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35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340-350(第1/19页)
第341章
“没见过你这样坑孩子的阿玛?”
直郡王抓到了把柄。
“皇额娘, 你都说坑了,这次的差事是不是有问题?”
宝音没好气道,“我这不是顺着你的话说?”
就是会抠字眼。
老大真是从年少时就不靠谱, 都三四十岁的人了,越来越不着调,还说她偏心, 她偏什么心?
直郡王哼哼唧唧,“反正您给弟弟的那些差事得分儿子府里,儿子是不能去, 您那些孙子可还等着呢, 一个个都摩拳擦掌等着立功呢!”
呸,她才四十出头, 放在后世那都是养小鲜肉小狼狗的年纪。
别提什么孙子, 那是惠妃的孙子, 跟她可没关系!
眼见老大磨磨蹭蹭不肯走, 宝音斜眼看他, “行了,既然你要差事, 你那府里出个人, 回头跟着叔叔们一起出发, 别说有好事忘了你。”
直郡王眉开眼笑地离开, 主打一个别人有的他也得有。
四贝勒没隔几天就知道了这差事不是他一个人, 最关键的一点不只是大阿哥府邸,连太子府都出了一个皇孙。
没两天三皇子找了修书的借口辞了差事让给了儿子,四贝勒生出了一种无助情绪。
所以这差事变成了他跟几个侄子争抢?
什么时候他沦落到了跟侄子共事了?
四贝勒看了一眼膝下子嗣,大阿哥总角之年,几个小儿子牙牙学语, 他想派儿子出马,也没法派呀!
只能怪他生儿子太晚,哥哥家的儿子都长大了,能派上用场了。
皇帝对于这些精明过头的儿子摇摇头,还特意跑去宝音那边坐了坐。
宝音正使唤人将墙壁上的地图换了。
这种地图南洋分布图,最北方是两广台/湾一带。
皇帝看着出神,如今电话沟通方便,还有电报辅助,早知道南洋的一举一动,说实话有生之年大清变成这样说明他的选择没有错。
宝音拿了磁石,转头询问,“马来岛这边安排谁去?”
“这边是宗教是□□教,一百多年前分裂多个小国家,这里盛产锡矿、黄金、胡椒,之前一部分港口被荷兰人占据,如今大部分港口出让给英国,我的人渗入不多,跟洋人打了个你来我往不分胜负,也曾蛊惑当地人组织武装叛乱,现在是需要让这些小国继续分裂下去,不成为英国殖民地,同时又能让我的商行暗中截取利益。”
皇帝听明白了。
分裂对大清是有好处,分裂久了,小国不可能组建起强大政权反噬,组织武装叛乱是给洋人找麻烦。
“你是想要一个善于打仗的人?”
宝音赞赏看了他一眼,“没错,最好消磨土著和洋人双方力量,谁弱扶持谁,我需要的是资源,土地不重要。”
不接壤的土地,注定留不住,除非把上面的人杀光了,可也治标不治本,远离中土迟早会分裂出去。
皇帝沉吟一声,“十四倒是合适。”
宝音想起了多次自荐要做大将军的十四阿哥,无语道:“你这是慈父目光,我要的是能够搞破坏,善用计谋的武士,不是要开疆辟土的将军!”
十四就算了,根本不是那种暗戳戳搞事的人,这一点四阿哥才是好手,硬是不吭声最后才冒头。
“既然选了老四,又何必让我举荐?”
