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 40-50

40-5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你、你们管这叫狗?! 小镇南塔[悬疑] 奔丧 剑修也得乖乖上学 影后是玄学大佬,沈总甘愿折腰 新概念丧偶式育儿后美丽老婆他气活了 我和哒宰离婚以后 某柯学的方块大作战 陛下究竟怀了谁的崽 将军他成了世界冠军(竞技)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40-50(第1/15页)

第41章 糟糕,把孙乾气跑了

或许是青州紧挨着冀州的缘故, 太平道在青州的活动比在徐州时多了许多。

在高密县城里的时候还比较好,阿备没有看到什么明显和太平道有关的东西。但一出了县城,便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道士、民众们围在一起, 进行某种神秘的祭祀活动。

阿备虽然并不赞成这种活动,但也明白不能莽撞地冲上去阻止。再加上这些太平道道士只是组织当地民众搞搞祭祀活动,并没有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来。阿备便只是浅浅地略过, 并没有多说什么。

一行人走了半日, 来到一间道观旁。几人正准备借着树荫休息一下,忽然见到几个瘦骨嶙峋的人相互搀扶着走到道观前,噗通一声倒在地上,哀嚎着:“道长!道长!请救救我们吧!”

几个带着黄头巾的太平道道士跑了出来, 一边将几人搀扶起来, 一边道:“放心放心, 只要诚心敬拜黄天上神,喝了我们的符水就能病好了。”

“真的吗?”几位病人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反复询问着, “真的喝了符水就能病好了?”

道士道:“自然, 只要你们诚心信太平道。”

几位病人忙道:“我们信!我们信!我们都是诚心信的!”

道士们将几位病人扶到墙边放好, 又从道观内拿出几碗符水递给他们。

几位病人的双眼一下子迸发出几位炫目的光芒。对生的渴望榨出了那羸弱身体里的最后一丝能量。他们猛地扑上去,一把夺过木碗, 大口大口地往嘴里猛灌符水。喝完之后, 又跪在地上, 不住地对道士们磕头感谢。

“黄天在上, 保佑保佑我们吧!”

“我不想死啊!我不想死啊!黄天上神救救我们吧!”

“我是诚心信的!黄天上神,请让我的病快点好吧!”

病人们一边磕头一边痛哭流涕, 喃喃地念叨着最本能的愿望, 卑微得如同一只蝼蚁。

东汉末年, 瘟疫横行五十余载,上千万的人命由此消逝。目之所及,全是白骨遍野忘姓氏的末日景象。

而此情此景,只是末世中随处可见的日常。

阿备在一旁见了,心中悲痛万分。

他当然知道符水并不能治病,也很看不惯太平道招摇撞骗的作法。但现在的他并没有能力救治这些病人,而那些掺了草药的符水则有一定概率能治病。两相权衡之下,阿备强忍着心疼保持了沉默,放任太平道施救。

但阿备能忍,并不代表其他人能忍。

孙乾从来不信太平道这种虚妄之谈。他在见到太平道道士们在野地里搞祭祀活动的时候,就很想冲上去阻止,只是因为要赶路而强行忍住了。如今,见这些道士竟然又拿符水治病,他终于忍不住了!

“住手!”孙乾上前一步,斥责道,“一碗纸灰怎么可能能治愈疫病?你们这样做分明是草菅人命!”

道士睨了孙乾一眼,不屑地道:“无知凡人,怎能明白黄天上神的厉害?”

孙乾怒道:“如果世界上真的有黄天上神,他怎么不大发神威,让流毒天下的瘟疫全部消失,反而要大费周章地先让人生病再用符水来救人?简直滑天下之大稽!我看,无知的是你们才对!”

道士们脸颊上的肌肉猛地一抽动,眼中露出了凶光。阿备在徐州的时候就吃过太平道道士们的亏,因此一直留心几位道士的表情,见此情景立刻伸手拉住孙乾,打着圆场道:“咱们也歇得差不多了,还是先走吧。”

“你……!”孙乾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睛,显然没想到自己居然受到了同样是读书人的刘备的背刺。他正要开口质问一番,却被突如其来的石块给打断了。

石块如雨点般砸向刘备、孙乾等人。

是那几位喝了符水的病人扔的。

孙乾错愕地瞪大了眼睛,无措地愣在了当场。

那些病人一边颤颤巍巍地捡起地上的石头,努力挥动削瘦的手臂,向着刘备、孙乾投掷过去,一边骂道:“妖孽!居然敢辱骂黄天上神!你们不得好死!”

