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2 / 2)
毕竟一个是战事,一个是喜事。
“等等,好奇怪,明明都是血脉融和,结果是一样的,为什么前者咱们很抵触,后者会很高兴?”有人忍不住疑惑。
为什么同样的结果,过程不同,人们的接受程度也不同?
“因为被迫和自愿是不同的,这和人的心里感受有关。”
“还跟地位有关,被迫说明地位低下,婚嫁关系则看着平等一点。”
【血脉上,是多民族血脉融和,可为什么汉朝之后的人,会发自内心的认同自己汉人的身份?
这就是文化上的认可和融合,它突破了血脉限制,把能融合的人群范围变得更大。】
“所以汉人认同的是文化,而不是血脉吗?”
“的确是文化,因为血脉早就找不到根源,反倒是文化一直在传承。”
“好像还真是,咱们汉人一直靠文化认人,而不是什么血脉。
比如一个正统汉人,要是成了汉。奸,那就是敌人,反之敌人要是认同我们的观念,那就是自己人。”
【血脉融和、文化融合,都是战争顺带的,很多都不是它们本意。
所以大家不要因为各种融合的最终结果,而对战争有所轻视和滤镜。】
“对,战争就是战争,很多战争都是不怀好意,和带有恶意的。”
“我们讨厌战争带来的那种融合!”
【关于战争,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十分厌恶,并且心里抗拒,希望可以一直和平下去。
直到我们听到一句话,那就是:纵观人类历史,战争时间是多过和平时间的。】⑨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一百零三章
“就是因为战争多, 才越发衬得和平不易。”诸朝古人们心戚戚然道。
“所以后世的和平,也只是一时的,不可能一直维持下去。”
“好在他们实力增强, 不会再被任人鱼肉。”
“不过能不打起来,还是不打起来的好, 毕竟宁为太平犬, 不为乱世人。”
【战争一直没有停歇,区别只在于局部战争和大范围战争, 局部战争哪怕是和平年代也不缺少。
相比之下, 那些大范围的战争, 更是绞肉机般的存在。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古代那些战乱时段,首先第。一个: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听到五胡乱华, 魏晋南北朝之后的人们瞳孔骤缩。
“居然是五胡乱华那个级别的战争……”他们心里别提多复杂。
“光从名字,就给人不祥预感。”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人们皱眉。
“根据天幕之前给出的信息,这种事情应该发生在魏晋南北朝、宋朝时期等, 考虑到天幕喜欢从前往后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可能更大。”
“为什么不会是别的时期?”有人忍不住疑惑。
“能被历史上惯以‘乱’的字眼, 情况一定很危及, 而天幕之前给过各朝疆域图,咱们汉朝疆域没发生过巨变, 反倒是魏晋南北朝和宋朝等时期,疆域图巨变, 这代表它们受到的外力影响更大。”秦汉时期的人们道。
【五胡乱华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准确来说是晋末, 而南北朝时期, 则是由他们开启, 他们分别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部落。
汉末三国时期,华夏内部互相讨伐,极大损伤华夏国力,以至于后面魏晋接连政。权,华夏国力都没恢复完全。
如果华夏没有元气大伤,异族们绝不是其对手。】①
“匈奴!”刘邦和刘彻两个凝眸。
他们实在是对匈奴升不起好印象。
刘邦在匈奴手中吃过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100-110(第6/25页)