呦,还生气了,这老头……
“其实十二也合适,十二有点狡诈劲儿在里面。”
这位可是忍到乾隆朝,成了乾隆眼里的好叔叔。
当然活得也久,送走了所有兄弟。
“那就选十二。”
皇帝无所谓道。
这个儿子在他眼里算是小透明,跟七阿哥一样。
宝音又指着了好几个岛国,相继安排了人,也透了音。
“这些只是置办了香料园、橡胶园,阿哥们过去可能是不能泄露身份。”
她说往下指,是后世的澳大利亚。
“这块地方几乎是我们和洋人同时占领。”
她划了一道线。
“阿哥们的任务是几年内断掉洋人补给,退出这块土地,谁胜了,这块土地就送给谁。”
“新大陆贴近白令海峡那一块也归我们,两块土地加起来可比大清大,回头就分封给孩子们。”她大方道。
皇帝听完,笑着询问,“你这是拿别人的地来画饼充饥。”
到头来还是自己出力赶走洋人,新大陆怕也是,那块地是无主之地,说什么做封地,其实不还是往那边迁人?
没有人口的地算什么地?
只是账面上好看罢了。
他就说有问题,现在一看问题还挺多。
宝音白了他一眼。
“什么画饼充饥?”
“这些前期投入不算吗?我置办了那么多园子,还有安插的人手,二十年来的经营,全部交给阿哥们手里,这些都被你忽略了吗?”
“我倒是可以让手下去做,顶多花费的时间长了点,花个几十年也不是不能办成,只是你乐意?你乐意南洋不归朝廷管?”
“别回头派水军去剿匪!”
“南洋那边国小事多,正好让阿哥们练手,回头都成才了好不好?”
“做个摄政王不快活吗?非得回来在你面前装个孙子你才满意?”
皇帝叫停,“得得得,我才说几句,你就训个不停,又没说不同意。”
当然宝音在皇帝面前是一套说辞,在皇子皇孙们那又是一套说辞。
“我那些园子每年运过来有上千万白银的收益,只是被当地和洋人合伙抢走了不少,这些我不管,你们过去后这些置办的产业收益暂时归你们,只能解决问题也要靠你们自己。”
“定个三年期限,三年后谁拿到的园子数量越多,我这边就奖赏一座金矿。”
皇子皇孙们差点以为耳朵出了问题,奖赏什么?
还是第一次听说奖赏金矿的。
不用说了肯定是海外金矿,放在大清,那开采金矿可是死罪。
“没有听错,是一座金矿,且离广东不是很远。”
年轻一点的皇孙们脸上明显多了兴趣,反倒是皇子们很平静,一副兴致索然的表情。
宝音见状也没说什么,就让他们回去。
***
直郡王逗着粉面的鹦鹉唱小曲儿,就听见自己大儿子说起了进宫发生的事。
听他儿子兴奋地说到金矿,直郡王抠了抠耳朵。
“什么?金矿?”
大阿哥眼睛放光,“是金矿,皇祖母亲口所言,做不得假,就在广东附近!”
直郡王拿起扇子敲了儿子一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340-350(第2/19页)
“你个傻瓜,要金子有何用?”
大阿哥傻眼了,“阿玛,那是金子,黄金!真金!您怎么一点都不心动?”
直郡王摸着肚子,“放屁,本王当然心动。”
“只是……”
他告诉了长子一个不幸消息。
“康熙三十四年,因海外涌入大量黄金白银,导致国内白银黄金叠加,朝廷下了旨意,民间不得以黄金白银交易,国家指定的交易货币只能是纸钞,且为了稳定国内货币价值,海外金银统统得换成同等值纸钞……”
“阿玛,您的意思是这金矿到咱们手里,开采的黄金也到不了手里?”
直郡王晃动了一下扇子,“这倒也不是,只是在海关过一道手,换了纸钞再购国内黄金,只是这样一来倒手的黄金势必少了,且换了多少,有心之人也知晓。”
“您觉得儿子该不该去?”
直郡王晃晃脑袋,“你别去,让老二去。”
“让二弟?”
大阿哥委屈了,“怎么便宜事让老二了?”
直郡王再次给儿子脑袋一下,“南洋那地方那么乱,回头水土不服就搁那了,你一个早产儿去凑什么热闹?嫌命大是不是?”
“让老二去,这爵位还想不想要了?”
