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60-70(第1/16页)
第61章 皇帝跑啦 别拿二皇子不当备胎啊……
皇后诞育皇嗣, 咱们太子殿下终于不是那唯一的独苗了。
这总算是有了一个备胎。
小公主:……这落后的大明,都不知道男女平等么,我才是行二的好不好……
总之, 大臣们纷纷上表恭贺皇帝。
毕竟往上倒腾好几代,皇后都没有诞育皇子了。
真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是, 是天子您雨露均沾、一点儿也不偏爱。
本来那三宫六院又不是摆着看的,还不是为了给老朱家绵延子孙。
主要是咱们陛下不一样, 他自己不乐意么, 就宠着皇后一个。
“如今,皇后两位皇子、一位公主在手,那腰杆还不是更直了。”
其实, 此时不管是大臣还是百姓, 虽然觉得皇帝对皇后不错, 但你若对他们说“皇帝这一辈子就娶了这一个老婆, 俩人一夫一妻”,那他们铁定不信。
一辈子长着呢。
现在喜欢、不代表日后喜欢。
今天喜欢,不代表明天喜欢。
男人的心嘛, 认真你就输了。
“什么, 你说皇帝只活了三十多,那……确实不好说啊……”
眼见这些日子皇帝心情实在不错,人逢喜事精神爽, 李东阳很有眼力见地说:“陛下,太子殿下是不是该出阁读书了?”
知道皇帝皇后疼儿子,疼的跟眼珠子似的。
可这有了小的,大的是不是就能放出来了?
他可不光是您的儿子,也是帝国未来的储君啊。
“太子,太小了吧。”
“太子殿下已经六岁了。”
怎么就六岁了?你们这虚岁也虚的太过了。
李东阳苦口婆心:“本来去年皇太子就应该出阁读书了, 只是……”
去年不是内阁六部人事变动么,加上后面又闹了宗藩之事,大家都没忙到这一茬来。
如今,怎么也该水到渠成了。
李东阳是礼部尚书,这可是他的本职工作。
赵鸣说:“我记得按旧制,东宫出阁读书、八岁之前即可。”
就算是虚岁,这也早了。
上小学那也得七岁啊。
“过两年再说吧。”
“过两年?!”李东阳不依,“储君乃是国本,陛下不能……”
赵鸣摆摆手:“朕准备去茂陵祭祖,不管什么事、等回来之后再说。”
明茂陵,在京郊天寿山麓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宪宗朱见深和自己几个皇后的合葬陵寝。
现在里头除了朱见深,就只有朱佑的亲妈孝穆皇后纪氏。
过些年,孝贞纯皇后王氏也要进来。
再过若干年后,朱厚熜当了皇帝,给自己亲奶奶邵氏封了皇太后,后面也给塞进去了。
朱见深:……怎么朕和她们三个生不同衾死同穴,人人都能进来,就我的万妃进不来……
儿子要给爹扫墓,皇帝要给亲爹扫墓,谁都拦不了一点点。
什么,这不年不节的……我生了二胎,去跟我老爹报告一下不行啊。
你们真是管东管西的、咸吃萝卜淡操心,管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吧。
“那陛下,太子……”
“太子还小。”赵鸣搓了搓手,“如今天气还没暖和,他且不必同朕一起去。”
赵鸣显然是早有准备,没过几日就带着人浩浩荡荡去了京郊。
李东阳和谢迁对着堆积如山的各地奏疏,十分头疼。
“等陛下回来,还是让内阁再进几位吧。”
内阁大学士无定数,毕竟是秘书性质的,不是正经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职位。
此时的内阁,也还没有明后期脚踩六部的地位。
李东阳就算是内阁首辅,见到吏部尚书那也得客气客气。
当然,他这人一贯面子工程做的相当不错。就算后头刘瑾权倾朝野,他也一样面不改色,能在各种人手下不耽误自己事,是个人才。
后来,随着明朝的皇帝越来越不想正经管事,内阁的地位也愈发提高。
权力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朱元璋虽然废除了宰相,可是相权还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下来。
“不管怎么说,今年太子必须出阁读书了。”
“其实陛下早就让人教太子读书识字了。”
“就是如此,才……”
当然,皇帝春秋鼎盛,按说不必这
么急着拉拢太子,反显得他们太心急了。
可是,真都让宫内的太监教导太子殿下,还要他们做什么,还要东宫的官员做什么。
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被太监教导……不成不成。
谢迁想想当年,陛下是早早就出阁读书了,且一向规矩。
但那也是因为先帝对太子并不宠爱,朱佑的太子地位不说是岌岌可危、朝不保夕,多少也算不太稳固。
如今这位就不一样了,且之前这些年他还是唯一的皇子,所以不仅个性顽劣……
“听说,皇太子时常不在宫中,总是去宫外玩耍?!”