亏,临终前都没报仇成功;刘彻对匈奴重拳出击,却一直没灭掉对方根子。
现在听到匈奴的。名字,祖孙俩感觉整个人都不好。
“这里面居然还有我们的事……”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时期执政者微讪。
“可就算知道这一点,总不能停。下来和其他人握手言和。”刘备苦笑道。
“继续听,能挽回还是要挽回的,毕竟咱们身为华夏人,绝不能让那些异族占便宜。”
“如果咱们真的影响到华夏,那后退一步也不是不可以。”曹操等人咬牙道。
他们很不甘心,不甘心对政敌们后退一步。
可是他们更不甘心华夏因为他们缘故,而遭受重创。
尽管他们不是仁慈的存在,可也不至于丧病到为了一己之私,让华夏受到重创。
如果能改变,他们自然想改变。
【三国时期,各国对上周边异族,还能压制住对方,那个时期,主要是三国“内战”,周边异族们连上场的资格都没有。
只是谁能想到,三国分出赢家后,实力反而会不如三国时期。】
“不,三国一统后,实力按理来说是强过三国时期的。”
“主要是三国战乱,已经把精锐消耗的七七八八,魏朝按理来说,应该以休养生息为主,但可惜天不遂人愿,魏朝外有异族,内有谋朝篡位,根本不给魏朝时间。”
【说是三国后的魏朝,给人实力很差的感觉,实际上能成为三国后最大的赢家,魏朝还是有实力的。
之所以给人印象差的缘故,主要是晋朝拖后腿,晋朝实力是真拉胯,可偏偏国祚比魏朝还长,以至于人们对晋朝的印象,覆盖到魏朝身上。】
“所以晋朝,到底是谁开创的?!”魏文帝曹丕关心道。
说着他扫视群臣,想找出那个有可能对魏朝取而代之的晋朝帝王,毕竟这里是权力中枢,权臣们威胁性更大。
曹丕们臣子们低头,大气都不敢喘,生怕一个不慎就被帝王惦记上。
别看未来晋朝可以对魏朝取而代之,他们现在要是有异动,绝对看不到那天的到来。
司马懿也垂眸,只是和其他人战战兢兢不同,他眸中仿佛有火焰在其中跳动,勃勃野心喷涌而出。
直觉的,他感觉自己和晋朝有关系,这让他胸。口涌出难以言喻的热意。
不过当务之急,还是摆脱危机才行。
因为天幕很可能透露晋朝信息,他要真有关系,绝对会被提及。
【魏朝国祚是四十多年,不到五十年。
晋朝分西晋和东晋,西晋也是五十年左右,东晋则一百年出头,加起来是一百五十多年。】②
“我们魏朝国祚居然那么短,不过两代人的时间。”曹操、曹丕惊愕。
“反倒是晋朝国祚,是我们魏朝的三倍,难怪后世魏朝印象会被晋朝覆盖。”
实在是魏朝国祚时间太短。
【汉末,曹丕让汉献帝刘协把皇位禅让给自己。
魏末,司马炎也让魏帝把皇位禅让给自己,成为晋朝开国皇帝。
不怪历史把魏晋放在一起,实在是晋朝学了魏朝很多。】③
姜叶短短几句话,在三国时期掀起轩然大。波。
曹操:“原来我未来真的没篡汉,是我儿子曹丕干的。”
心里既庆幸又失落。
“长见识了,还能有被禅让。”刘邦、刘彻等汉朝帝王们不悦。
毕竟就算魏朝干的好,也改不了取代他刘汉江山的事实。
刘秀就更不用说了,他很确定被禅让的是自己的子孙后代。
“禅让只是表面,真正本质是朝臣们选择了魏,抛弃了汉。”
他相信但凡还有一点办法,帝王都不会选择禅让如此“体面”的方式。
“好消息是,魏朝也没高兴几天,同样被禅让了。”
这一出因果轮回,让人看的想笑。
当然曹丕肯定笑不出来,他看着司马懿神色阴沉,“我记得爱卿孙子的。名字,就叫司马炎。”
那个,晋朝开国皇帝的司马炎。
司马懿:……
好消息,晋朝真和他有很大关系。
坏消息,他和曹操一样生前都没当上皇帝。
“陛下,臣是曹魏忠臣,一如魏武帝。”司马懿道。
魏武帝是曹操的封号,曹丕登基以后,给曹操封的。
别管曹操身后的事,人家生前的确没有篡汉,真算得上大汉臣子。
曹丕从司马懿开口那一刻,就知道司马懿要说什么,实在是司马懿能挑选的借口不多,只有曹操最合适。
毕竟晋朝学魏朝,也不是一两次。
不过曹丕没被司马懿道德绑。架住,“哦,既然爱卿自觉是我魏朝忠臣,那可愿为朕尽忠?”
