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 > 逆顺篇第五十五(三)

逆顺篇第五十五(三)(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宿敌 闪婚:和军婚老公生龙凤胎 咸鱼穿越,嫁给太监爽翻了 穿越1859之铁血兵王 老夫人重生了 祖安执政官 星辰恋歌! 清冷美人在贵校当万人迷的日常 当赘婿被休,我带领全家荒年求生 大师姐重开上大号,杀穿了修仙界

伯高皱了皱眉头,严肃地说:“黄帝,下等医生在病正盛时贸然下针,问题可多了去了。首先,病正厉害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和邪气正打得不可开交,就像一场激烈的战争正在进行。这时候下针,就好像在混乱的战场上突然扔了一颗炸弹,不仅可能炸到自己人(损伤正气),还可能让邪气更加肆虐。

比如说,有些热症,像高热不退,病正盛的时候,人体的气血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下等医生如果这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扎针,可能会导致气血更加上涌,让高热的情况变得更严重,甚至可能引发昏迷等更危险的情况。

而且,病盛的时候,人体的经络气血都处于一种紊乱的状态。下等医生如果不能准确判断经络气血的走向,盲目下针,就可能扰乱经络的正常气血运行,使得病情更加复杂难治。就好比本来一条路虽然堵车,但好歹还有秩序,你乱指挥一通,结果车都堵得乱七八糟,想疏通都难了。”

黄帝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看来这针灸下针的时机和穴位选择真的太重要了。那下等医生在病与脉相逆的时候下针,又为啥不行呢?”

伯高耐心解释道:“黄帝,这病与脉相逆,就好比身体发出的信号和实际病情对不上号,是很复杂危险的情况。脉象就像是身体内部的‘语言’,正常情况下,脉象和病情应该是相互呼应的。比如说,一个人发烧,脉象通常会比较快,这就是正常的对应关系。

但如果病与脉相逆,就像身体在说一套,实际情况又是另一套。下等医生如果不仔细分辨,按照常规思路下针,肯定会出问题。比如说,一个人看着身体很强壮,像是没啥病,但脉象却很虚弱,这说明身体内部可能隐藏着严重的问题,只是表面还没表现出来。这时候下等医生要是以为他身体好,按照普通的治疗方法下针,可能会进一步损伤他本来就虚弱的正气,让病情迅速恶化,就像把一座表面看起来坚固,实则内部已经腐朽的房子,再用力推一把,房子马上就会倒塌。”

黄帝感叹道:“伯高,听你这么一说,我对这针灸之道又多了好多认识。那这‘上工治未病’,除了提前用针灸预防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能体现呢?”

伯高笑着说:“黄帝,这‘上工治未病’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呢。比如说饮食方面,上等医生会建议人们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少吃那些对身体不好的食物。就像现在有些人喜欢吃油炸、辛辣的东西,吃多了容易生热上火,引发各种疾病。上等医生就会告诉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不冷不热,不多不少,这样脾胃才能健康,疾病自然就不容易找上门来。

再比如说生活起居,上等医生会强调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夜晚就像是身体的修复时间,就像手机充电一样,只有充好电了,白天才能正常工作。如果老是熬夜,身体的各个器官得不到充分休息,就容易出问题。所以上等医生会督促大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这也是‘治未病’的一种体现。

还有情志方面,人的情绪对健康影响可大了。长期的焦虑、生气、悲伤等不良情绪,就像心里有个小恶魔,会慢慢侵蚀身体。上等医生会引导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事情别太着急上火,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说通过听音乐、下棋、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这样身体内的气血就能顺畅运行,疾病也就无机可乘啦。”

所以啊,黄帝,这提前下针的穴位得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择,没有一刀切的办法。这就需要医生对人体的穴位了如指掌,还要懂得中医的理论知识,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下针。”

黄帝感慨地说:“伯高啊,这针灸的学问真是太深奥了。那中等医生在病未盛的时候下针,和上等医生有啥不一样呢?”