他们的目光,仿佛是充满仇恨的野狼,恨不得立刻冲上去将两人撕碎。

阿备见情势不对,一边拉住孙乾,一边对刘德然等人使眼色,赶紧带着众人跑走了。

等众人终于停下了脚步,孙乾也逐渐回过神来。原本被忽视的痛苦又重新翻了上来,在他柔软的心上扎下了一根又一根酸涩的刺。

被背叛永远比被伤害更加令人痛苦。如今,孙乾正是陷入了这种境地里。

被病人们恩将仇报投掷石头,固然令人伤心委屈;但被自己视为同窗好友的刘备劝阻,却更是让人痛苦难过。

孙乾一把甩开了刘备的手,斥责道:“好你个刘备,你居然帮着那些太平妖道说话?子不语怪力乱神,你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

阿备大概能猜到孙乾的心思,并不因此生气,反而好脾气地道:“我自然是不信那些虚妄之言的。只是那些太平妖道裹挟着百姓,人多势众。一旦动起手来,我们几个人很容易吃亏。所以才委屈一下公祐兄,暂避锋芒。”

孙乾一甩衣袖,冷哼道:“说来说去,你不过是懦弱无能、胆小怕事罢了!如此没有骨气,我耻与你为伍!”

说罢,孙乾骑上自己的马,皮鞭一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阿备远远地望着孙乾离去的背影,心中不住地叹息。孙乾这一去,只怕是再也不会加入他的创业小团队了。失去这样一位忠义的英杰,他实在是有些对不起刘先主。

同时,阿备的脑海中不断回放着刘杨截道杀人的画面,心中怎么也放心不下。

他转头唤来曹不兴:“你快骑马去追孙公祐。不用追上他,只远远地跟着便行。如果他在路上遇到了什么不测,你就赶紧赶回来通知我们。”

曹不兴是一行人中唯一不会武功的。阿备也知道,让曹不兴去保护孙乾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

但在同行刘德然、高诱、曹不兴三人中,刘德然和高诱是刘先主的同窗,和阿备的身份是平等的,只有曹不兴是阿备的下属,可以吩咐他去办事。

曹不兴自然也很明白这个道理,没有任何怨言,领命之后便要上马去追。高诱连忙伸手按住曹不兴,主动道:“弗兴不会武,还是我去吧。”阿备连忙感谢。

送走了高诱后,阿备又悄悄地转回了道观。

之前的那几个病人还坐在墙角歇息,似乎因为刚才的激动投石,精神更加不好了。而就在这片刻的功夫,又有不少得病的百姓来到道观。道士们先将他们暂时安置在墙根处,又一一端来符水。

阿备怜惜地看着那些病痛的百姓。他知道自己暂时没有能力治好他们的病,但他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帮他们。

阿备先在道观外的树林里找了个隐蔽的角度,随后取出一串五铢钱扔向道观,紧接着弯弓搭箭,一下子射断串钱的绳子。那上千枚五铢钱顿时四散开来,如同夏季的大雨一般哗啦啦地落了一地。

那些原本失去希望的百姓们顿时两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40-50(第2/15页)

眼放光,扑将着去捡铜钱。有的人欢喜得不住流泪,有的人跪趴在地上不住地磕头,嘴里喃喃地念着:“谢谢神仙!谢谢神仙!谢谢神仙!”

世道艰难,众生皆苦。

阿备心中酸涩,知道自己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叹息了一番后,便要转身离开。

正在这时,道观的门“吱呀”一声大开了。两个道士一人抱肩、一人抬脚,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抬了出来,扔到了道观旁的树林中。正巧,扔到了阿备的近旁。只是因为阿备站的位置比较隐蔽,两个抬人的道士没有发现他。

一个粗衣乱发的年轻人跌跌撞撞地从道观中追出来,噗通一声跪在两位道士面前,不住地磕头哀求道:“道人!请救救我父亲吧!请你们救救他吧!”