“把你的子孙们带给朕,要不然,朕真的很难相信爱卿的忠心。”
“陛下!”司马懿猛地抬头,不敢置信。
他心里其实已经做好舍弃司马炎,保全自身的打算,但是他没有想到,曹丕的胃口,比他想的大的多。
不,曹丕并不是想要司马家子孙们的命,他只是借此逼反他。
别管曹丕皇位是怎么来的,此时他对上司马懿,天然占据大义立场。
这个时期,就算有人想帮司马懿,也会跟着一块沦陷,而不是救司马懿出来。
毕竟曹丕时期,朝堂臣子们倒戈司马家的,还没有魏末那么多。
【比起魏朝来,晋朝实在拉胯太多,比如五胡乱华的源头,可追溯到西晋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简单概括,就是司马家皇族内乱,他们为了争夺皇位,互相杀伐,以至于民不聊生,被异族们趁虚而入。
至于他们身为宗室,为什么有能力内乱,是因为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走的分封制路线。】④
“分封制?分封制的弊端,还不够明显吗?”嬴政皱眉。
本来他废除分封制,就是因为分封制缺陷很大,后世朝代基本走的郡县制路线,这他能明显感觉到。
但是架不住中途有大聪明,突然把早就抛却的分封制捡起来当成宝。
结果也看到了,那就是分封的诸侯王,有霍乱江山的能力。
“后世可真有勇气啊,汉朝七国之乱的教训是看不见吗?居然还敢玩分封制。”
刘彻想到自己弄的推恩令,不就是为了削弱分封制。⑤
如果说在汉朝七国之乱和推恩令时间线前,对方这么做,还能说一句没经验。
那在此时间线后,依旧选择这样,就是实打实的蠢了。
刘彻其实也能理解司马炎的一点想法,比如比起外人,有血脉宗室的自己人更为可信。
且晋朝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100-110(第7/25页)
学魏朝“被禅让”,未来难保有人也让晋朝帝王“被禅让”,他自己做过的事,想对别人进行防范。
只是理解归理解,不代表司马炎的做法就是正确的。
“说到底还是能力不够,且明显心虚。”
能力不够,所以需要宗室拱卫。
因为心虚,所以不敢再信任朝臣/权臣,而是信任血脉亲人。
“晋朝那些蠢货、昏庸帝王,可把当时的百姓害惨了!”
魏晋南北朝之后,人们把晋朝皇帝们从头骂到尾,八王之乱的当事人,更是没逃过。
他们的话变成评论,司马炎看见,心里别提多烦躁。
但他偏偏还不能反驳,因为他真有一个傻儿子司马衷,且打算让他当皇帝。
【西晋八王们为什么敢明晃晃的觊觎帝位,是因为当时的帝王是个傻子。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傻子当帝王,并不是傻子的错,但是当他德不配位,就变成了有罪。
以至于就算司马衷真的无辜,他处在那个位置后,也变得不再无辜。】
“司马炎可真勇啊。”听到司马炎真敢让傻儿子继承皇位,前面朝代的人都傻了。
“他不知道自己孩子情况吗?为什么要把皇位给一个傻子?难道傻的并不是司马衷,而是司马炎?”
“因为司马炎就是依靠嫡长子制度成为晋王,不立嫡长子司马衷,他自己地位的合法性就会被动摇,所以哪怕他儿子司马衷是傻子,他也必须得拥护,他拥护的并不是傻儿子,而是他自身的地位。”
“嫡长子司马衷和司马炎是一体的,所以这才是司马衷能登基的原因。”
“司马炎太心慈手软,只要亲手除掉嫡长子,这样既可以维护嫡长子制度,拥有脑子正常的帝王,又可以稳固自身地位。”刘彻冷眼旁观道。
他的话变成评论,被其他人看见。
其他人大惊,“这人谁啊,这么冷血……哦,原来是汉武帝刘彻啊,那没事了。”
“毕竟别人许多都是嘴上说说,这位可是真干掉了自己的嫡长子。”众人讪道。
其他人说这话,他们可能觉得是开玩笑,可这位开口,却是真的。
刘彻不知道其他时空人们对他的编排,毕竟按照他的性格,这样做的确是最优解。
他觉得自己是站在司马炎的立场上说的,却不知也恰好契合自身未来的行为。
“杀掉儿子,汉武帝说的轻松,先不说狠不狠的下心,万一被人发现,后面皇室子孙跟着有样学样怎么办?”司马炎生气道。
他不想承认自己的确想过这个可能,且一直犹豫。
“更可怕的是,司马衷这样的傻子,已经算司马家比较正常的人了,其他脑子没问题的司马家人,比司马衷更不如呢。”
“是的,司马衷只是傻子,司马衷是被动霍乱江山,其他司马家帝王,很多都是昏君和庸君,他们是主动霍乱江山,可以说没几个行的。”
【晋惠帝司马衷的智商是八王之乱的引子,而八王之乱又是五胡乱华的重要诱因。
在给出五胡乱华的数据前,大家看一下汉末到五胡乱华这之间的时间线,以战争和和平为分界线,可以看出,战争时间远远多过和平。】
姜叶把汉末到五胡乱华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拉出来。
可以看出,汉末三国时期,一直在打仗,跟华夏内部打,跟异族打。
后面魏朝建立,战争结束,本该休养生息,结果魏朝国祚太短。
华夏实力还没恢复多少,又遭遇改朝换代等事。
“西晋,八王之乱居然持续了十六年时间,哪怕加上魏朝的休养生息,这么长时间,也都霍霍完了!”