伯高说道:“黄帝,中等医生在病未盛的时候下针,虽然也是为了阻止病情发展,但和上等医生还是有区别的。上等医生提前下针,更多的是预防,就像在敌人还没集结好的时候就把他们打散。而中等医生下针,是已经看到病有要发作的迹象了,这时候下针是为了控制病情,不让它变得更严重。

比如说,一个人开始有点咳嗽,嗓子也有点痒,但还没发展成严重的感冒。中等医生就会根据这个症状,判断可能是外感邪气入侵了。这时候呢,中等医生可能会选择肺经上的穴位,像列缺穴。列缺穴就好比是肺的一扇小窗户,通过刺激它,可以把肺里的邪气给放出去,就像打开窗户通风,让新鲜空气进来,把不好的空气排出去,这样咳嗽、嗓子痒的症状就不容易加重,也就不会发展成严重的感冒啦。

再比如说,有人感觉肚子有点隐隐作痛,大便也不太正常,可能有点稀溏,但还没到拉肚子拉得很厉害的程度。中等医生一看,觉得这可能是脾胃要出问题了,是脾胃的气机不太顺畅。这时候,中等医生可能就会扎天枢穴。天枢穴可是调理胃肠功能的一把好手,它就像肠胃的一个小管家,能调节肠胃的蠕动,让肠胃恢复正常的工作节奏,肚子痛和大便稀溏的问题也就不会继续恶化。

黄帝好奇地问道:“伯高,那中等医生在选穴位的时候,和上等医生选穴位的思路,除了一个偏预防,一个偏控制病情,还有其他不同的地方吗?”

伯高思索片刻,说道:“黄帝,确实还有些不同。上等医生因为是在病还未生之时下针,更多考虑的是整体的体质和潜在的发病倾向,选穴位可能更侧重于调整人体的正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就像给房子加固地基,让房子更结实,不容易被风雨摧毁。

而中等医生在病未盛时选穴位,除了要考虑控制病情,还得关注邪气的走向和聚集的地方。比如说刚刚讲的咳嗽例子,中等医生知道邪气在肺经,除了选列缺穴,可能还会搭配太渊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原穴就像是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地方,刺激太渊穴可以更好地激发肺脏的元气,帮助肺脏把邪气赶出去。所以中等医生选穴位,既要针对已经出现的症状,又要考虑到如何更好地把邪气驱散,防止它进一步深入身体。”

黄帝又问:“那下等医生在病正盛的时候下针,会有哪些问题呢?难道只是因为病势太猛不好控制吗?”

伯高皱了皱眉头,严肃地说:“黄帝,下等医生在病正盛时贸然下针,问题可多了去了。首先,病正厉害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和邪气正打得不可开交,就像一场激烈的战争正在进行。这时候下针,就好像在混乱的战场上突然扔了一颗炸弹,不仅可能炸到自己人(损伤正气),还可能让邪气更加肆虐。

比如说,有些热症,像高热不退,病正盛的时候,人体的气血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下等医生如果这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扎针,可能会导致气血更加上涌,让高热的情况变得更严重,甚至可能引发昏迷等更危险的情况。

而且,病盛的时候,人体的经络气血都处于一种紊乱的状态。下等医生如果不能准确判断经络气血的走向,盲目下针,就可能扰乱经络的正常气血运行,使得病情更加复杂难治。就好比本来一条路虽然堵车,但好歹还有秩序,你乱指挥一通,结果车都堵得乱七八糟,想疏通都难了。”

黄帝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看来这针灸下针的时机和穴位选择真的太重要了。那下等医生在病与脉相逆的时候下针,又为啥不行呢?”

