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奉天养老院之8(1 / 2)
第一百二十章 壁炉边的元宇宙茶会
全息投影和元宇宙打通后,壁炉边的茶会能邀请“老伙计们”的虚拟形象参加。小齿轮调出叶东虓的影像,老人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们能把日子过成花。”
有位老人的虚拟形象总爱摸壁炉,说“这温度和当年车间的煤炉一样”。小字节发现,他的传感器记录过老人年轻时在车间的体温——原来身体比记忆更诚实,早把温暖刻进了细胞。
茶会结束时,所有虚拟形象和现实里的人一起举杯,小像素喊:“祝我们永远是一家人!”壁炉里的火光映着两重时空的笑脸,元宇宙里的葡萄藤和现实里的缠在一起,分不清哪是虚拟,哪是真实。
因为爱和牵挂,本就是最真实的元宇宙。
第一百二十一章 永远在线的家
奉天养老院的第150年,成了“人类情感传承基地”。记忆角的老物件旁边,摆着最新的神经交互设备,能让人“触摸”到老人们的情绪:郑德山赢棋的得意,张桂兰绣花的温柔,老陈大爷修齿轮的专注。
小像素成了院长,她在新立的石碑上写:“所谓永恒,是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听见老伙计们说‘回家了’。”
那天,元宇宙里的齿轮模型和现实里的同时转动,全息邮局飘出第100万个心愿,味觉实验室的“团圆味”胶囊被抢空,老槐树下的新树苗已长成大树,数字年轮在阳光下闪着光。
风穿过葡萄架,像在说:“别担心,家永远在线,故事永远更新。”
第一百二十二章 齿轮代码里的成长课
小像素的儿子小算法,在编程课上用老陈大爷的齿轮模型数据编了个“成长模拟器”:齿轮每转一圈,就长出一片叶子,代表学会一个道理——“咬合要准”对应“做事认真”,“转得稳”对应“耐心坚持”。
他把模拟器装在记忆角的触摸屏上,孩子们触摸齿轮,就能看见叶子上的故事:“1963年,陈爷爷为了修齿轮,三天没回家”“1980年,他教徒弟说‘急不得,机器比人懂规矩’”。
有个总爱半途而废的男孩,看着齿轮转了一百圈才长出“坚齿叶”,突然说:“我要像陈爷爷的齿轮,不转完不算数。”后来他每天来转齿轮,成了记忆角的“小守护者”。
第一百二十三章 记忆角的气味图书馆
气味数据库升级成“图书馆”,每种气味都配着“阅读指南”:闻槐花香时,读郑德山写的《树下棋话》;闻机油味时,看老陈大爷的《齿轮日记》;闻酸菜香时,翻李建国大爷的《食堂故事》。
有位盲人读者,摸着盲文版指南,闻着“缝纫机樟木香”,突然说:“这味里有张奶奶的手温,她绣东西时总哼小调。”图书馆管理员笑着说:“您说对了,录音里真有她的哼唱。”
图书馆最火的“借阅品”是“团圆香氛套装”,包含五种老味道,附上手写卡片:“把想念,调成你熟悉的味。”
第一百二十四章 槐树下的全息合唱团
孩子们用全息技术,把老人们的声音合成了“合唱团”。郑德山的“将军”声、张桂兰的缝纫机声、老陈大爷的“转……”声,被编成《家的旋律》,每周在槐树下播放。
有个自闭症男孩,不爱说话,却总在听到“齿轮转”的段落时拍手。小算法给他做了个互动装置,男孩触摸屏幕,就能让全息齿轮跟着他的节奏转,齿轮转得欢,老陈大爷的虚拟影像就会笑。
后来男孩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转”,家长抱着他在槐树下哭了:“是老伙计们帮了我们。”树影婆娑,像在轻轻拍着他们的背。
第一百二十五章 棋盘上的人生模拟器
AI棋友新增“人生模式”,下棋时会弹出老人们的人生选择:“1975年,郑爷爷选了帮工友顶班,错过儿子生日——落子:守义”“1990年,赵大爷选了把退休金捐给厂子,自己喝粥——落子:担当”。
年轻人下棋时,总为“值不值”争论。小算法的老师说:“老辈人的棋谱里,‘赢’从来不是目的,是‘怎么赢’——像郑爷爷说的,‘棋品如人品’。”