魏晋休养生息时间本来就不长,西晋八王之乱倒好,把之前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国力,全都毁于一旦。⑥
“咱们汉朝的七国之乱,跟西晋的八王之乱简直没法比,咱们七国之乱只持续了几个月,他们居然持续了十六年。”
哪怕是局外人的汉朝帝王们也十分凝重,正是因为有过相似经历,才越知道长时间内乱的严重性。
“他们为什么能打十六年年那么久?”
“因为司马炎给了他们权力,加上头顶帝王刚好脑子有问题,没有能力管。”
“他们有实力,又没有人管,或者管不住,不知道那十六年里,祸害了多少人。”
诸朝人们深痛恶绝。
【因为八王之乱,让华夏元气大伤,以至于被异族们趁虚而入。
而造成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司马家人们,他们在异族过来华夏后,没有抵抗,而是选择逃跑,他们和大量士族逃去南方,史称“衣冠南渡”,并建立了东晋。】⑦
“把华夏嚯嚯的那么惨后,司马家人居然逃跑了?!”诸朝古人们恍然道。
“所以到最后,受损和受伤的只有百姓们?!”
“真是没一点帝王的担当,他们只想享受帝王的权力,而不想尽帝王的义务。”
“他们德不配位,遭殃的却是百姓们,司马家人应该遗臭万年!”
【五胡乱华和后世乱象有很大一点区别,那就是:吃人。
后世乱象其实也有吃人情况,但五胡乱华时期,吃人现象尤为惊人。
而北方人口数据,也从数千万,变成后期的数百万。】⑧
“数百万?!”这个数字让前面朝代的人脑子一懵。
这么说吧,秦朝人口总数量,都还千万打底呢。
“这跟亡国灭种有什么区别?!”
“最可怕的是,那些人不仅因杀戮而亡,更是被吞食而亡。”
比起单纯死亡,被吃而亡,更加让人恐惧。
【最可怕的是,五胡乱华时间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在此期间,人们都被迫与血。腥、死亡相伴。
五胡乱华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我们华夏最黑暗的历史之一。】
“可不是黑暗吗,差一点,华夏都不能再睁眼了。”诸朝人们忍不住苦笑。
“一百三十多年的暗无天日,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坚持下去的,按照咱们古代平均年龄,那可是四五代人的时间啊。”
“都朝不保夕了,哪还可能繁衍后代,五胡乱华之后,许多人应该都是异族的血脉。”
“可是他们真要是异族血脉,人口数量为什么没有升上去?”
“为什么会觉得异族们有同胞之情这种东西?五胡乱华那段时间,他们不止吃汉族,自己人同样也会吃。”
“要不然他们入住中原前,所吃的口粮,和吃人的习惯,是从哪来的?”
