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姚黄赵璲 > 110-120

110-12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裴辛顾放之 司念陆纾砚 卿孟祝明春晰 纪九关阙 标记死对头之后[重生] 流浪迦勒底 求助,喜欢搭档很多年了 失忆后嫁给哭包Alpha 滴!美梦成真体验卡 凤尘

严纶可比惠王爷话多,瞧着也亲切,见到狄献后先问了问狄献家中的情况,得知狄献今年二十八了,已经娶妻生子,上面还有一个放弃科举一心一意做教书先生的秀才大哥、一个连秀才都不想考专心种地的二哥,老母亲与老父亲前后脚离世的。

摸清狄献对修渠种种工程的了解后,严纶又翻出三桩工事上的纠纷询问狄献如何破解,其中涉及到银款跟不上工事面临的停工困境,涉及到被朝廷征召的劳役因公丧命家人跑来狮子大开口,也涉及到修渠工程经常遇见的地质难题。

上万劳力、半年工期,几十万两白银的工事,如果狄献只懂修渠不通俗务,他就只能做个副手。

狄献能被其父狄雍从三个儿子里面选出来继承遗志,便提前在老父亲那里通过了一道考核,惠王那里的算是第二道,他想,严大人这里的应该是最后一道。

狄献深思熟虑,——作答,就算被严纶提醒哪里处置的不够好,狄献也只是虚心接受,并未有任何慌乱患得患失之色。

严纶点点头,提醒道:“无论见我还是见惠王之事,自己知道就好,不要跟外人说。”

狄献明白。

次日上午,严纶估摸着永昌帝今早该见的臣子们都见完了,这才前往御书房求见。

永昌帝一听是严纶,脑袋就有点疼,天下工事是该做,可是做起来又费银子又费劳力,每一步都得细细掰扯。

累归累,当帝王的也不能因为自己想偷懒就耽误了大事,还是让汪公公把严纶带进来了。

行过礼后,严纶抬头朝永昌帝露出一个大大的笑脸:“皇上,臣这里有桩大喜事要报啊。”

永昌帝盯着他瞧了会儿,哼道:“肯定又有个能给朝廷百姓带来大好处的工事吧,先说说,大概要花多少银子。”工事见利慢,银子却要流水一样先花出去。

严纶笑道:“皇上英明,一猜就准,不过这次只要这个数,半年工期,赶得及的话明年就能收上这个数的田赋。”

他左手先伸出五根手指,右手再伸出四根。

四五万两的银子可不值得拿到皇上面前说,永昌帝意外问:“五十万两的工事银款,明年就能收四十万两的田赋?”

严纶:“正是。”

他取出丰延渠的渠道图:“此渠修好,可让这一带贫瘠的四万顷荒田变成良田,四万顷便是四百万亩,一亩地夏粮、秋粮田赋加起来共两斗,四百万亩良田的田赋便是八十万石,按照如今一两银子买两石米的行价,正是四十万两,且解决了当地百姓的贫寒,免了朝廷另外发粮饷去接济了。”

永昌帝皱眉:“这事以前是不是提过?”

严纶:“是啊,六年前四月的事了,只是当时北边战事频发,边军尚无把握一定能保住这一片,大臣们就一致反对投银子去修渠,如今乌国战败称臣,边关稳定,正是朝廷修渠变废为宝的良机。”

大齐朝太祖爷开国大一统之前,中原江山持续了四百多年的诸国割据,正因为战事频繁今年可能还是李家皇室明年就是王家了,朝廷一心自保,哪有余力再去为百姓修理逐渐随着黄河迁移而荒废下来的古渠。

大齐朝倒是建国一百多年了,可这一百多年,也只误打误撞出了一个想到要修渠改善当地民生的狄雍。别的知县可能也想到了,但他不知道该怎么修新渠,于是就不琢磨了,更多的是既无修渠之才,亦无为民之心。

永昌帝仔细看了看这图,有些心动,随口问严纶怎么突然想到了这个。

严纶搬来惠王爷的那套说词,称他听说有个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姚黄赵璲》 110-120(第6/14页)

叫狄献的新科三甲进士父名为狄雍,叫来一问,真是提出修渠之法的那个狄雍。

永昌帝:“这狄献存心炫耀他父亲的修渠之法吗,不然怎么会传出他父亲的名讳?”

