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挑儿媳的眼光,如金里淘屎(2 / 2)
进入屋内,众人落座。沈明辉缓缓打开皮箱,取出一叠泛黄的文件和几本笔记。
“这些都是我父亲留下的。”他将其中一本笔记本递给春棠,“他说,这里面藏着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春棠接过笔记本,轻轻翻开第一页,瞳孔微缩。
纸页上赫然写着几个字:
> “青石之下,真相未眠。”
她的心跳猛然加快。这是《青石之下》最初的书名,也是她最初写作这本书时所坚持的理念。如今,这个名字竟出现在沈知行的遗物中,意味着什么?
她继续翻阅,发现书中详细记录了当年那场秘密会议的全过程,甚至比林德昌的笔记更加详尽。从会议的组织、参与者的发言,到最终达成的协议,每一条都清晰可辨。
“原来如此……”张明远低声喃喃,“他们不只是想封存资料,而是要彻底抹除这些记忆。”
春棠抬起头,看向沈明辉:“你父亲为什么会留下这些?”
沈明辉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他说,他年轻时曾相信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后来,他发现历史其实是由沉默的人决定的。那些不被记录的,才是真正的真相。”
春棠心头一震。
“所以,他选择留下这些?”她问。
沈明辉点头:“但他也知道,一旦这些内容公开,不仅会引发争议,还可能牵连很多人。所以他留下了两个选择??要么让它们永远沉睡,要么在合适的时机,由合适的人带出来。”
春棠深吸一口气,手指轻抚过泛黄的纸页。
“你觉得,现在是时候了吗?”她问。
沈明辉看着她,眼神复杂:“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如果你来了,那就说明你已经做好准备。”
接下来的几天,春棠一家与沈明辉展开了深入交流。他们查阅了更多资料,整理出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并开始撰写一篇关于这段历史的文章。
与此同时,春生也在协助技术团队对原始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确保即使未来遭遇任何变故,这些信息也不会再次消失。
回国前夕,春棠站在别墅的阳台上,望着远处的湖面。寒风拂面,吹乱了她的发丝,也吹散了她心中的迷雾。
“妈。”春生走过来,轻声唤道,“我们真的要把这些公之于众吗?”
春棠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静静凝视着湖面上倒映的天空。
“你知道吗?”她缓缓开口,“小时候,我总以为历史只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现在我才明白,历史其实是当下的一部分,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对未来的方式。”
她转头看向儿子,目光坚定:“如果我们不去记住它,它就会被别人改写。”
春生沉默片刻,终于点头:“我明白了。”
回国后,春棠立即召集团队成员,开始筹备新书的出版计划。这一次,她不再局限于《青石之下》的续作,而是打算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讲述那段被掩盖的历史。
然而,就在他们紧锣密鼓地整理资料时,一封匿名信悄然寄到了记忆馆。
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有短短一句话:
> “有些真相,不该被唤醒。”
春棠捏着信纸,指尖微微发凉。但她很快恢复镇定,将信收起,继续投入工作。
她知道,这场较量已经无法回头。
腊月将至,青石镇的气温愈发寒冷。清晨时分,屋檐下的冰凌已经垂落尺余,街巷间弥漫着一股清冽的寒意。记忆馆门前的腊梅依旧盛开,花瓣上凝结着薄霜,在晨光中泛着微弱的银光。
春棠站在窗边,手中握着那本神秘的笔记本。昨夜她翻阅良久,虽未完全解读其中内容,但已能确定这本笔记所记录的信息远比她预想的更加重要。
“妈。”春生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热茶,“我已经把服务器的安全系统重新设置了一遍,并启动了离线备份程序。现在除非有人能直接闯入物理存储设备,否则数据不会外泄。”
春棠接过茶杯,轻轻点头:“做得很好。但我们不能只被动防守,得主动出击。”
张明远也走了进来,神色凝重:“我刚刚接到省文化厅的电话,他们那边也收到了匿名威胁,说如果我们继续公开‘云山文库’的资料,将会面临更严重的后果。”
春棠冷笑一声:“看来他们终于坐不住了。”
张明远皱眉:“问题是,我们现在掌握的信息还不够完整。如果贸然公布,不仅可能引发更大的争议,还可能让对方提前销毁关键证据。”
春棠沉思片刻,缓缓说道:“那就先从这本书入手。我们需要找到更多线索,确认它的来源和真实性。”
春生立刻点头:“我可以联系几位档案专家,看看能不能通过笔迹分析、纸张检测等手段,判断这本书的年代和作者身份。”
张明远补充道:“另外,我们也可以尝试查找书中提到的那些人。也许还能找到一些知情者。”
春棠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好,就这么办。”
接下来的几天,春棠一家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春生请来了几位技术专家,对笔记本进行了详细扫描与分析;张明远则联系了几位曾在地方志研究领域活跃多年的老学者,请他们协助辨认书中的部分内容。
与此同时,春棠亲自前往档案馆,查阅五十年前的相关记录,试图找到与书中描述相符的历史事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春生兴奋地跑进书房:“妈,我们找到了!”
他打开电脑,调出一份文件:“通过对纸张纤维和墨迹成分的检测,我们发现这本书确实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写成的。而且,根据笔迹对比,它很可能是由一位名叫林德昌的学者所写。”
春棠心头一震:“林德昌?这个名字……我好像在哪里听过。”
张明远思索片刻,忽然想起什么:“他是当年参与整理一批民间史料的专家之一,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被调离岗位,从此销声匿迹。”
春棠眼神一亮:“也就是说,这本书很可能是他个人的研究成果,甚至……是他在被迫沉默前留下的最后记录。”
春生点头:“不仅如此,我们在书中发现了一段关于‘青石镇秘密会议’的详细记载。这场会议的参与者包括当时的地方官员、历史学者,甚至还有一位来自京城的文化部门高层。”
春棠翻开书页,指着其中一段话:“这里提到,那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关于‘如何处理一批涉及敏感历史事件的民间档案’。而这些档案,正是后来被封存、最终流入‘云山文库’的那些资料。”
张明远沉声道:“换句话说,这批资料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有意为之。”
春棠的心跳加快。她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会如此执着地想要掩盖真相??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这些资料公之于众,过去几十年来被刻意隐藏的历史就会浮出水面。
她抬起头,看向丈夫和儿子:“我们必须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尽快发布。”
张明远却摇头:“不行,现在还不是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佐证,否则很容易被质疑为‘臆测’或‘伪造’。”
春棠皱眉:“那你说该怎么办?”
张明远缓缓说道:“我们可以先向几家权威学术机构提交初步研究成果,请他们进行独立审核。同时,我们也需要寻找更多相关人士的证词,确保我们的立场无懈可击。”
春棠沉默片刻,最终点头:“好,那就按你说的办。”
于是,一场更为严谨、细致的研究工作悄然展开。春棠一家开始联络当年与林德昌有过接触的人士,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那次秘密会议的线索。
然而,就在他们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一封突如其来的信件再次打破了平静。
信是从一个偏远小镇寄来的,署名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林德昌的儿子。
信中写道:
> “春棠女士:
>
> 我父亲临终前曾留下一句话:‘若有一日《青石之下》的作者还在,便将此物交予她。’
>
> 如今,我终于找到了你。
>
> 附上的,是一份未曾公开的录音带。那是当年会议结束后,我父亲偷偷录制的对话片段。
>
> 他说,这段录音里藏着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秘密。
>
> ??林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