“异族,比我们想象的更血。腥。”
“是啊,因为他们自己人都不放过,更何况身为‘外人’的我们。”
“可笑我们连司马家都抵抗不了,就更别说异族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100-110(第8/25页)
五胡乱华时期,人们为即将到来的残酷命运泪流满面。
他们被司马家诸王权力携裹,身不由己的征战,本以为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
结果事实证明,他们是多么的天真,以及这时候直接死在战场上,都还算一个不错选择。
“我们不能再这么下去,司马家人德不配位,我们就不再听他们的,我们不仅不要听他们的,还要他们付出代价才行。”
“反正未来也不可能更糟了。”
百姓们之前心里还抱有一丝和平的希望,现在希望彻底破灭。
走投无路之下,他们被逼出凶性,以前他们的凶性对准的是和他们同样身份的普通人,现在则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们。
“衣冠南渡是吗,这次他们绝对逃不了,就算还避免不了五胡乱华的悲惨命运,我们也要带着司马家皇室和那些士族陪葬!”
“对,要死一块死,这次要让他们当我们垫背的!”
五胡乱华期间的百姓们行动起来。
刚开始他们人数还不多,可等后来,他们人数越来越多,他们把皇宫和贵族府邸们围起来,眼中满满的恨意。
“那些贱民居然敢阻拦我们去路!”晋朝权贵们气急败坏。
天幕给他们剧透未来以后,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收拾家当,提前衣冠南渡。
却不想这次他们行为有了阻碍。
那些同样知情的百姓不让他们走,要让他们一块面对凶悍吃人的异族们。
“这是你们司马家造的孽,就用你们的血来偿还吧。”有抓到司马家人的百姓们冲司马家人狞笑道。
他们已经做好玉石俱焚的准备。
【司马家挑挑拣拣,也捡不出几个好的,很多时候人们都在想,如果司马家提前灭国,是不是会对华夏情况更好?
毕竟他们的存在,只对华夏有害,而无一利。】
“噗!”司马炎吐血,同时眼前一片黑暗。
他很清楚,现在已经不是纠结立不立傻儿子为太。子的问题了,而是他帝位被彻底动摇。
如果说得位不正,还有人跟随、服从他。
那在损害士族巨大利益的五胡乱华面前,他将众叛亲离。
“司马懿,看你子孙后代干的好事,放心,你司马家没了后,我曹家会努力守护好华夏。”
“起码我们魏朝实力,不像你晋朝那么分散。”曹丕对司马懿道,这也是他的底气所在。
而司马懿,眸光也不复之前的明亮和强烈求生欲,面对死亡,他深恨,“那群废物儿孙,给了他们机会,他们都抓不住!”
对他来说,司马家对曹家取而代之,是多么好的机会,可是司马家却没把握住,而是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若是他们做的好,他死了也能瞑目。
关键是他们做的那么差,他真是死了也没办法瞑目!
三国时期,曹操几个互相通信,“等解决完周边异族们,咱们再分胜负。”
他们不可能在知道异族会对华夏造成巨大伤亡的情况下对其视而不见,只顾自身利益。
“好,好消息,异族们看不到天幕,而我们可以借助天幕里的知识制造威力大的热。武器,对其进行反击。”五胡乱华期间,人们发现道。
尽管制作热。武器对他们来说很难,可再难,也让他们看到希望。
“呵呵,等杀完异族,我们一定南下,司马家的东晋,不配一百多年的国祚!”
东晋时期,被抛弃的北方百姓们反击异族后,确定新目标道。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一百零四章
姜叶和江雪不知道观众们, 也就是三国到五胡乱华等乱世的情况。
他们继续讲下去,【魏晋五胡乱华往后数,唐朝的安史之乱也算一个, 只是这个我们之前提过,现在就不再细讲。】
【关于安史之乱, 有人说安史之乱的爆发无可避免。
但不管安史之乱是否注定爆发, 都不能否认李隆基在其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
“砰!”李隆基气急败坏,努力深呼吸, “朕已经改正了。”
所以关于安史之乱的事, 就不要再提了!
李隆基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 好事他喜欢宣扬,坏事他喜欢遮掩。
安史之乱这茬,就是他避恐不及, 想要抹消粉饰的存在。
但凡揭李隆基短的不是直播天幕,此时恐怕已经彻底闭嘴。
但也因为天幕高高在上,李隆基拿天幕没有办法。
“天幕, 朕的帝位已经动摇,你还嫌不够吗, 是不是朕真的退位, 你才会放过朕?”
