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2 / 2)
姚黄直接赤着脚下了地,从首饰橱里取出她时不时就拿出来把玩的四枚宝石戒指,一口气都戴在了左手上,再坐到床边看得目不转睛。
赵璲挪到她一侧,先拿过王妃的袜子,再示意王妃坐上来,他帮王妃穿袜。
姚黄抽空瞄他一眼,故意躲开了惠王爷套过来的袜子。
赵璲一把握住王妃的脚。
姚黄爬跪到惠王爷背后,沿着他的侧颈亲了起来,一直亲到惠王爷闭着眼睛后仰,亲上他的喉结。
当王妃的手要探进他的中衣领口,赵璲捂住了那只手,哑声道:“别闹。”
姚黄蹭了蹭他的脸,对着惠王爷的耳窝道:“我都打听过了,中间这几个月偶尔睡一次也无妨。”
不光是满意惠王爷送她的宝石戒指,姚黄确实也馋了。
惠王爷太贪的时候她招架不住,如今一口气素了好几个月,越是不该惦记,反而越叫人惦记。
赵璲沉默。
他不信王妃会跟府里的两位郎中打听,那么她能问的只有岳母或金嬷嬷。
长辈们的话或许有道理,但赵璲更信自己看过的医书,女子有孕后宜心平气和,大悲大喜大惊大怒都容易引乱胎气。
王妃看到宝石只会眼眸发亮,那个时候的王妃会全身发热哭叫不休。
“躺好。”
当王妃的手再度变得不安分,惠王爷无奈道。
姚黄被这简单的两个字弄得红透了脸,惠王爷也真是的,动心了直接转过来抱她好了,还非要一本正经地安排一下。
她羞羞地躺了下去,背朝惠王爷。
赵璲将她转了过来。
姚黄闭着眼睛,环住惠王爷的脖子,慢慢又变成了抓他的头发。
才哼了几声,惠王爷就坐起来了,拉起被子一直盖到王妃的脑顶。
姚黄:“……”
她拉下被子,难以置信地看过去。
惠王爷都坐到床边了,背对她道:“我先回前院,你收拾好了过来找我。”
说完便撑到轮椅上,放下帷帐挡住了王妃的视线。
姚黄真要生气,大可以拦到惠王爷的轮椅前把他抓回来继续,毕竟他把轮椅推得再快都不如王妃的脚快。
可姚黄又哪里舍得为这个恼他?
她只是偶尔才馋一下,惠王爷大概每个晚上躺到她身边的时候都要馋一馋吧?
明明比她更想,却宁可憋着。
十月十九,康王通过四百里加急递来了折子,折子里说,他用三天的时间验查了丰延渠的每一条主渠与分渠道,全渠坚固结实,之后开闸引水试灌溉又持续了三日,无一处渠道破损漏水,无一处分渠水流受阻,有些细小瑕疵狄献与当地百姓也及时处理了,可见官民一心都盼着明年的灌溉与丰收。
永昌帝龙颜大悦,发出旨意,让康王、狄献同时回京领赏。
这等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喜事,傍晚赵璲回到王府,也跟王妃讲了讲。
姚黄笑道:“王爷不稀罕在父皇那里邀功,那我给这事分下功劳吧,没有狄献父子就没有今日的丰延新渠,狄献父子俩居头等功。但是呢,没有王爷举荐狄献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他的抱负,新渠附近的百姓就要继续受苦挨饿,所以王爷同居头等功。”
赵璲默默地听着,他只是想让王妃高兴,并不是要来王妃这里讨夸。
王妃还在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姚黄赵璲》 140-150(第6/15页)
续:“可光有王爷举荐也不行啊,还得父皇英明愿意采纳此谏,舍得从国库里掏银子去建渠,所以父皇跟你们同居头等功。”
包括那些领着微薄的工钱起早贪黑辛辛苦苦服劳役修建渠道的百姓,也都有一份功劳。
赵璲笑了,以汤代酒敬向将功劳论得十分公允的王妃。
王妃有孕,茶也不宜再饮,幸好桌子上有孔师傅、高娘子准备的两道补汤。
眼瞅着康王就要回来挨夸了,庆王很不是滋味,回到王府本想跟郑元贞埋怨父皇处事不公,见郑元贞胃口还不错,再瞅瞅郑元贞好不容易养回来的脸蛋,庆王怕坏了她的心情与胃口,只好藏住这话。
因为郑元贞有孕,饭后庆王去了通房韦氏那里。
新娶的两位侧妃都是美人,也都是官家小姐,素来重规矩,而且是刚进府的,庆王跟她们还不算熟悉,冒然跟她们抱怨父皇,两位侧妃肯定害怕得不敢搭言,甚至学郑元贞那样反过来劝他对父皇要敬重,庆王不就成了自讨没趣?
