那些曾经对立的阵营,此刻正并肩站在一起;那些曾经绝望的眼神,此刻正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
午后的阳光透过临时指挥部的帆布,在地图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副总指挥捻着胡须,目光落在标注“太原县城”的红色圆圈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那里刚被参谋填上“12时50分,战斗结束”的字样,与陈振华战前预估的时间分毫不差。
“这小子,有点东西。”副总参谋长磕了磕烟锅,火星落在布鞋边的泥土里,“早上还跟我赌罐头,现在看来,我那两箱牛肉罐头是保不住了。”
喜欢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请大家收藏: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m.bayizww.com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