大阿哥顿时泪眼汪汪,“阿玛,儿子就知道您最疼爱儿子,额娘在天上一直看着您呢!”
这话把直郡王都说瘆了,他并不想被福晋一直盯着。
***
四贝勒回到府里时情绪并不好。
他一个年近三十的皇子,如今竟然要跟一群十五六岁的皇孙们办同一个差事。
府里的人发现他心情不好,都不敢来惊扰他。
到了晚间,府外来了人才让四贝勒心情好一些。
“园子不重要,关键是将操控南洋列国,将西洋人赶出那地界?”
“是呢,皇后娘娘说这数来数去就四贝勒您合适,那些皇孙们就是您的助力,您到时看着差遣。”
四贝勒心情一下子敞亮了,好奇地询问,“今日爷那些弟弟可是一起都去?”
“有几位阿哥推了,不过七贝勒、九贝子还有十二、十三两位阿哥一同前往。”
六弟不去四贝勒心里有数,早年生过一场大病,人差点没了,额娘也不可能让六弟去。
“十四不去吗?”
没听见十四阿哥,四贝勒有些奇怪,十四不是早吵着要办差吗?
“皇上那边问过十四阿哥,十四阿哥说不小心崴脚,这次就不去了。”
四阿哥嗅到了不对。
老八不去也就算了,有老九去就行了。
老九赚到钱没少往老八府里送,怎么十四也不去?
十四不是一直盯着手机差事吗?这次怎么就没有动静了?
过了没几天,四贝勒总算是知道十四为何没有动静了。
元宵节后,皇上宣布二月南巡,这次不坐火车,改乘坐马车前往江南。
确实,跟远离中土办差立功比,确实没有陪在已经步入晚年的阿玛身边重要。
第342章
跟这次陪驾的皇子比, 几位确定二月出发往南洋的皇子看起来跟发配边疆一样。
四贝勒心沉了下去,没两日十一阿哥染上了风寒,也退出了前往南洋的行程。
至于几个皇孙都没有退出的意思, 反正皇位轮不上他们,得靠着他们父辈努力。
就这样二月里元宵节一过,两支队伍就相继出发了。
先走的自然是圣驾。
之所以不坐火车, 是想去别的地方看看,火车所经过站点,最受人瞩目, 不容易瞒骗, 反倒是灵山附近都是吃人的妖怪。
这会儿其实有汽车出现了,只是到底不如马车安全。
圣驾出行, 京城交给了皇后, 四贝勒等人再次进宫告别皇后就乘坐火车出发了。
火车开了十天左右才到达广州, 北方还穿着袄子, 南方已经变得炎热, 出了江南每日都得脱掉衣服,到了广州, 他们已经换上了单薄的衣衫。
“南方竟然这么热, 这才二月竟然就穿夏衣了。”
队伍里不断有人惊叹, 课本里学到的东西哪有亲身体验来得感受深。
广州看起来很富裕, 下了车站, 入目的都是类似西洋的建筑,这跟京城又是不同,京城那边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居多,因为得考虑长达近半年的冬日。
广州的建筑不是连成一片,而是一个个独立起来, 相互依靠的小高楼。
皇子皇孙的到来,对于两广总督来说是大事。
总督清空了车站,来迎接,然后请到了山上的总督府。
总督府原本不在广州,还是十年前大皇子在这边停留,将总督府从肇庆迁到广州,还选择了一个风水宝地。
至于原来的衙门按照规矩被改造成了中学。
四贝勒等人进入了总督府,只歇息了一日,总督和其他官员便上门来汇报本地的情报。
皇孙们有感兴趣的留下来听了,也有派人去打听南洋消息的人。
