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美食网红打卡APP > 150-160

150-16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权杖玫瑰[无限] 林想起陆琮 当哥儿身份被揭穿后 哥儿身份暴露后,他被迫成亲了 [红楼]首辅之妻 [综穿]从成为红楼薛宝钗开始 [综武侠]守刀待兔 [崩铁]在我的bgm里,我无敌 吃瓜心声泄露后成了瓜田之主 我不可能和反派HE

例如再花10W影响力将任务内容升等,就能将所有报销金额翻倍,并将高铁二等座车票,更换成一等座/飞机高等经济舱。

不过她也不是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上架的任务地点不算很多,基本都离禾嫒尺所在的鹏城比较近。

目前为止,能选择的地方仅有福建、海南、贵州、湖南、江西。

7月份的鹏城已经进入盛夏,气温动不动升至三十多度,走路上脑门顶都是热的,哪怕下雨也不凉快。

所以——

她要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第154章

福建、海南、贵州、湖南、江西,以上几个地方里,到底哪个地方最凉快,最适合盛夏游玩呢?

答案是贵州。

当然啦,贵州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很凉快。也就六盘水、贵阳、安顺等城市温度低一些。据说哪怕到了盛夏,晚上睡觉依旧不需开空调,还得盖厚被子。

“真的假的?”

没去过贵州的禾嫒尺表示对网络传言抱有一丝怀疑,并开始疯狂在网上搜索各种旅游攻略。

十分钟后,开始对着手机屏幕上的贵州铁签小烤串、酸汤火锅、洋芋粑粑、黔味烙锅等各种美食留下了真挚的口水。

她在别人的评论区底下放出狠话:限你在五分钟之内把这些东西都放我嘴里!

然后打开旅行购票软件搜索日期最近的高铁票。

……

三日后,禾嫒尺终于坐上了前往贵阳的高铁,嘿嘿,还是比二等座更舒服宽敞的一等座。

加10W影响力换的。

今时不同往日,她禾嫒尺手握百万影响力,已经是个小富婆,不过区区10W而已,按个键就花了,根本不缺。

不过她会加价换取任务报销额度升等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她想试试坐一等座的感觉,而是和当地消费水平有关。

七八月是旅游旺季。

贵州又是全国有名的避暑胜地,好些游客会选择这个时候携家带口的出门游玩,人多起来,旅费自然就会上涨。

贵阳市区稍微好一些的酒店都得大几百,无法像上次去广西那样,省着花,3000就能直接在当地住上一个月。

十天吧,十天还行。

可是贵州本身景点就比较分散,如果一边玩一边探店,还要攒够4部新作品的素材,十天时间还是稍微有些紧。

光探店倒是还算够用。

可是来都来了,怎么可能不玩耍光干活?

加钱加钱!

*

“到站,贵阳北——”

随着高铁逐渐停稳,车厢内的游人一个个站起身来,拿行李的拿行李,排队下车的排队。

禾嫒尺也一样,她拖着行李箱便混在人群中往车门方向走。

这是一趟从鹏城前往成都的高铁,贵阳只是中途站。眼看刚到贵阳北,便有至少一半以上的客人从座位上站起来。

排除少数几位准备到站台抽烟的大哥,其他都是来贵阳玩耍的游客。

人是真的多。

而走出地铁车厢门的下一刻,禾嫒尺便瞬间理解为什么来这儿的游客能这么多。

凉快。

明明站在室外,却仿佛像已经开启空调一样凉快。

哪怕从开足冷气的高铁里下来,也仅只是感觉气温上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美食网红打卡APP》 150-160(第6/16页)

升少许,不会像鹏城那样让人浑身燥热。

一般情况下,鹏城得等到11月之后才能这么舒服。

不过禾嫒尺的感叹也仅维持到她乘上前往酒店的出租车前。

出租车司机说:“最近好几天没下雨,热得有点受不了,往年能更凉快些。”大哥口音挺重,禾嫒尺听了好几遍才听懂。

禾嫒尺:“……”