韦氏就不一样了,是个低贱的宫女出身,没读过什么书,只知道把他当成天。
亲热之后,庆王一边搂着韦氏一边吐出心中的郁气:“父皇若是让大哥修渠,大哥修得好领功我还服他,可人家狄献都把渠修好了,他只是过去验收就白得一份功劳,摆明了是父皇偏心,故意把难的差事给我,我办成了还要挑我的错,大哥那边就给他简单的。”
韦氏蹙眉:“是啊,皇上好偏心,王爷文武双全容貌俊朗,明明哪里都比大殿下强。”
庆王板着脸,正是因为哪里都胜过大哥,他才无法甘心。
韦氏看看他,问:“王爷可有什么好办法扭转局面?”
庆王没有,回京后父皇依然让他在礼部当差,礼部能干什么?
韦氏:“王爷这边难立功,大殿下那里若犯下大错,照样也能显出王爷比他好啊。”
庆王苦笑:“大哥别的长处没有,唯独办差一板一眼,户部的账本他都不会算差一个数。”
韦氏:“大殿下身边那些人呢?他的党羽犯错,也可以按在他头上嘛。”
庆王:“难,镇国公府一门名将,父皇颇为看重,他的两个侧妃娘家都是书香门第,纵使有些问题也都无足轻重,真有能拿来利用的,我早用了。”
韦氏转转眼睛,悄声道:“那就从大殿下刚验收好的渠道下手?偷偷掘个窟窿……”
庆王一把将她推了出去,厉声道:“好毒的妇人,这种灭良心的事你也敢想!”
韦氏连忙跪到地下赔罪,左右手连着打自己耳光。
庆王拂袖而去,次日一早就命人将韦氏带走处置了,他只是喜欢美人,可不敢在身边放这么一条毒蛇。
不过,韦氏的毒计勾得庆王有些心动,一个人拿不定主意,便去探望他的外祖父吏部尚书沈世彦。
吏部尚书官大事也多,六十多岁的沈世彦难得休沐,上午陪陪孙辈,陪完了正要靠在摇椅上晒日头,听说庆王来了,沈世彦眉头一皱。
稍顷,祖孙俩在书房碰了面。
庆王吞吞吐吐超级小声地说了韦氏之计。
沈世彦脸都白了,指着书房上面的横梁道:“王爷要行此险招,老夫今晚就带着全家几十口悬梁自尽,免得明年王爷出事老夫还要被拉到午门前斩首,当众丢人。”
庆王:“……真有那么严重?”
沈世彦:“因为现如今盼着大殿下出丑的只有您!大殿下的差事顺顺利利还好,一旦出事,皇上第一个怀疑的也是您!渠道是那么好毁的吗,小毁,前面一断水,检查决口很容易就能查出是人为损坏,大毁就得跟黄河决堤一样的程度才能冲毁决口销毁证据,王爷想想,您在荆州损兵一千皇上都大动肝火,您若敢毁渠致使数万百姓遭灾,皇上就是查不到证据,也会找别的罪名严惩你!”
