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与政哥同母异父!》 90-100(第1/16页)
第91章 激情对骂
先是赵灭韩,后来秦灭魏,战国七雄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少了两个,当世凡是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微嗅到不好的气息,这天似乎要变了。
不过话虽这么说,这魏国和韩国被灭还是有些许不同之处的。
韩国弱小已经众所皆知,所以韩国会被灭大家都心中有数,只是早晚的问题。可是魏国却不是这样,虽然三年前魏国的定海神针信陵君魏无忌去世,使魏国失去了这个聪明的保护伞,但是现任魏王在登基的时候信陵君还在,所以魏王在继位时魏国内部并无太大风波,也就是说信陵君去世魏国的底蕴也尚在,甚至他们还有功夫撺掇赵国出兵攻韩。
可是就是这样底蕴尚在的魏国,却被秦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灭,这怎能不在当世引起轩然大波,这怎能不让众人心惊胆寒。
跟韩国被灭时无人问津不同,在魏国被灭后,其他四国纷纷声讨秦国狼子野心,并联手要求秦国将魏国领土归还,让还未身死的魏王复国。
消息传到秦国后,以秦王嬴政为首的那边的秦国官员勋贵自然不肯,肉都进嘴里了,你让老子我吐出来,想什么美事呢!但凡枕头枕高一点,都不会做这种白日梦!都是玩政治的,谁不知道你们打什么主意!
所以面对四国的声讨,秦国这边就当人在放P,左耳朵进右耳多出,完全没放心上。
其他四国一看这样不行啊,秦国是铁了心要吞并魏国,当即一下子就急了。当然他们也不敢为魏国出兵啥的,毕竟魏国又不是他们的谁,没必要因此浪费自己国家的人力物力,当然就算不出兵,他们找人骂嘴仗还是可以的。
这时候就轮到各国的文官出手了,然后就是奋笔疾书写檄文,那一封封的檄文简直要把秦国贬低到地底去,有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胡编乱造也要说,不止添油加醋他们还无中生有,什么脏的臭的都往秦国身上泼,好像自己真是什么正义使者一样!
看过这些檄文后,秦国那边生气吗!?
那自然是生气的,简直都快气炸了!一个个在朝上吹胡子瞪眼,恨不得拿上家务事冲到他国跟那些写檄文的老登大战三百回合!
但奈何以上这些事是不可能实现,所以他们也就只能气的干瞪眼,也不是没想过找人写檄文骂回去,但是秦国官员情况跟他国不同,谁让秦国官员大多军功出身,哪怕是文官那也是实干型,而不是耍嘴皮子的。让他们这群老实的文官写这种对骂形式的檄文这就有点难为人了,一是不擅长,二就是丢人啊,全世界骂架什么的。
其实秦国也不是没有应对的方法,无非就是秦王嬴政对外发个王令,哪家的嘴再不老实寡人就发兵打谁,跟他曾祖父秦昭襄王对外打仗时的行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这事微妙就微妙于,此时的秦国刚打下魏国,正是全朝堂上下忙碌的时候,哪有那个闲暇时间收拾那些嘴碎的外人,总不能‘狗咬你一口,你再咬狗一口’吧,那他们秦国成什么了,还浪费自己时间。而且说不定这就是那群写檄文之人的目的,趁秦国因此事分心之际搞些小动作。
然后这边忙着接管魏国领地的秦国只能恨恨的咽下这个哑巴亏,偷偷在小本本上记黑账,等有机会一定要报复回来。但是秦国这边上层的官员忍了,却不代表其他人也一起忍了,比如说本就跟魏国有仇的韩非,比如想一飞冲天的李斯。
估计也是这两兄弟心有灵犀的缘故,两人此时虽然没有在一起,但是却不约而同的在同一时间写了檄文骂了回去。
甚至李斯发表檄文的时间,比韩非那边还要早。
长达将近一千字的檄文啊,愣是一个脏字不带,将之前道德绑架的其他诸侯国骂了个狗血淋头,语言之犀利、内容之强烈、引用之准确,深刻表达出写这篇檄文时李斯的心情。
以雍月的理解来看大概意思就是,孩子死了你来奶了,火车撞墙了你知道拐了,大鼻涕进嘴了你知道甩了,之前早干什么去了。韩国被灭的时候你们围观笑笑嘻嘻的说风凉话,现在魏国被灭你们知道跳出来当救世主主持公道了,什么好事烂事你们都想插一脚,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了。人事没干几件,狗事弄了一箩筐,就显得你们嘴皮子厉害了是吧!有那个实力有本事硬碰硬刚一把啊,觉得自己有能力你就上,没能力就别瞎BB,再胡搅蛮缠时候早晚给你们这群人一人一个大逼斗!