一位道士道:“我们已经给他喝了三天符水了,他的病始终没有好转。按照大贤良师的教导,这样的人就是不诚心信黄天上神的,喝再多的符水也没有用。”

年轻人不住地道:“我们是诚心信的!求道人再发发善心,再给我父亲一碗符水吧!”

另一位道士厉声道:“少在那里装了!如果你们真的诚心信黄天上帝,前三天的符水怎么会没用?一句话,你的父亲没救了,上天已经放弃他了!你就不要再纠缠了!”

两位道士转身往道观走,那个年轻人不死心,扑上去抱住道士的腿。道士抬腿将年轻人踹到一边,忙不迭地走开了。

年轻人哭嚎着,一步步跪行到老人身边,悲痛不已。突然,他的眼角瞥到了树丛中一片翻飞的衣角,心中突然不知从哪里涌现出一股力量,猛地扑了上去,一把抱住了那个即将离开的人的大腿。

“贵人!”年轻人涕泗横流,痛苦地哀嚎着,“求贵人救救我的父亲!我愿今生做牛做马报答贵人!”

阿备有武艺在身,能极好地控制气息与力量。只要他躲在树丛中不主动出声,哪怕近在咫尺,其他人也很难察觉到他,刚刚那两个太平道的道士就是最好的佐证。

而眼前这个哀嚎的年轻人显然一点武艺也不会,却能精准地察觉到他的存在,实在是很有点神奇的天赋。

阿备惊异于年轻人的敏锐,但也只能实话实说:“我只是一个过路的普通人,并不会医术。就算是想救你父亲,也是无能为力。”

泪眼朦胧之间,年轻人也看清了被自己抱着腿的这个人。那是个年纪比自己还小的少年,穿着普通的麻布衣服,似乎是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但那个少年身形挺拔、眉目俊朗,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超出常人的沉稳贵气。

那种气质,年轻人只在本县县令身上看到过一点。而那个他此生见过的身份最为最贵重的县令,其气质风采也不及眼前这个少年的万分之一。

因此,虽然年轻人并不了解眼前的这个少年,也不知晓他的姓名,但他就是本能地认为这个少年是个万中无一的贵人,是拯救他父亲性命的唯一希望!

年轻人道:“我知道我父亲多半是活不成了,但求贵人尽力一试,我也就死心了!无论成与不成,我都念着贵人的恩情,愿意以性命报答!”

阿备被这个救父心切的年轻人缠得没办法,又见那个躺在地上的老人实在可怜,不由地升起了恻隐之心。

刘德然瞧出了刘备的心思,在旁边提醒道:“兄长,小心是瘟疫。”

年轻人忙道:“不是瘟疫的!我父亲没去过闹瘟疫的村子,绝不是瘟疫的!”

虽然年轻人再三保证,但他此时的话实在没有多少说服力。刘德然和曹不兴都不住地提醒刘备,劝他不要多管闲事。

阿备踟蹰了片刻,最终还是不忍心就此离去。

“罢了……”阿备叹道,“我尽力一试吧。”

而在众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密林深处,方阳紧盯着刘备毫无防备的后脖颈,缓缓地抽出了手中的剑。

第42章 救人

保险起见, 阿备扯了布条缠在脸上和手上,算是简易的口罩和手套。在简单地查体和询问病史后,阿备确认老人得的并不是鼠疫之类的烈性传染病, 暂时松了一口气。

可阿备到底只是一个不会医术的普通人,老人虽然得的不是烈性传染病,但也不是他能治好的, 还是得找大夫医治。好在此处距离淳于县城并不算远, 快马加鞭地话还能赶得上城池关门。

阿备请刘德然到附近的农庄里寻架马车,又拜托曹不兴趣烧一些热水,然后让秦孝搭把手将老人扶到树根下靠着。

秦孝就是那位生病老人的儿子、抱着刘备大腿求救命的年轻人,人如其名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曹不兴和刘德然很快就带着东西回来了。

阿备心细, 让曹不兴和刘德然远远地将东西放在地上, 并且退后到九尺开外后, 自己再上前去拿。主打的就是一个无接触配送。

毕竟,老人得的虽然不是烈性的传染病,但也不排除是一些其他的传染病。阿备虽然发善心、做好事, 但心里还是有杆秤的, 明白自己的因果自己担, 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心软而害了曹不兴和刘德然。