庆王冒出了一身冷汗。
沈世彦朝他摆摆手:“王爷冷静下来赶紧走吧,以后也不要再过来了,老夫活到这把岁数不容易,不想晚年再落个罪名。”
他盼着亲外孙能更进一步,然明君在位,外孙唯有展现才华立功这一条正道可走。
康王也无大才,但康王端正稳重可为守成之君,外孙……
沈世彦懒得再提。
第145章
十月下旬已经算是入冬了,京城这边连续刮起了能撼动树枝的狂风,日头躲在云层里,天光黯淡。
王府的内室烧着地龙,夏日用来放冰的冰鉴重新端了出来,里面装了半鉴的水,以防屋中过于干燥。
姚黄一觉睡到了天亮。
阿吉几个大丫鬟进来伺候,由阿吉转达天黑王爷出门前的嘱咐:“王爷说了,今日风大,让王妃别再去逛园子了。”
而姚黄不用出门,坐在床上都能听见窗外的寒风呼啸。
这种恶劣的天气,惠王爷就是在后花园藏了一箱金元宝姚黄都懒得亲自去找,最多把身边的四个大丫鬟外加金宝派出去。
外面冷,姚黄叫来金嬷嬷、柳嬷嬷、曹公公陪她打牌,阿吉四个大丫鬟都太熟悉了,能聊的也就是那些事,不如三个加起来一百五十多岁的公公嬷嬷经历得多,姚黄随便挑个话题,三人轮着讲一讲都能凑一箩筐,而且三人月钱丰厚,姚黄赢他们一二钱银子也不用担心三老会心疼。
坐累了姚黄就在内室与堂屋中间走几圈,没有门槛,谁也不用担心她绊脚。
皇宫,惠王爷下了早朝后来开工部逢一、逢五早上必有的晨议。
将近年底,大大小小的京官地方官们都要进行岁考,各部各司也要把今年办的差事总结一份呈递给皇上阅览,所以从现在开始到腊月,官员们会越来越忙。
惠王爷没有俸禄、官职升迁调动的压力,加上人又年轻,无论气色还是精神都是工部最好的那个。
青霭将惠王爷推到尚书严纶旁边的位置,神色恭敬地退下。
其他官员陆续到来,严纶来得比较迟,手里拿着一摞卷宗,来到他的座位前,严纶刚要朝惠王爷点头致意,鼻子忽然一痒,连忙转过去打了一个超级响的喷嚏,还是连打三个。
打完了,老尚书从袖口摸出帕子拧拧鼻子,再把帕子收进袖口,面带愧色地转了过来:“年纪大了,入冬后总要染上几回风寒,让诸位见笑了。”
底下的官员们都笑笑,表示理解。
惠王爷看着严纶泛红的鼻子,放在膝盖上的手动了动,最终还是什么也没做。
两刻多钟的晨议,除了严纶鼻音越来越重,另有两个官员也会间歇地咳嗽两声。
回到自己的公房,赵璲吩咐飞泉:“叫膳房煮一锅姜汤,煮好了马上给我、严尚书、李玉、高志分别送一碗,午饭时所有人都盛一碗御寒。”
飞泉立即去了。
赵璲想到朝会时左相也咳嗽了两声,提笔给父皇写了一封请安折子,委婉提醒父皇与诸位大臣议事时注意防范。
主要是他都关照工部一众官员了,父皇那里不提醒一声,万一消息传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姚黄赵璲》 140-150(第7/15页)
过去,父皇可能会多心。
御书房,永昌帝翻开老二的折子时,左相正低头在他对面回话,站的位置确实比平时远,可见也怕过了病气给他。
左相走后,永昌帝让汪公公开窗透气。
汪公公先用镇纸压住皇上书桌上的折子,再去开窗,猛地一股风灌进来,直扑得汪公公闭上眼睛,坐在书桌这边的永昌帝也一阵透心凉。
风大,换气换得也快,汪公公快速关了窗。
永昌帝再看老二的折子,提笔批复:年年入冬臣子都会轮着染次风寒,往年怎么没见你惦记朕?