看的雍月那是一个热血沸腾,恨不得在跟着大骂几回。
至于韩非那边,他的檄文就更简单粗暴了!
韩非是韩国公子,直接就表明了他是韩国被灭时的苦主。魏国害得韩非国破山摧家破人亡,他的知己好友秦王嬴政看不过去才会出兵帮他复仇,此为仁义之举君子之行,尔等当初面对韩国求救之时袖手旁观,如今在他想要为国为家复仇时出来道德绑架,真乃小人行径,皆为道貌岸然之辈。
而且魏国被灭乃是他们自己自作自受,打开大梁城门的可不是秦国之人,而是在魏国受够了魏王压迫的黔首,而这名黔首之所以会如此做,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自己死去的至交好友复仇。所以说魏国被灭根本就是咎由自取,连老天都看不下去,才会让如此多的巧合连在一起,导致魏国亡国。你们再这样下去就是无理取闹与天作对,早晚得遭到天谴。
如果说李斯这边是单纯想骂架的话,那韩非那边就是反过来利用道德反驳他们了。他们不是仗着有理才会这么有恃无恐吗,那作为真正苦主的韩国公子韩非和被魏国压迫的黔首高就让他们的有理变成无理,让站在道德高点的他们变成无理取闹!
随着李斯和韩非两人的檄文发出,其他四国纷纷息了火。
谁让韩非说的都是事实,他们就算反驳也没有借口,因为当初韩国的求助信他们都有收到且皆选择按兵不动,而当时唯有秦国发兵前往韩地救援,要知道这在以前可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他们就算再不敢相信,也不得不承认韩非与当今秦王嬴政是好友知己这个理由,所以魏国被灭当真是两个为挚友复仇之人因缘巧合之下的结果。
不过他们也咽不下这口气,所以便想转移目标,骂不了苦主韩非,难道他们还不敢说这个名叫李斯的无名小卒吗!?然后这群人就开始李斯是何人,结果就在查出李斯是谁后,他们就再次息了火,无他这又是个为挚友出头的人物!原来李斯这个名不经传的人物之所以那么骂,是因为他跟韩非也是同门师兄弟兼挚友。所以韩非他到底有多少个挚友,为何一个个的都那么‘能打’,魏王你输的不冤啊!
被他人挚友几次三番复仇的魏王哭晕在厕所。
说实话,就算是秦国这边也没想到李斯和韩非的战斗力这么强,只是先后两份檄文,就将之前骂骂咧咧个没完没了的其他四国骂成了哑巴,也没想到其他四国就真的闭了嘴,啥也不说了!
港真,有点稀奇,还有点暗爽!
而且李斯和韩非的两份檄文他们也都有看到,如果说韩非是动之以情发文的话,那李斯那里就是非常符合他们老秦人心态的激情对骂了,不服就来干啊,谁怕谁啊!有能带你就上,没能带你别BB!一千多字的檄文呢,看起来老爽了,特别能发泄压力!
所以就这样,因为这篇符合老秦人心态的檄文,李斯他在众多老秦勋贵的眼中火了,还是大火特火的那种!别看这檄文是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与政哥同母异父!》 90-100(第2/16页)
骂人,但读起来就仿佛有一种别样的魅力,让人忍不住看了一遍后再看一遍。尤其是秦王嬴政,每次读完李斯的檄文后,简直就像是做了一次2999档位的全身大保健,全身舒爽的不行。
如果说李斯以前在嬴政眼里就是个跟韩非有关的连带人物的话,如今此人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进入了嬴政眼中。
就冲李斯的这篇檄文,嬴政封他为郎官都不为过!因为他真的很能写,也很会写啊!而他们大秦或者说秦王身边,就是缺这种会耍嘴皮子且有头脑还能写之人。
哎,都怪以前的老秦人太过务实且老实,虽然文官也不少,但是能说会道的还真没几个。差点在魏国这事吃了哑巴亏,他们必须得引以为鉴,毕竟他们老秦人的座右铭是,什么都吃就是不吃亏,尤其还是其他国家硬塞给他们的亏,必须的吐出来!