在广州停留了将近八天,四贝勒等人才出行,从广州坐船出发新加坡,再从新加坡前往各个南洋国家。
从踏上豪华的大游轮以四贝勒为首的皇子们神色就不对劲了,皇孙们还未反应过来,不住夸赞这船好。
邮轮确实好,大大的邮轮仿佛海上行宫一样,相比之下圣驾那浩浩荡荡的队伍在这个邮轮面前都显得小家子气。
两广总督为他们购买的都是最贵的票,每人分到一间大房间,连身边的侍从都是二等票,两人一间的那种。
可能是初来海上适应不了船上的起伏,一群人晕船难受,直接躺在房间里。
只偶尔透过小小的窗户看向外面的大海。
深夜时是把帘子拉上,幽深的海水深夜看起来像是能吞噬人灵魂的深渊。
在海上跟内陆坐船完全是两种体验,曾经感受到长江的湍急的四贝勒也没有想到自己在海上会晕船。
是的,没错,晕船最严重的就是他。
他也不敢吃所谓的晕车药,吃了就昏睡过去,对一切都失去了掌控。
就这样强忍着,终邮轮开进了新加坡的港口。
站在甲板上看着港口耸立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四贝勒紧掐住了自己掌心,他神色凝滞。
或者说不只是他,这次过来的龙子龙孙早没有了之前的放松,全都心里敲响了警钟。
这样的高楼,往来的人群和电车,还有港口那密密麻麻的船只。
若是四贝勒知道未来,此刻的感受或许就是大清末年皇族前往西方发达国家所看到的场景。
这恰恰就是宝音想要他们看到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340-350(第3/19页)
对于大清的改革,宝音是带着克制的,因为局限约束太多。
但是在新加坡不需要,这是一块任由她涂抹的画板,二十多年心血将这个地方改头换面,无限接近她心目中的那个未来。
此刻呈现在所有人面前的就是一座魔幻城市,也是被东西方公认为海上明月的城市。
这个城市先进文明,是西方所幻想的城市,这个城市富裕公正,是沿海百姓冒着海难风险也要偷渡过来的城市。
看着那熟悉的中文,听着那陌生的粤语闽语,四贝勒心中的警惕到达了顶峰。
没有人催促他们出发,所有人都不约而同选择在新加坡逗留。
乘坐电梯,站在高达二十多层高的高楼上,四贝勒冷静地看着这一切,似乎将一切都看在眼里,等到回京如实禀报。
同时他心里有个疑惑,这个港口离广州并不算远,两广官员不可能没有听说过,怎么就没有人上报过呢?
这样一个地方存在,肉眼可见对大清具有强大威胁,怎么就没有人提起过?
京城里总是讨论江南的富裕,可是江南跟这里比,又差了些什么。
四贝勒说不出来,其实是工业化带来的威慑,是降维打击。
虽然不明白,心中还是多了危机。
抵达新加坡的第十六日,因旅行证件到期的缘故,他们不得不出发,这次将分散前往不同国家。
或许是因为新加坡提高了他们对南洋国家的期待值,等船只靠岸,感受到咸湿的海风,再看破烂的港口,顿时生出失望情绪。
南洋跟大清的破烂渡口也没有区别,看来新加坡只是例外。
***
皇帝不在京,皇子们也跟着出去了,京城变得安静许多,确切地说是官员变得谨慎了,谁不知道当今皇后是个爱折腾的?
偏偏皇帝带走了太子,留下了皇后,要是将皇后带走,留下太子该多好?