听懂了也没法接。

这次出行,禾嫒尺没像大部分游客一样,把酒店定在大喷水池附近,而是选择住在观山湖区。

原因也很简单,观山湖区能便宜些。像现在这样的旺季,同房型,观山湖区的房子基本能比老城区便宜至少一到两百。

禾嫒尺选择的酒店329一天,距离贵阳博物馆大约2.9公里,700米内有地铁站,出行还算方便,想去当地各种夜市小吃街都可以直接乘地铁来回。

楼下也有不少餐饮商超,不愁吃喝。禾嫒尺才刚下出租车,还没进酒店放行李,便看见不远处的社区门口有一家专卖洋芋耙的小店。

名为土豆局的小店不大,门口摆着两张中间有铁网的烧烤桌和一圈小马扎,其中一张桌子旁正坐着三名游客模样的年轻人。

他们仨边吃边聊边点头,像是十分认可这家店的味道似的。

好得很,正巧禾嫒尺坐高铁时没吃任何东西,正饿着呢,推着箱子就进去了。

哦,进不去,店里就一张桌子,也有人坐。

就坐外面吧。

土豆局是家夫妻店,夫妻俩都是年轻人,瞧着不会超过30岁。

店内装修不能说好,只比毛坯好一些,门口的菜价牌却弄得挺时髦。

——咖啡店门口常见的落地木质小黑板。

菜价牌上写的价格相当讨人喜欢,与旅游旺季上涨的酒店费用相比,划算得让人吃惊。

现舂洋芋粑一份4元,臭豆腐4元,包浆豆腐10元,盐菜炒饭还是10元。

店子主营食物基本上都是各种小吃炸货。全店最贵的炒黄牛肉是30,还能点半份。

在这就餐,哪怕吃正餐吃饱,人均价格也在20以内。

禾嫒尺倒没想要在这直接填饱肚子,所以炒饭这种看起来就很饱腹的东西就不点了,吃点儿平时不常见的。

“老板,我要一份现舂洋芋粑……这是啥,白色的臭豆腐?也来一份。现舂洋芋粑是什么?”

洋芋粑她知道,之前在网上看旅游攻略时见过了,现舂又是怎么搞?

身穿黑色围裙老板娘正准备给她做洋芋粑吃,听了她的话,便随手往店里地上的大石舂那指:“喏,就现舂。”

说着,也不知是为了给她展示到底怎么舂,还是本来就要备货。带黑框眼镜的老板把一旁已被蒸透,并剥好皮的土豆放石舂里,拿着大木棒就往土豆脑袋上砸。

洋芋就是土豆,蒸透以后本来就软乎,根本经不起那么大的木棒使劲砸,才没砸几下,它们便逐渐烂开,变成带着粉泥的块状。

见土豆已经不再完整,老板便熟练地往里撒上少量盐和葱花继续舂。

本来只想进店随便吃吃的禾嫒尺职业病一下就犯了,她不可能放过这种素材,已经兴致满满地掏出相机和麦克风,准备拍上一段。

老板年轻人,深知自媒体的威力。见有人拍视频甚至自觉配合起来,每舂几下还用大木棒碾着土豆泥挑起,好让禾嫒尺在拍摄时能更容易将土豆泥的粉糯状态拍进去。

这头禾嫒尺拍着呢,正在锅里烙洋芋粑的老板娘又问:“洋芋粑要吃锅巴多的,还是正常嫩的?臭豆腐呢,要臭的还是不臭的?”

“臭的!锅巴多的!”