伯高耐心解释道:“黄帝,这病与脉相逆,就好比身体发出的信号和实际病情对不上号,是很复杂危险的情况。脉象就像是身体内部的‘语言’,正常情况下,脉象和病情应该是相互呼应的。比如说,一个人发烧,脉象通常会比较快,这就是正常的对应关系。

但如果病与脉相逆,就像身体在说一套,实际情况又是另一套。下等医生如果不仔细分辨,按照常规思路下针,肯定会出问题。比如说,一个人看着身体很强壮,像是没啥病,但脉象却很虚弱,这说明身体内部可能隐藏着严重的问题,只是表面还没表现出来。这时候下等医生要是以为他身体好,按照普通的治疗方法下针,可能会进一步损伤他本来就虚弱的正气,让病情迅速恶化,就像把一座表面看起来坚固,实则内部已经腐朽的房子,再用力推一把,房子马上就会倒塌。”

黄帝感叹道:“伯高,听你这么一说,我对这针灸之道又多了好多认识。那这‘上工治未病’,除了提前用针灸预防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能体现呢?”

伯高笑着说:“黄帝,这‘上工治未病’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呢。比如说饮食方面,上等医生会建议人们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少吃那些对身体不好的食物。就像现在有些人喜欢吃油炸、辛辣的东西,吃多了容易生热上火,引发各种疾病。上等医生就会告诉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不冷不热,不多不少,这样脾胃才能健康,疾病自然就不容易找上门来。

再比如说生活起居,上等医生会强调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夜晚就像是身体的修复时间,就像手机充电一样,只有充好电了,白天才能正常工作。如果老是熬夜,身体的各个器官得不到充分休息,就容易出问题。所以上等医生会督促大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这也是‘治未病’的一种体现。

还有情志方面,人的情绪对健康影响可大了。长期的焦虑、生气、悲伤等不良情绪,就像心里有个小恶魔,会慢慢侵蚀身体。上等医生会引导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事情别太着急上火,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说通过听音乐、下棋、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这样身体内的气血就能顺畅运行,疾病也就无机可乘啦。”

所以啊,黄帝,这提前下针的穴位得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择,没有一刀切的办法。这就需要医生对人体的穴位了如指掌,还要懂得中医的理论知识,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下针。”

黄帝感慨地说:“伯高啊,这针灸的学问真是太深奥了。那中等医生在病未盛的时候下针,和上等医生有啥不一样呢?”

伯高说道:“黄帝,中等医生在病未盛的时候下针,虽然也是为了阻止病情发展,但和上等医生还是有区别的。上等医生提前下针,更多的是预防,就像在敌人还没集结好的时候就把他们打散。而中等医生下针,是已经看到病有要发作的迹象了,这时候下针是为了控制病情,不让它变得更严重。

比如说,一个人开始有点咳嗽,嗓子也有点痒,但还没发展成严重的感冒。中等医生就会根据这个症状,判断可能是外感邪气入侵了。这时候呢,中等医生可能会选择肺经上的穴位,像列缺穴。列缺穴就好比是肺的一扇小窗户,通过刺激它,可以把肺里的邪气给放出去,就像打开窗户通风,让新鲜空气进来,把不好的空气排出去,这样咳嗽、嗓子痒的症状就不容易加重,也就不会发展成严重的感冒啦。

再比如说,有人感觉肚子有点隐隐作痛,大便也不太正常,可能有点稀溏,但还没到拉肚子拉得很厉害的程度。中等医生一看,觉得这可能是脾胃要出问题了,是脾胃的气机不太顺畅。这时候,中等医生可能就会扎天枢穴。天枢穴可是调理胃肠功能的一把好手,它就像肠胃的一个小管家,能调节肠胃的蠕动,让肠胃恢复正常的工作节奏,肚子痛和大便稀溏的问题也就不会继续恶化。

黄帝好奇地问道:“伯高,那中等医生在选穴位的时候,和上等医生选穴位的思路,除了一个偏预防,一个偏控制病情,还有其他不同的地方吗?”