宝音没空搭理下面人的小心思,先敲打敲打京城以及周边的治安问题。
接着开始琢磨起隔壁倭国。
按照历史记载,倭国今年年底富士山火山会喷发,那么派去那边的人得找个理由调回来。
这时间还不能早也不能晚。
早了,丢下的产业和地盘会被人惦记,这是肯定的,说不定再回去已经转几道手了。
要是晚了,为了那点资产将人命赔过去不合适。
看了一下岛国的地图,宝音放下心来,幸好那边开放的港口都处于南面,跟富士山有一段距离,其实富士山就算爆发,对南面影响也不大。
至于火山爆发期间,皇帝想要做什么,她可就不管了。
这样想还是不放心,宝音干脆让人在十月份退到琉球。
虽然在宫里,宝音还是时刻能接到圣驾到的消息。
报纸也会报道帝王行踪,当然是离开那个地方很久之后,窥视帝踪是大罪,离开之后报道帝王爱民如子行为,自然是另一回事。
有时候看着新闻,再看看手里拿到的密折叠,宝音都会陷入怀疑,这报纸上到底是谁觍着脸写出这样不要脸的文字。
看来官媒统一口径不是后世专属,报纸才出来二十多年,朝廷已经玩得炉火纯青。
四月份帝王相关的报道突然从报纸上消失,消失了近一个月时间。
五月份报纸再次登报,皇帝已经从山东跑到了宁波,还搞了阅军。
当然这个阅军阅的是水军,某些嗅觉灵敏的人自然是嗅到了异常。
实际上自收回台湾后,水军已经被搁置,属于不受重视的军属。
后来水军主要工作变成了剿走私船,再之后还接了南洋的私活来赚取军费养兵。
就是南洋海域发生冲突,海军收到商船的孝敬,雄赳赳气昂昂跑去给人找场子。
一来二去开辟了一条财路活得很是滋润。
上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面就领会了疯狂开展业务。
谁能想到搁置了二十来年,又阅起了军,这说明什么?
说明用兵的时机又到了。
皇帝这次阅军,脸色其实没看出什么,阅军之后,便将大皇子和十四皇子留下练兵,之后出现在了宁波的船舶学院。
这次是鱼龙白服走过来听了一场,又找来了不少船舶相关的书籍。
还上了宁波港口停靠点邮轮上逛了几回。
之后征调服役沿海船只,这船只还不是小帆船,而是大型船舰。
这东西只有少数势力有,一是江南的一些商行,二是漕运,三是福建船厂。
至于跑到南洋的朝廷是管不了。
除了这些船舰,皇帝还下命令建造大型钢铁舰船。
这等于给淮安船厂降下一颗大雷。
因为淮安船厂在之前是建木头船的,后来年轻人才被抢走,只剩下没有出路的人还守着老手艺老船厂,接一些木头船的活苟延残喘。
这上面突然下令让他们造钢铁船,这简直是要他们的命。
很简单,没有造船的工艺。
这个年代给皇家干活都要记名,船要是出事要查明原因,一旦确定工匠问题,那是跑都没办法跑掉。
淮安船厂造不造得出来,皇帝能不知道吗?
他又不看过程,他只要结果。
他只知道每年都有大笔修缮军船的银子流入船厂,也总有报修的船开往淮安船厂。
从前朝开始,这么多年加起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你现在说你只能造木头船?
看着刑具你再告诉我你办不到?
很显然,皇帝这次是抽出空来修理船厂和水军。
消息上报,宝音也知道了他的目的。
下一步该是练水师了,等了这么多年,他终于准备开启大航海时代了。
第343章
怎么说呢, 就有一种她都开启大航海许久,都全球转了几个来回了,他才不慌不忙出门。
没几日宝音收到了一封信, 用火车带回来的。
看到信后,宝音的神色黯沉下来。
这些年她在各省大批建设学校,每一个学校都预留了一定女孩名额比例。
或许是最近几年没把注意力放在上面, 有不少学校出现了管理上的问题。
比如刚入学是女孩,没两天变成男孩,最开始还装一下, 男孩穿着女孩的衣服, 后来干脆不装了,学校的老师院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还有的学校以收不到学生为由, 房屋空置, 没多久就被当地人霸占, 这事在当地也不是不存在。
甚至有将学校上学名额卖出去的, 学校教职工也是亲戚, 在学校作威作福的。
才十年时间,才十多年什么妖魔鬼怪都冒出来了。
宝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340-350(第4/19页)
音脸都要气红了, 又想起了另一件事, 这些学校可是有餐费补贴, 最开始就奔着学生可以在学校免费吃一餐来吸引生源, 这部分钱谁要是动了, 那就真罪该万死了!