除非父亲极有名望,不然没听说新科进士们有见人就自报父亲身份的惯例。

朝廷都给否了的提案,狄献还四处炫耀,莫非在暗讽朝廷昏聩有富民良策故意不用?

严纶心里一乐,惠王爷自己找的烂借口,那就别怪他偷懒照搬了。

“这,臣见过狄献了,此子严谨稳重,绝非沽名钓誉之人。”

永昌帝:“那一个三甲同进士的父亲之名,如何传到你堂堂工部尚书的耳中?”

严纶面露犹豫,眼神左右乱瞟。

永昌帝示意汪公公出去。

汪公公一走,严纶扑通跪下了,低着脑袋道:“皇上明鉴,臣不是故意欺君的,实在是、是惠王有意举荐狄献修渠又不想邀功,非要臣揽下这举荐之功。”

永昌帝一愣:“惠王?”

严纶就把昨日惠王突然召他之事讲了个清清楚楚。

永昌帝暂且压下对老二识才的骄傲以及对老二让功的心疼,继续问:“惠王如何认识的狄献?”

严纶:“臣不知,惠王就是那么跟臣说的,臣不敢多问,但臣推测,惠王自幼博闻强识,当年朝议丰延渠时惠王也在朝,他可能是在哪听到了狄献的名字,由于狄姓罕见想起了狄雍。对了,前几日惠王单独去了趟存放被否决提案的库房,应该就是去翻狄雍的折子了。”

这么一说,永昌帝也想起来了,今年老二一直都没多关注春闱之事,偏偏在殿试之后君臣几个商议状元榜眼探花人选时,老二看似随意地翻阅了一些答卷,想必那时他要看的就是狄献的文章。

可老二平时来了工部就闷在公房,离了工部就直接回府,半路遇见老大老三或其他官员也不会闲聊,他如何听说的狄献?

忽地,永昌帝想到了周皇后的家常,说老二媳妇打算在新科进士里选个表妹夫,打听到不少才子的消息,帮她选驸马省了好多事。

再想到老二媳妇那张百灵鸟似的一张开就能说上一大串的嘴,永昌帝登时明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二确实有这个好记性!

而且老二不光记性好,他是真想为朝廷百姓做实事,做了还不想邀功,不想跟大哥三弟抢风头。

永昌帝再次看向桌面上的渠道图。

当然要修啊,修好了不光能让当地百姓吃饱肚子给朝廷增加田赋,将来西北再有战事,多了这么一处粮仓,朝廷就可以少从外地运送军粮过去了,一本万利,老二精通兵略,定是看透了这一层才决意推动此事。

沉默许久,永昌帝对严纶道:“既然惠王让你出面,就当是你举荐的吧。”

严纶:“臣遵旨。”

三月二十一,帝王设闻喜宴,三位亲王也都随驾出现在了宴席之上。

永昌帝临时拟题,让进士们以“春”为题作诗一首,待到评阅众人诗作时,永昌帝夸了几个,翻着翻着将狄献的诗作拿了出来,平平庸庸,永昌帝却还是点了狄献上前,按照严纶设想的那样一步步为狄献造起势来。

当狄献挥笔在一众官员与三百多位同科面前画出清晰明了的丰延渠新渠、旧渠的渠道图,春风拂动他青色的细布衣袍,年轻的书生壮志满怀意气风发,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锋芒为其所压,就连两位宰相乃至三位亲王都在这一刻让了光华。

永昌帝一改之前的欣赏,眉头紧锁,问康王:“你怎么看?”

康王环视一圈,见刚刚纷纷点头的官员进士们都露出了凝重之色,康王思忖片刻,对着渠道图道:“修渠初衷甚好,但两百多里渠道翻修耗费的劳力物力极大,稳妥起见,还是请诸位大臣们共同商议的好。”

永昌帝点点头,看向庆王。

庆王:“儿臣以为此渠当修,不过旧渠渠首距离黄河岸边只有八里,儿臣以为,可派精通河道修建的能臣前往,先行勘测直接挖八里新渠连通旧渠是否可行,狄雍父子毕竟见识有限,他们眼中的难题,放在能臣那里未必是难题。”

永昌帝还是点头,目光掠过坐在轮椅上的惠王,问严纶:“严卿便是治河能臣,你说说。”