伯高思索片刻,说道:“黄帝,确实还有些不同。上等医生因为是在病还未生之时下针,更多考虑的是整体的体质和潜在的发病倾向,选穴位可能更侧重于调整人体的正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就像给房子加固地基,让房子更结实,不容易被风雨摧毁。

而中等医生在病未盛时选穴位,除了要考虑控制病情,还得关注邪气的走向和聚集的地方。比如说刚刚讲的咳嗽例子,中等医生知道邪气在肺经,除了选列缺穴,可能还会搭配太渊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原穴就像是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地方,刺激太渊穴可以更好地激发肺脏的元气,帮助肺脏把邪气赶出去。所以中等医生选穴位,既要针对已经出现的症状,又要考虑到如何更好地把邪气驱散,防止它进一步深入身体。”

黄帝又问:“那下等医生在病正盛的时候下针,会有哪些问题呢?难道只是因为病势太猛不好控制吗?”

伯高皱了皱眉头,严肃地说:“黄帝,下等医生在病正盛时贸然下针,问题可多了去了。首先,病正厉害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和邪气正打得不可开交,就像一场激烈的战争正在进行。这时候下针,就好像在混乱的战场上突然扔了一颗炸弹,不仅可能炸到自己人(损伤正气),还可能让邪气更加肆虐。

比如说,有些热症,像高热不退,病正盛的时候,人体的气血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下等医生如果这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扎针,可能会导致气血更加上涌,让高热的情况变得更严重,甚至可能引发昏迷等更危险的情况。

而且,病盛的时候,人体的经络气血都处于一种紊乱的状态。下等医生如果不能准确判断经络气血的走向,盲目下针,就可能扰乱经络的正常气血运行,使得病情更加复杂难治。就好比本来一条路虽然堵车,但好歹还有秩序,你乱指挥一通,结果车都堵得乱七八糟,想疏通都难了。”

黄帝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看来这针灸下针的时机和穴位选择真的太重要了。那下等医生在病与脉相逆的时候下针,又为啥不行呢?”

伯高耐心解释道:“黄帝,这病与脉相逆,就好比身体发出的信号和实际病情对不上号,是很复杂危险的情况。脉象就像是身体内部的‘语言’,正常情况下,脉象和病情应该是相互呼应的。比如说,一个人发烧,脉象通常会比较快,这就是正常的对应关系。

但如果病与脉相逆,就像身体在说一套,实际情况又是另一套。下等医生如果不仔细分辨,按照常规思路下针,肯定会出问题。比如说,一个人看着身体很强壮,像是没啥病,但脉象却很虚弱,这说明身体内部可能隐藏着严重的问题,只是表面还没表现出来。这时候下等医生要是以为他身体好,按照普通的治疗方法下针,可能会进一步损伤他本来就虚弱的正气,让病情迅速恶化,就像把一座表面看起来坚固,实则内部已经腐朽的房子,再用力推一把,房子马上就会倒塌。”

黄帝感叹道:“伯高,听你这么一说,我对这针灸之道又多了好多认识。那这‘上工治未病’,除了提前用针灸预防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能体现呢?”

伯高笑着说:“黄帝,这‘上工治未病’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呢。比如说饮食方面,上等医生会建议人们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少吃那些对身体不好的食物。就像现在有些人喜欢吃油炸、辛辣的东西,吃多了容易生热上火,引发各种疾病。上等医生就会告诉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不冷不热,不多不少,这样脾胃才能健康,疾病自然就不容易找上门来。

再比如说生活起居,上等医生会强调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夜晚就像是身体的修复时间,就像手机充电一样,只有充好电了,白天才能正常工作。如果老是熬夜,身体的各个器官得不到充分休息,就容易出问题。所以上等医生会督促大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这也是‘治未病’的一种体现。

还有情志方面,人的情绪对健康影响可大了。长期的焦虑、生气、悲伤等不良情绪,就像心里有个小恶魔,会慢慢侵蚀身体。上等医生会引导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事情别太着急上火,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说通过听音乐、下棋、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这样身体内的气血就能顺畅运行,疾病也就无机可乘啦。”

所以啊,黄帝,这提前下针的穴位得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择,没有一刀切的办法。这就需要医生对人体的穴位了如指掌,还要懂得中医的理论知识,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下针。”

黄帝感慨地说:“伯高啊,这针灸的学问真是太深奥了。那中等医生在病未盛的时候下针,和上等医生有啥不一样呢?”

