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2 / 2)
二、昨晚林泽问他要的书籍资料,三日后会有专门的人送上门。
三、这座别院世子送给林泽,里面的东西随便处置。另外还说,他的书房里有一千两银子,是上次答应给林泽的报酬。
一目十行,看完信,林泽整个心花怒放,老板大气!
护卫见林泽收起信纸,躬身道,“林公子,主子让我问您这院里的二十个下人是去是留,您做决定。”
“若是不留,他们要去哪?”林泽问道。
护卫答,“他们都是世子府家生子。”
世子还挺谨慎,来一趟连个下人都是自己的。
“那请送他们回世子府吧,我平日也不住这儿,留人也白白浪费了。”林泽道。
世子府家生子跟了他,那可属于被贬的啊。
护卫点头,“属下明白,那便留两个护卫在此地看守宅院即可。”
林泽表示没问题,这里面的家具物件可不是便宜货。
林泽与护卫交接完闭,方才回家。
第94章 第 94 章 学业暂停
不太平坦的松林泥土路上, 林泽挥鞭子赶骡,林木葱郁,枝丫横生。
晨间清透的光线,落在他身上, 闪闪发亮。
第n次摸上自己的怀里, 那里有五张一百两的银票。
再把手移到身边用麻绳固定的箩筐, 最底下的布袋里,非常有分量, 那是五百两银子带来的。
毫不夸张地说,林泽这辈子可以直接躺平。
种几亩地,开个私塾,已经不用奋斗了。
谁懂, 十五岁, 搁现代就是初三刚毕业的年纪。他已经实现财务自由,打工自由。
可是自己一辈子一世无忧还不行, 嗷嗷待哺的乡亲们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林泽得完成自己的使命, 继续努力科考上岸,给乡亲们做坚实的后盾。
林泽只能把世子这个人脉当做一个杀手锏, 要真遇上事找到对方帮忙, 估计黄花菜都凉了, 林泽可不敢把全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别人有不如自己有, 权利地位还是要自己拿来的最实在, 狐假虎威这事不长久。
骡车晃悠悠地沿着熟悉的山路前进, 桃花坪的景色渐渐引入眼帘。
林泽过了村里的小桥, 牵骡子走。两边田地上是忙碌的林家村人,林泽一路打着招呼去。
“生叔,这么快就种上了?”林泽见整成一陇一陇的水田, 三叔公全家人齐上阵,已经开始点种。
赶下半年的播种时间,林泽发现原来做黄泥砖那边的土坡都没人了,全在地里忙。
林郁生抬头看林泽,略有些惊讶,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版难民生存指南》 90-100(第6/17页)
没想到他这么早回来,“哎,这块种玉米。泽哥儿你回来啦?族长在家呢。”
“回家几日,叔、婶,有空上家里坐坐。”林泽挥手道。
接连又与道上附近的族人打招呼,回到自己的地方,真真是哪里都舒服。
路过祠堂时,林泽拐个弯过去,就看见林沐和七八个比较小的娃牙子,在咿咿呀呀学习认字。
“泽哥。”
“大少爷。”
“大哥,你回来啦?”林沐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树枝子,三步做俩跑到林泽跟前。
林泽揉揉她的脑袋,从
背篓里拿出在镇上买的红糖。
打开油纸包,里头是整块的糖,林泽拿出其中一块比较小的,“来,去弄块石头,我把糖弄碎,大家都甜甜嘴。”
小朋友们一哄而散,全跑去找石块。
林沐和多福一点不急,他们知道林泽肯定不会忘记自家人。
“大哥,你不用去谢师傅家念书吗?”林沐好奇道。
林泽道,“这几日在家,大哥给你买了头绳、头花,回去你瞧瞧喜不喜欢。”
“啊,大哥,你太好了!”林沐抱着林泽的胳膊,笑得眼睛弯弯。
“泽哥,石头。石头——”
林泽接过其中一个人的石头,用手巾包住糖块,搁在板车上,轻轻砸几下,糖块就碎开,“来,排好队啦。”
“好香!”
“好甜!我吃过最好吃的糖了!”
“哈哈,狗娃你才吃几回糖?”