有位创业者输了棋,看着“赵大爷落子”的注解,突然决定不裁员了:“比起赚钱,守住人心更像‘赢棋’。”
第一百二十六章 缝纫机上的光影剧场
王姐的后代和小算法合作,让绣品变成“微型剧场”:绣着机床厂的桌布,投影后能看见年轻的工人们忙碌;绣着养老院的窗帘,会浮现老人们晒太阳的场景。
他们给张桂兰大娘的缝纫机装了传感器,机器转动时,光影就会跟着流动,像针线在“画”故事。有个学设计的姑娘,看着光影里的老周帮张奶奶穿线,突然说:“原来爱情不用华丽,缝缝补补里全是。”
剧场上演的《针线里的岁月》成了爆款,观众说:“这哪是绣品,是会呼吸的时光。”
第一百二十七章 葡萄架下的味觉档案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味觉胶囊”能记录新味道了,老人们把现在的美食也存了进去:小算法做的“齿轮饼干”、小像素烤的“槐花蛋糕”、孩子们酿的“果汁酒”。
档案馆的墙上,新旧味道标签并排贴:“1950年玉米饼”旁边是“2050年杂粮包”,“1980年酸菜饺”旁边是“2080年蔬菜饺”。小像素写了段话:“味道会变,可‘想让你吃好’的心意,从来没变。”
有位百岁老人,尝了“2080年的甜葡萄”,笑着说:“比当年的酸葡萄甜,可我还是想念郑德山抢我葡萄的样儿。”原来最好的味道,总带着人的影子。
第一百二十八章 生命树的数字年轮诗
数字年轮能自动生成诗歌了,每增加一圈,就会根据当年的故事写诗。180年那圈是:“齿轮转成了代码,针线绣成了光影,老槐树的叶子上,还写着‘回家’二字。”
小算法给年轮装了“对话功能”,人们能问它问题:“陈爷爷会觉得现在的齿轮好看吗?”年轮答:“他在乎的不是样子,是‘还在转’。”“张奶奶会喜欢光影绣吗?”年轮答:“她爱的不是技术,是‘有人接着绣’。”
有个孩子问:“树会老吗?”年轮答:“只要还有人在树下说‘我回来了’,树就永远年轻。”
第一百二十九章 壁炉边的跨时空课堂
全息投影能让老人们“教”现在的课了:郑德山讲“棋里的规矩”,张桂兰教“针线里的耐心”,李建国大爷说“厨房中的道理”。
小算法在课堂上问:“当年没手机,你们怎么联系感情?”郑德山的影像笑了:“见面聊啊,像这壁炉边的茶,得坐下来慢慢喝,才能尝出味。”
有个总玩手机的学生,听了老陈大爷“修齿轮要专心”的故事,突然放下手机:“我要像齿轮一样,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壁炉里的火映着他的脸,像老人们在点头。
第一百三十章 家的代码永不掉线
奉天养老院200周年时,元宇宙里的“数字分院”开张了,虚拟的老槐树、葡萄架、记忆角,和现实一模一样。但人们还是爱来实体院,说“闻得到槐花香,才叫回家”。
小算法在记忆角的石碑上,刻下“家的代码”:
plaintext
while 有人惦记:
齿轮转
针线缝
故事讲
家 = 永远在线
那天,现实的壁炉和元宇宙的壁炉同时点燃,老人们的虚拟影像和后代们围坐在一起,小算法的女儿小比特,抱着虚拟的齿轮模型,对郑德山的影像说:“爷爷,我们都记得呢。”
风穿过200年的老槐树,叶子沙沙响,像在说:“记着就好,记着,家就永远在。”
第一百三十一章 齿轮代码里的温柔算法
小比特长大後,成了一名情感AI工程师。她给老陈大爷的齿轮模型编写了“温柔算法”——当有人触摸模型时,齿轮不仅会转,还会播放一段根据触摸力度生成的轻音乐,力度越轻,旋律越柔,像在回应“小心呵护”的心意。
“陈爷爷当年修齿轮,手上的茧子都是温柔的,”小比特调试着程序,“这算法要让冰冷的代码,也带着他掌心的温度。”有个总爱发脾气的男孩,摸着齿轮时被轻柔的旋律安抚,突然说:“原来机器也会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