伯高说道:“黄帝,中等医生在病未盛的时候下针,虽然也是为了阻止病情发展,但和上等医生还是有区别的。上等医生提前下针,更多的是预防,就像在敌人还没集结好的时候就把他们打散。而中等医生下针,是已经看到病有要发作的迹象了,这时候下针是为了控制病情,不让它变得更严重。

比如说,一个人开始有点咳嗽,嗓子也有点痒,但还没发展成严重的感冒。中等医生就会根据这个症状,判断可能是外感邪气入侵了。这时候呢,中等医生可能会选择肺经上的穴位,像列缺穴。列缺穴就好比是肺的一扇小窗户,通过刺激它,可以把肺里的邪气给放出去,就像打开窗户通风,让新鲜空气进来,把不好的空气排出去,这样咳嗽、嗓子痒的症状就不容易加重,也就不会发展成严重的感冒啦。

再比如说,有人感觉肚子有点隐隐作痛,大便也不太正常,可能有点稀溏,但还没到拉肚子拉得很厉害的程度。中等医生一看,觉得这可能是脾胃要出问题了,是脾胃的气机不太顺畅。这时候,中等医生可能就会扎天枢穴。天枢穴可是调理胃肠功能的一把好手,它就像肠胃的一个小管家,能调节肠胃的蠕动,让肠胃恢复正常的工作节奏,肚子痛和大便稀溏的问题也就不会继续恶化。

黄帝好奇地问道:“伯高,那中等医生在选穴位的时候,和上等医生选穴位的思路,除了一个偏预防,一个偏控制病情,还有其他不同的地方吗?”

伯高思索片刻,说道:“黄帝,确实还有些不同。上等医生因为是在病还未生之时下针,更多考虑的是整体的体质和潜在的发病倾向,选穴位可能更侧重于调整人体的正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就像给房子加固地基,让房子更结实,不容易被风雨摧毁。

而中等医生在病未盛时选穴位,除了要考虑控制病情,还得关注邪气的走向和聚集的地方。比如说刚刚讲的咳嗽例子,中等医生知道邪气在肺经,除了选列缺穴,可能还会搭配太渊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原穴就像是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地方,刺激太渊穴可以更好地激发肺脏的元气,帮助肺脏把邪气赶出去。所以中等医生选穴位,既要针对已经出现的症状,又要考虑到如何更好地把邪气驱散,防止它进一步深入身体。”

黄帝又问:“那下等医生在病正盛的时候下针,会有哪些问题呢?难道只是因为病势太猛不好控制吗?”

伯高皱了皱眉头,严肃地说:“黄帝,下等医生在病正盛时贸然下针,问题可多了去了。首先,病正厉害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和邪气正打得不可开交,就像一场激烈的战争正在进行。这时候下针,就好像在混乱的战场上突然扔了一颗炸弹,不仅可能炸到自己人(损伤正气),还可能让邪气更加肆虐。

比如说,有些热症,像高热不退,病正盛的时候,人体的气血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下等医生如果这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扎针,可能会导致气血更加上涌,让高热的情况变得更严重,甚至可能引发昏迷等更危险的情况。

而且,病盛的时候,人体的经络气血都处于一种紊乱的状态。下等医生如果不能准确判断经络气血的走向,盲目下针,就可能扰乱经络的正常气血运行,使得病情更加复杂难治。就好比本来一条路虽然堵车,但好歹还有秩序,你乱指挥一通,结果车都堵得乱七八糟,想疏通都难了。”

黄帝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看来这针灸下针的时机和穴位选择真的太重要了。那下等医生在病与脉相逆的时候下针,又为啥不行呢?”