小娃们闹成一团,林泽叮嘱他们注意安全,便和林沐、多福一块回家。
农家小院里,老太太新买的织布机哒哒哒,她动作娴熟地操作着,手脚互相配合,米黄色的丝线一点一点织成布匹。
林老爷子坐在木墩子上,剁草喂鸡。
屋檐下的林郁盛的窗户大开,只见他坐在简单的桌案前,奋笔疾书。
小院里里外外连一根多余的杂草都没有,整理得十分干净。
“阿爷、阿奶,你们瞧,谁回来啦?”林沐大开柴门,一蹦一跳地进去。
自打逃难后,林沐的言行举止越来越活泼。老太太也像是默认了似的,并不做太多的管束。
“阿爷、阿奶、爹,我回来了。”林泽将骡车分开,让多福把骡子牵去后院,自己拉板车进前院。
老太太三人同时将手里的动作停下,定睛看向门口处,“快进来,他爷,帮泽哥儿搭把手。”
老爷子哎哎地应道。
林郁盛将纸笔放好,从屋里出来。望着长子挺拔的身影,想起离世的夫人,不由闪过一丝落寞。
林泽根本没注意到这个细节,他把板车上的箩筐、书箱、食盒拿下来,开始乐呵呵分东西。
“沐姐儿,来,这是你的头绳、头花。”
“谢谢大哥。”林沐拿着粉色的、橘色的头花,看个不停。
“阿奶,你的头绳和手绢。”
“我这把岁数,哪用得着这个。”老太太笑得见眉不见眼,女人哪有不爱美的。
把这方湖蓝绣桂花的手绢看了又看,林泽的审美很好,手绢的颜色搭配非常合她心意。
老爷子站一旁,虽没有出声,但也生出了某些期待。
林泽将一个木盒子给他,眨眼笑道,“阿爷,你看看喜不喜欢?”
老爷子轻咳一声,把东西打开。
“哇大哥,你竟然知道阿爷的烟丝抽完了。”林沐笑嘻嘻道。
林泽转头又将酒坛子拿出来,“阿爷,还有这个。镇上的老杨家黄酒,听说本地极有名气的。”
“我孙儿是真贴心,哈哈~”老爷子再也忍不住心里的高兴,畅快大笑。
老太太无奈地摇摇头,若是年轻时,定是要劝上几句。不过如今都这把岁数,能吃能喝是好事。
林郁盛收拾好心情,含笑问道,“我看你这都分得差不多了,爹那份没啦?”
“爹,我在老师那借来一些书,你瞧瞧有用吗?还有一部分等过几日我再去拿。”林泽当即从书箱里拿出几本书籍册子,是谢家自己的藏书,内容都是关于大儒对四书五经的注解,以及进士科真题。
林郁盛有些意外,小心翻了几本,言语间透着欣喜,“极有用。”
多福从后院把骡子喂完草料后,便躲在堂屋门后,不时探出一点脑袋。
林泽朝他招手,“多福。”
“大少爷!”多福一个飞奔就过来了,眼睛亮闪闪的,仰头看向林泽。
“喊我泽哥就成,咱们一家人。阿爷你说是吧?”林泽道。
多福这一路安分勤快,林泽他们家都看在眼里。
这小娃与他也算有缘,林泽觉得现在村里人已经对他没有什么抵触心理,可以把主仆的名分淡化些。
老爷子点点头,虽然不可能把多福当自己亲孙子看待,但对他也很不错。
加之,多福身世可怜,不免多了几分怜爱之心。
“给,你的。”林泽将一套笔墨纸砚放在他手上。
多福打开布袋子一看,顿时手都在微微发抖,“大少爷…这、这太贵重了。”
“望你靠自己改变命运。”林泽只一句话,他看到了多福的韧性,真心希望他过上好日子。
老爷子和老太太互视一眼,选择默认。
多福的奴籍并没有在官府备案,若是他有出息,仍能参加科考,日后或许会成为林泽的左膀右臂。
多福眼眶里瞬间泛起泪花,他这样身份的人,最清楚这句话的分量,以及林泽今日的恩情。
“多谢大少爷!老太爷、老太太、老爷、小姐,多福一辈子都是林家人!”说完,捧着布袋子就要下跪。