也因皇帝皇后宠溺,养成了无法无天的性子,宫中太监也是一味纵容。
若是不再好好纠正,日后……唉,日后倒霉的可就是他们啊。
赵鸣:……不是,长于深宫之中也不行,长于市井田园也不行,生于深宫、时常出去体察民情也不行,你们到底想怎样……
“等明日陛下一回来,我就再找几个人一块进言,一定要把此事办成了。”
话虽这么说,从前陛下耳根子也一向软。
只要他们说几句好话,再哄几句,事情八成就成了。
如果不成,再重复上述过程,知道成功为止
可是,算起来也已经好几年……
“现在的陛下,早已不是从前了……”
就连谢迁,看着都觉得陌生。
他也不明白,陛下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之前条例修订,自然那是刑部的事情,他没有太过于参与。
虽然知道陛下不会那么容易就妥协,却也没想到他最后会有那么大的反应,这也才导致了最后“皇帝病重”的那件事。
万幸,此事最终还是冷处理了,没有掀起腥风血雨。
几位内阁大学士,也正是因此事,就算他们没有插手参与,也多少难辞其咎,最后反倒是便宜了他和李东阳。
不然,就算他俩入阁,那也得排在后面。
官场讲究的是论资排辈,就算李东阳是四岁就被皇帝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60-70(第2/16页)
认证的神童,那也得按部就班。
你看看内阁那几位七八十了还精神矍铄,天知道能活到什么时候。
“皇帝变了,真的变了。”
所以,宗藩改革之事,就算是陛下同他那么“推心置腹”,他还是犹豫再三,没有真的敢那么干。
最后反而让那个小小的给事中捡了便宜……
他还在这边神游太虚,一个小太监快步走了进来,对着李东阳和他行了礼,然后将一封信恭恭敬敬呈上来。
“阁老,这是陛下给您的书信。”
李东阳拆开一看,刚看了几个字就怪叫了一声。
“什么?!”
谢迁也给他吓了一跳:“怎么了?”
“陛下他跑啦!”
没错,皇帝跑了。
当然对外不能说跑,而是天子巡狩。
赵鸣说,他在茂陵祭拜他亲爹的时候,听见亲爹说他不孝,非要让他立刻去南京给老祖宗朱元璋好好扫扫墓。
毕竟这好几代的皇帝都没去了,大家都是葬在北京,就太祖爷爷一个人葬在南京,他也是寂寞的很呐。
先帝的要求来的太急,赵鸣想择日不如撞日,今天就去,所以调头就出发了。
李东阳:我信你个鬼呀,肯定是早有此意,居然骗我!
你说你要去南京、你早点跟我们商量啊,有什么是不能商量的。
如此不告而别、这是什么意思?!
李东阳牙齿都给要咬碎了,
难怪这次陛下没有带着太子,当然了、怎么能皇帝和太子都一起不在京城呢,那有个万一怎么办。
朱厚炜:这不是有我么,本二殿下不是出生了吗,首辅大人你眼瞎了看不见我?
——别拿二皇子不当备胎啊。
谢迁说:“那咱们赶紧去追陛下啊!”
李东阳一贯是个好性子,且能屈能伸,难得如此气急败坏。
“还追什么追,来不及了!”