至于李斯那边写这篇檄文的理由也很简单,一是想给自己师弟韩非出气,二就是想趁此机会再次争一把出头机会。因为他在咸阳学宫替韩非代理文书已经很久了,他也不想一辈子就待在咸阳学宫当老师或者文书。毕竟当老师哪有做官香,所以李斯在写檄文的时候也花了一些小心思,比如用老秦人的口吻去骂人。
事实证明,李斯的这个心思动得也确实很成功,因为就是这种老秦人口吻的檄文,才让朝上大多老秦人产生了共鸣,承认此文的别样魅力,也让嬴政记住了他。然后就在檄文发出没几天,李斯被嬴政召见,交谈过一番后就封为郎官,成为嬴政身边的近臣。
*
秦国郎官,是君王左右亲近的高级官员,负责侍奉君王并协助处理政务。也就是说,李斯以后便不能再待在咸阳学宫,而是要前往咸阳城正是成为秦国官员。所以在咸阳学宫属于李斯的那份工作就又要交付给别人。
也不知李斯是怎么想的,似乎是为了传承,也似乎是为了其他目的,因为他将韩非留给他的工作转交给张良,可此时的张良也不过十多岁。
其实李斯这么做,也是有他的考量在内。
张良能留在咸阳学宫学习是因为韩非的面子,而张良能领到生活用品和学习物资则是因为吕不韦心有所求,但这些终究不过权宜之计,早晚张良得自己学会养活自己。以前张良如果有事他还能方便照顾一下,如今他要离开咸阳学宫,单独将张良留在这里,哪怕有荀子老师看顾他也放心不下,毕竟老师年岁也大了弟子还那么多,总会有照看不周的时候。
更何况张良已经是个半大少年,不再是以前孩童的样子。在张良这个年纪的时,李斯就已经学着赚钱补贴家用,总不能让同龄的张良还是一副不知人间烟火的样子,这对未来要出仕的张良有害无利。
因此李斯便想着给张良在咸阳学宫内找个工作,让他学习自力更生的同时也累积些工作经验,为将来出仕做准备。如今李斯要进入咸阳为官,而他手上的这个工作正好就可以交给张良来做,这样既不会辜负韩非所托,也为张良的未来做了铺垫。
不得不说李斯当真是为了张良用心良苦了。
就在李斯被封为郎官不久,他便找上张良,并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建议跟张良提了,同时也表示如果张良不愿的话,他也不会强求,想怎么做只看张良自己。
因为张良在被韩非教育正视自己的阶级身份后,也想着体验一下寒门学子的心态,所以在知晓李斯的安排后,自然连忙答应,并为李斯会如此为自己着想而感动。
然后李斯在通知吕不韦后,便与张良做了工作交接,让张良成为咸阳学宫正式的工作人员,而不是看韩非面子上寄人篱下的孩童。
与此同时,远在魏地的韩非也在忙与其他的事,完全不知道自家后辈与师兄的工作变更。
而韩非正在思考的事,就是魏国为何会如此快速的被灭,简直超出他的预计。
第92章 战后复盘
韩非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不然他也不会在患有口疾被众人嘲笑的情况下,还努力表现自己的才华,虽然依旧没有受到重视,但是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早就自闭到自暴自弃了。可也从此当中,可以看出韩非性格的坚韧和学习能力的优秀。
而在回忆秦魏战争时,韩非便学着用自己新理解的想法,去复盘魏国被灭的过程。
然后当真让他发现了某个重要的点,也是他在成为颍川郡郡守之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点。
在这个时代,黔首一直被众人……确切地说是王室勋贵无视,认为他们对世间唯一的作用就是能多种粮食,为高人一等的贵人手中的财富添砖加瓦,至于其他的方面则完全没有作用。甚至于许多贵族甚至是君王都从来没有把黔首当做与自己一样的人来看,觉得他们就如韭菜一般可以一茬接一茬的随时割掉,根本不需要特地去注意。
而恰恰就是这群可以被一茬一茬收割的韭菜,却在秦魏之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在秦国在与魏国征战之时,一连占领多个城池准备整军退兵的时候,旧魏之地来了很多前来投奔秦军的魏国黔首。虽然这些魏国黔首会跑来投奔秦军确实有韩非的一份功劳,但是就算是韩非自己也没想到他们这些人真的会将投奔一事付之行动,而不是只是在嘴上说说,心里想想。
被这群人震惊到的韩非:“……”
这得是被魏国压迫成什么样了,才会行动这么快,都不带思考一下的!