林泽一把将人拉住,论迹不论心。不要看人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
这是林泽的做事原则,多福要是有外心,他也自信自己有办法治他。
难得有休闲的时间,林泽把东西收拾妥当,心里就蠢蠢欲动,要干点什么。
读书是不想读的,保送生,偶尔放纵一下是可以的,林泽觉得。
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条后路了,林泽感觉自己的精神压力一下子减轻,读起书来更加轻松自如,效率好像更高了。
反正他在林郁盛房间里,交流完学业后,就是这么个想法。
“大哥,你和爹忙完啦?”林沐坐在廊下做女红,见林泽出来,悄声问道。
林泽点头,看着院里尘土四起的地面,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要是有水泥就好了…
林沐将手里的东西展示给林泽,“大哥,我给你做一双袜子。”
“好,你慢些做,别扎到手了。”林泽的注意力被拉回来。
林沐嗯嗯一声,低头继续。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版难民生存指南》 90-100(第7/17页)
老爷子和多福在灶房里准备午饭,林泽想了一下,决定去问问。
“阿爷,咱们家起三间砖瓦房吧。”林泽蹲到老爷子旁边,提议道。
茅草屋到冬天实在太冷,还危险。大雨天、大雪天很容易塌,老两口一把年纪,哪里能这样折腾的。
老爷子添柴的动作顿了顿,“泽哥儿,你们父子俩还有花银钱的地方。”
别看他们一个是举人,一个是秀才。
到时候上京城科考,一去就是好几个月。吃喝住行,各处打点。
银子就跟流水似的,一点都不经花。
老两口已经盘算过,说不得要拿些首饰物件去当了换银子。
总之都打算先住着茅草房,凡是大开销的东西都先放放。
“阿爷,我上回给那位邓大人帮忙,他给了我一笔报酬。”林泽说完,凑到老爷子耳边小声说道,“有二百两。”
老爷子听完,一下子没敢相信,拉着林泽往外走。
“怎么回事?”老爷子神色严肃,什么忙这么值钱。
林泽让他跟自己回房,从书箱底下的布袋子拿出四锭银子。
这些不是以前世子给的那种官银,老爷子怀疑不到世子身上。
林泽飞快想了一个理由,“爷,他是谢家旁支的人,得知我算账的本事,请我出手一次。”
老爷子两手捧着银子,还是难以相信,但手掌心沉甸甸的分量,无一不提醒着他这是真的。
“阿爷,加上原先在世子那里的五十两。咱们就拿出一部分,先建三间砖瓦房,否则冬天一来,茅草屋太冷了。咱们有炕才行。”林泽尽力说服道。
老爷子攥着银子,终于点头,“等会吃午饭,同你爹商量
商量。听说这附近就有砖窑,下晌我赶骡子去问问。”
林泽要的就是这个机会,“阿爷,我跟你一块去吧。这几日念书疲乏,我想干点别的,调整心绪。”
老爷子哪还有什么拒绝的话,连忙点头,“多去转悠转悠,你爹烦了也是,就去外头走走,散散心。”
第95章 第 95 章 水泥配方
“林老哥, 这是去哪?”撑着锄头木把的老汉,眯着眼招呼道。
林泽手里的缰绳紧了紧,骡子“哼哧”几声,慢慢停下来。
老爷子跟对方关系好似不错, 下车走两步到地里, “去杨家村看看砖头, 你这种什么呐?”