严纶恭声道:“六年前工部派人去核实过,旧渠渠首确实无法再直接连通黄河河岸,冒然挖掘定会引发决堤之祸,狄雍所选沙洲一带乃距离旧渠最近的一处渠首选择。”

永昌帝:“既然如此,就把修渠一事交给狄献吧,你再从工部挑两个堪用的协助他。”

严纶领旨,狄献跪地叩首谢恩。

永昌帝摆摆手,继续这场宴席。

康王、庆王互相看了一眼,康王自认没有答错,庆王则觉得他考虑地也算周全,倒是父皇,光听狄献一番慷慨陈词就把几十万两的工事交给一个恐怕连三百两银子都没经手过的寒门同进士,是不是欠妥了?

第115章

永昌帝当着一众官员以及新科进士们的面定了狄献去修丰延渠,那么这事便不会再更改,工部这边只需要再挑选两个合适的辅官并筹备劳役征召、木料等采伐运输、银两核算事宜,户部那边更简单,直接按照工部提供的账目给银子就行,毕竟工部已经得了永昌帝的旨意。

吏部倒是可以再举荐几个官员参与此事。

当日黄昏,庆王就去探望他的外祖父吏部尚书沈世彦了。

“父皇是不是喝多了,怎么那么轻信一个老知县的儿子。”

左右无人,庆王低声抱怨起来。

年近六旬的沈世彦眼皮一跳,放下茶碗,劝谏道:“王爷不能说这话,哪怕只有王爷一人,王爷也只能把这样的牢骚放在心里。”

庆王淡笑,早已习惯了外祖父的谨慎,只说狄献这个人:“他真有才,就不会才考个同进士。”

沈世彦叹口气:“皇上在宴上询问两位王爷对修渠的看法,康王那话说了等于没说,王爷倒是肯定了要修渠,提议派人去勘察也是对的,可王爷不该轻视狄家父子,尤其是当着那么多才刚刚金榜题名的进士们的面,要知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从知县做起,外面更有五六千落选的举人们,此事一旦传出去,让天下学子如何看王爷?”

庆王抿了抿唇,意识到自己失言了。

可他一个亲王,从小被宰相尚书们敬着,让他如何高看民间才刚刚考上来尚未展现过真才实学的同进士?

沈世彦:“虚怀若谷是美德,恃才傲物便是不足了,王爷当记住今日的失言,多效仿皇上的礼贤下士。”

庆王听劝的,喝口茶,问:“几十万两的工事,您老要不要为父皇举荐几个副官?”

沈世彦看着自己的外孙,摸着胡子提点道:“王爷,皇上年迈,这几年正是挑选储君的关键时刻,康王才能平庸且无主见,王爷只要做好分内之事便得了七成胜算,说得太多做得太多,反倒容易变成画蛇添足。”

庆王:“……外祖父的意思是,我只管等着就行?”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姚黄赵璲》 110-120(第7/14页)

沈世彦:“是,一边等,一边多看多学,学大臣们如何处理公务,学皇上如何统御文武百官。您与康王的才干性情皇上早就了然于胸,迟迟不定太子,说明皇上对你们二人都不够满意,王爷还年轻,只要改了曾经的浮躁稳重下来,皇上会看见的。”

庆王若有所思。

三月二十二,吏部这边铨选二三甲进士时,兵部对一千八百多个武举人的外场武试也结束了。

本朝的武科举春闱分为外场武试、内场文试,先考武试,评为优等、上等、中等的武举人方可参加后面的文试,次等、末等的武举人则直接落榜,可回所在的州府由当地武将安排适合的低阶军职。

三月二十三下午,兵部发榜,公布通过武试的举子名单。

姚黄有一个哥哥三个表哥都参加了今年的武科举,发榜这样的大日子她可没有耐心在家里等,一早就坐马车来到专门用来贴榜的贡墙附近,让两个人高马大、布衣打扮的王府侍卫去贡墙底下守着,张岳、王栋要负责王妃的安危,一左一右地站在马车两侧。

姚麟、罗家三兄弟也被罗金花、罗月拉了过来等榜。

姚黄透过帘缝瞧见了,让张岳去把娘几个请过来。

罗金花、罗月上了马车,姚麟四兄弟在车窗外排成一排。

姚麟看着还光秃秃的贡墙,胸有成竹地道:“骑射、步射、马枪、负重、刀枪兵械这些,考完当场就报每个人的结果了,我们四个最差的一项也是中等,肯定全都在榜,要我说根本都不用过来等,直接在家准备文试得了。”