“但可惜朕的儿子们不争气,之前那么好的机会, 他们都没抓住。”想到自己的儿子们,李隆基冷笑。
哪怕是年迈昏庸的他, 能力也强过自己的儿子们。
这也是为什么减少安史之乱对大唐造成的影响以后,李隆基现在依旧是帝王的原因。
但凡李隆基的儿子们争气点, 此时李隆基已经成为失权的太上皇。
可惜李隆基儿子里面, 没有那种惊才绝艳的存在。
【唐末后, 有一个五代十国时期。
这个时期,乱的可以和五胡十六国有的一拼,其血。腥程度,也不遑多让。
只是跟五胡十六国时期比起来,五代十国混乱时间没超过百年。
不过也因为它们,奠定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基调。】
“几十年的时间,五代十国争相出现,混乱程度就不说了。”
“但比起五胡十六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居然还算是好的,因为五胡十六国持续了数百年时间,五代十国时间不到百年,总体上,五代十国损失小于五胡十六国。”
“感觉就是差劲和更差劲之间的差距,明明五代十国距离五胡十六国已经过去多年,可是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依旧没有改变。”
“感觉还是改变了的,五代十国时代靠后,武器威力比五胡十六国时期更大。”
【五代十国,因为军阀割据混乱,宋朝吸取教训,有意识的限制武将军权。
这个做法并没有错,错的是宋朝过后,一步步走向重文轻武的极端。】
“武将独大不行,文臣们权势过重也不可以,双方之间得平衡,也不知道宋朝开国帝王,对宋朝未来情况,是何想法。”李世民叹道。
赵匡胤:“……”
【宋朝的重文轻武,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宋朝开国太。祖赵匡胤时期,杯酒释兵权,文武双方的实力还是比较均衡的。
直到他弟弟赵光义疑似篡位登基,开始加大科举力度,提拔文臣,文臣那边被就此加码。】①
姜叶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100-110(第9/25页)
着,身后出现两个天平。
一个天平代表五代十国,严重向武将方向倾斜,或者说乱世,没有武力,只有智慧,根本无法自保。
相比起五代十国已经倾斜失衡的天平,另一个代表宋朝天平,较为平稳。
此时天平模拟的是宋朝开国初期的文武情况,那个时候,宋朝文武还没失衡到后世程度。
随着赵匡胤一招杯酒释兵权,宋朝武将一方为之一轻,但天平还没彻底失衡。
直到赵匡胤消失,赵光义登场,用科举制给文臣们加码,天平开始明显晃悠。
看到自己弟弟,赵匡胤还活着的时空,脸色猛地一沉。
他看向自己身边的赵光义,“看到另一个你登基为帝,你心里是不是很高兴?”
“臣弟不敢!”
赵光义哪敢承认,他已经被赵匡胤收拾的够惨,很清楚他一旦承认,绝对会更惨。
而赵光义执政的时空,群臣小心翼翼去看赵光义的脸色。
赵光义脸色当然不好,但他知道自己不能表现出来,要不然那才坐实自己的心虚。
【赵光义之后,是他儿子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心性比之赵光义更不如。
因为宋真宗赵恒,打赢了也会给敌人送钱,也是自他之后,宋朝帝王们,养成花钱买和平的习惯。】
姜叶说着,天平武将、文臣们再次此消彼长。
赵匡胤看的脑子抽疼,不打仗,武将地位自然低下,反之文臣重要性则上升。
这个时候,帝王该做的,是对文臣们有所防范,可是宋朝的帝王们没有。
相反,他们厌恶武将,喜欢文臣。
而宋朝重文轻武情况,也在宋朝帝王们层层加码下,彻底形成定局。
赵匡胤终于知道宋朝重文轻武格局怎么形成,都是赵光义一脉干的好事!
“你子孙后代的脑子呢?!”赵匡胤指着赵光义手指颤抖,恨铁不成钢道。
“这个问题我也想知道。”赵光义欲哭无泪道,他也难以理解自己儿子打赢了还给敌人送钱的想法。
“感觉宋朝帝王们,都在把不好的一面发扬光大,好的一面,通通没有继承。”诸朝有人忍不住道。
“可不,有点作为的明君都英年早逝,昏君们反而都很长寿,真是奇了怪了。”
【终于,宋朝内部彻底文武失衡。
而外界危机,也悄然降临。
就很难让人理解,宋朝如果是大一统朝代,周边没有强敌情况,重文轻武可以理解,但在外敌环伺的情况下,还走重文轻武的路子,无异于自掘坟墓。】
就像姜叶和江雪不理解宋朝的做法,宋朝帝王们也不理解姜叶和江雪的说法。
“我们可是给了辽国钱的,他们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为什么还会打我们?”
