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3章 已找到藏宝图(2 / 2)
一个月后,秋雨绵绵。
京城郊外,一座废弃驿站内,十几个来自不同州县的忆育师残部齐聚。他们中有瞎眼的老者,有断指的绣娘,有装疯避祸三十年的前史官。此刻,他们围着一张破桌,听苏禾宣读一份名单。
一百零三人。
全是这些年因传播真实历史而被捕、失踪或死亡的普通人。
“张氏,农妇,因在集市讲述疫年真相被杖责致死;
李童,八岁,因背诵《记世录》遭药物注射,现神志不清;
赵五郎,游方说书人,编唱‘断梦冤魂曲’,尸体悬挂城门三日……”
每念一人,便有人点燃一盏紫灯。
灯光渐盛,照亮斑驳墙壁。有人痛哭,有人咬牙切齿,也有人默默掏出匕首,在手臂刻下死者姓名。
待名单念毕,苏禾起身,取出沈昭生前使用过的砚台??那方沾满血迹的旧物,已被她制成印玺,印文正是他最后写下的那句话:
> “我名沈昭,生于乱世,死于光明。我不求永生,只求此心不灭。”
她蘸墨盖印,于一张白绢之上,郑重写下:
**守灯盟誓约第一条:凡我同道,宁碎颅不失忆,宁焚身不缄口。**
第二条:见遗忘而不语者,视为背叛;助篡改而获利者,终生放逐。
第三条:每季清明,必祭亡者,诵其名,传其事,续其愿。
第四条:若有来日母盘全启,则以天下共治为基,立**真言法典**,使记忆不可再删,历史不得再伪。
众人一一按手印血誓。
雨打屋檐,如鼓催征。
***
三年后,春。
北方边关,战火再起。敌军压境,朝中权臣欲效仿旧法,启动“集体遗忘阵”,令百姓忘却战乱之苦,甘为奴役。消息传出当日,全国三百余城同时点亮紫灯。
一夜之间,街头巷尾流传一首新谣:
> “灯下写字,字里藏魂;
> 火熄不泯,风吹不散。
> 若问谁敢记?我辈执灯人。
> 若问谁能忘?除非天地昏。”
军队行至前线,士兵却发现营帐外站着无数平民??老人、妇女、孩童,人人手持紫灯,静静伫立雨中。他们不说一句话,只是用目光告诉将士:**我们记得你们,所以你们不必成为刽子手。**
主将当场摔碎安神符,率部倒戈。
同年夏,南方水患,朝廷欲隐瞒灾情。可当钦差抵达灾区时,却发现每户人家门前都挂起写满遇难者姓名的灯笼。村中孩童齐声朗诵《灾年报》,一字一句,清晰无比。
钦差震惊:“这些孩子怎么知道官方未发的消息?”
村民指着学堂方向:“因为老师说,真正的教育,是从记住死者开始的。”
***
五年后,冬。
一座新建的高塔矗立于归心集中央,名为“忆阁”。塔分九层,每层收藏一段被夺走的历史。顶层设有祭坛,供奉着沈昭的衣冠、阿念的骨杖、江五姑的针匣,以及那块最后的母核残片。
苏禾已不再年轻。眼角有了细纹,鬓边染了霜雪,可她的背脊依旧笔直如松。
这一日,她登上塔顶,打开一封密信??来自极北苦寒之地的探报:
> “发现完整寒玉母盘主体,深埋冰川之下。经初步勘测,其中储存着自开国以来全部被删改的记忆数据。另探测到强烈生命信号,疑似有‘记忆返生体’仍在活动。”
她凝视信纸良久,最终将其投入炉中焚烧。
火光映脸,明暗交错。
她转身取出笔墨,在塔壁题下一诗:
> “昔年锁梦铸铜针,
> 今朝破茧化紫鳞。
> 万骨为薪燃夜尽,
> 一灯照彻未归人。”
写罢,她摘下发簪,轻轻插入母核残片之中。
刹那间,晶石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直冲云霄。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凡是曾听过她名字、见过她身影、读过她所编《记世录》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在同一瞬间做了同一个梦:
梦见一位黑衣女子站在悬崖边,身后是熊熊烈火,前方是无尽黑暗。她回眸一笑,轻声道:
“别怕,我在。”
梦醒之后,许多人发现自己枕边多了一片紫色花瓣,或是一粒发光的沙。
人们开始相信,她并未远去。
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行走在这片她拼死唤醒的土地上。
又一年清明,归心集举行首次“共忆大典”。数十万人齐聚山谷,每人手持一盏灯,共同诵读百年冤案名录。声音汇成洪流,震动山河。
而在人群最前方,一块崭新的石碑巍然矗立,碑文仅有一句:
> **“他们以为火可以烧尽一切,却忘了??风,也能把灰烬吹成星火。”**
苏禾站在碑前,仰望苍穹。
夕阳西下,晚霞如血。
她知道,战斗远未结束。
但她也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抬头看天,寻找那些被遮蔽的星辰,光,就永远不会真正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