此外韩非还注意到了另一个现象,那就是许多魏国黔首对于投奔敌国并没有太大的抵触,甚至说已经习惯随波逐流,谁给他们好处,他们就愿意跟随谁,而这个谁不止包括魏王也包括秦王,甚至说是其他国家的君王。虽然听起来很不近人情,甚至觉得这些黔首不知感恩,但是你也不能强求大字不识一个的黔首会懂那些知耻知羞或者君子不事二主的大道理吧!
为此就算是韩非也不好多加指责,又不是公卿贵族,他们一群黔首能知道些什么!?
最后就是一气之下为了死去的好友背叛魏国的小吏,虽然他的身份在魏王下令驱逐后就成为了魏国弃民,但就算如此也不能改变他曾经是魏国官吏的事实,而也正是这样一位让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正眼注意的小吏,却成为葬送整个魏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且与黔首不同,这个小吏却也是读过书的人,更是知晓大道理的人,可饶是这样他还是选择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只为了替死去的好友复仇。在这里韩非不能说替好友复仇的高做得不对,因为就连秦王嬴政不也是为了他出兵魏国复仇吗!(嬴政:你想多了,并不是!)
可是高的行为在韩非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不可取,因一己私仇葬送一个国家,如今秦国是得益国他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如果之后得益的是其他国家呢,那高的做法就显得有些过于利私主义。
复盘魏国灭亡的过程,韩非思考了许久,总结了好几个原因,但是在他又回顾这些原因后,突然发现这些原因中心都围绕着一个他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群体,那就是——黔首。
如果不是旧魏之地的黔首前来投军,秦军也不会将仗继续打下去;如果不是秦军将仗继续打下去,魏王也不会一怒之下驱逐包括高在内的旧魏之人;如果不是魏王驱逐了包括高在内的旧魏之人,他们也不会与魏人冲突还导致死了人;如果不是死了人还是高的挚友,高也不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与政哥同母异父!》 90-100(第3/16页)
一气之下前往秦军之地,并为秦军打开大梁的城门,导致魏王室被俘,魏国灭亡。
虽然上面的这些因果点巧合点很多,但是仔细一看,黔首在里面的地位却极为重要。而其中会导致黔首倒戈的真正原因,就是魏国的国策和秦国的律法行事的方式不同,导致一开始旧魏黔首投靠秦军。这不禁让韩非想到了《韩律》和《秦律》的区别,以及那些与他交接回到旧韩之地颍川郡并打算运用《秦律》治理家乡的寒门后辈们。
过去包括韩国在内的其他六国总是指着秦国的军功制过于血腥残酷,哪怕军功制使得秦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强,他们也不屑使用,而是置之不理。过去还是韩国公子的韩非自然也是如此作想,虽然他也是法家之人,但因为心中的偏见所以对秦国的军功制特别抵触。可是就是因为这个军功制,因为这个血腥残酷的制度,却成为了魏国黔首倒戈的原因,让他们背叛了自己的国家选择投入秦军,只为了功成之后的田地和钱财。
这使得过去眼光一直放在高处的韩非不得不重视起黔首,并写了一封密信加急送回咸阳,送到他的挚友嬴政手中,让他也注意这个平日默默无闻,却在关键时刻极为重要的群体。
而这也是他韩非,送给挚友秦王嬴政灭了魏国后的感谢!
*
韩非的密信送回的速度也不算慢,在快马紧赶慢赶的加速下,不到半月远在咸阳的秦王嬴政就收到了韩非送来的奏折和密信。
奏折可以说是日常上报给嬴政的东西,但是这密信却是自从韩非随军出征后的第一封,简直可以说是意义非凡啊!
“韩卿这是对法家的思想又有什么新见解了吗!?竟然会如此迫不及待的给寡人送来,还是用这个何种形式!”如此想着的嬴政不禁也跟着迫切起来,因此他没有打开奏折翻看,而是先阅读起韩非送来的密信。
而也正是这封密信,让堂堂秦王嬴政陷入了沉思。
这时的李斯作为嬴政身边的近臣,正是努力表现自己的时候,见到嬴政在读完师弟的信后便沉默不语,不禁有些好奇韩非到底都在信里写了什么。倒不是他嫉妒韩非受到王上重视,而是他有些担心他家那个傻白甜的师弟会不会在密信里写些不走心的话得罪王上,让王上不知如何罚他才能发泄自己的郁气。
主要是自己的这个韩师弟的脾气相当感人,经常做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行为,比如给老师送礼,又比如当初推荐自己接他的工作,虽然都是出于好心和重视,但真的很气人,且让人无可奈何无法发火。
殊不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如今的韩非早已经今非昔比,经过在颍川郡两年的历练,李斯的担忧其实并不会发生,但奈何以上这些李斯并不知情,而是依旧用两年前的眼光看待韩非。
想到一会儿王上可能会因为密信发火,这边的李斯就忍不住叹息一声,思考自己到时候又该如何给韩师弟求情,毕竟谁让他和韩非是分离共命体呢!