转头,禾嫒尺便将镜头从还在石舂里的土豆,挪到锅里已经成型的洋芋粑上。

舂好的洋芋泥会被放在一个不锈钢大圆盘里,塞得满满当当。

要做洋芋粑时,老板娘会巧妙地将洋芋泥用一个大饭勺舀出来,团成一个个圆圆扁扁的土豆饼,放在店里的平底大煎锅上煎。

大煎锅底下的油略有些厚,热油与土豆接触的地方不停冒出大大的油泡,逐渐将淀粉量充足的洋芋粑煎出一层厚厚的脆壳来。

与此同时,臭豆腐也正在锅上和洋芋粑一块躺着。跟禾嫒尺以前吃的臭豆腐不太一样,是一整块比巴掌还大些,发酵充分的白色扁豆腐。

和一般豆腐不一样的是,它的表面瞧着不光那么滑,已经有些烂,和豆腐乳有些像,煎的时候气味不太好。

在锅上就已经呈现快要塌下来的状态,看起来比内酯豆腐都要软,相当不容易翻动。

为了处理这种形态的臭豆腐,老板娘双手各拿一把铁板烧专用小铲,耐心地等待油将豆腐煎出焦壳后快速翻面。

等两面都煎透,再用铲子在豆腐上狠切几下,把一整块豆腐分割成小块,和洋芋粑一同装在不锈钢碟子里呈上桌。

见自己点的餐已经做好,禾嫒尺赶紧回到座位上,用支架把相机架起,再调角度。

与此同时,老板恰好在给她调制蘸水,问:“能吃折耳根和葱花不?”

只听过折耳根大名,却还没正式和这种食材正面对决过的禾嫒尺也没多想:“吃!”

见这位外地来的新客人应下,老板便按照往常习惯一般,利落地给她打蘸酱。

土豆局的蘸水主打干湿分离,不会把酱料完全浇在洋芋粑和臭豆腐上,而是用一个单独的不锈钢碟子分开装,让客人按照自己的喜好慢慢蘸着吃。

蘸水本身用让洋芋粑吃起来味道层次更丰富的甜酱打底,再配上葱花和折耳根、辣椒面,以及自家做的腌酸菜。

等蘸料也上桌,禾嫒尺便迫不及待地拆开一次性筷子,将筷子头伸向洋芋粑。

煎好的洋芋粑壳子硬,里头却依旧很软。用筷子一夹,焦脆外壳会直接裂开,而里头的土豆泥却还粘黏在一起。

禾嫒尺没马上着急地蘸着蘸水吃,而是选择先来一小口原味的尝。

刚煎好的洋芋粑热得烫嘴,只要轻轻一咬,便能品尝到口感香酥的外壳在嘴中碎裂。

与此同时,柔软的土豆泥会从焦壳中的夹层内渗开,绵滑地充满整个口腔。

原味的洋芋粑已经这么好吃,禾嫒尺更是好奇当它配上当地特色蘸水后,会是什么味道。

她再次用筷子分出一块连壳带馅的洋芋粑往蘸水碟里放。

被煎得金黄略带些褐色焦皮的洋芋粑,在裹满辣椒面和蘸水后被染得有些红。配上泡在蘸水里的折耳根和葱花、腌菜,让土豆这种简单的食材显得尤其丰盛。

禾嫒尺大胆地将各种小配菜与热乎乎的洋芋粑一并夹起送入口,再用牙齿碾碎。

咸中带着甜味的蘸水和辣椒面附着在洋芋粑的焦壳上,刚咬下时,会感觉脆壳上的味道更浓厚,虽说略有些重,却又有一种在吃重口小零食的感觉。

随后经过咀嚼,脆壳上的蘸水便会爽快地在口腔中与土豆泥融合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美食网红打卡APP》 150-160(第7/16页)

一起。

咀嚼过程中,脆中带着有些冲的折耳根与腌菜还会在嘴里爆炸开,多出一丝复杂的清新味,让原本口感已经相当丰富的洋芋粑,又翻出更富层次感的花样。

可惜这个味道仅停留了一瞬。

下一秒,一股奇特的腥味就从嘴里漫延上来,给禾嫒尺冲得脑门子嗡嗡响。

“啊~呀~”禾嫒尺捂脸,我滴个天神呐,这就是传说中折耳根的威力吗?