老爷子虽然当官的年头不短,但地里的活也是门清的。
加上来桃花坪后, 时常和村里人商量种地的事,因此特别关心这方面的信息。
“这块种玉米,那边全是白菜,冬天没啥吃的, 这两个就能勉强对付过去。你们村种了吗?”老汉倒没瞒着, 又同老爷子说了不少种植的要领。
林泽跟在一边听得也很认真,他们村不知道种上没有, 回来时, 三叔公那片地里种的是红薯。
历史上玉米是什么时候从外面引进来的,林泽根本一点印象没有, 就只记得是外来的东西。
“这些种子镇上哪家买?”老爷子点点头, 心里已经有了打算。
玉米是个好东西啊~
小清河一带土地肥沃, 收成能比他们老家那边多三成。
老汉指了指杨家村那边, “全是自己家留的种, 你要买, 回头我给你打听打听。”
“成, 那可托给你了。”老爷子笑道。
之前入城门时发的玉米种子不够,得额外添些。至于白菜种,更是没有的。
双方都是事情忙, 很快就挥手离开。
林泽两人驾着骡车,约莫半个时辰后,终于来到山脚下的大杨村。
一路上都能看见不少板车、骡车、牛车进出,大杨村属于本地的一个大村,并且地位很不一般。
主要是因为这里生产青砖和各种陶制品,村子大多数人都比较有钱。
村里青砖大瓦房的人家很多,山脚下一大片地方好些大大小小的窑厂。
本地就业率高,还能拉动外村的亲戚朋友一块干,包揽附近大小村镇的锅碗瓢盆、砖瓦买卖。
骡车驶上大杨村里宽阔的夯土路,林泽由衷感慨,这是真舒服啊,太像现代的水泥路了,平坦整洁。
林泽想起之前好心搭他一程的杨峰,他家就是烧陶器的,“阿爷,我去问问路。”
“你不是说那杨峰也在这里,咱们顺道买个大水缸回去,省得一天三四趟地来回挑水。”老爷子打量着大杨村的富裕,心里相当震撼,这比他们柳头县的大户人家都不差。
林泽将骡车停到一处岔路口,随便到一户门前摆满各种瓦罐的人家问路,一个梳着羊角辫的小男娃蹲在地上玩石头。
“娃,你晓得杨峰家怎么走吗?”林泽隔着一个大水缸喊人。
小孩听闻有人说话,便起身抬头看向来人。他也不怕生,或许是见惯了村里人来人往,脆生生道,“你找我爹?”
林泽没想到这胡乱找的,竟然就找对了,难怪看这小孩的长相有些熟悉,原来是杨峰亲生的。
“我找你爹买水缸。”林泽笑道。
小孩丢下一句,“你等等,我进去喊。”
林泽趁这个空档,返回去跟老爷子道,“阿爷,那边就是杨峰家。真是巧得紧,随口问的,就是他家。”
老爷子笑了笑,赶骡子过去。
“谁要买水缸嘞?”杨峰刚抬头,就瞧见林泽,脸上的笑意更盛。
林泽先打招呼道,“杨叔,还记得我吗?”
“哎哟,哪能不记得秀才公。这位是老爷子吧?您老高寿。”杨峰是做生意的,在与人交往上非常有一套。
老爷子对他第一印象很不错,“杨老板也是生意兴隆,老头子来瞧瞧水缸的。”
“好,您瞧,这里有两种大小的。若是不合适,里头院子还有三种,您和秀才公慢慢挑。上回我已经说了,肯定给您最实在的价。”杨峰热情介绍起来。
林泽也是头一次了解到,原来陶制品也有不同的种类。
“你们瞧,咱们一般家里用的都是灰陶,摸着比较粗糙、但实惠,弄坏了也没有那么心疼。咱们一般家里用的大水缸都是灰陶做的。”杨峰指着两个水缸道。
林泽爷孙俩听得都挺认真,他们不急着赶时间,当长长见识。
杨峰见两人有兴趣,便邀请他们进院子里看更多的陶制品。
林泽一眼就瞧见挨着墙壁的架子上有一排黑色的碗碟钵瓶,好奇道,“杨叔,哪些是什么种类的?”
“噢,那是黑陶。”杨峰道。
林泽走过去仔细看,这些东西光泽感都很好,像是瓷器一样,还雕刻有精美的花纹,看样子应该是高端货。
“秀才公可喜欢,咱们这有黑陶做的砚台、笔筒、笔搁等物,都是读书人爱用的。咱们家的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版难民生存指南》 90-100(第8/17页)
陶,色如墨、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杨峰推销着。
林泽小心拿起一个陶杯,这东西的质感真的特别好,整体给人很沉稳大气的感觉。
那光泽感,好像在外面刷了一层漆似的,很亮。
最重要的是,它真的非常薄,竟然还能雕刻一圈缠枝葡萄的纹样。
林泽对古代手工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林泽越来越喜欢,“杨叔,这个作价几何?”
“秀才公头一回上家门,老杨我一口价——”杨峰目光在林泽身上反复看了好几回,咬咬牙,报出一个价钱,“十两。”
林泽心一颤,他手里拿的是两亩地啊!