他嗓门不小,不远处同样来等发榜的几个武举人目光复杂地看了过来。

大表哥罗鲲提醒姚麟小声说话。

窗帘半挑,姚黄看着自家哥哥毫无城府的傻样,很怀疑哥哥能否通过后面的文试,大表哥罗鲲兵法、武艺都很不错,是最有把握考上进士的,二表哥罗鹏、三表哥罗泽属于武艺不如哥哥但兵法都胜过哥哥,只要武试能过,中进士的希望就也比哥哥大。

罗鲲忽然朝表妹递个眼色。

姚黄顺着他的视线望去,看到了带着一个小厮走过来的李廷望,便立即坐正,虽然没有完全放下窗帘,但李廷望也绝对看不到她。

李廷望知道姚黄坐在车上,也猜到车前张岳的侍卫身份,他没想给姚黄添麻烦,只是装作不认识更叫人怀疑,所以过来与姚麟四兄弟打声招呼,便往贡墙那边去了。

姚麟羡慕道:“廷望就排在我前面,几场考核都是优等。”

姚麟也拿了几个优等,但他的骑射、步射只是上等,罗鲲的步射优等,骑射也是上等。

罗鲲跟着羡慕两句,便把话题引开了。

兵部的人要来贴榜了,人头攒动,刚刚还很有信心的姚麟突然也变得激动起来,与罗鹏、罗泽推开人群往里挤去。

罗月脑袋探出车窗,兴奋地望着涌动的武举人人群。

姚黄靠过去,调侃表妹:“看到俊的了吗?”

罗月:“全是后脑勺,再说现在看又没用,得上文试榜的才有留京希望。”

一千八百多武举人,武试榜上有名的只有五百多人。

姚麟四兄弟全部在榜!

姚黄高兴地带着母亲哥哥表哥表妹们去望仙楼吃席。

进了雅间,姚麟凑到妹妹耳边,小声道:“廷望是武试第一。”

姚黄笑道:“挺好的啊,怎么说他也算我半个哥哥了。”

就哥哥这憨样,她直说自己不喜欢李廷望让哥哥不用再跟她说李廷望的任何事,哥哥反倒要误会成她喜欢李廷望只是做了王妃要避嫌。

姚麟见妹妹笑得这么自然,果然放了心,原来妹妹是真的一点都没喜欢过李廷望啊。

陪家人吃了一顿热热闹闹的席,散席后姚黄单独回了王府。

天气越来越暖,王府后花园的梅花、桃花、海棠次第盛开,牡丹园里也有三成的早开品种绽开了花瓣。

歇过晌,姚黄随便在后花园逛逛就到了黄昏,惠王爷该回来了。

姚黄提前回明安堂等着。

见了面,姚黄忍不住地笑,王妃的提示如此明显,赵璲也为她高兴:“四位兄长全过了武试?”

姚黄:“是啊,不枉我爹早早就教他们蹲马步打基本功,也不枉我为这事牵挂了好几天。”

平时觉得自家哥哥们个个武艺高强,真看到来自各地的健壮儿郎们,姚黄的信心就没那么足了,哥哥们考了多久,她就跟着紧张了多久。

赵璲想到了往年考上武进士的人也多为武官家的子弟,平民百姓家的子弟更喜欢走文科举的路子,武科举既考兵法韬略又考骑射弓箭,学得越多越费银子,且武官上战场容易受伤,远不如文官安稳。

姚震虎这个年纪还只是个百户,主要吃亏在他的脾气上,其武艺还是可以的,四个子侄从小跟他学基本功,又在京城的武学师从名师,自然比地方武学的学子有优势。

姚黄给刚从外面回来的惠王爷倒了一碗茶。

看着惠王爷身上的蟒袍,姚黄美滋滋地憧憬起来:“要是我的四个哥哥都能考上武进士,我的娘家一下子就能多四个武官,虽然还得慢慢升迁,但也算得上一个小小将门,旁人再议论惠王妃的家世时,便谈不上太寒酸?”