小太监顶着寒风将折子送回惠王爷面前。
父皇问话,赵璲只得如实回答:早年儿臣不畏风寒轻症,故不将旁人的风寒放在心上。如今王妃有孕,儿臣怕带回病气给她,但凡身边官员有个咳嗽喷嚏儿臣都要心惊。儿臣既知该做慈父,也合该做个孝子,稍稍弥补少时之不足。
等在外面的小太监再把折子送回御书房。
永昌帝看完儿子的话,笑了笑。
他也是从年轻时过来的,年少时为课业、玩心所缠,哪里懂先皇的辛苦,等先皇病逝,他马上接手江山社稷,忙里偷闲时宠幸妃嫔权当消遣,妃嫔们生了皇子皇女他也是闲了才抱一抱考一下功课,大多时候都是交给妃嫔与文武先生。
所以,他年少时不知孝,中年时不知慈,老年遭遇心仪的储君人选战场重伤,才终于冒出些慈父之心。
老二比他强,既有时间陪着媳妇生孩子,也有机会孝敬上面的老子。
感慨归感慨,永昌帝并不后悔,没有他三十年来的励精图治,哪有孩子们此时的安稳。
因为席卷工部甚至整个朝堂官员的这场风寒,赵璲一连数日都没有陪王妃用饭或是过夜,回来时就在院子里见见,他坐在游廊里面,让王妃隔着十步左右的距离站在游廊外面,王妃抱怨他过于谨慎,赵璲宁可挨瞪也要王妃不被一丝病气所染。
大抵是因为惠王爷有自己的公房,平时也少与官员们打交道,他并没有被风寒所侵,永昌帝却发了一场热。
傍晚烧起来的,永昌帝不许汪公公惊动旁人,只招了一位御医过来,再把周皇后请了来。
御医开了药方,御膳房送来汤药后,周皇后一勺一勺地喂永昌帝。
永昌帝只觉得头昏沉沉的,看着坐在床边的皇后,自嘲道:“老二听别人咳嗽,都怕自己沾了病气再带给他媳妇,朕都病倒了,还要召你过来伺候朕,可见论疼媳妇,朕不如老二。”
周皇后笑道:“姚姚怀着身孕呢,惠王当然会紧张,若我有孕在身,今晚皇上也绝不会叫我。”
永昌帝握住她的手:“辛苦你了。”
周皇后明白他指的是孩子的事,摇摇头,温温柔柔地继续喂他喝药。
喂完了,永昌帝示意周皇后躺到床里头,叹道:“老二说他以前不怕风寒,别说他才二十多岁,朕四十多岁时也不把风寒看在眼里,不过一过五十,朕这胆子明显变得越来越小了。”
怕一场风寒就将他撂倒,怕哪一天也跟一些五六十岁的臣子似的突然就中风了。
所以,年纪越大,无需臣子们再劝,他自己都知道要趁早把储君定下,免得英明一世,临走了给社稷留下祸患。
周皇后靠到他怀里,轻抚着他的胸膛道:“风寒而已,宫里那么多御医呢,皇上别想太多,早点睡吧,夜里发发汗,明早就好了。”
永昌帝点点头,与周皇后抱了一会儿就睡沉了。
周皇后不敢睡得太沉,隔一会儿就检查一下永昌帝的情况,半夜永昌帝终于发了汗,滚烫的额头渐渐恢复温热,周皇后悬了许久的心才落了回去。
天亮了,永昌帝一觉醒来,只觉得神清气爽。
周皇后笑道:“皇上龙体康健如初,是皇上自己的福气,也是天下百姓的福气。”
没有缠绵病榻,永昌帝也很高兴,吃过早饭后让周皇后快去休息,他继续去理政。
十一月中旬,康王带着狄献进了京。
大冬天的连续赶了二十来日的路,得亏康王平时坚持练武、狄献修渠半年风吹日晒练出了好身板,不然两人怎么也得病一个。
永昌帝让狄献先在官舍休整,后日朝会时直接进宫听赏,康王身份不一样,一回来就能进宫面圣。
御书房,永昌帝仔细打量阔别了两个月的长子,发现老大黑了瘦了,眼里却格外有神,讲起在青峡县见到的荒地与百姓,老大的眼睛与声音都是怜惜的,讲起修好的渠道,老大便有种他也要靠新渠过上好日子的朴实喜悦。
永昌帝欣慰,也有些愧疚,委婉提点道:“你看,父皇知道你擅长做什么,这次的差事你办得就很好,像狩猎争先那种事,你跟那些文官们一样看个热闹,父皇也不会轻视你,因为这世上本就没有多少真正的文武双全之人,能把自己具备的才干施展到极致便很不错了。”
康王受教道:“父皇说的是,儿臣一定会做好每一件份内之事。”
永昌帝看着老大依然神采奕奕的细长眼睛,叫他去给贤妃请安了。
贤妃见到儿子,先关心儿子在凉州的差事,再询问永昌帝都跟儿子说了什么。
康王第一次被父皇夸了那么长长一段话,又高兴又克制地学了一遍。
贤妃笑着听完,笑着让儿子回府休息,然而儿子一走,贤妃的笑容就消失了。
知道老大擅长什么,所以让儿子去办个老老实实巡查渠道的力气差?