起先,曹不兴和刘德然对刘备反常奇怪的行为感到不解, 甚至为自己被刘备疏远避开而不开心。但他们两个都是聪明人, 很快就想明白了刘备行为的深意, 心中不由地又是赞叹又是感动。

阿备从包裹里拿出一个小葫芦, 从里面倒出一些棕黑色的像石头一样的硬块,放在热水里化开之后, 又小心翼翼地喂给了秦父。

秦父双目微闭、奄奄一息, 只凭着本能略微地喝了几口阿备喂过去的热水。但那几口热水仿佛是什么灵丹妙药一般, 秦父喝了之后很快就睁开了眼睛,呼吸粗壮了许多、眼睛里也有光了。

秦孝见了,自然是喜不自胜,拉着秦父的手一个劲儿地叫“爹”,欣喜的泪水流满了整个脸颊。

阿备见了也很高兴,又要再给秦父喂热水,但秦父却摇了摇头,主动避开了阿备递过来的调羹。

秦父留恋地望着阿备手里的热水,叹道:“这热水这么甜,怕是加了蜂蜜吧。”

阿备道:“不是,是加了石蜜。”

石蜜就是甘蔗汁熬干后形成的固体。这东西比蜂蜜方便携带、热量高,是野外旅行应对不时之需的好东西,因此阿备在朐县专门买了一大葫芦。

秦父身体虚弱,固然是因为身患重病,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饥饿。毕竟东汉末年,天灾频发,粮食绝收都是常态,普通人尚且饥一顿饱一顿,更何况是身患重病之人呢?

因此在将秦父送到淳于县的医馆中之前,阿备自作主张先给他喂上一碗浓浓的糖水,把营养吃进去、把底子提上来。之后无论医者是要下药还是要施针,秦父的病都能好得更快一些。

阿备的猜想很快得到了应验。秦父在喝了热糖水之后果然醒了过来,中气也足了很多。

另一边,听到阿备说出“石蜜”两个字,秦父和秦孝俱是一怔,心中大为感动。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无论中外,蔗糖都是难得的好东西。

哪怕在一千两百年后的英国,蔗糖也是只有王室、大主教、伯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40-50(第3/15页)

爵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到的珍宝。

而虽然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种植甘蔗的记载,但用甘蔗汁熬制石蜜的技术到汉末才从印度传到中国。对于现在的汉朝人来说,石蜜也是一种仅供达官贵人享用的珍贵食物。

对于普通的东汉百姓来说,他们寻常能接触到的甜味剂仅仅是只有微微甜味的麦芽糖。要想再吃得甜一些,那就得咬牙攒钱买蜂蜜。至于石蜜,则是只存在于幻想中的好东西。

本来,秦父在喝了糖水后,从甜度上来判断是刘备在水里加了蜂蜜,已经十分感动。如今听到热水里加的竟然是更加珍贵的石蜜,心中的触动更是到了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地步。

秦父抬眼望着面前这个端着石蜜水、丰神俊朗的少年,恍惚之间以为自己见到了下凡的神仙。如果他不是神仙,又怎么会有如此的善心舍得用珍贵的石蜜来拯救他一个生命垂危且毫无价值的普通老人呢?

“老朽、老朽已经是没救了,恩公何必浪费石蜜呢?”大滴大滴的热泪从秦父的眼眶中滚落而下,顺着脸上的皱纹向着四周肆无忌惮的流动,生动地演绎了什么叫做‘涕泗横流’。

他颤颤巍巍地伸出满是老茧的手,不住地将盛着热糖水的碗往远离自己的方向推,心疼地道:“恩公快把这石蜜水收起来吧,切莫再浪费了。”

对于普通的穷苦人家来说,或许向来都是如此——物件的价值比自己的命还要贵重。

迅哥的小说《风波》中女儿六斤不小心打破了碗,父亲七斤抬手就是狠狠地一巴掌。打完女儿之后,七斤捧着碗心疼不已,一点都不关注刚刚那一巴掌是不是把女儿的耳朵打聋了。

此时的秦父也是同样的心态。石蜜太过贵重,自己的一条老命则根本不值钱。自己怎么配享用这样珍贵的石蜜水呢?自己喝了,那就是天大的浪费,是造孽啊!