康王的前王妃是国公府贵女,庆王的王妃直接是长公主府的郡主,只有惠王爷娶了个小户王妃。

姚黄并不以自己的出身为耻,毕竟选秀也是皇家非要点她去选的,不是她上赶着非要参选,但姚黄一直都觉得,惠王爷当初选她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味,因为腿废了自己都死人一样,所以也懒得去计较王妃的家世。

如今惠王爷活过来了,重新当差了,或许会在外面听到什么比较几位王妃家世的闲言碎语。

赵璲看着王妃眼中捡了银子似的笑意,道:“我从未觉得你家世寒酸,你也不必介怀外人如何议论。”

姚黄一怔。

惠王爷垂眸,端起茶碗若无其事地浅尝起来。

姚黄笑了,等惠王爷喝完,她绕过来坐到惠王爷的腿上,抱着他的脖子道:“王爷不介意就好,我这里你放心,心宽体胖说的就是我。”

赵璲:“……”

王妃是用了心宽体胖的正解,还是故意曲解来自嘲?后者的话,他该说些什么吗?

过了两日,通过武试的武举人们进了礼部的贡院,开始文试。

文试持续一日,黄昏众人便神色各异地出来了。

姚黄回了一趟娘家,问哥哥有没有把握,姚麟摸摸脑袋,再没了之前的胸有成竹。

四月初六,武科举的文试发榜,一共九十八人上榜。

李廷望的名字依然高挂榜首,姚黄的四个哥哥,大表哥罗鲲排在第十,二表哥罗鹏排在三十七,三表哥罗泽排在五十六,亲哥姚麟排在八十三。

这九十八人还要参加殿试,但殿试只是要评分三甲进士,也就是说,姚麟四个的武进士已经拿到手了!

姚黄一高兴,晌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姚黄赵璲》 110-120(第8/14页)

午在望仙楼吃席时,答应四个哥哥可以敞开了喝他家的烈酒。

工部。

尚书大人严纶很清楚惠王爷有四个亲表大舅子参加了今科的武春闱,得知四人都榜上有名,严纶特意叫人誊抄一份榜单,笑眯眯地送到惠王爷面前道喜。

坐在轮椅上的惠王爷,一眼就看到了排在榜首的那个名字。

作者有话说:

姚黄:我的四个哥哥【小丑】【小丑】【小丑】

哥哥们:【委屈】【委屈】【委屈】【委屈】

第116章

去年赵璲在工部只看卷宗,自己能掌握进度,所以每日都会提前两刻钟下值,如今正式参与公务了,说不定哪个官员会在下值前临时过来找他,赵璲不再早退,公务清闲他准时下值,公务繁忙他也会像其他官员一样延迟一段时间,没个定数。

酉时一刻,赵璲整理好书桌,换到外出用的四轮金丝楠轮椅上,刚要唤青霭进来推他,就听青霭、飞泉齐声道:“见过大殿下、三殿下。”

单独一个王爷出现,宫人与官员们习惯用“王爷”称呼对方,一旦王爷多了,用“某殿下”会更方便区分。

庆王:“二哥还在忙?”

赵璲及时开口:“青霭。”

青霭立即进来推人了。

庆王第一次来二哥的公房,站在门口朝里面扫了一眼,外间的书房就够宽敞了,里面竟然还有个门,从南面的一排窗户猜测,里间应该也挺宽敞的,据说二哥从不用工部的恭房,可见自己在里头弄了个净房。

庆王有些羡慕。

别看他跟大哥的王府修得宽敞气派,包括那些高官们在家里也都有自己的净房,到了官署大家都一样,大小官员都得去两间公用的恭房解决,顶多小太监们收拾得勤快一些,底下的小官们再懂事地让出几个恭桶专给王爷、尚书们用。

庆王每日当差最烦躁的时候,就是去解手的那几次。

羡慕归羡慕,看看二哥坐着的轮椅,庆王还不至于傻到去找父皇也给他批间单独的公房。

赵璲就像没察觉庆王的视线一样,问:“可是出了何事?”

康王笑道:“武试榜上二弟妹家里四个兄长同时题名,这桩美谈已经在各部传开了,我与三弟一来向二弟道喜,二来跟二弟讨杯喜酒。”

二弟妹娘家家世不显,最初并没有人太关注姚麟四兄弟的事,直到武举文试发榜,上面三个姓罗的,其中罗鲲、罗鹏一看就是亲兄弟,有人好奇地一问,才知道罗鲲、罗鹏、罗泽是一家人,再查查,这三人竟还是同在榜上的惠王妃亲兄的表兄弟!

