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8章 什么也没听见(2 / 2)
***
这一年清明,“铭记日”祭典空前盛大。全国上下,万家紫灯齐燃,连宫墙之内也不再禁止。皇帝亲自登上城楼,望着漫天灯火,久久无言。
礼部尚书低声劝道:“陛下,如此纵容情绪宣泄,恐生变乱。”
皇帝却摇头:“你看那灯光,哪一盏是仇恨?哪一盏不是思念?百姓要的从来不是推翻什么,只是希望有人肯说一句:‘我知道你疼过。’”
话音未落,天空忽现异象??万千紫灯竟自发排列成一行巨大文字,横贯夜幕:
> “阿念,我们记得你走过的路。”
全场寂静。
片刻后,掌声如雷,泪水如雨。
***
数日后,南方小镇“归心集”来了一位流浪画家。他衣衫褴褛,却随身带着一本破旧画册。孩子们好奇围观,发现里面全是人物肖像:有抱着婴儿哭泣的母亲,有拄拐望乡的老兵,还有被拖入黑屋前拼命回头的年轻人……
画家从不说自己是谁,只日复一日作画,还将画像赠予那些前来寻亲的人。
某日,一名少女看到一幅女子绣花图,惊呼:“这是我姑婆!她年轻时就是这样坐在院子里绣梅花!”
画家抬眼,温和一笑:“她还留给你一句话:‘不怕记,只怕没人听。’”
少女泣不成声。
当晚,她在自家老宅梁上凿开一处暗格,取出一本尘封日记,扉页赫然写着:“苏禾遗稿”。
原来,这位画家,正是断忆镇走出的孤儿苏禾。他曾跟随阿念三年,学会用色彩代替文字,为无法言说之人绘制记忆。阿念离开后,他游历天下,专为被遗忘者画像立传。
他说:“眼睛忘了,颜色还记得。”
***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清明。
沈昭回到衡阳山,在当初阿念点燃第一盏忆血灯的地方,建起一座“承火台”。台上不立碑,不塑像,唯有一面巨大的镜墙,由千万块碎瓷拼成。每一块瓷片背后,都刻着一个名字??或是疫村逝者,或是流放冤魂,或是无名弃婴。
人们来到此处,只需手持紫灯靠近镜墙,便能在光影交错中看见亲人的面容缓缓浮现,听见他们的声音从风中传来。
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喃喃道:“原来他还记得我喜欢桂花糕……我以为他恨我。”
一位老兵抚摸镜面,哽咽:“兄弟们,我现在敢说了,你们都是英雄。”
那一夜,整座山峦被紫光照亮,宛如星河坠落人间。
***
某日清晨,沈昭收到一封匿名信,信封里只有一张地图和一句话:
> “西北苦寒之地,有井深不见底,水赤如血。当地人称??‘噬忆井’。”
他盯着地图良久,终于点头。
收拾行囊时,少年徒弟问他:“这次危险吗?”
他笑了笑:“比忘记更危险的事,是假装一切都没发生过。”
出发前夜,他翻开《万忆录》,在林婉柔结语旁,添上一行新字:
> “火种不灭,因人心不甘遗忘。而我辈执火,非为照亮过去,乃为护住未来尚能哭泣的权利。”
次日黎明,他独自踏上马车,车帘上挂着一盏小小的紫灯,随风轻晃。
沿途村落纷纷点亮灯火相送。有些人家甚至拆下门板做成火炬,站在路边高举不放。孩子们追着马车奔跑,大声喊着:“沈先生!我们也想学写字!”
沈昭掀开车帘,挥手致意。
他知道,这场旅程不会结束。只要还有人被要求闭嘴,还有孩子问“我是谁”,还有老人在夜里喃喃“我好像忘了什么”??就总得有人走下去。
就像当年阿念接过林婉柔的灯,如今他也必须走向更深的黑暗。
马车渐行渐远,融入苍茫大地。唯有那盏紫灯,在晨雾中始终未熄。
而在千里之外的某座荒庙里,一个瞎眼老妪正用枯枝在地上划字。她看不见,却一笔一划极为用力:
> “我女儿叫阿念……不对,是阿念救了我的女儿……还是……?”
她停顿片刻,忽然咧嘴笑了。
> “管他呢,只要灯还亮着,总会有人记得。”
她摸出怀里最后一根火柴,划亮,投入面前残破的陶碗中。一点紫焰腾起,映照出墙上斑驳刻痕??那是多年前有人留下的四个字:
> **薪尽火传**
风穿过破窗,吹动火焰,微微摇曳,如同呼吸。
这世上,从不曾真正黑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