阿备大概了解秦父的这种心理,但是他却一点也不认同。对于从现代社会穿越而来的他来说,这世界上最珍贵的只有人,人是一切的目的。天地万物都应该为人所用,而人不应该为外物而被放弃。

于是,阿备不仅没有收回热糖水,反而打开葫芦,往碗里又添了许多石蜜块。

在秦父和秦孝不可思议的惊呼声中,阿备再次将加强版的浓糖水送到了秦父的嘴边,板着脸道:“这就是给老伯你喝的。除了你,没人配喝。你要是不喝,我就把它全都倒了。”

于是作势要将碗里浓糖水倒掉。秦父惊得几乎立刻要跳起来,连忙一叠声地喊道:“我喝!我喝!恩公莫要生气!”

秦父双手小心的扶着碗,大口大口地将石蜜水灌进喉咙,好像生怕慢了一点这珍贵的石蜜水就要被恩公倒掉。喝完了之后,他又忍不住伸出舌头将碗底残余的石蜜水舔干净,唯恐浪费了一丁点。

侍候在一旁的秦孝心中波涛翻涌,无数的情绪在他的胸膛中激烈地碰撞。其中,有碰见贵人的兴奋,有老父得救的喜悦,更有初次被贵人平等对待而非视如草芥的感动……

在这种情绪的催动下,曾经他心中对刘备单纯的感激,如今全都变成了死心塌地的尊崇。这种转变是那样的自然,这种感情又是那样的深厚,就像是日月交替、潮涨潮落、夏热冬寒,是千万年来亘古不变的天道伦常。

秦孝在一旁暗暗地对天起誓,无论此次恩公能否救回自己父亲的性命,就凭着这份赠送石蜜的恩情,他也要今生今世、生生世世为恩公效力。

等秦父喝完石蜜水后,阿备又和秦孝一起将他扶上了马车。一番赶路之后,总算在城门关闭之前进到了淳于县。

到了医馆中,医者诊过脉后,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秦父得的的确不是瘟疫,不会立刻毙命;坏消息是,秦父的病并不好治,需要一味很贵重的药材入药。

阿备听后,毫不犹豫地道:“钱不是问题,你尽管用药便是。”

医者摇了摇头:“淳于县小,没有这种贵重的药材。几位如果需要,还得去国都剧县买。”

阿备也不含糊,立刻就要骑马去买。正在这时,一个朗阔的声音由远及近,响了起来:“在下正好有这味药材,几位何必去剧县?”

众人顺着声音望过去,只见一个穿着玄色衣衫的壮汉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医馆,手里托着一个木匣子。

那人背着夕阳站在门槛内,双眼被反射的灯光一照,闪烁着一种莫名的红光,令人不由地心惊胆战。

医者将木匣里的药材检视了一番,冲着阿备等人点了点头,表示这确实就是缺少的那味药材。

阿备忙问大汉这药材怎么卖。

伪装成卖药人的方阳傲然地道:“一斤黄金。”

这个报价实在是贵得有些离谱,比市价贵了五倍不止。众人听了都是大吃一惊。

阿备在最初的吃惊之后,很快就平复了心情,并决定将药材买下来。毕竟这大汉的药材虽然卖得贵,但却省去了从淳于县到剧县一来一去近三天的时间,对于早点治好秦父的病很有帮助。

相比之下,多花的那四五倍药钱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这就像是现代社会里有人得了病,医生推荐了一个国产药和一个进口药。虽然进口药价格比国产药贵了五六倍,但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稍微有点余力的家庭,都会咬咬牙直接给上进口药。

阿备点了点头,毫不犹豫地答应:“好。”

秦孝听了,却不由地焦急了起来。

他们父子本是微贱之人,先前受到刘备的诸多照顾后,便已经产生福气太多、承受不住的惶恐感,怎么敢再让刘备多花那么多钱去买药材?