哎,雍城公主给他和师弟的这个批语,还真让人烦恼呢!每天他李斯都得为此提心吊胆,他自己无所谓,就怕他的小师弟出事,连带着他也倒霉。愁.jpg
李斯在心里如何胡思乱想嬴政尚且不知,因为他在翻阅过韩非的密信后,便陷入了让对于黔首这个群体的纠结之中。
虽然魏国被灭让秦国的领土扩张很让人高兴,但是魏国被灭的过程却不得不让他这个君王引以为鉴并重视起来。因为就算是嬴政也不得不承认,韩非送过来的密信中内容的重要性。
可是就算他已经注意到黔首这里,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毕竟从古至今上层阶级对待下层阶级皆是如此,连个前车之鉴都没有,这让嬴政也没有办法去改去做,唯一的做法就是摸索行事,可是这后面带来的不可控因素有太多,让他无从下手。
正当嬴政紧皱眉头的时候,站在门口的侍卫进来,“禀告王上,雍城公主求见。”
没想到月儿会在这个时候找自己,嬴政诧异的同时却想到雍月的神异之处,觉得这件事可以去问问她的想法,便连忙回道,“让她进来,你们先退下。”
“喏。”
正当李斯也要跟着离开的时候,嬴政又把他叫住,“等等,李斯你留下。”
“……喏。”
然后李斯就满脑袋问号的留下了,连带着自己之前的猜想,怀疑王上是不是因为韩师弟的密信要迁怒他,不禁背后渗出了冷汗。同时脑海里不停的思考,一会儿面对王上的发作如何应对,并还要将师弟也要开脱出去。
面上不显背后冷汗淋淋的李斯:“……”
师弟啊,你是要害死师兄啊,等你回来我必须的跟你好好唠唠,当然前提是我还活着!
暴走漫画脸.jpg
一进屋雍月行完礼后,就对着嬴政一阵突突突。
“大兄,我听说魏国被灭了,是怎么回事?真的假的?怎么就这么快,一点预兆都没有,你们都做了什么?不是说要徐徐图之吗,而且还是先对赵国徐徐图之,怎么一转头就先把魏国灭了?这也太迅速了,咱们大秦这边做好准备工作了吗,那边是谁在管,想好怎么安排了?用不用咸阳学宫派几个学生过去帮忙!?”
港真,饶是心有准备,嬴政也没想到会受到幼妹如此追问,一时间表情都有点茫然。也就是雍月身份特殊,且深受他的喜爱,也当真为他为秦国着想,不然你让别人试试这么追问,分分钟给你降个大不敬之罪。
其实雍月这么冲动也不是故意的,而是魏国被灭真的出乎她的意料,现今时代的发展情况已经跟历史完全不同了,以至于雍月这只小蝴蝶感到了紧张。
历史中秦国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而现在世界线的顺序切变成:赵灭韩,秦灭魏……
虽然雍月已经接受了韩国被赵国所灭的事实,但灭国顺序只要没错她就依旧能坐稳,谁曾想秦国灭魏这个横来之笔打了个她措手不及,让她在知晓魏国被灭后当场傻眼。
不是啊大兄,你这步伐迈得也太快了点吧!虽然很高兴大一统速度的提升,但是咱咸阳学宫现在这点毕业生根本赶不上你的步伐啊!再这样下去,未来依旧会上演旧历史,让六国余孽钻空子啊!
所以在知晓魏国被灭的消息后,雍月就赶紧离开咸阳学宫前往嬴政,询问他接下来要如何安排。说实话不是雍月吹嘘,当今世上估计只有她知晓打天下简单守天下难得道理,毕竟就算是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她大兄嬴政,也没有把真正能左右王朝的黔首放在眼中。
见雍月是真正肉眼可见的焦急,嬴政瞬间就忘记了之前的愁思,不由笑了出来,“月儿啊,你问得也太多太快了,你让大兄我如何回答啊?”