老板娘看她这样也是有些好笑,随后用店里纸杯给她打水喝。

“谢谢。”喝过水后,禾嫒尺很快缓过来。然后开始好奇折耳根在自己嘴里的味道是不是和贵州人不一样。

“听说你们把折耳根当凉拌菜吃,不会觉得腥吗?”

老板夫妻估计平时没少听游客这么问,给的答案相当标准:“不会,可能是我们吃惯了,就跟香菜一样,有些人能吃有些人不能吃。”

“原来如此。”

禾嫒尺只好小心翼翼地先将折耳根拨到一边,只吃其他的配菜。

店里的腌菜很特别,是店家自己做的,材料和别家不一样,是紫甘蓝,吃着酸味不算很重,脆脆的,和洋芋粑搭着也很清新。

刚尝过洋芋粑的禾嫒尺,又将注意力转至自己还没尝过的白色臭豆腐身上。

她将臭豆腐夹起,放入蘸水碟里,与各种配料一块搭着送入嘴。

“嗯?”

白色臭豆腐的口感相当神奇。

里头绵绵的,没什么支撑力,全靠外头被煎出来的微焦外壳包裹,和内脂豆腐有点像。是她以前在其他地方吃臭豆腐时没尝过的口感。

而且真的臭。

哪怕煎熟了吃,依旧能在嘴里感觉到一股发酵味,要是直接干吃,细品会觉得底味略有些苦,就像酒、酵母的苦一样。

但是配上蘸水和酸甜口的腌紫甘蓝,却变得不光不让人讨厌,反而臭香臭香的,还有些上瘾。

贵州蘸水有点东西。

禾嫒尺将碟子里洋芋粑和臭豆腐慢慢夹着吃完,甚至连蘸水里的腌菜都没放过,最后仅剩一小坨折耳根。

她盯了它好一会儿。

贵州人喜欢它,并把它加到蘸水里,配着各种美食一起吃,当然是觉得它好吃才吃啊。

那么在贵州人嘴里,好吃到停不下来的折耳根到底是什么味呢?

作为一名美食赛道的自媒体人,她相当想知道。

刚才老板是不是说折耳根像香菜来着?

香菜好啊,她爱吃。

贵州有那么多和折耳根有关的菜,要是都不能吃,岂不是很亏?

说不定现在试一试,习惯之后会有奇迹?

*

就在禾嫒尺盯着折耳根时,也有人悄悄盯着她,是隔壁已经吃完东西却还没离开的游客。

也不能怪人家好奇,毕竟吃东西时在旁边架着一台相机拍摄,时不时还悄悄念叨几句的人确实不多。

“她是不是在拍探店视频呀?”

“一个人,是干自媒体的吗?”

“说不定是网红,你们认识吗?”

三人组的游客在自己同伴嘴里啥也没问出来,却又好奇,还犹豫着要不要跟她打个招呼。

问题是上去打招呼,却不认识人家,是不是有点尴尬啊?

就在他们悄悄盯着禾嫒尺看时,却发现她开始夹起蘸水碟里的折耳根往嘴里丢。

一颗、两颗、三颗、脸拧一块了。

做自媒体不容易啊,要不然上去问个账号名,关注她一下吧。

正当三人琢磨要不要给禾嫒尺一个关注时,却发现她的表情已经恢复正常,像是在想些什么似的。

蘸水碟里的折耳根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她消灭得一干二净。

“老板,买单——”

“买过了是吧,我忘了。”

*

推着行李箱离开土豆局小店的禾嫒尺被旁边三名游客整得有些稀里糊涂的。

她吃完饭正准备走呢,游客们忽然围上前来问她账号名,说要关注她。

等她报出ID名后,才发现这三名游客居然都看过她的视频,一问才知道是在鹏城上学的大学生,趁暑假出来玩来着。

“你在P站发第一部视频我们就关注你啦,贵州羊肉粉!记得吗?贵州羊肉粉好吃啊,所以今年放假我们就到贵州来了。”

他们还问她:“为什么后来学校周边的探店视频越做越少了,是不喜欢吗?”