单单让老大狩猎不用争先,还是别的方面也不用争?
十一月十八,永昌帝再开朝会。
寒风凛凛,大殿外一片冰冷,待到可以进殿了,殿内也只有一排排灯盏,并无地龙。
先议各部要事,待朝臣们要禀的都禀完了,永昌帝才宣狄献进殿。
今年三月的闻喜宴上,殿内的文臣们几乎都见过新科进士狄献,也记得狄献在皇上面前论渠的意气风发,此时回头一瞧,却惊讶地发现那个还算白净的进士郎竟然变成了个肤色麦黄、身形挺拔结实的……庄家汉或劳工模样。
“微臣狄献,叩见吾皇万岁!”
跪在大殿中央,昔日的进士郎只剩声音清朗铿锵依旧。
永昌帝叫他免礼,走下御台,围着狄献转了一圈,捏捏狄献的肩膀,笑道:“无需多说,朕只看你今日站在殿上的样子,就能看到你在渠道亲自督工长达半年的辛勤身影。”
狄献:“承蒙皇上委以重任,微臣不敢不尽心。”
君臣一番夸赞与谦让之后,永昌帝赏了狄献白银千两,赏在丰延渠渠首为狄献父子立碑记传,让狄献暂回青峡继续担任知县,三年任满后再予以破格提拔。
狄献与众官员都能理解,毕竟今年只是修好了渠,接下来两年狄献真把那四万顷荒田灌溉成良田,真让当地百姓转贫为康,才算落实了他这一大政绩。
赏完狄献,永昌帝走上御台坐回龙椅,再赏康王验收之功。
康王恭恭敬敬地谢恩。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姚黄赵璲》 140-150(第8/15页)
这时,永昌帝看向工部尚书严纶,道:“古人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狄献之父狄雍生不逢时,有才却未能施展其才,如今狄献能一展父子两代抱负,靠的是严纶的举荐。朕治理天下,需要狄献父子这样的大才,也需要能给朝廷举荐这等大才的贤臣伯乐,所以,今日朕也要赏严纶一份荐才之功……”
“皇上厚爱,老臣受之有愧啊!”
正被众臣羡慕的严纶突然快步走到大殿中央,扑通跪下了。
赵璲微微握紧左手,抬眸看向龙椅之上。
永昌帝疑惑地看着严纶:“严卿此话何意?”
严纶拿袖子抹去眼角惭愧的眼泪,再泪眼朦胧地望向康王……身后被挡住大半的轮椅,一字一字清晰无比地道:“老臣整日忙于各种工事,哪里能记住几年前一个小小的青峡知县,狄献此人,实乃惠王殿下托老臣举荐给皇上的啊!”
作者有话说:
严尚书:是他,是他非要老臣干的这冒名顶替之事
ps: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古人是韩愈哈,
第146章
随着严纶的话音落下,大殿上的文武百官全都望向了排在文官前面的三位亲王那里,然而因为惠王坐在轮椅上,也就前排一些官员能够看见惠王的侧脸或后脑,更后面的官员连轮椅都瞧不见。
真正感受到这些视线的,是站在轮椅两侧的康王与庆王。
庆王光震惊了,震惊狄献竟然是二哥举荐的人才,震惊修渠一事二哥也立了功劳!
康王也惊了一会儿,但作为一个才领了渠道验收之功的人,康王难免想了更多。
他能立下这份功劳,是因为狄献先修好了渠道,而狄献能崭露头角,居然是二弟之功?
那么,他与二弟谁的功劳更大?