被嬴政反问的雍月小脸一红,连忙不好意思的抱歉道,“对不起大兄,是月儿无礼了。”
“无碍,为兄只是没想到会见到你这样着急的一面,也很惊讶罢了!”嬴政无所谓的摆摆手,然后招呼雍月上前,“魏国确实已亡,不过人员安排问题你不用担心,韩非还在魏国,那边自有他安排。”
“哦。”
“不过韩非今日传来密信,其内容却让为兄不知如何理解或者说去做。正好你过来,给为兄参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与政哥同母异父!》 90-100(第4/16页)
参谋,让为兄有个目标。”说着嬴政便将韩非的密信递给雍月,完全没在意将朝中官员的密信转给外人是否不妥的问题。
而雍月也不客气,现在的她已经不是两年前不识字的她了,当即便接过密信研读起来,随后一脸镇定的放下。
“我看完了,大兄想问什么请说吧?”
“看完了?”嬴政挑眉,突然注意雍月胸有成竹的表情,心下大安,“既然看完了,月儿就由你来说说对此的理解吧!”
雍月挑起嬴政同款的眉毛,朗声道,“意思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嬴政:“!!!”
第93章 孟子思想
‘得民心者的天下’出自《孟子·离娄上》,意思就是获得民众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孟子是谁,儒家的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成为‘孔孟’。换句话就是说,他的学识也如孔子一般声名远扬,可就是这样本该声名远扬的思想,却没有被这个时代的人,确切的说是王室勋贵重视,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遗憾。
就在雍月脱口而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解答后,在场的无论是嬴政,还是旁观的李斯都不由露出震惊之色,一脸的不敢置信。
而雍月选择原谅他们的不敢置信,因为在这个剥削与被剥削者的年代,孟子的思想确实非常超前。要知道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种花家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
只可惜人不逢时,如果孟子生活在现代肯定是教育业的一把手,当然他在活着的时候也是,只可惜他的那些思想在他死后,便被当权者全都当从耳旁风,全都投入了战国争权夺霸的战斗中。
不过咱们也得理解,在这个时代就算某个国家的诸侯确实如孟子主张治国,但是架不住其他诸侯国搞事,一家打家家打,黔首们死伤一片,再怎么治理也是白搭,人都死光了有什么用,还不如继续压迫剥削积攒财富,这不比天天为国交瘁还没有好结果强。
“月儿你为何会如此想?”
面对雍月斩钉截铁的回答,嬴政忍不住皱眉。雍月的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他知晓,出自儒家经典《孟子·离娄上》,可是月儿她为何要将这句话用在这里,他们明明谈论的是旧魏黔首不安分导致灭国的问题,怎可如此理解。
“自然是因为旧魏黔首之所以背叛魏国,是因为魏王失了民心,”雍月将韩非的密信还给嬴政,缓缓道,“或许其中也有我大秦将士的功劳,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旧魏黔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然单是大梁城门咱们就打不开。”
“没必要如此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蒙骜将军强攻打开大梁城门的实力还是有的。”听雍月将旧魏黔首的功劳提高,作为大秦君王的嬴政没忍住为自家将领怼了一句,然后收获了雍月一张无奈的小脸。
“我又没说他没有,但是那将会浪费我们不少人力和精力不是吗,”雍月双手一摊,一脸无可奈何,“而且我也不是想跟大兄你争辩这个,咱大秦将士的战斗力如何你我都心知肚明,现在我们要说的不是黔首的问题吗!?”
被雍月转移了话题,刚刚气了一下的嬴政也懒得计较幼妹的失言,而是顺理成章的继续询问之前的疑问,“所以你认为魏国被灭是魏王的原因,而不是这些叛国的黔首!?”
“什么叫叛国的黔首,这叫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他们这群人正是看出大兄您是英明的君主,才选择投靠而来的啊!”