禾嫒尺:“那边房租贵所以我搬走了,从现在住的地方过去不那么方便。”

“哦,那折耳根好吃吗?”

禾嫒尺:你们仨看着我吃呢?

“我要想一下。”

对禾嫒尺来说,吃折耳根是一种相当新奇的体验。

别名鱼腥草的折耳根,入口之后大约一秒,会出现一股从根上往上冒的腥味。

腥得相当纯正。

大约会在五秒之后逐渐消失。

神奇的是如果在腥味冲上来的时候,连续再吃一小颗折耳根,里头的腥味却不会往下延续,反而会被折耳根本身的植物香气压下不少。

而这时候的折耳根,吃起来就会和香菜有些像,只是它的纤维更多,吃起来‘梗’的感觉会更重一些。

除此之外,还会有一股折耳根特有的辛香味,和生蒜生葱有一点点像,严格来说又是完全不一样的气味。

要是能习惯,确实很容易上瘾。

和游客们闲聊了会儿,再与大家告别,禾嫒尺便带着行李往预定的酒店里走。

这次她订的酒店风格属于商务中带着少许民族风,三年前开的,还算新。

酒店里设备齐全,还有一张办公桌,配上里头带靠背的沙发椅倒是能满足她的基础工作需求。

进房后,禾嫒尺将行李箱往旁边一放,便拿出平板和键盘,打开文档,开始在里面记录自己对折耳根的新印象。

才没写几句,脑子便又被刚才那顿贵州风味十足的小吃占满。

“给这家店写篇笔记好了,系列标题就跟上次去广西时用的一样吧。”

贵州真好吃!

第155章

图文笔记写着写着,禾嫒尺又觉得不是很对劲。

就两个菜写什么笔记,店里还有好多东西她没吃过,例如包浆豆腐、炒牛肉炒饭什么的,探店就探两个菜算怎么回事。

素材太少不好折腾,还是得先多玩,多吃几顿再想工作的事。

这么想着,她便理直气壮地把工作丢下,出门玩去了。

玩什么?

不知道。

刚来第一天,先随便逛逛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美食网红打卡APP》 150-160(第8/16页)

离开酒店的禾嫒尺先研究会儿乘坐当地公共交通应该用什么付款软件。然后从酒店前往地铁站的过程中,成功在贵阳地下通道里迷路了。

“……之前去广西时,还说那儿地下通道多来着,原来是我见识少。”贵州在挖地道这块是一点儿不输呀。

耗费十几分钟,禾嫒尺从地下通道内成功逃脱,乘上地铁来到当地较出名的青云步行街,准备按照以往习惯,先买杯奶茶之类的饮料边喝边溜达。

结果她还没怎么走,便被人潮推着向步行街里挤去。

“……人多得是不是有些夸张。”快要赶上鹏城早高峰。

“好些以前没见过的奶茶店。”是本地品牌吗?队伍好长。

迷失在步行街中央的禾嫒尺正琢磨自己应该喝些啥,两位手捧冰沙碗的游客从她身边路过,说话声自然地飘入她耳中。

“我的黄瓜味不错,让我尝尝你的西瓜味……”

“西瓜是不是也不错?里面的糯米好魔性……”

禾嫒尺敏锐地捕捉到两人谈话中的关键信息‘糯米’。

哦?贵州的冰沙里居然加糯米?

那肯定要尝尝。

禾嫒尺快速回头看了一眼两位游客手里的冰沙碗logo,准备照着她们的路线吃冰试试。

结果等她看清logo上的品牌名‘小明冰浆’,才发现原来人家手里那杯类似冰沙一样的冰饮名为冰浆。

不管,先吃为敬。

……

冰浆能吸引禾嫒尺的注意,当然也能吸引其他游客的目光。

因此,步行街里的每家冰浆店,客人都相当多。

好在小明冰浆提供小程序下单服务,倒是不需站在门口一边排一边等。半小时后,禾嫒尺终于成功把属于自己的黄瓜冰浆拿到手里。

拍张照再说。

贵州的冰浆与禾嫒尺平时吃的绵绵冰、冰沙、甚至广西吃的水果炒冰都不太一样。是用新鲜蔬果、冰沙机制作出来的冰沙、糯米等主料用搅拌机搅打出来的成品。

嫩绿色的黄瓜冰浆上撒的不是各种果酱糖浆,而是花生碎,光看样子倒是蛮特别。

先来一勺带花生碎的冰浆尝尝味。

“嗯?”