一届四个表兄弟同上榜,放在哪朝都是一桩值得传扬的美谈。

二王为此事来道喜,赵璲确实该做回东,道:“那就去我府上?”

康王、庆王都道好。

来到宫外,惠王府的车夫已经将马车赶过来了,等着接自家王爷,马车旁边,康王府、庆王府的侍卫分别牵着一匹骏马。

天气一暖,春风融融,康王、庆王都改成骑马往返皇宫与府邸了。

平时三兄弟各走各的,很少碰上,如今聚到一块儿,坐马车的惠王就显得特别起来。

庆王体贴地道:“咱们三兄弟难得有空一起吃席,我跟大哥都陪二哥坐车吧。”

说着,他挥手让两个侍卫将骏马牵到一边去。

赵璲默许了庆王的提议。

既然都要上车,康王、庆王便一前一后地将惠王推上了马车,飞泉站在旁边,用目光询问自家王爷,赵璲递了他一个不必多话的眼色。

飞泉便从外面关上了门板,低声嘱咐车夫稳些赶路。

惠王府的马车主位拆了坐榻,两边一边摆着矮橱,一边是侧位。

惠王爷的轮椅自然要占主位,康王、庆王这两个都有八尺多高的健壮兄弟只好并排挤在了侧位上。

康王瞅瞅没有主动开口迹象的二弟,再看看又在打量马车内部的三弟,率先打破了沉默,夸二弟妹的娘家人才济济,四兄弟全是二十左右的年纪,未来可期。

赵璲替王妃谦虚道:“大哥过奖了,考上武进士只说明他们有了为朝廷效力的资格,后面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庆王:“二哥在兵部、军营都待过,是不是已经想好给他们四兄弟举荐什么官职了?”

赵璲:“武进士授官由父皇与兵部商议,我不会干涉。”

庆王打趣道:“就怕官低了,二嫂埋怨你。”

赵璲没接这话,一如以前他也不会理会类似的玩笑。

车夫知道惠王爷的轮椅没有固定,将车赶得很稳,然而再稳车身都会晃动,康王注意到了,悄悄将右脚伸到二弟的一个金料大轮前,用力抵住轮子,这样轮椅就卡在后面的车板与他的右脚中间,动弹不得。

庆王没往底下看,一边摇着折扇一边聊起后日的武科殿试,罗鲲文试能排前十,殿试发挥好了,或许能点个武探花。二嫂那样的美貌,文试监考时庆王虽然没有特别留意哪个是罗鲲,却料想罗鲲四兄弟长得应该都很俊朗。

提到容貌,康王又关心起两个公主妹妹的婚事来,大公主十七、二公主十六,都可以挑驸马了。

他们二人说得热闹,赵璲只是默默地听着。

惠王府到了。

刚出宫的时候赵璲已经让随车侍卫先行回府知会厨房准备宴席,所以郭枢、曹公公都来门外迎接两位王爷贵客了,行过礼,曹公公替没有露面的王妃解释道:“晌午王妃不太舒服,郎中号脉后说是风寒,王妃怕过了病气给殿下们,今晚就不过来见礼了。”

康王关心道:“严重吗?开了药方没?”

曹公公:“郎中说是轻症,先喝姜汤试试,或许明早就能康复。”

康王点点头,看眼旁边的三弟,对二弟道:“既然二弟妹不舒服,二弟先去瞧瞧吧,这顿酒先欠下,改日二弟再请我们。”

庆王:“是啊,二嫂病着我们还要拉着二哥喝酒吃席,这不太合适。”

想知道的路上他已经都跟二哥打听过了,何苦再留下陪两个兄长吃席,一个只聊正经事一个什么都不想聊,有这时间他不如回府陪表妹。

赵璲:“好,那我改日再请你们。”

康王、庆王干脆连惠王府的大门都没进,分别骑上自己的坐骑带着侍卫离开了。

等惠王府的大门重新关上,曹公公才低声对惠王爷解释道:“王爷别急,王妃好好的,只是晌午太高兴,在望仙楼陪亲家夫人、表小姐以及四位中榜的公子吃席时贪了几杯酒,回府就歇下了,一直到现在还没醒。”

