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7章 朝贡之路,镜泊湖,军爷饶命!(1 / 2)
第1677章 朝贡之路,镜泊湖,军爷饶命!
「哗!~哗!~」
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吹过15世纪末的苍茫大地。整个东北亚的粮食产量年复一年的减少,农耕线逐渐南移。自然极寒的磅礴伟力,如同无形的大手,把数不清的野人部落从无尽的林海中驱赶南下。整条数千里的黑龙大江,从西方的蒙古高原到东方的入海口,都陷入了野人南迁丶各部厮杀求活的纷乱狂潮。
而从黑龙江再往南,中游汇入的松花江沿岸,则是另一条残酷厮杀的分界线。这一线的部族纷争,大致分为蒙古与大明两个阵营,厮杀的规模更加庞大丶时间更为持久丶涉及的势力也更多。蒙古万户部落丶蒙古化女真部盟丶汉化女真部盟丶大明援军丶南下野人部落.尽数在这片松阿里乌拉间流血不息!其中,各方部族所争夺的焦点,毫无疑问是水草丰茂的松嫩平原,是以哈尔滨为中心,宜牧宜耕丶宜渔宜猎的八百里沃土!
「松阿里江畔黑土深三尺!喂肥了穗子和马群,喂饱了野猪与海东青。
牛喘白气,鹿影入林。河像一条银腰带,天像一面大鼓。
敲一声,路就亮,真是天神的好地方!」
此时,在蒙古诸部东迁与野人南迁的共同压力下,原本居于此间的海西女真诸部,正被迫不断南迁,被迫互相团结。在眼下的时代,他们远比建州女真要强盛,所面临的外界压力,尤其是蒙古方面的压力也更大。而这种外部的军事压力与文化入侵,也让海西诸部在迁徙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强大的部盟,正是半个世纪后海西四部的雏形。
「草尖上见蒙古的马鬃翻浪。部族们贴河成线,贴风成墙。
白桦为杆,黑水为镜。天神的大鼓在镜子上响,血水就染红了江!
敲一声,路就亮,马踏血水往南绕!」
南迁中的塔山卫,进一步与乌拉河诸部结合,形成了最先强盛的乌拉部。南迁中的塔山左卫,则会多次向南,紧随其后成为后世的哈达部。忽儿海卫南迁后,与灰扒河的吉河卫诸部结合,最后成为与建州藕断丝连的辉发部。至于辽东都司庇护下的塔鲁木卫,则会迁徙到叶赫河,成为名声更盛的叶赫部。而这海西四部的前身,四卫中的武力担当,自然是位于前线,与蒙古厮杀最多的塔山卫与塔山左卫。两卫与随后形成的乌拉与哈达部,都凭藉部族武力先后称霸女真诸部。与他们相比,紧邻边关的塔鲁木卫,以及后面形成的叶赫部,则更多依靠外交博弈与政治联姻崛起,把权谋而非勇武,刻入了叶赫那拉氏的血脉。
「塔山两旗挂在两卫上。大弓响如响雷,箭矛飞如飞霜。
号角一合,勇士不乱。酋长敲起了战鼓,巴图鲁亮出了铁刀!
敲一声,路就亮,蒙古马队也得奔逃!」
「塔鲁木卫靠在大明关旁。铜钱叮当的响,陶器堆满了帐。
帐多富庶,厮杀却少。他们的萨满敲着西边的鼓,他们的酋长戴着蒙人的帽。
敲一声,路就亮,皇帝的赏赐就来到!」
朝贡马队在忽儿海卫停留了三日,用盐铁换了「兄弟」部族的许多食物,也听完了所有的部族歌谣。比起用文字记载,这些女真部族,哪怕是汉化的熟女真部族,也更多遵循着部族的口述传统,用口耳相传的歌谣记录过去与现在。在辽阔的白山黑水与混乱的世纪迁徙中,南迁各部努力维持着部族的记忆传承,寻找着时间和空间的偏向平衡。但最终,这些迁徙之前的部族记忆,都湮灭无痕,被一个世纪后人为创造出的地域共同体丶人为赋予的地域意识所取代。
「额尔克,我的好兄弟!你是个出色的捕鱼手,是个划船的好手,也是个不错的骑手!走吧,带上你的人马,带上给大皇帝的贡品,随我一起南下朝贡吧!」
「好兄弟,不要像麻雀一样犹豫,要像海东青扑食一样果决!南下朝贡会有皇帝的赏赐,我们的马队可以保护你们的平安,还不拿你们一分一毫。辽东的大人物,也与我们的阿力酋长相熟,会有更多的好处.」
「额尔克兄弟!你知道的,我们马队要继续南下建州,必须得有指路的向导,还有联系沿途各部的人物!我是相信你,才想把马队的前途交到你的手中!若是没有靠谱的人,那我们朝贡马队,就得在忽儿海卫多留上些日子,再呆个十天半个月。到时候,这两百多马队的人吃马嚼,可还是得靠你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