虽然身有巨款,但穷久了,一下子哪里敢这样花。
老爷子一下子攥紧手心,若是再柳头县,他身上还有官职,十两也成。
问题是今时不同往日,这十两,把一口牙咬碎,他也不舍得拿出来,就算林泽刚赚了二百两。
杨峰见两人脸色有些僵,连忙解释道,“秀才公、老爷子别误会,真不是杨某漫天要价。咱这黑陶制作不易,我一月下来,能有这种品相的也不多,外头那些随便一家都比我这价高。”
“杨叔,我们如今还买不起您家的黑陶杯,但它肯定值这个价。”林泽大大方方道。
杨峰见林泽虽然不卖,也没有贬低质疑他家的东西,心里虽然有些可惜,却并无瞧不起的想法。
“咱们等您日后金榜题名,老杨再烧一个更好的送您,贺大喜之事。”杨峰这嘴是真会说,句句戳中老爷子的心窝。
林泽拱手道谢。
看一圈,定了两口水缸,真是为情绪价值买单。
“秀才公、老爷子那我下晌给拉到桃花坪。”杨峰收下一百文的定金,笑呵呵道。
林泽两人当然没意见,送货上门不要太贴心了。
而且两口大水缸,一共二百文,还送了两陶碗,杨峰给的真是亲戚价。
出去时,林泽指着院子墙根下一大堆碎陶片问道,“杨叔,那些你们还要吗?”
“秀才公,那都是碎的,您要来有用吗?”杨峰看过去,有些摸不着头脑,平时都要用板车拉出去填坑的。
林泽点头,“我想要一筐,不知可否?”
老爷子心里不解,但并不做声。
“您喜欢都能拉走。”有人帮忙处理这些东西,杨峰巴不得呢。
林泽高高兴兴找杨峰借了一个箩筐,装了大半筐回去。
剩下还差煤渣、青砖、煤渣和生石灰。
他来这个大杨村,主要是找这些制作水泥的原材料。烧陶器、青砖大杨村,肯定有这些东西。
出于谨慎,林泽没有在杨峰这边问其他三样东西。
煤渣和生石灰他知道镇上就有得卖,等会只要去买青砖的地方。看看有没有废弃的砖块,他又省一笔钱。
出了门,打听清楚要买青砖的杨老七家怎么走,林泽两人重新赶骡子往里头走。
“泽哥儿,你要这些碎陶片做什么?”老爷子想来想去,还是没忍住。
林泽知道自己弄水泥肯定瞒不过家里人,“阿爷,我在琢磨一个配方,到时候回去试试行不行。”
老爷子想不到什么玩意能用这些东西,不过既然是正经事,他也不多过问。
现在林泽跟着谢太傅念书,他这个当阿爷的,只管支持就对了。
来到杨老七家的砖窑,林泽两人被热情接待,这家不是大杨村最大规模的砖窑,但胜在性价比高,很多附近的人都喜欢在这里买。
“老爷子,咱们这有黏土砖和青砖。你们来瞧瞧,咱家的黏土砖结实耐用,保管几十年都稳稳当当的。青砖就更厉害了,连火烧都不怕,你们今儿算是来对了,咱们最近新起了一批青砖,成色相当好。”杨老七一身短打,皮肤黝黑,说话的嗓门很大。
林泽走在砖窑附近,热得一直出汗,因为烧砖的缘故,非常热。
杨老七带两人走一圈,便引到外头的屋子里坐下喝茶。
“哈哈,咱们这烧砖的地方,比较热,你们喝些茶水解解渴。”杨老七爽朗笑道。
他看着糙,实则很有自己的打算。林泽被谢太傅收入门下,以后出息是肯定的。
若是日后当了大官,林家的祖宅用的是他家的砖,那势必要跟着沾光。
杨老七在得知两人来历后,心里就有了主意。
老爷子对杨老七家的砖头质量很满意,“杨兄弟,你家青砖怎么卖?”