口感还挺神奇?

冰沙和黄瓜、糖浆、糯米混合搅打之后,居然变得相当绵密。

冰浆里的糯米并未被完全打碎,尝起来还有一点软糯的颗粒感,配上咬起来嘎嘣脆的花生,让冰浆的口感更有层次。

除了口感以外,调味也很棒。

天然的新鲜黄瓜哪怕直接生啃,已是一道相当适合夏天的小凉菜。与冰沙一并搅打,冰凉的温度更是将黄瓜特有的清新味凸显得淋漓尽致,仿佛多吃几口就能将任何暑气都解开来。

虽说贵阳不热,没啥暑气。

所以捧着冰浆的禾嫒尺,开始想给自己整点热乎东西吃。

在人潮汹涌的步行街里找东西吃是一件让人相当纠结的事。

去队伍长的店吧,嫌人多,排着麻烦,不想排,而且可能已经排不上。

去没人排队的店吧,害怕,人这么多的步行街里也没人排队,东西得多难吃?不能当第一个踩雷的人。

于是禾嫒尺便走在街上,随着人流到处乱走。从人多的青云路,挤到人更多的青云市集里,再被人潮裹着从市集内冲出来,还很懵地跟在别人后头过了条马路。

不知不觉,进入一条瞧着还算热闹,却没什么游客进店就餐的普通街道里。

不错,这种街道好,不用排队,看起来还有好东西吃。

这时的禾嫒尺决定使用她的探店秘密武器。

——被美食网红打卡APP添上真实评价筛选功能的小众点评。

先点击附近美食,再从上往下看。

禾嫒尺:“……完了,好像不是很好使。”

*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用这句话来形容目前贵阳的餐饮业再适合不过。

至少赵琪芝就是这么想的。

赵琪芝是一个家在贵阳的普通上班族,母亲赵梅则是在贵阳干餐饮业的小老板。

边干边亏钱的那种老板。

她亏钱的原因,不是因为东西做得不好。也不是因为步子迈很大,不自量力地盘下一家大铺子,房租高所以亏钱。

都没有。

她亏得实实在在,就是食材钱。

什么?

这年头怎么还会有干餐饮的在食材上亏钱?食材支出不是在餐饮经营中最容易控制的一环吗?

赵琪芝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直到她亲妈开始亏钱。

要把事情说清楚还得再往前捋捋。

赵琪芝的母亲赵梅其实是一个有经验的餐饮人。

多年前,她在贵阳某美食城曾经租过一个小档口,在里头专做贵州铁签小烤串。生意好得很,街坊邻居都来吃,回头客也不少,可惜后来歇业了。

关店原因很简单,前几年景气不好,美食城凉得整个关门,她也自然只能回家呆着吃老本。

眼见今年情况好转,还有老客说之前吃惯她做的烤串,希望她能重新营业,于是赵梅便在大家的鼓动之下决定重新开张。

她相当谨慎。

没有选择直接掏出存款盘下一家铺子,奔着做大做强就去,而是先弄了一辆带碳炉的小推车,从小摊开始做起。

她不急不躁,每天老老实实去市场进货,开店之前手工穿肉,串是新鲜的,料水蘸料也新鲜做。

照理说这么弄应该不能亏吧?