李东阳咬牙切齿,再看后面。
皇帝说,让太子监国……太子连出阁读书都没有,监哪门子的国,他连字还认不全呢。
果然后面还有,太子年幼,就让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垂帘听政。
好家伙,三位?!
明朝幼主少,皇后又没什么依仗,一般也不需要女主垂帘摄政。
就算有,比如朱祁镇即位时九岁,万历即位时十岁。
有大臣奏请诚孝昭皇后张氏和慈圣太后李氏垂帘听政,但她们都坚持不允。只是将朝政大权交给三杨和张居正处理,辅佐年幼的君主。
不过,从后面的结果来看,这朱祁镇和朱翊钧,似乎也没有被教的很好的样子哦。
李东阳那个头疼啊,皇太子才几岁,完全不懂事也罢了,也无法沟通啊。
太皇太后,这可是几朝宫斗胜利者,且现在辈分最高。
只是,大家都知道这两年皇帝和这位关系冷淡。如果他们巴结太过、捧的太高,皇帝回来后会如何看他们?
至于太后王氏,一向是不管事的。
而皇后张氏,作为弘治一朝不用宫斗的胜利者,现在后宫唯一话事人,皇帝的心肝大宝贝儿,陛下所有皇子公主的生母,确实是名正言顺的人选。
虽然祖训——后宫不得干政。
可但凡提到祖训云云,咱们陛下就不咸不淡有许多话说了。
“祖宗之法还说贪污多少就要剥皮萱草,现在我闭着眼睛拎几个人出来杀了,但凡有冤了的、朕来抵命。”
皇帝两手叉腰,“你猜,我会不会当场横死?”
大臣:……陛下,臣只是开个玩笑……
“以后不要随便开玩笑,一点儿都不好笑。”
赵鸣:祖宗之法?祖宗还没让朱老四当皇帝呢,他还不是自己当了,跟谁说理去。
谢迁拧着眉:“陛下这么急着去南京,究竟是做什么?”
他转头问,“陛下带了什么人去?”
如果皇帝真要南巡,且不说群臣必然反对之声众多。
就算真是陛下力排众议、拍板定下来了,这必然是浩浩荡荡。
许多年未有这样的礼仪了,大家都生疏的很,必然要准备许久,各地准备接驾的也都要一一安排妥当。
若只是京郊祭祖,倒是没这么麻烦。
李东阳想了想,神色更加凝重,脸上阴云一片。
“于乔,你别忘了,之前南京的事可还没完呢。”
南京什么事,那可多了。
太远的且不说,从后湖黄册库的火,到汪直回京,到东厂在南直隶清查田亩。
也许陛下并不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这是等着一锅端呢。
第62章 私生子? 挺好一赵小照,怎么就是个私……
听说要垂帘, 张宛直接拒绝:“后宫不得干政啊。”
李东阳:啥?我是不是幻听了,皇后您再说一遍!
“殿下。”谢迁忍不住说,“皇帝要南巡祭祖, 这事您为何事不先劝阻。”
张宛说:“我不知道啊。”
谢迁:……诓谁呢你,你能不知道……
“两位身为内阁大学士, 陛下眼前的大红人,你们都不知道, 本宫为什么就能知道了。”
李东阳:……
谢迁:……
“两位大人不能体察到圣意, 自然是因为君心难测。那本宫一介妇人、久居深宫,也是如此……”
“可——”
张宛语气加重:“就算我知道陛下心意,可一后宫不得干政, 二出嫁从夫, 三女子柔顺方为正道, 我怎么能违背夫君呢, 这岂不是大逆不道。”
行吧,好话歹话都让你说了。
李东阳斟酌了一下语气,反正皇帝也追不回来了。好在他只是南下, 而不是北上。
当然, 北方有北方的不安分,南边有南边的不安分,可到底还没到那个地步。
现在的大明, 实在是应该蒸蒸日上的时候。
所以么,人还是得生在好时候。
“皇后娘娘,陛下让太子监国,您、太后、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和太后都年事已高,太子又年幼……”
其实这里面, 本来还应该有兴王的事。
诸皇子年幼,兴王作为皇弟,是可以承担监国重任的,只要皇帝信任他。
没错,要紧的就是、得有皇帝的信任。
现在你问问朱祐杬,他敢不敢干。
就是头铁的朝中大臣,也不敢有这个提议。
这要是张居正,那肯定全都自己干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60-70(第3/16页)
了——“还监什么国,本首辅就是摄政王!”