赵璲:“……”

既然王妃无恙,赵璲先在前面沐浴,换了一套常服才去了后院。

王妃的内室备着一把三轮轮椅,平时就摆在内室门口一侧,赵璲进了内室后让青霭退下,他自己换上三轮轮椅,缓缓推着来到垂挂帷帐的拔步床前,穿过外面的那层,还在地坪这边就闻到了淡淡的酒气。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姚黄赵璲》 110-120(第9/14页)

轮椅停到床边,赵璲挑开这边的纱罗薄帐,终于看清了王妃的脸。

她朝外侧躺,穿了一套绿色领边的白绸中衣,脸红扑扑的,肯定是睡热了,将被子甩到了一旁。

帐中的酒气更浓,但也只是赵璲喝了两碗酒后呼吸才会带出来的酒量。

赵璲正看着,沉睡中的王妃忽然笑了下,仿佛做了什么美梦。

赵璲知道王妃有多盼着她的四个哥哥都能中武进士,便也能想象晌午她在席上的高兴。

就在赵璲准备离开让王妃继续睡下去的时候,王妃翻了个身。

赵璲暂且保持不动,然而姚黄还是醒了,渴醒的,揉揉眼睛坐起来,刚要伸个懒腰,冷不丁瞧见床边有个人影!

姚黄:“……”

赵璲:“……刚回府,听说你醉了,过来看看。”

姚黄摸摸自己热乎乎的脸,不太好意思地道:“王爷都知道了啊?”

赵璲:“这等喜事,确实值得喝上几杯。”

姚黄就又笑了出来,前几日她在惠王爷面前做了一场白日梦,今日可是美梦成真了。

身上一身酒气,姚黄让惠王爷去次间等着,她开了内室的窗户透气,再去西次间泡了一个澡,最后换好齐胸襦裙站到惠王爷面前时,王妃刚出浴的脸颊竟比醉酒才醒时还要红润,又带着一身的清香,俨然一朵初初绽放的娇艳牡丹。

马上要用饭了,惠王爷没敢多看。

姚黄推着他去了前院,想到惠王爷的话,姚黄叫厨房送了一壶果子酒来,笑着给夫妻俩一人倒了一碗,是那种很秀气的小瓷碗,七八个拼起来可能都抵不上晌午哥哥们拼酒用的一个大海碗。

“我家的喜事,是不是该王爷敬我啊?”放下酒壶,姚黄朝惠王爷眨了眨眼睛。

赵璲笑了下,单手托起酒碗,敬向王妃:“贺四位兄长金榜题名,祝他们前程似锦。”

姚黄爱听,端起酒碗跟他碰了下。

吃饱喝足,天色还亮,姚黄推着惠王爷去逛园子了,惠王爷这一当差,都没时间好好赏自家园子的景。

“王爷给我讲讲,武进士都能封什么样的官?”

“按照旧例,状元封从四品武职,榜眼、探花正五品,二甲进士从五品,三甲同进士正六品,具体官职要看兵部那边的空缺,排名越靠前,越有可能在京城任职,不过武官通常外缺更多。”

姚黄:“这样啊,那我哥哥铁定要外放了,殿试也是文试,他肯定还得垫底。”

赵璲:“不一定,父皇每年都会钦点一些武进士进御前军,御前军戍守京城近身护驾,父皇更看重他们的武艺与忠心,反倒是状元榜眼探花这种文武双优等的,更容易安排进边军打磨历练,譬如你大表哥。”

姚黄想了想,感慨道:“留京好在能常见面,外放好在历练的机会多,算了,看他们各自的造化吧。”

赵璲看着前方:“如果你想他们留京……”

姚黄吹他的脑顶:“我什么都没想,更不想王爷以公谋私,王爷是清正君子,我的哥哥们也绝不想变成有损王爷清名的泥点子。”

赵璲闻言,承诺道:“好,我不会插手武进士封官之事。”

第117章

四月初八,武科殿试。

殿试在巳时开始,持续一个时辰。

九十八位武贡士按照文试的名次进殿落座,第一排只有会试的前三名,后面五人一组一共排了十九排。

永昌帝坐在北面的龙椅上,三位亲王以及礼部、兵部的两位主考官分别赐坐于左右下首。不同于文科的殿试,今日大殿之上还围了一圈的御前侍卫,以防哪个武艺高强的贡士乃是有心之人派来或收买的刺客,危及圣驾。