“老爷子你家的砖我老七分文不取。”杨老七极有魄力。
对于他这样的小型作坊,林泽家的三间房子的青砖,差不多要五十两。
即便刨去自家的人工费,也得二十多两。这个数是他们买卖好的时候,三个月的利润。
林泽和老爷子视线撞在一块,两人瞬间就明白杨老七的意图。
这是在买股票啊,看中他家这支潜力股,先投一笔钱,等着日后赚个大的。
老爷子当即婉拒道,“杨兄弟的心意,我们家心领了。咱们乡里乡亲的,你们这活计挣的都是辛苦钱,适才我们爷孙俩也亲眼瞧见的。杨兄弟若是不收回那话,咱们可不敢坐了。”
“杨七叔,我瞧你家有不少碎砖,不如就送一筐给我吧。”林泽笑着将话题转移开去。
杨老七意识到林家并不是他此前认识的那种人,要么是真实诚,要么是想通过自己立身正,不被人抓住把柄。
不管怎么样,今天的算盘他是要落空了。
“林公子喜欢,大可去装。老爷子,既然如此,那我收你们五文钱一块,咱们可别外道了,这是我给亲戚的价。”杨老七顺着台阶就下来。
五文钱一块,是最低的成本价,他是没有赚头的,平时周遭的人家卖八文,外头远的得十文。
林泽听得这五文钱一块的青砖,真是一阵肉疼。
难怪有间砖瓦房能吹一辈子。
八十平米的房子,光是砖就要三十多两,另外还有瓦片十来两,建房子的人工费、房梁等零零碎碎,没有六、七十两下不来。
老爷子含笑道,“五文你们可就白忙活了,咱们就七文吧,弟兄们都得养家糊口的。”
“老爷子,六文。咱们离得这样近,头一回咱是这个价,下次你们再来,咱们就是七文。”杨老七坚持道。
林泽两人交换一个眼神。
“杨兄弟这般盛情,老头子再说不字,就太扫兴了。”老爷子拱手道。
定好砖块,瓦片的事晚点不迟,林泽和老爷子拉着两箩筐的碎陶片和碎砖头出了大杨村。
回到桃花坪,老爷子先是跟三叔公他们说了玉米种子和白菜种子的事。然后把杨峰要送水缸来的事知会一声,到时候要请大伙帮忙搬到家里。
“那水缸多少钱啊,大哥。我家也想置办一个。”三叔公问道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版难民生存指南》 90-100(第9/17页)
。
老爷子就将价钱说与他听。
三叔公表示等杨峰来,他家也定一个,转头就去跟田地里干活的族人喊一嗓子,这下子,林家村又多了五家买水缸的。
林泽坐在自己房间,拿出纸笔开始画实验记录表,等着到镇上的宅子里挨个做试验,看看不同材料配比出来的水泥,有什么不同。
第96章 第 96 章 雅集请帖
九月的末尾, 天气愈发凉爽,桃花坪的早晨和夜间都要加件外衫披上才行。
秋天的山林,颜色变得艳丽。红的、橘的枫叶彷佛一夕之间冒出来,除了四季常青的松柏, 其余草木大都随着季节变化, 叶绿素逐渐分解消失, 呈现金灿灿的黄。
一早起来,林泽拿着科考书本边背诵, 边绕着乡野小道走了大半时辰。
回到家里吃一顿热乎乎的白粥,配上一小碟酱菜、两个杂面窝窝头,林泽的早饭就吃好了。
“阿爷,咱们村谁家有石磨?”林泽将碗筷放木盆里泡水清洗, 一边问院子里在开垦好的地里播种的老爷子。
多福用锄头挖坑, 老爷子将种子撒进去,“咱们这没有石磨, 你要磨面?那得去对面稻花村, 他们晒谷场有个大石磨。”
晒谷场的,林泽心想, 那不行啊。人家磨粮食, 他要用来把陶片和砖块打碎, 再磨成粉。
这工程量就算林泽现在只需要弄一点出来, 做做实验, 也不好用人家村里的石磨磨这些。
“那先不用了。”林泽暂时放弃去别人村里磨石头的想法, 将碗筷收进厨房。
林泽就去看老爷子种的东西, “阿爷,你咋在这种玉米?”