雍月这话嬴政爱听,但是理却不是这个理,因为他觉得今日旧魏黔首能为了私欲背叛魏国,明日这些黔首就能为了另外的目标背叛秦国,而这正是嬴政无法接受的,“此言有理,但是却不能成为旧魏黔首叛国的理由。虽然他们投靠的是秦国,但是怕就怕秦国黔首有样学样也如此做,那岂不是让寡人丢脸与天下。”
“大兄为何会如此作想,咱大秦的黔首怎么会如此做。我家老师荀子可是说了,当今七大强国中虽大秦名声最差,但国内的黔首却是生活的最好。啊,不对,现在应该是说是五国了。”雍月小小的改了一下口误,但是却没有引起嬴政和李斯两人的注意,因为他们对雍月刚刚的话另有疑惑点。
“等等,月儿你说的是不是哪里不对,其他国家我不好说,为兄我在以前学习的时候可是听老师讲过,当今世上生活环境最好的当属齐国,因为稷下学宫的原因,那里可是文人学子的向往之地。”不是嬴政为齐国拉大旗,因为就算是他也得承认,齐国的文学气息浓厚,特别适合百家学子居住。
“不对哦,大兄你自己也说了,那里适合文人学子,却没有说它适合黔首,您要将文人学子和普通黔首区分开,这是两个群体在各国受到的待遇也是不同的。而且说到齐国……齐桓公能在和平年间吃人,也是挺厉害的哦……”
“……雍城公主殿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人,现在齐国的国君跟他已经不是同宗,连姓氏也不一样。”李斯忍了忍没忍住,站起来为齐国说了句公道话,然后成功的收获雍月白眼一枚。
“行,你说的对,齐桓公是春秋之人,我不说他。那我们就说说别人,被咱们秦昭襄王亲自接待的那个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因为被他人嘲笑貌丑矮小,仅为了泄愤便与其门客整整屠杀了一县城的黔首,回到齐国后还被封为相国,你们不觉得很可笑吗!”
这话李斯没法接,因为这件事他也知晓,‘孟尝君屠城’确为事实。
“试想一下,能将因一己私愤屠城上百个口的畜生封为相国,齐国能是什么好地方!说句不好听的,大秦被称为虎狼之国,可咱们大秦的丞相也没干过这样的事啊!随意屠杀黔首什么的,听起来就不是人干的事,狗都干不出来!”
说到这里雍月就忍不住撇撇嘴,谁能想到齐国公子孟尝君是这样呲牙必报的小人,就这样还能评为战国四大公子之首,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就算是先提到齐国的嬴政也不禁赞同起雍月的话,“月儿说得对,这种事咱们老秦人确实做不出来,就算两军交战的时候,论军工时算人头要求的也是敌军的头颅,而不是敌国黔首,如果被发现用黔首充数还会获罪。”
“对嘛,就是这个理,单凭这点就可以看出我们大秦对黔首的重视,其他几个国家哪有像咱们这样的,不然也不会引得旧魏黔首投靠咱们大秦。要我说其他国家之所以对外宣传秦国不好的传言,就是为了防止自家黔首和学子投奔我国,也就是咱们老秦人老实没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这些问题,不然咱大秦早就能迎接不少有学之士前来,那还用得着像现在这样用大秦纸去勾搭人才。”雍月越说越觉得自己的话有道理,不禁恨恨道,“要不是韩非传回的这封密信,不知道咱们还要多久反应过来他国的用心险恶。”
听完雍月的一大段结论,嬴政和李斯都不禁陷入沉思,月儿/雍城公主说的似乎确实有些道理。这么算起来咱大秦真就这么倒霉,这么多年都被那群小人这么算计,还一直没有发现!?
想通了这点的李斯还好,毕竟他刚入朝堂,对大秦的归属感还没有那么强。但是嬴政这边的状态就不太好了,整个人都快气炸了有木有!要知道他可是现任的秦王,每一个因为流言而损失的人才都是他与大秦被算计的耻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与政哥同母异父!》 90-100(第5/16页)
“岂有此理,六国欺人太甚!”嬴政一拍桌子怒道,恨不得亲自掐死那群碎嘴子传流言的小人。
“大兄说错了,现在是四国……嗯,不过流言是韩魏灭国前就传出来的,说是六国好像也没差。不过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真相,就要赶紧改正。他们不是说咱大秦虎狼之国黔首生活的水深火热吗,那我们就用事实打败他们的污蔑之言,让世人见识见识咱们大秦的黔首过的生活是何等模样,咱们大秦的官员又是何等公正尽职。”
说到这里,雍月貌似想起了什么似的,冷不丁就来了一句,“顺便把《秦律》也改改吧,那些肉刑什么的先去掉,毕竟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这些肉刑会影响到人的正常行动,到时候损失的就是我们大秦的劳动力了。”
“你想变法!?这恐怕不行,朝中大臣不会同意的。”嬴政这回是真皱眉了,他没想到月儿会突然出现这种想法。
要知道《秦律》是大秦治国的根本,大秦之所以能强盛起来从七国最末一跃成为七国之首,正是《秦律》之功。虽然他也知道月儿的话却有道理,但是朝中那群老秦人肯定会反对,只怕到时会多出事端。
“不会哦,之所以会反对无非是因为无利可图,如果给他们足够的利益,我相信他们会同意的。”已经见识到朝中那些老秦人对利益的看中,雍月早就想好了对策,就等着到时候一鸣惊人了。
“给他们足够的利益,这怎么可以,你又想做什么?”嬴政不是不相信雍月,而不相信朝中那群人的贪欲,他可不想让自家幼妹面对那些人贪婪地嘴脸。
“大兄,魏国被灭后空出大片土地,如果我没估计错,咱们咸阳学宫的学子们可能要提起上岗。而在他们这群人走后,咸阳学宫就会出现很多空位,你说咱们大秦的这些老秦人会不会眼馋这些空位呢?”