“难道是辽国后来不讲信用?”
“不行,得给他们加钱!”不需要辽国主动提,宋朝帝王们就主动行动。
【宋真宗的花钱买平安,的确为宋朝带来和平,同时也让安逸蒙蔽了宋朝双眼。
好消息,辽国也被宋朝的糖衣炮。弹腐蚀,实力不复最初的勇猛,坏消息,金国磨刀霍霍,看宋朝和辽国,就像两只大肥羊。】
“居然是金国,早知道就给金国也送钱了。”
“给辽国的钱亏了啊,也不知道金国能不能用钱收买……”宋朝大部分帝王,第。一念头,还是花钱买和平。
他们不知道,历史上他们也做过许多骚操作。
而金国,却没有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放过他们。
【靖康之变,也叫靖康之耻。
内容是靖康二年,金兵攻打宋朝首都,掳走宋徽宗赵佶和其儿子宋钦宗赵桓。
是北宋灭亡的标志事件。】②
“情况不妙!”宋徽宗赵佶时期,还没到靖康二年,但他知道自己和儿子被掳就行。
“走,我必须得赶紧走。”宋徽宗赵佶准备开溜,什么儿子、北宋灭亡,他都不放在心上。
不过他到底是帝王,其离开的动静不小,很快被群臣发现。
“陛下,您这是?”群臣疑惑,心头涌起不祥预感。
“诸位没听天幕说,金兵马上就要攻打过来,咱们得赶紧离开啊!”赵佶理直气壮道。
“朕知道诸位爱卿担忧家眷和财产,朕给你们收拾的时间。”
“陛下!您和我们可以走,百姓们该怎么办?”还有点良心的臣子忍不住道。
他们想走,当然容易,可是百姓们,不可能大面积迁徙。
赵佶没有回答,他自身都难保了,哪还有心情关心百姓。
更别说他本来就是不把百姓放在心上的明君、仁君。
看到赵佶做派,还有良心的臣子们忍不住心寒。
同时也忍不住担忧,要知道可不光他们能看到天幕,百姓们也可以。
要是百姓们知道他们帝王想抛弃他们逃跑,他们会怎么想?
他们一定会失望,这样一来,帝王就算还活着,也会失去民心。
或者再极端点,百姓们愤怒之下,直接对帝王出手……
“宋徽宗赵佶,为什么是赵佶成了帝王?”宋哲宗赵煦不解。
他得是什么情况,才能让弟弟登基?而且还是和他不亲近的弟弟。
想到自己的身体和子嗣情况,宋哲宗赵煦心里涌起不祥预感。
“加上赵佶和儿子年龄,北宋灭亡距离我如此近吗?”一想到这个事实,宋哲宗赵煦就大脑嗡鸣,久久没反应过来。
“为什么同时有两个皇帝?而且都被掳?”宋朝前的人们惊呆了。
至于赵匡胤,在知道宋朝二帝被掳以后,直接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
姜叶和江雪身后出现更详细的靖康之耻资。料,为人们解惑。
比如宋朝为什么二帝并存,是因为宋徽宗赵佶不愿意背负亡国之君的。名号,执意传位给自己儿子宋钦宗赵桓。
靖康,就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③
【关于靖康之耻,也是后世女子们地位变得低下的转折点。
很多人觉得靖康之耻时,女人们的遭遇十分可怜,但是,自古以来战争时期,女性的遭遇就没有好过,为什么独独靖康之耻时期的女人们遭遇会被重点提及?】
“对啊,为什么?难道靖康之耻时期,女人们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总之,绝不可能是好的方面。”诸朝古人们神色凝重。
【原因有二,第。一,因为微、钦二帝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后面文官们总不能指责帝王,男人们他们也得罪不起,女人们就成了他们的出气筒。
同时,辱骂女人,也可以帮微、钦二帝转移一定的注意力,因为被金兵掳走以后,这两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