学校那边出事归谁管?
这些资金是放到专门的账户,专款专用,教育部有监督权力。
这次事件遍及多个省,就没有人来给她一个说法吗?
养心殿大门处有一处偏房,今日门口站着不少人, 一直排队到偏房门口。
等人来得差不多了,宝音才出现。
脸上这会儿还带着冷色,看到旁边的人不由跟着发抖。
正常来说官员是不这么怕后妃,可面前这位是皇后,还是个十分有攻击性,对着朝政伸手一点都不带遮遮掩掩的皇后。
偏偏皇帝还惯着她,有时候不方便出面的就以休养借口让皇后出面。
每当皇后出面的时候,朝廷官员就被折磨得欲生欲死。
因为她总有异想天开的想法,还要求下面人给她办到。
早期还有人摩拳擦掌弹劾,皇上是表面虚心接受,没多久弹劾的人被扔到新疆、西藏等边疆去。
有那一两个倒霉例子,众人都明白过来了,说不定皇后所为都有皇上的引导。
要说朝中最同情的是谁,莫过于太子。
本来太子头上压着皇上一座大山就算了,没想还压着皇后,皇后还是继母,哪怕一国太子在继母手下讨生活也不是那么好受。
这回南巡,老主子和少主子都出门去了,只留下了主母,主母突然召见他们,还如此兴师动众,这些多少管点教育的官员整个脸上的表情都是垮下来的。
是的,就没一个开心。
皇后进门后,不一会儿就有太监走出来,假模假样笑道:“众位大人请进。”
官员们进去,倒是不需要行跪拜礼,微微躬身后就有人站出来。
“不知娘娘差遣臣等过来是为何事?”
宝音扫了一眼,看到几个面熟的,这次被喊过来的官员可不只是朝中说得上话的,还有不少来自周边的学台府台道台,就是小卡米拉,平时没机会面圣的。
不算小的屋内都快挤满了,宝音没有急着找茬,而是先询问了朝廷内关于教育的官职,职责划分,以及管辖范围内的权力。
等每个人说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后,宝音等旁边登记好,才接过了登记的表格。
“各省地方新式教育的蒙学和中学都归谁管?”
众人面面相觑,有人站出来,“回娘娘,若是县,蒙学无人管,中学归教谕。”
“那么衙门呢?归哪个衙门?”
这话说起来就有些尴尬了,大清的教育现状是有官无衙门。
县级的教谕看着牛逼哄哄跟县太爷平起平坐,实际上一点实权都没有,还是清贫得很。
宝音沉默听完,也明白了好好的学校为什么会成为妖魔鬼怪胡作非为之地,感情是没有人管制。
她记得当年是让教育部门监督,为何没有辖制住,现在情况也了然了。
名义上归教谕管,但也是名义上,有名无权,连打下手的人都没有,光靠着一张嘴两条腿这怎么管?
或许是宝音脸上的表情过于同情,又或是气氛正好,有人开始诉苦,这诉苦就跟有瘾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劲儿上来嘴巴跟没把门一样谁都拦不住。
宝音正对坐着,看到有人挤眉弄眼试图打断,她冷冷眼神扫过去,再带着鼓励眼神看着那将过去憋屈说出来的官员。
得到鼓励,那人说得更加眉飞色舞了。
房间内很安静,只剩下一个人激昂慷慨,或许是周围安静得有些过分,这人突然醒悟过来声音逐渐变小跟着消失。
宝音含笑看对方,“爱卿不愧是国之栋梁,此前竟无人发现此等疏漏之处,为国抡才是大事,岂能只顾头不顾尾?”
