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第 244 章(2 / 2)
六月初八,徐文昭被捕。抄家当日,百姓围聚街口,目睹一箱箱黄金、玉器、地契被抬出府门。更有惊世之举??在其祖祠地下,挖出一座密室,内藏数百份官员把柄文书,包括受贿记录、私通外敌证据、乃至皇室秘闻。
“这才是真正的‘影子内阁’。”沈清站在废墟前,语气森然,“他不掌兵,不执政,却用十年时间织就一张网,几乎将整个朝廷拖入深渊。”
莉亚静静望着那座塌陷的地穴,良久道:“有时候,最危险的敌人,不是挥刀者,而是执笔写你罪状的人。”
徐文昭最终被判凌迟,抄斩九族。因其年逾七十,改赐自尽。临死前,他在狱中写下遗书:
> “吾一生清廉自守,唯求稳字当头。尔等年轻人不懂,乱世需铁腕,治世靠平衡。莉亚毁的是平衡,建的是风暴。她赢了,但我问心无愧。”
莉亚读罢,只淡淡一句:“问心无愧的人,不会在暗处藏三百张勒索名单。”
风波暂息,然莉亚并未松懈。她深知,只要制度未成,便会有下一个徐文昭悄然生长。
七月十五,中元节。她在兵部衙门设坛祭奠十年来因改革殉职的将士与官员,亲自焚香读祭文。沈清站在身后,听见她念到最后几句:
> “你们的名字不会刻在碑上,也不会载入史书。但我知道,每一寸清明的天空,都是你们用血换来的光。我不敢忘,也不能忘。”
当晚,她收到一封匿名信,无署名,仅附一页纸:
> “你还记得许元彪的妹妹吗?她现在就在城南慈幼坊,每日黄昏对着一块破兵符烧纸钱。她说,哥哥死前托梦,要她等一个人回来还债。”
莉亚猛地站起,披衣出门。
慈幼坊位于京城南隅,原是废弃尼庵改建的孤寡收容所。暮色四合,细雨如丝。她穿过长廊,看见一间陋室门前,一位女子正跪在地上焚烧黄纸,口中喃喃:
> “哥,今日我又领了米粮,够吃三天……那人还没来,你说她会不会忘了你?你说她会不会……也死了?”
莉亚脚步顿住,喉头哽咽。
女子抬起头,脸上皱纹纵横,双目浑浊,却依稀可见少女时的秀美轮廓。她看着莉亚,忽然怔住:“你……你是……十年前那个女官?”
“是我。”莉亚跪下,双手奉上一枚新铸的兵部令符,“许姑娘,我来晚了。”
许婉儿颤抖着接过,泪如泉涌:“我以为……这辈子都等不到这一天。”
“你哥哥的清白早已昭雪,追封忠勇将军,年年享庙祀。”莉亚声音沙哑,“我答应过他,要照顾你一生。这些年,是我疏忽了。对不起。”
许婉儿摇头:“不怪你。我知道你在做大事,不能总顾着一人。我只是……只是想让他知道,还有人记得他。”
那一夜,莉亚留宿慈幼坊,听许婉儿讲述兄长往事。原来许元彪临死前,曾托付同袍带回一只木雕小马,说是给妹妹的生辰礼。可惜途中遗失,成了她心中永远的遗憾。
次日清晨,莉亚命人重刻一匹木马,亲手涂漆上色,赠予许婉儿。并下令将慈幼坊升格为“忠烈遗孤院”,由兵部直接拨款供养,凡阵亡将士亲属皆可入住,子女免费入学。
八月初一,武举改革正式推行。新增战术策论科,考题为《若敌十万压境,粮道被断,当如何应对》;后勤调度科则要求考生现场绘制补给路线图,并估算民夫、车辆、耗粮数量。寒门子弟踊跃报名,其中一名来自陇西的农家少年,答卷精准缜密,竟提出“以盐换粮、借商运兵”的奇策,令考官惊叹。
莉亚亲自接见,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少年拱手:“回大人,小人名叫林昭,父亲是靖北营炊事卒,战死黑水坡。”
莉亚瞳孔微缩。靖北营……黑水坡……
她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份阵亡名录上,除了许元彪,还有数十个默默无闻的名字,像尘埃般被历史抹去。
“林昭。”她轻声念道,“你愿意加入军政督察院吗?从最基层做起,查账、巡边、验粮,十年未必能升一级。但只要你坚持,终有一天,你能决定一支军队的命运。”
少年坚定叩首:“愿效犬马之劳!”
送走林昭后,沈清走进书房,见莉亚正凝视墙上一幅地图??那是她亲手绘制的大晟疆域图,红线标注着所有边防要塞、漕运节点、驿站分布。
“你在想什么?”他问。
“我在想,十年后,这片江山会是什么模样。”她指尖划过雁门关,“或许不再需要‘镇国夫人’这样的传奇人物。也许那时,一个普通女子考中武举,执掌千军,人们只会说:‘哦,很正常啊。’”
沈清笑了:“那一天,才算真正太平。”
她回头看他,眼中星光闪烁:“所以我还得继续走下去。哪怕风雨如晦,哪怕孤身一人。”
窗外,秋风起,吹动檐下旌旗猎猎作响。案上《兵政十策》依旧摊开,最新一页写着她亲笔补充的条款:
> **第七策?人事**:凡军中将领擢升,须经三考??战功核实、账目清查、民意评议。不得凭私荐、姻亲、贿赂上位。违者,同罪论处。
墨迹未干,仿佛仍在呼吸。
夜深,万籁俱寂。莉亚独坐灯下,取出一只檀木匣,打开,里面是一块斑驳的旧兵符,边缘缺口如齿痕。她轻轻抚摸,低声呢喃:
“许元彪,你看到了吗?我说过,我会让这个世界不一样。”
风穿窗而入,烛火摇曳,恍惚间似有一声铠甲轻响,仿佛有人在远处抱拳行礼,随即消散于无形。
她合上匣子,吹熄烛火。
黑暗中,她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我不是神,也不是魔。我只是个不想再跪着的表小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