“不一定,如果他们想教育自家子弟,自会自行寻找老师教育,没必要非要去咸阳学宫。咸阳学宫一开始不是说是培养小吏的地方吗,他们那群人眼光高得很,不一定能放在眼里。”嬴政顺着雍月的思路考虑一会儿后,便摇了摇头如是道,觉得雍月的打算可能性不高。
“可是自从咸阳学宫开始招收学生后,凡是毕业生都得到了工作安排,这难道就不算是咸阳学宫的优势吗!?”
嬴政:“???”
嬴政:“……”
嬴政:“!!!”
这倒是嬴政没想到的思路,朝堂的那些老秦人之所以教育自家子弟不就是想将来某个一官半职,现在只要从咸阳学宫毕业就安排工作,这不比在家等着长辈拉下老脸求爷爷告奶奶又是欠人情又是拉关系的强。
“而且虽然从咸阳学宫毕业后安排的都只是小吏的工作,但是也没人说他们一辈子都只能做这一个工作啊!咱大秦跟其他四国又不一样,很多官员不都是从没有背景的底层小吏做起,努力了多年到了如今的高位。只要成为秦国官吏,不犯错有功劳就有升职的机会。就像程邈那样,他不就是狱卒出身的小吏吗,现在不也是在大兄你身边工作。”
原来你还记得程邈啊,可是你是不是忘了,程邈是被你推荐后才有了这样的机会……等等,被推荐后有这样升职的机会,似乎其他人也不是做不到,只要他们真有才华在任期间做出功绩,并且被家中长辈推荐到寡人面前……
“这么说起来,似乎也可以算是利益,可是单单这些就能让他们松口!?”嬴政还是有些许怀疑,不确定的问道。
“那自然是不能的啊!大兄你怎么会这么想,”雍月笑嘻嘻的回答着,然后在嬴政觉得自己被耍想发火前,赶紧加了下一句筹码,“不过如果咱家大侄子扶苏也进入咸阳学宫的话,这可就不一定了!”
刚想发作的嬴政蓦然一愣,没想到雍月会把他的长子扶苏算上,这就超乎他的预料了。随即便顺着雍月的想法考虑起来,“虽然也不是不行,但是扶苏才不到两岁,现在入学的话是不是太早了点。”
“没关系,又不是让扶苏现在入学,只要到时候在朝上大兄你提上一嘴就行了,剩下的他们心中自有计较。而且比起这个,咱们改变《秦律》‘废除肉刑’的事还八字没一撇呢,这还要你找人去办。”说着雍月就对着嬴政挤眉弄眼,瞄向一旁的李斯,“法家传人,大兄近臣,才学不亚于韩非,不试试……”
嬴政:“……”
李斯:“……”
试试就试试!
第94章 商鞅五策
试试就试试,也幸好不是试试就逝世。
不过这在李斯眼里相差也不大,虽然王上和雍城公主的算计是阳谋,朝堂的那群朝臣说不定也确实会上当,但是不代表身为一个小小郎官的他不会被这群人找麻烦,或许说在他们动不了王上和雍城公主的时候,他们也只能找他的麻烦。
这就很让人闹心了。
当然李斯也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话赶话都到这里了,雍城公主都把机会送到他眼千里,他要是不在此刻表态估计以后就当真没有出头之日,而且富贵险中求的道理他还是懂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嘛!
所以就在嬴政将眼神递过来的刹那,李斯当即就跪了下去,对着王上和雍城公主立誓道,“臣李斯绝对不负王上重托,定会竭尽所能完成任务。”
被吓一跳的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