“眼下教育衙门形同虚设,未能像户部形成一套完整的办事规则,这样此事就交给爱卿,参考户部等衙门给出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从蒙学开始管起,相关私塾需要申报老师信息,同时上报学生档册,档册要记录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父母……”
“父母信息要跟户帖对得上,若是父母一方无户籍信息,需要地方查明,此档案由学生入学开始登记交由县级衙门管理,往后择官需要从地方调取这些档案,档案应该封印好,拆封即作废。”
“蒙学、中学、大学新生都得建档,科考报名无档者便无学籍,无档者禁止科考。”
“教育衙门往后重点是在县、乡开办蒙学,在十年内逐步取消私塾,教师归教育衙门管,相关薪酬划入地方财政支出。”
不少人兴奋起来,皇后透露的话音很明显,往后这个教育部门不再是空头衙门,而是实打实的掌权衙门,管理下面的教师,他们总算不是坐冷板凳的衙门了!
宝音提出要求后,让下面人去按照要求拟定了,上交打回去要求改,这样来来回回三个月总算是让宝音满意了,也正式昭告大清原本的八股文取士终结,往后国家抡才是从大学生中挑选。
京城的皇家大学也出现了分裂,这几年大学每年都有一定的留校名额,还不少,人多就有门派,文人别的不会,搞这种拉拢人孤立人的把戏非常顺手。
这几年争斗越来越频繁了,早前宝音是无视的每年还给出了上百个留校名额,这下子光是教职工就有两三千人,皇家学院已经变得极为臃肿。
这种情况下不免有落败的争斗者,一个学校资源就那点,好的职位那就那些,可以申请研究资金做实验,自然比代课拿到的那点代课费要多。
宝音是一直盯着,也觉得这个时候时机成熟,是时候放出去一批。
皇家学院就收到了上面一份通知,允许各省建设大学,相关条件待遇都写在了文案上。
才第一天就有不少人报名,当然守着皇家大学不肯走的肯定也有。
皇家大学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比现在去一个地方从头打拼起要强不知多少。
没有人阻拦,都是自愿。
走的人多,留下的人也多。
在皇帝回京的时候,宝音已经将下面贪污案件,各种冒名顶替事件全部处理了,新式的教育衙门教育局也出现了。
跟后世差不多,凡是跟学生、教师沾边的都归教育局管。
老师的工资、学生的书籍、餐补等等都归学校管。
新生的教育局拿到权力招兵买马加紧落实到位,等皇帝回到京城一切成了定局。
那些守旧派,反对终结科举的官员自然是冲皇帝面前哭诉皇后的罪状。
可是没用,该改的已经改了,光是朝中本来是清水衙门的翰林院就不会松开到手的权力。
翰林院这次算是大赢家,原本被看不起的外翰林也得了管理满蒙学校的权力,那些宗学也归他们管。
有人哭诉,得利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340-350(第5/19页)
的人立刻成为皇后的马前卒,率先将这些人给挡了回去。
皇帝只当这事没有发生,心里却爽得很。
当年不让他改制科举,现在好了,连科举都没了。
***
“各省建大学,由京城大学大头开枝散叶分出去……”
报纸上报道了大学分裂出去,连学校内那些分院去了哪个省都有报道。
各省总督也是积极邀请,毕竟往后官场都得经大学走一遭,自己省有大学这操作起来也方便。
自己省没有大学,到时候可就是别的省分配过来。
对于大学建设,哪怕支出归地方财政,各省也是积极响应。
要说第一个录取大学生的衙门那就是教育局,教育局招兵买马看准的就是京城几所大学的学生。
这些学生到位后,让干什么干什么,比官场上老油条好用多了,飞快地将各地衙门搭建起来,先是省再是各个府然后是下面的县。
除了本届学生,还有大批的往届学生,不分男女,只要考核过了就录用。
主打一个动作要快,将衙门落实下来,将权力先拿到手。
国内的动静并未传到海外,八月份训练了几个月的手军接到了调令前往琉球,在琉球待命。
琉球国很是不安,还传信给了在京的大使。
此举兵部都不知道皇帝的打算,更别说理藩院了。
不提琉球使者到处攀关系,打听情况。
宝音察觉到皇帝这次回来后态度有点不对,跟太子说话时似乎有点夹枪带棒。
这就显得很奇怪了,观察了一段时间,宝音确定了确实有问题。
而这个时候由南边四贝勒送来的南洋见闻的奏章也递到了皇帝的案头上。
“……上为儿臣于南洋见闻,南洋繁华远超儿臣所见……”
皇帝将奏章放到桌面上。
园子里正在吃水果的宝音擦拭手后接了过去,翻开后一页一页看,看完后放下。
“哦。”
皇帝挑眉,“你就这么回答我?”