根本不用多想,康王便得出了结论:他的验收只是末功,二弟的荐才才是头功。二弟是选出千里马的伯乐,他只是在千里马奔驰立功之后帮忙查漏补缺的那个,伯乐与千里马缺一不可,能干查漏补缺这事的人却并非只有他一个。
永昌帝高坐在龙椅之上,快速扫过老大、老三的神色,他的目光落在老二脸上,语气是初闻此事的惊讶:“惠王,严卿所说可是实情?”
皇上问话,答话的臣子无论官职大小都该站到大殿中央。
康王注意到了二弟要去推细木推轮的手,这个动作让他暂且按捺下心头的晦涩滋味,几乎是下意识地握住轮椅后面的扶手,将二弟推到了大殿中央。
当轮椅停稳,御台之上永昌帝的龙椅与御台之下惠王的金丝楠轮椅竟意外地停在一条线上,龙椅金光流彩尊贵且威严,堪比黄金的金丝楠轮椅亦有同样的光泽浮动。
文武百官虽然与受伤复出的惠王同议了一年的朝会,却还是第一次见到在朝会上如此醒目耀眼的惠王。
背负着群臣的目光,赵璲正面对上了父皇的俯视。
旁人不知内情,父皇应该早就知道了,今日这般挑明,绝不是只为了褒奖他的荐才之功。
储君未定,六月父皇当众痛斥庆王,相当于彻底将庆王踢出了储君之选。
四皇子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父皇也不会考虑,那就只剩下康王。
可狩猎场上,父皇又当着文武重臣与百来位年轻武官的面给了康王难堪,且赐婚康王的妻族给他的妻族……
如果说当时赵璲只有五分怀疑父皇可能要选他了,今日父皇与严纶的一唱一和,便让那五分变成了九分。
若非如此,父皇此举只会引来康王、庆王对他的芥蒂,而父皇不会做无用之功。
“是。”
事实如此,赵璲无需再否认,父皇真要选他,赵璲也敢接下这重任。
永昌帝让严纶先起来,再问旁边的狄献:“既是惠王举荐的你,你与惠王可曾见过?”
狄献不明白皇上的深意,但他知道不能欺君:“回皇上,殿试发榜当日黄昏,惠王曾召微臣到王府问话。”
永昌帝:“他都问了你什么?”
狄献回忆片刻,一一道来,就算不是原句,也转述了大概意思。
永昌帝问惠王:“你是何时注意到狄献的?”
赵璲也只能如实作答,先是他在王妃抄来的会试发榜上看到了狄献的名字,由此记起多年前狄雍的修渠提案,再是他去工部查狄雍的旧卷宗,打听之后发现狄雍、狄献都是蓟州饶安县人,推断两人应该有亲缘关系。
此言一出,文武大臣们纷纷称赞起惠王爷的好记性。
永昌帝看向两位丞相以及吏部尚书沈世彦:“当年调狄雍任青峡知县,调任折子你们三人都有经手,后来狄雍递折子提议修渠,你们三人也都参与了此事的朝议,包括今年会试殿试两次发榜,狄献的名字都在你们面前过了一遍,朕日理万机难免有所疏漏,为何你们三位辅佐朕的重臣都没能由狄献想到狄雍的修渠良策?”
左相、右相、沈世彦连忙站到惠王爷身后,纷纷自惭记性不如惠王,忧民之心也不如惠王。
永昌帝也不是真的要为这事斥责他们,摆摆手示意他们退回原位,对文武百官道:“朕很欣慰朕还有惠王这样博闻强识能辨认贤才也心系百姓敢为朝廷举荐贤才的儿与臣,没有惠王,狄献不知何时才有机会到青峡赴任重新奏请修渠,没有惠王,丰延古渠也不知何时才能重新引水造福当地百姓,故丰延渠成,惠王与狄献同居首功,赏银千两。”
对惠王而言,赏银千两不算什么,但坐在大殿一侧的起居郎可是将此事记了下来,那么惠王举荐狄献的头功便将如六月里庆王损兵一千触怒帝王之罪同样载入史册,流传千古,而后人无论何时提起丰延渠,都会提到狄献父子以及永昌帝、惠王父子。
今日朝会至此结束。
康王推着二弟往外走,所过之处,文武大臣都赞叹地看着轮椅上的惠王。
惠王神色如常,康王努力维持为二弟高兴的神色。
出了大殿,庆王正要虚伪几句,康王正要推二弟下坡,永昌帝派了一位公公来,请惠王去御书房。
青霭便及时接管轮椅,朝二王躬躬身,推着自家王爷走了。
身边都是臣子,庆王先随康王走下汉白玉长阶,等跟后面的臣子拉开距离了,庆王才对着康王那张方长脸幸灾乐祸道:“谁能想到啊,大哥辛辛苦苦在外面奔波两个月,好不容易办好差事回来,竟然被二哥抢了风头。”
两个兄长都有功劳,他是最尴尬的那个,可仔细想来,明明做了很多事却不如二哥功高的大哥好像更尴尬?