更何况,秦孝心中早就将刘备当作了自己要一生效忠的主人,自然而然地就为刘备精打细算起来。此时,再花一斤黄金买药材,便成了一件令人心疼的浪费事。

秦孝忙道:“恩公,何必花这许多冤枉钱?我这就快马加鞭赶去剧县,两天便回,至少能省下七八千钱。”

在东汉,一家五口人一年的花销也就在一万钱左右。一次性节省七八千钱,是很大一笔数目了。

秦父显然和秦孝是同样的想法,颤颤巍巍地道:“恩公,我得这病,断断续续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不差这么两天时间。不如就让我的儿子去剧县买药,把这钱省下来吧。”

医者也赞同道:“这位老人家的病情还算稳定,多等两天也是等得起的。”

阿备却摇了摇头。

在现代社会,医生开出的处方也最多只管三天。三天之后,患者要是再想拿药,那就得再找医生重新看病了。国家这样规定的原因,就是因为患者的病情是始终在变化的,三天之后可能需要用的药就完全不同了。保险起见,还是重新检查重新开方更好。

因此,阿备只是稍微一权衡,就毫不犹豫地将去剧县买药这个方案给剔除掉了。

“俗话说得好,病来如山倒。这两天时间虽然看上去很短暂,但老伯的病情却随时可能发生意外。如此人命关天的大事,实在不应该拿来去赌。”阿备看向卖药人,伸手去怀里掏钱,“我决定了,就现在买下这药。”

方阳将木匣子往回一收,再次确认道:“你可想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40-50(第4/15页)

好了?咱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要是拿了药之后想反悔,这钱我可是不退的。”

阿备将一块马蹄金送到卖药人面前,坚定地道:“圣人言: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我既然决定买药,不管今后会不会反悔,也绝不会找你要钱!”

太阳已经完全沉了下去,整个医馆里只剩下了幽微的灯光。而在那幽深的阴影之中,方阳眼中的红光却越发明亮,像极了某种审视猎物的猛兽。刘德然等人不经意地和他对上眼神,都下意识地感觉到了不自在。

片刻之后,方阳大笑着将药材递给了刘备。他将马蹄金装在怀里,大踏步地甩手离去。十几步之后,见刘备等人果然没有追上来,便又重新折返回医馆,冲着刘备拱手道:“公子有此仗义之心,实在是令人佩服。在下在东边大街的第二家客舍地字二号房暂居,还请公子稍后能来一叙。”

阿备自然答应了。

这边,阿备先是督促着秦父服下药,之后又将刘德然等人安置好,最后赶在宵禁之前去到了卖药人口中的客舍。

找到了地字二号房后,阿备见房间里黑漆漆的,看样子住在里面的人已经安歇了。踟蹰了片刻后,阿备还是决定先敲敲门,如果还是没有回应的话,就先回自己的房间了。

结果阿备刚拍了几下,那门便吱呀一声自己打开了。显然,住在房间里的人没有从里面关上门。阿备心里觉得有些奇怪,但还是伸出手臂,想要帮忙把门关上。谁知一只手掌突然从黑暗中伸了出来,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腕,一把将他拉进了房间。

在阿备的身后,房门又吱呀一声被关了回去。

紧接着,寒光一闪,一把匕首便朝着阿备的额头直直刺了下来!

第43章 这样放他走太亏了

阿备在被拽进房间的瞬间就意识到了不好, 他一边调整身形姿势,一边用另一只手探向怀里,抽出了一直藏在衣服里防身用的短刀。

“砊呛”一声, 一点绯红的火光在黑暗中闪现,匕首和短刀在短暂的接触后又迅速分离,紧接着又迅速地碰撞到了一起。

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中, 两个缠斗的人影也完全地隐没在了黑暗中。肉眼唯一能看见的, 只有不断变幻方位的短兵相接时碰撞出的火花。

阿备一边战斗,一边暗暗心惊。他自从练成了顾应剑法后,便很少再遇见敌手了。而这个黑暗中的刺客,与他缠斗了七十余招依然不落下风, 可见其实力强劲。

而更奇怪的一点就是, 这和刺客虽然看似步步紧逼、招招致命, 但其实招式里并没有多少杀意。他的出招,更像是某种试探,或者某种确证。

面对这样一个奇怪的刺客, 阿备也很快收住了自己的杀意, 开始盘算怎样才能兵不血刃地一招制敌。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实施, 那个刺客就突然抽身退开,喊了一句:“公子, 且停手吧。”

这声音, 俨然就是几个时辰前卖药的那位壮汉。

“刺啦”一声, 火折子的光亮在黑暗中绽放。那光亮昏昏的、微微的, 如同薄纱般柔和,衬得方阳眼眸中逼人的红光都温柔了许多。

点起油灯后, 方阳将身上的匕首、宝剑一一解下, 摆放在地上, 自己则远远地坐在一边,以示自己的“不会伤害你”的诚意。

阿备犹豫了一下,也将手里的短剑放在了地上,坐在了方阳的对面,这就是在展示“我愿意相信你一次”的诚意。

对面的方阳虽然面上不显,但心里却是十分感慨的。无论是关门袭击也好,还是解剑示诚也罢,都是他对刘备的试探。结果,无论是哪一次试探,刘备都完成得出乎意料地好——不仅武功高强,而且胆识过人,实在是千里挑一的人才啊!