伯高耐心解释道:“黄帝,这病与脉相逆,就好比身体发出的信号和实际病情对不上号,是很复杂危险的情况。脉象就像是身体内部的‘语言’,正常情况下,脉象和病情应该是相互呼应的。比如说,一个人发烧,脉象通常会比较快,这就是正常的对应关系。

但如果病与脉相逆,就像身体在说一套,实际情况又是另一套。下等医生如果不仔细分辨,按照常规思路下针,肯定会出问题。比如说,一个人看着身体很强壮,像是没啥病,但脉象却很虚弱,这说明身体内部可能隐藏着严重的问题,只是表面还没表现出来。这时候下等医生要是以为他身体好,按照普通的治疗方法下针,可能会进一步损伤他本来就虚弱的正气,让病情迅速恶化,就像把一座表面看起来坚固,实则内部已经腐朽的房子,再用力推一把,房子马上就会倒塌。”

黄帝感叹道:“伯高,听你这么一说,我对这针灸之道又多了好多认识。那这‘上工治未病’,除了提前用针灸预防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能体现呢?”

伯高笑着说:“黄帝,这‘上工治未病’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呢。比如说饮食方面,上等医生会建议人们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少吃那些对身体不好的食物。就像现在有些人喜欢吃油炸、辛辣的东西,吃多了容易生热上火,引发各种疾病。上等医生就会告诉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不冷不热,不多不少,这样脾胃才能健康,疾病自然就不容易找上门来。

再比如说生活起居,上等医生会强调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夜晚就像是身体的修复时间,就像手机充电一样,只有充好电了,白天才能正常工作。如果老是熬夜,身体的各个器官得不到充分休息,就容易出问题。所以上等医生会督促大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这也是‘治未病’的一种体现。

还有情志方面,人的情绪对健康影响可大了。长期的焦虑、生气、悲伤等不良情绪,就像心里有个小恶魔,会慢慢侵蚀身体。上等医生会引导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事情别太着急上火,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说通过听音乐、下棋、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这样身体内的气血就能顺畅运行,疾病也就无机可乘啦。”

所以啊,黄帝,这提前下针的穴位得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择,没有一刀切的办法。这就需要医生对人体的穴位了如指掌,还要懂得中医的理论知识,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下针。”

黄帝感慨地说:“伯高啊,这针灸的学问真是太深奥了。那中等医生在病未盛的时候下针,和上等医生有啥不一样呢?”

伯高说道:“黄帝,中等医生在病未盛的时候下针,虽然也是为了阻止病情发展,但和上等医生还是有区别的。上等医生提前下针,更多的是预防,就像在敌人还没集结好的时候就把他们打散。而中等医生下针,是已经看到病有要发作的迹象了,这时候下针是为了控制病情,不让它变得更严重。

比如说,一个人开始有点咳嗽,嗓子也有点痒,但还没发展成严重的感冒。中等医生就会根据这个症状,判断可能是外感邪气入侵了。这时候呢,中等医生可能会选择肺经上的穴位,像列缺穴。列缺穴就好比是肺的一扇小窗户,通过刺激它,可以把肺里的邪气给放出去,就像打开窗户通风,让新鲜空气进来,把不好的空气排出去,这样咳嗽、嗓子痒的症状就不容易加重,也就不会发展成严重的感冒啦。

再比如说,有人感觉肚子有点隐隐作痛,大便也不太正常,可能有点稀溏,但还没到拉肚子拉得很厉害的程度。中等医生一看,觉得这可能是脾胃要出问题了,是脾胃的气机不太顺畅。这时候,中等医生可能就会扎天枢穴。天枢穴可是调理胃肠功能的一把好手,它就像肠胃的一个小管家,能调节肠胃的蠕动,让肠胃恢复正常的工作节奏,肚子痛和大便稀溏的问题也就不会继续恶化。

黄帝好奇地问道:“伯高,那中等医生在选穴位的时候,和上等医生选穴位的思路,除了一个偏预防,一个偏控制病情,还有其他不同的地方吗?”