只要自己不是垫底的,庆王心里便舒服了很多。
康王实在心情不好,装都装不下去了,冷冷瞪庆王一眼,大步走向他所在的户部。
御书房,将惠王爷推到永昌帝面前,青霭跟着汪公公一起退下了。
永昌帝坐在龙椅上,并不着急开口,只默默地打量对面的儿子。
赵璲忽然想到了家里的王妃,有时候王妃想看他的窘迫,便会故意这么一直盯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姚黄赵璲》 140-150(第9/15页)
他。
沉默片刻,赵璲看眼父皇,道:“修渠一事,儿臣确实有些功劳,但如王妃所说,渠成首功当给父皇。”
永昌帝意外道:“给朕?”
赵璲便把王妃的论功之词复述了一遍,包括王妃分给修渠劳役们的功劳。
永昌帝意味不明地点点头:“你倒是什么事都跟她说。”
赵璲:“……王妃好问,那日儿臣只是多看了几眼狄献的名字,她便问儿臣可是想到了什么。”
永昌帝:“朕也好问,朕现在就问问你,朕在大殿上夸你的时候,你都想到了什么?”
赵璲看着自己的腿,道:“儿臣想,王妃是父皇送到儿臣面前的,工部的差事也是父皇愿意破例给儿臣的,儿臣能给狄献当伯乐,一靠王妃治好了儿臣的心疾,一靠父皇还愿意用儿臣这半废之身,那么父皇用儿臣一日,儿臣便会尽心一日,不敢松懈。”
永昌帝就知道,老二明白了他的意思。
至于老二的自惭之言,永昌帝道:“居高位者,靠的是脑子,只要有脑子,底下有的是能为他跑腿办事之人,没有脑子光有腿,要么被旁人驱使,要么自己跑去惹祸上身。”
赵璲只能沉默。
永昌帝:“你媳妇身子如何了?”
赵璲:“有金嬷嬷在旁照料,王妃一切安好。”
永昌帝点点头:“开始显怀了吧?天寒地冻的,外面容易打滑,让她少去外面走动。”
赵璲:“父皇放心,入冬后她就不爱出门了,最多请岳母等人进府陪她说话解闷。”
冬日的酉时夜幕初降,赵璲身披大氅,坐在皮面轮椅上由青霭推着出了工部。
在通往外面的宫道上遇见了并肩等他的康王、庆王。
一天过去了,康王已经冷静了下来,二弟确实有大功,父皇夸他也是应该的,他做大哥的不能对坐在轮椅上的二弟这么小气。所以庆王起哄要他跟二弟请客喝酒,康王一口应下了,才不给三弟看两个哥哥笑话的机会。
赵璲得知两人的意思,道:“去大哥府上?”
去酒楼,他只能在一楼大堂,王妃喜欢在大堂装平民吃个热闹,康王、庆王大概不愿意。
庆王啧啧道:“二哥拿的赏银可比大哥多,怎么都该去你府上吧?”
赵璲:“王妃有孕,我不想惊动她出来见礼。”
康王瞪眼庆王,做主道:“就去我府上。”
赵璲派人去知会王妃,免得王妃等他用饭。
到了康王府,陈萤带着孩子们过来给两位王叔见礼,打过招呼就回了后院。
厅里只有三兄弟,庆王心里酸,说话多是不中听的,赵璲既不喝他递来的酒,也不接那些无意义的话,主动询问康王在凉州的见闻。
康王也爱跟他说这些正事,两位兄长渐渐就把庆王晾在了一旁。
庆王怪没意思的,填饱肚子就要告辞。
康王想多留二弟待一会儿,毕竟他跟二弟好不容易才一口气聊了这么久。
赵璲:“不早了,我回去再陪陪王妃。”
康王:“……”
等惠王爷终于收拾干净来到他的王妃身边,姚黄都有些困了。
“好好的,大殿下为何要请你们喝酒?”