庄严肃穆的大殿之内,只有近百贡士沙沙的落笔声。

永昌帝手里拿着一份名册,上面注明了每位贡士的姓名、年龄、是否婚配以及户籍,户籍又包括该贡士的父兄姓名年龄、有无功名以及婚配情况。

要等一个时辰,永昌帝有的是耐心,看到一个贡生的名字就抬头瞧瞧下面座位对应的人,太俊太丑的会多看两眼,没什么特别的就一扫而过。

惠王妃娘家一榜四进士的美谈永昌帝也听说了,若是另外两个儿媳妇的娘家兄弟,永昌帝还会怀疑一下里面是否有猫腻,老二小两口嘛,老二既不是那种人也没有能帮忙作弊的官场人脉,老二媳妇就一个百户爹,胳膊更伸不了这么长。

按照顺序,永昌帝依次把罗家三兄弟打量了一遍,郊外镇上的儿郎,肤色晒成了浅麦色,容貌都很俊朗,宽肩长腿健硕结实,一看就是有真武艺。

罗泽之后,永昌帝连看几排,终于看到了老二的亲舅兄姚麟。

光看这个名次,永昌帝对姚麟不太满意,堂堂惠王爷的亲舅兄,怎么考得还不如三个表兄弟?

终于,永昌帝看到了姚麟的人,坐在倒数第三排,虽然正低着脑袋奋笔疾书,但那虎背熊腰的身形是坐姿也藏不住的。趁姚麟抓脑袋仰头思索的时候,永昌帝看清了姚麟的五官,长了一双酷似老二媳妇的圆圆亮亮的黑眼睛,少了老二媳妇的灵动,却多了一眼就能望到底的淳朴赤诚。

忽地,姚麟朝前望来。

永昌帝故意朝年轻人笑了笑。

姚麟眨眨眼睛,回了一个僵硬的笑,笑完就赶紧埋头作答了。

等永昌帝将所有人的情况都阅览了一遍,身穿龙袍的帝王离开龙椅,两个侍卫自动护驾左右。

永昌帝还是按照名次的顺序在每个贡生的身后都站一会儿,看看贡生的开头与字迹。

永昌帝自然不是真龙,但皇帝的威严还是影响了一些考生,最紧张的拿笔的手都抖了起来脑门后颈眼瞅着冒出一层汗,普通紧张的身体一僵稍微停笔冷静一下,普通从容的只拿余光朝龙袍瞥上两眼,最从容的只管答卷,并不在乎是否有帝王在侧驻足。

其实心里肯定都会起波澜,但从永昌帝走下龙椅就能料到的事,到帝王真的来到身边,足够从容者平复那点波澜了。

殿试殿试,考的可不光是笔头的文音。

光这么走一圈,永昌帝便大致摸清楚了这批贡生们的胆量,将来要带兵打仗的武将,最好能做到临危不乱。

上午考,下午永昌帝把三位亲王、两个丞相以及兵部、吏部、礼部尚书叫到御书房,御桌上分别摆了三摞考卷,乃是永昌帝评出的一甲、二甲、三甲进士,不过每甲进士的具体名次还没定,永昌帝希望与诸人共同商议,如果谁觉得他评的不对,譬如二甲里面的哪个可以进一甲或应该被丢去三甲,都可畅所欲言。

一甲三人,二甲二十八人,三甲六十七人,其中一甲状元、榜眼、探花的排名最重要。

永昌帝钦点的状元是个三十一岁的中年贡生,武试排名第二,文试第三,本就是一甲的苗子。

至于文武试都排在榜首的李廷望,因为年仅二十且仪表堂堂,不出众人意外地被点了探花。

无论文武殿试,无论前朝新朝,探花基本都会给前十名里长得最俊且年轻的那个。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分身们每天都在为我争风吃醋 从暴雪开始求生[末世] 春蚕缚 离婚了,我吃的更好了[快穿] 该角色禁止攻略! [足球]第一门神 金丝雀过期不候 失忆魔尊被小猫扒掉道袍后 五条老师想要贴贴 折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