方阳定了定神,开口解释:“在下名叫方阳,是青州平原郡平原县人刘平家里的一个门客。受主人之命,来取公子你的性命。但我一路行来,见公子多有仁德爱民的义举,不忍相害,因此特意告知公子。”

阿备听了这话后,之前心中升起的疑问便打消了,但却不由地生出了更多的疑问:“我从来没听说过平原郡刘平这么个人,更与他毫无瓜葛。他为什么要派刺客来杀我?”

方阳便将刘平告诉他的事情向刘备复述了一遍。阿备也将自己在朐县如何偶遇刘杨、如何救下糜芳、如何被太平道人截杀、如何斩杀刘杨的事情合盘托出。

两方的说法一对比,矛盾的地方立刻浮现了出来。而且刘平的说法十分笼统模糊,刘备的说法非常细节详细,任何人听了都会认为刘平的说法是假的、刘备的说法才是真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方阳的心也不由自主地偏向了刘备,但他对刘平感情深厚,不愿相信自己侍奉了多年的主人、少主人竟然是这样颠倒黑白、为非作歹的恶人。

思忖良久后,方阳幽幽地叹了口气:“这件事说法不一,其中的是非曲直难以论说。我当亲自前往朐县调查一番,才能分辨出真相。只是……”

方阳顿了一顿,向刘备投去担忧的目光:“我离开刘家后久久不回去复命,刘平必定会猜到我行刺失败,你还活着的事实。到时候,他一定会派出更加厉害的刺客、动用更加强大的力量来杀你。”

阿备的心不由地颤了颤,咽喉中泛出一丝苦涩。方阳的功夫几乎能和他平分秋色。如果刘平真地派出更多更强的刺客,他很有可能招架不住,还会拖累一路跟着自己的其他人。

阿备还在沉思,便听到方阳又说道:“你要去到幽州玄菟郡,那么就必然要从冀州借道经过。冀州是太平道的发源地,信徒有好几十万,势力庞大。而刘平一家与冀州太平道有着极深的渊源。你这一路走过去,恐怕将十分不容易。”

这几天的几桩大事,桩桩都能和太平道扯上联系。现在听到方阳这样讲,阿备立刻留了心眼,请方阳再说得详细一点。

方阳对刘备充满愧疚和钦佩,当即将自己知道的事情合盘托出:“刘平信奉太平道至今已有近二十年,几乎是青州最早的一匹信徒,在太平道中的影响力极大。

太平道的创始人名叫张角,是冀州钜鹿郡人,人称‘大贤良师’。他有十二名亲传弟子,其中一名弟子名叫冯树。刘平的儿子刘杨,正是这位冯树的亲传弟子。

听说这位冯树为人暴躁易怒且及其护短。刘杨虽然不是他最喜爱的弟子,但也一定会想方设法为他报仇。”

也就是说,只要阿备还要继续向东,从冀州去往幽州,那么就很有可能遭遇刘平和冯树两方势力的合力绞杀。

阿备在心中暗暗庆幸,幸亏他先遇到了方阳,并从他口中对太平道的势力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否则他这样无知无觉地踏入冀州地界,很有可能到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谢过方阳后,阿备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没过多久,刘德然便来敲门。阿备将刘德然请进门后,问其原由。

刘德然沉默了片刻后,缓缓开口:“医馆一别后,我始终觉得那卖药的人有些不对劲。那人来路不明,出现的时机又太过凑巧。而且我观他的走动举止,似乎还有些武功在身。

咱们这一路行来,遇见了许多曲折的事故,我害怕那卖药的人也是歹人,会加害兄长,还请兄长不要再与他见面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40-50(第5/15页)

刘德然的建议有理有据、十分中肯,可惜就是时机晚了一点,阿备已经见过方阳了。不过,阿备还是先夸赞了一番刘德然的机敏,然后才将方阳是刘平刺客的这件事一一道来。

阿备将这件事告诉刘德然,本意是想让他放心,同时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提高警惕。但刘德然却神奇地搞歪了重点,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兄长就这样放那个方阳走了?这也太亏了吧!”