赵梅母女也是这么想的。

结果现实给她俩扇了一个大耳光。

能摆小摊的地方,位置肯定不在大路上,甚至还会有些偏,所以新客非常少。

老客确实有,开业前大家说得热闹,开业后才发现仅靠十几名仍保持联系的老客根本不足以维持店内生意。

于是很快,小摊开始亏损,亏在肉钱上。

别看贵州铁签烤串干烤湿烤一块上,放完辣椒还裹蘸水,实际上对食材的鲜度要求一点都不低。

肉就得用鲜肉,还要当天串当天烤,味道才好。

要是串的肉当天卖不完,放冰柜里留着,第二天继续卖,味道就会差许多。

所以赵梅不会把当天卖不完的肉串放很久。

一来二去,进的货总是卖不完。人是累了,钱却挣不到,相当难受。

每天需要上班,没怎么到小摊上帮忙的赵琪芝见亲妈难过,也在想办法。

“最近来贵阳的游客那么多,好些网红店客人多得坐都坐不下,我们家的烤肉又不差,他们店坐不下的客人可以来我们这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美食网红打卡APP》 150-160(第9/16页)

“没事,人家是在网上火的,我们也用网络就行。”

这么想的赵琪芝决定试试网上拉客,于是开始在询问贵阳美食的笔记底下蹦跶。给各地前往贵阳游玩的游客们推荐自家店子。

她跟大家保证,到店里只要报她的紫书号,她妈妈就会免费给大家先烤几串吃,尝过觉得不好可以马上就走。反正附近也有其他餐饮店,她妈妈小摊附近一条街都很好吃,而且游客基本不来,不用排队。

有效吗?

有。

确实有好几位客人在看过她的拉客留言之后,表示想到她妈妈开的小店试试,然后私聊问她地址。

当时赵琪芝快乐极了,以为自己这么干能快速给自家小店拉到新客。

可惜远方的客人还没来得及到达贵阳,她的小紫书账号却先迎来了禁言警告。

原因是私聊引流次数太多。

*

禾嫒尺正在路边刷小众点评。

点评在贵阳不好使的情况比在桂林更严重,这儿的本地人似乎比桂林更没有使用点评的习惯。

导致点评上的店铺评价呈现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

最火的网红店底下会有上万条评价,评分极高,且底下的评价有相当一大部分都是真实评价,证明评分也不全是刷的,估计网红店也有些真功夫。

而本地经营多年,并未在网上红起来的小店,评价则数量相当少,少到什么程度呢?

可以一条都没有。

禾嫒尺还在点评搜过下午她刚吃过的那家土豆局,两年前开的店,评价36条,总分4.2。

评价里有12条是老板和亲戚自己刷的,而且老板似乎还在网上试着营销过,不然后头那24条真评价还真出不来。

不好吃吗?

好吃。

评价真实吗?

怎么评?

想了想,禾嫒尺决定打开其他平台试试。

小紫书吧,紫书网友还挺热情,经常会有本地人在外地人询问美食的笔记底下推荐一些不知名小店。

说不定能有新发现?