“昨儿那位老梁头送的,说是特别香甜的玉米种。咱们地里那些不同, 种子也不多,就在院子里种一小块得了。”老爷子道。
林泽想起姥爷家种的套种方法,便道,“阿爷,家里有花生种子吗?跟玉米一块种,一个高一个低,听说这种法子不仅能种得多,收成也好。”
套种的优势就是这样,玉米种植的间隙是不能太密的。如果底下的土地空间种上花生,能最大化利用土地,好像这两种作物还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还有这种说法?”老爷子将信将疑,若是这么种得这么密,玉米和花生的长势都受到影响,可不划算。
林泽理解老爷子这种想法,“阿爷,咱就试一小块地呗。若是真的,明年咱们村都这样种,一亩地的玉米还能多一亩地的花生。”
“那就在咱家试试吧,你可别让大伙跟着试,万一收成不好,明年得饿肚子。各家手里的银钱都不凑手,种好地里的粮食,估摸就要去找短工补贴家用。”老爷子提醒道。
虽然在山贼和二仙村那里弄了一笔钱,但这段时间置办家伙什,连个葫芦瓢都要买的,费不少银钱。
加上大头的粮食、油、盐,大伙手里的存项都紧吧紧吧的。
又错过稻子这茬的种植时间,只能种玉米这些粗粮,还得买不少米面过日子呢。
林泽点头,“阿爷,我记下了。”
老爷子见林泽有心听,便趁机教他一些人情往来上的东西,“咱家因为出了三头牲口给大伙用,田地都让他们包圆了,只要准备种子就行,否则哪能在家种菜织布。你们爷俩一心念书,剩下咱们几个老的老,小的小,重活干不动。”
“阿爷,我晓得。族里念着恩,也盼着我和爹早日高中。”林泽认真道。
但世子那边保送的事情现在还不能说,他昨天下午从大杨村回来,就马上投入学习当中,否则老爷
子他们该担心紧张林泽的学业。
大家族的凝聚力就是这样,大家吃苦几年关系,只要有盼头,他们就敢咬牙撑住。
若不是林泽弄回牲口,老爷子是打算出工钱请村里人帮种地。
虽然很可能不成,大伙常说说搭把手的事,顺带就能把族长家那点地收拾出来。
但老爷子知道,各家的情形,这一趟秋耕下来,至少歇个十天八天才缓得过来。
哪能是顺手的事,族人不肯收钱,老爷子左右为难,好在林泽牵回的四头牲口解决了这个事。
除了一头自家常用的,其余三头全部交给村里免费借用。
林泽听得老爷子的话,原本打算找村里人帮忙弄水泥实验的计划只能放弃。
村里没有石磨,也没有多余人手帮忙,看来他得另寻办法了。
“太傅大人那边的拜师宴日子算好了吗?”老爷子又问道,这个事他一直记挂着,和老妻也商量了好些时日,暂时定了几样。
林泽挠挠头,“我忘记问了,老师回去前没跟我说,下午去问一下宁哥吧。”
趁机去镇上的大宅院里弄实验,老爷子的话给了林泽一条新思路。
“行,一会吃完午饭就去吧,晚上还回吗?”老爷子点头。
“阿爷,就不回了。”林泽想趁这个空挡把水泥配比弄出来,等谢太傅回来,他得卷学习了。
“成,我等会去准备点手信,你记得带去。”老爷子是个讲究人,虽然两家门第相差甚大,但该有的礼数不能少。
“泽哥儿,进屋一下。”窗户那边,林郁盛手执一卷书册。
林泽一听就是要进行学术交流了,“阿爷,我先去爹那。”
“赶紧去吧,正事要紧。”老爷子摆摆手。
多福仰头道,“泽哥,我陪着老爷子,放心吧。”
林泽笑了笑,确实现在多福陪老爷子,沐姐儿跟着老太太。两老人身边一直有人在,他和老爹都放心许多。
否则这个岁数摔一下都是很危险的事。
房间里,林郁盛眉心微皱,他将自己刚写好的论题递给儿子。
林泽定睛一看,脑袋就发麻,是进士科中的一道题型,叫‘论’。
这里的题目是,“君子学,以致其道。”,属于之前有一年的科考真题之一。
意思是,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使道自然到来。
林郁盛的论点整篇看下来是不够精准的,林泽虽然跟着谢太傅学的时间还短,但他经常与谢宁交流,加上现代人的经验,多少在眼光和见识上有点独到之处。
“爹,我觉得子夏所言之道,是不需要强求的。这里的“致”是一种“循序渐进”,平时积学,自然得“道”的意思,所谓学至则道自致。”林泽能说的只有这点,具体要怎么换新的论据,要老爹自己来,他还没有那种水平。
林郁盛捏着单薄的纸张,盯着上头的文字,沉思许久。
父子俩就这篇论题,一直谈到中午,门外多福敲门喊他们吃饭。
“你先出去吃吧,我把想法先记下来。”林郁盛学得上头时,跟林泽之前那股学到三更半夜还神采奕奕的状态非常像。
“爹,给你拿进来吧,你写完记得吃。”中午有太阳时气温比较高,放一会不怕冷得吃不下去。
林郁盛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