阿备:“?”

或许是阿备困惑的表情太过明显,刘德然又继续解释道:“既然这个方阳是刘平的门客,咱们可以让方阳先回到刘平家,谎称他已经刺杀成功了,然后借此机会探得刘家的情况。

往大了说,可以方便咱们以后收拾刘平这个歹人;往小了说,也可以方便咱们绕开刘平势力较大的地界。”

刘德然越说越兴奋,脑洞越开越大:“那个刘平不是和太平道关系匪浅吗?咱们还可以让方阳找机会和冀州太平道搭上线,最好能去到冯树和张角的身边。

这样,咱们就能随时获得太平道的最新动向。之后咱们要从冀州通过,也能安全一点。

如果方阳在冯树和张角身边呆的时间够长的话,咱们说不定还能反向利用这层关系,间接地影响张角的判断决策,间接地控制太平道……”

眼见着刘德然越说越离谱,推导出的情节向着现代点家男频爽文的路线一路狂奔,阿备赶紧叫停:“让方阳回刘平家里,还算是个靠谱的主意。让方阳去到冯树和张角的身边,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咱们要通过冀州去幽州,可就在这几日了。”

刘德然挠了挠后脑勺,讪讪地笑了。

不过,虽然阿备嘴上否决了刘德然的建议,心里却思索了起来。

刘德然平时低调老实,不爱说话,却能善于观察、敏于奇谋。他不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出方阳有问题,又能快速地提出好几条用间的计策,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刘德然妥妥的是个谍报型人才啊!

这样可遇不可求的特殊型人才,阿备当然不可能错过。立时,阿备便拉着刘德然同塌而眠、抵□□谈。

阿备给刘德然说了很多谍报类知识,比如什么单线联系、密码本、暗语……这些都是阿备从电视剧和科普博主那里学来的,不成体系,也很浅显。但在刘德然听来,已经是极为不可思议的神奇技术了。

刘德然听得津津有味,摩拳擦掌地想要实践一番,不住地感叹着:“这正是汉初陈平丞相所建立的大事业啊!”

兴奋之余,刘德然忍不住好奇道:“兄长,你什么时候学会了这等奇术啊?”

阿备愣了一下,赶紧找补道:“是我在任中藏府丞时,在东观看到的。”

东观就是东汉的皇家图书馆,其中藏书浩如烟海,而且普通人轻易进不去。阿备说是在东观里看到的,别人也难以求证,是个十分适合拿来用的借口。

阿备见刘德然兴致高昂,便大方地拿出十斤黄金。就如同当年刘邦从来不问陈平拿着黄金去干什么一样,他大手一挥,也同样让刘德然去自由发挥了。

反正不过十斤黄金而已,损失了他还可以再赚。一个有天赋的谍报型人才要是错过了,他才真的是要哭死了!阿备心里还是很清楚其中的利益得失的。

而接下来的几天里,刘德然果然也如同陈平一般,早出晚归、忙进忙出的,从来不向刘备告知他去干了什么。

三天后,秦父的病情基本上稳定了。

阿备拿出五斤黄金在淳于县城里买下了一处小院,又将剩余的五铢钱全部留给了秦家父子。将两人安顿好了之后,阿备与刘德然、曹不兴、糜芳等人这才离开了淳于县。

几人又行了一日,来到了北海国国都剧县。

汉代的社交礼仪,是妥妥的慢节奏。当一个人要上门拜访某人时,需要提前至少三天去投刺——也就是递名片。主人看了刺之后,决定见还是不见、什么时候见,再派人去通知投刺的人。然后到了约定的日期后,两人再正式见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和离后怀了仙尊的崽 当我追尾劳斯莱斯后 啾!老公你会说鹦语吗? 全民选夫 重生后改嫁前夫他爹 雄虫大人缺乏常识却过于上进 直男扮演限制文工具人有多惨[快穿] 哥哥是并盛大魔王 带着糊涂系统追权臣 全灵异圈都在赌我能活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