她咬了一口哈密瓜,吞下后才道:“那还要怎么回答?”
“南洋。”
他坐下,“我倒是不知道南洋变成了这副模样。”
宝音更正,“不,不是南洋,只是一座港口,一座本被废弃的港口。”
她想了想道:“也不算繁华,收入都用来建设港口了,也就楼高了点,路宽了点,管理者是商会不是官员,没有官架子,算是一座安全商业化的港口城市。”
皇帝觉得好笑,“你认为我是在跟你讨论是港口还是南洋?”
[我知道你是来找我算账的。]
宝音瞅了他面色,这人岁数上来那股子气势越发威严了。
还多了喜欢算旧账的毛病。
“什么叫算旧账?”
“沿海那么多港口,那么多城市,是哪个不合你心意,非得跑去南洋建造?”
“不说近的,就说沿海,台/湾不行吗?也是孤悬海外,那南海上的岛屿,为何就那新加坡不可?”
宝音给了他一个理由。
“那边是马六甲海峡的重要关口,东西必经之地,当然重要。”
她眼神严肃,“若是一个破旧港口,大清说丢就丢,若是一座建设繁华的港口,一座日进斗金的港口,后世子孙会丢弃吗?”
她塞了他一口瓜,又道:“好啦,我知道你的意思,只是国内限制重重,我在京城修个会馆就有一群人叽叽歪歪,总是关注限高规制问题,哪里有一个新的地方,无人的地方建起来方便。”
“而且也算是给国内打了个样式,回头国内不知道路该怎么走,就派人去新加坡走一趟,学习一下那边的经验……”
皇帝抓住了重点,“这个港口往后归大清?”
宝音笑,“等我死了再说,下一任皇帝要是能拿到就归大清,拿不到我也管不着。”
那就是默认会移交大清管理,皇帝将这件事轻飘飘放下了。
“琉球那边派人说一声,别拖后腿。”
水师真要打倭国,别把琉球给吓到了,周围难得有听话不搞事的小弟。
至于小弟偷偷祭拜前朝也不算多大的事,皇帝自己不也祭拜吗?
皇帝压根没关注琉球使臣的事,听她这样一说还召人去打听了一下,才吩咐人告知琉球使臣一声。
两人坐了一会儿聊起了改革遇见的难题,这事还真得有宝音不可,她见多识广总是能给出一些合适的处理办法。
聊了一会儿,宝音想起了太子,偷偷问他,“这次南巡可是太子有什么不妥当之处?”
皇帝面色不好起来。
“淮安船厂这些年捞了不少银子,上上下下都填饱了,造船工业却没有改进,依然是木船,每年能得到漕运不少订单,现任两江总督是索额图的门人……”
这……
宝音就很难评。
不论银子落没落入太子手里,这事太子都有责任。
太子拿银子了,那就是整条线上的保护伞,若是没拿,太子也得脱一层皮,很明显索额图是打着他的名头干的。
他没拿,索额图肯定是拿了。
皇帝皱眉,“索额图已经拿下关进了宗人府,太子还为他求情,简直是不分青红皂白。”
太子的优点很多,早年简直就是完美太子,要说缺点那就是偏向索额图,偏到皇帝这个老父亲都不爽的程度。
显然多次放任索额图,这次皇帝已经不打算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