她凑到惠王爷身上,吸吸鼻子,竟没闻到一丝酒气。
赵璲解释道:“大哥验渠有功,三弟让他请客,席上只有自家兄弟,我说不喝他们便没灌我。”
小孩子不宜饮酒,尚未出生的孩子应该更沾不得酒气。
姚黄哼了哼,嘟哝道:“明明王爷也有功。”
赵璲握住王妃柔软的手:“已经在你这里得了一份头功,外面的不重要。”
姚黄知道惠王爷不贪名利,笑道:“那我再奖励王爷点实在的。”
说着,她勾着惠王爷的肩膀让他往下躺躺,距离一够,便慢慢地亲了上去。
作者有话说:
王妃黑账:今日惠王爷私吞了一千两银子没给我
第147章
庆王带着一身的酒气回了自己的王府。
郑元贞也是越来越显怀的时候,早在两位侧妃进府前庆王便不在郑元贞房里过夜了,倒不是他不想,而是郑元贞主动劝他别去的,免得影响了他休息。
表妹如此贤惠,庆王乐得去侧妃或韦氏那里过夜。
想到已经被处置的韦氏,那个身段妖娆最会伺候他的韦氏,走在寒风里的庆王突然生出了几分悔意。
可惜人都没了,后悔也无用。
一个人在前院坐了会儿,庆王去了笑起来很温柔的宋侧妃那,只管睡觉,其他的一句不提。
翌日早上,庆王来陪郑元贞用早饭。
有的事慦在心里就忍不住想找人聊聊,庆王还能忍,郑元贞察觉了他的欲言又止,问:“出了什么事吗?”
庆王不敢说,也不想说。
他这个表妹,比他更容易受外面影响,父皇骂他,表妹比他更食难下咽,他在阅武场上挨打丢人,表妹差点瘦成人干,好不容易养稳了胎人也丰盈起来了,突然听说二哥被父皇一顿夸赞,表妹又吃不下饭怎么办?
“没事,就是昨日父皇在朝会上夸大哥差事办得好,我心里不大是滋味。”最终,庆王这么敷衍道。
二哥腿都废了还能压过他,庆王自然不想让表妹知道。
郑元贞胸口微堵,但验收渠道再简单不过,康王办成乃是意料之中,她便没有太在意,反正母亲那里早就有了打压康王的良策。
她安慰庆王:“小功而已,三哥不必多虑,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庆王笑笑,吃完就去当差了。
天冷,庆王也放弃骑马改坐马车了,到了宫外,庆王跳下马车,一眼瞧见前方康王与户部左侍郎顾大人的背影,而这位顾大人也算康王半个岳父了。
顾大人刚四十五六,等上面的户部尚书退下,如无意外,顾大人便会顶上去。
庆王又酸了,他们三兄弟,论正妃侧妃的出身,大哥这边样样都是拔尖的,父皇赐婚大哥的时候二哥还没在南疆战场立功,可见那时候父皇大概就属意大哥了,兜兜转转二哥废了腿,父皇又开始偏心大哥……
等等,不对啊,父皇真偏心大哥,昨日为何当众猛夸二哥让大哥难堪?
庆王愣在了原地。
康王没瞧见他,顾大人也没往后看,双手插在袖子里,被寒风吹得微微眯起眼睛,缩着脖子抿着嘴,也没有主动要跟康王多寒暄的意思。
康王也没什么要跟顾大人闲聊的,昨日的事已经随着三兄弟的晚宴过去了,他在盘算今天要算的一笔账。
次日休沐,庆王不顾上次外祖父的嘱咐又来了沈府。
一到书房,庆王心神不安地讲了他的猜测。
沈世彦捧着一个小手炉,神色如常地听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