第156章

华灯初上,贵阳居民区旁的街道人来人往,禾嫒尺站在路旁,边用鞋玩着脚下翘起来的地砖,边刷小紫书。

几分钟前,她想在小紫书上搜索不需排队的好店,在小紫书内置搜索框里输入‘贵阳美食’四字,搜出一大堆美食笔记。

网友们又发视频又发图的,内容相当丰富。

禾嫒尺看进去了。

不过没多久,她又清醒过来,将自己从刷手机的状态中抽离,并启动美食网红打卡pp的内置功能,将一些广告和虚假推荐标红。

就连APP的胖熊猫小美都跑出来看热闹,陪她一块研究。

这回再看,她的注意力便从美食推荐笔记上,转移到吐槽笔记里。

小紫书玩得多,禾嫒尺已经掌握了在这个pp里寻找美食推荐的精髓。

像《贵阳美食推荐》《来贵阳必吃榜单》这种名字的前排笔记通常热度不低,里头推荐的店子基本都有一定名气。

有名气的店子味道虽说也有一定保证,但现在假期人多,所以到店必排队。

像《贵阳美食避雷合集》《暴言!在贵阳就找不到一家好吃的贵州菜!》这种笔记就不一样。

只要写笔记的用户吐槽足够精准,再态度好一些卖个萌,说自己只是标题党,希望本地网友可以介绍几家好吃的餐馆等等。

被标题激怒点进笔记,又被内容哄着安抚过的贵阳网友就会不知不觉地在鞭子与糖的哄骗下,在评论区掏出自己压箱底的私藏好店,叫游客们好好尝尝,到底什么样的贵州菜才味正。

禾嫒尺目前就在一篇吐槽贵阳美食的笔记评论区里,寻找今日用餐目标。

“我得找一家距离我现在这个地方近的,不用排队的店。有没有青云集市附近的店?”

“交通街?我看看地图近不近……”

“倒是在一个区内,就是刚才走反了,现在离得有点远。”先记录一下,可以下次试试。

“酸汤牛肉?我看看这家店在点评的风评怎么样,顺便看一下距离多少。”

“……评价才58条,看起来好像还行,就是有点远,先收藏一下。”

“爆酱铁扇小烤串?图倒是很好看,你倒是发地址啊!”天桥底下的小推车算什么位置,谁能找到哦。

禾嫒尺在评论区慢慢往下翻,快拉到底时,一条非常详细,又带着浓厚个人情感的拉客广告评论进入她的视野。

拉客内容写得很朴素,大概就是说自家店子以前在美食城开的时候比较受欢迎,后来因为餐饮业不好做,美食城倒闭,所以歇业两年。

最近餐饮环境好了些,在老客的催促下选择重新开张,位置有些偏,不在主道上所以客人不多,不用排队。而且附近餐饮店很多,哪怕到她家店里试了不喜欢,也可以去别的店继续吃,整条街都不闹,不用排队。

有意思的是,这条评论确实是广告,但广告底下却有几条真回复。

闲着没事:是以前那家靠美食城里面,旁边是章鱼小丸子的那家店吗?一个阿姨做的,偶尔会有个小妹妹在里面帮忙的那家店?

小赵烤串回复闲着没事:对!就是这家店,阿姨是我妈妈,小妹妹应该是小时候的我。

闲着没事:我喜欢你们店的酱爆牛肉,下次去店里试试。

检测不到:叫小赵烤串对吗?这家店我好像有印象,路过好几次,还见过阿姨在现场串肉,但是每次都没客人,我还以为味道不好。不过旁边那家牛肉粉倒是挺不错。

评论区网友们有来有回的内容引起了禾嫒尺的好奇,她决定搜一下这家店在点评上的评价,顺带看一下距离。

结果没搜到。

小赵烤串居然没在点评登记。

这下禾嫒尺高兴了。

没登记是好事啊,又能久违地做登记任务薅任务金啦!

禾嫒尺赶紧继续在小赵烤肉的评论里寻找地址的蛛丝马迹。

小赵烤串账号想在网上拉客,当然会在评论区给出尽量标准的地址,不过不是自家摊子,而是一家花溪牛肉粉店的地址。

小赵烤串:我家摊子就在粉店旁边。每天下午5点后开店,到了就能看见。

再一搜,这家花溪牛肉粉倒是挺近,就在禾嫒尺所在这条街的街角拐弯处。

看样子已经开张好些年,评论区评价一共才26条,评分是可怜的3.8。

难怪小赵烤肉不在点评登记,估计是觉得登记了也拉不到客,有那功夫不如在小紫书多拉客。

“要不试试这家?”还能顺便把点评的店铺收录任务做了。

……

跟着导航走,没花太多功夫,禾嫒尺便找到了花溪牛肉粉店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和偏爱我的疯批攻HE了[重生] 后悔亲了冷淡老公 害群之马 当真千金是玄学大佬 带着小夫郎卖饼考科举 暗恋症候群 岭南小厨娘 阔太下午茶推理时间[民国] 二婚后她惊艳香江[六零] 雪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