伯高思索片刻,说道:“黄帝,确实还有些不同。上等医生因为是在病还未生之时下针,更多考虑的是整体的体质和潜在的发病倾向,选穴位可能更侧重于调整人体的正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就像给房子加固地基,让房子更结实,不容易被风雨摧毁。

而中等医生在病未盛时选穴位,除了要考虑控制病情,还得关注邪气的走向和聚集的地方。比如说刚刚讲的咳嗽例子,中等医生知道邪气在肺经,除了选列缺穴,可能还会搭配太渊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原穴就像是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地方,刺激太渊穴可以更好地激发肺脏的元气,帮助肺脏把邪气赶出去。所以中等医生选穴位,既要针对已经出现的症状,又要考虑到如何更好地把邪气驱散,防止它进一步深入身体。”

黄帝又问:“那下等医生在病正盛的时候下针,会有哪些问题呢?难道只是因为病势太猛不好控制吗?”

伯高皱了皱眉头,严肃地说:“黄帝,下等医生在病正盛时贸然下针,问题可多了去了。首先,病正厉害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和邪气正打得不可开交,就像一场激烈的战争正在进行。这时候下针,就好像在混乱的战场上突然扔了一颗炸弹,不仅可能炸到自己人(损伤正气),还可能让邪气更加肆虐。

比如说,有些热症,像高热不退,病正盛的时候,人体的气血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下等医生如果这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扎针,可能会导致气血更加上涌,让高热的情况变得更严重,甚至可能引发昏迷等更危险的情况。

而且,病盛的时候,人体的经络气血都处于一种紊乱的状态。下等医生如果不能准确判断经络气血的走向,盲目下针,就可能扰乱经络的正常气血运行,使得病情更加复杂难治。就好比本来一条路虽然堵车,但好歹还有秩序,你乱指挥一通,结果车都堵得乱七八糟,想疏通都难了。”

黄帝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看来这针灸下针的时机和穴位选择真的太重要了。那下等医生在病与脉相逆的时候下针,又为啥不行呢?”

伯高耐心解释道:“黄帝,这病与脉相逆,就好比身体发出的信号和实际病情对不上号,是很复杂危险的情况。脉象就像是身体内部的‘语言’,正常情况下,脉象和病情应该是相互呼应的。比如说,一个人发烧,脉象通常会比较快,这就是正常的对应关系。

但如果病与脉相逆,就像身体在说一套,实际情况又是另一套。下等医生如果不仔细分辨,按照常规思路下针,肯定会出问题。比如说,一个人看着身体很强壮,像是没啥病,但脉象却很虚弱,这说明身体内部可能隐藏着严重的问题,只是表面还没表现出来。这时候下等医生要是以为他身体好,按照普通的治疗方法下针,可能会进一步损伤他本来就虚弱的正气,让病情迅速恶化,就像把一座表面看起来坚固,实则内部已经腐朽的房子,再用力推一把,房子马上就会倒塌。”

黄帝感叹道:“伯高,听你这么一说,我对这针灸之道又多了好多认识。那这‘上工治未病’,除了提前用针灸预防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能体现呢?”

伯高笑着说:“黄帝,这‘上工治未病’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呢。比如说饮食方面,上等医生会建议人们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少吃那些对身体不好的食物。就像现在有些人喜欢吃油炸、辛辣的东西,吃多了容易生热上火,引发各种疾病。上等医生就会告诉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不冷不热,不多不少,这样脾胃才能健康,疾病自然就不容易找上门来。

再比如说生活起居,上等医生会强调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夜晚就像是身体的修复时间,就像手机充电一样,只有充好电了,白天才能正常工作。如果老是熬夜,身体的各个器官得不到充分休息,就容易出问题。所以上等医生会督促大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这也是‘治未病’的一种体现。

还有情志方面,人的情绪对健康影响可大了。长期的焦虑、生气、悲伤等不良情绪,就像心里有个小恶魔,会慢慢侵蚀身体。上等医生会引导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事情别太着急上火,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说通过听音乐、下棋、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这样身体内的气血就能顺畅运行,疾病也就无机可乘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咫尺偏爱 重生景光拥有副本金手指后 总是认错男友怎么办 总有人肖想宇智波夫人 [足球]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女装网骗顶流掉马后 与决裂的偏执青梅重逢后 哥我真知道错了 在法尔法庄园的岁月[西幻] 古早虐文女主的渣A前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