但是李东阳,他不敢啊。
“虽说陛下不在京城,但一切政务从前该怎么办的,如今也怎么办,并无什么区别。”
李东阳:……真的吗?我不信……
“便先由六部和内阁斟酌办吧。”
你们商量好了,我来盖章。
李东阳和谢迁对视一眼,他们才不信呢。
*
有了二胎,老大就失了宠,更何况还是两个二胎。
这段时间,赵小照都没空玩富贵了,天天玩弟弟妹妹。
玩完弟弟,再玩妹妹。
他根本不想要弟弟妹妹。
如果非要不可,他宁愿要哥哥姐姐。
不过现在他也明白了,妈妈不仅没办法给他生小猫咪,也不能给他生个哥哥。
生咪咪排第一,生哥哥排第二,生姐姐排第三,生妹妹排第四……
不过,这个妹妹不太好玩。
怎么逗她也不笑,就冷着一张脸,也懒得看他。
“我是你哥啊,我是你哥啊!”
小公主:滚!
比起来,还是弟弟有意思。
天天在哪儿咯咯咯咯的,跟个小鸭子似的。
“我是你哥啊!”
“咯咯咯。”
“对对对,我给你糖吃,给你可乐喝。”
“赵小照,他们不能喝这个,拿开!”
物以稀为贵,更别说闺女本来就更金贵。
张宛也奇怪:“我和赵鸣也不这样啊,这小丫头到底像谁?”
也不哭也不闹,喂了就吃,吃饱了就睡。
就算是饿了尿了,也只会自己哼唧两声,很少会大声嚎哭的,这也太乖了。
嬷嬷拍马屁:“小公主日后是个能成大事的。”
借你吉言,可关键是,在大明一个小姑娘,就算是公主,她能有什么大事可成的。
自古提到公主的,一半是和亲。
大明的公主虽然不用和亲,也就仅于此了。
儿子虽然比女儿闹腾一点,可跟当年赵小照比起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这两个娃,真是乖的不要不要的,愈发衬的赵小照不是个东西。
这小兔崽子还火上浇油。
“妈妈,我小时候也这样吗?”
“你小时候要是这样,你妈我能给你磕仨头。”
逗完了妹妹和弟弟,赵小照问:“妈妈,老爸又出差了?”
“是,所以他那些工作要让你来干了。”
赵小照撇嘴:“妈妈,你别骗我,他什么工作要我干啊。”
——这是他的工作、又不是我的工作,给他发工资、又不给我发工资。
张宛说:“现在咱们是家族企业,你是子承父业,懂不懂。”
现在赵小照越来越大了,越来越不好骗了。
他也不能完全不出现在太子需要的场合,但这样他一定会慢慢发觉自己的身份。
知道这个太子到底是怎么回事,知道他这个太子、不是老妈老爸跟他讲的那么简单的。
不是假的、不是玩的,是真的,千真万确。
本来这一次赵鸣也想着要不要带儿子一起去。
可皇帝和太子在一起出京,这太危险,一号二号人物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万一……那可就是一锅端。
“老婆,这边的事就交给你吧。”
其实他是舍不得的,孩子还小呢,他不想上班、更不想出差。
他就想在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
可两个娃,这个奶粉钱……它不是小数目啊。
这里的“奶粉钱”可是真真真的奶粉钱,赵鸣在京城搞的诸多技术已经进入瓶颈期了。
要炼钢炼铁吧,北京附近煤还可以,但是铁矿不行。
而且就算是煤矿之前也不让开采,这不是怕动所谓的“龙脉”么。
还有一些难以启齿的原因,就更不便多说了。
所以导致京城这么多人,冬日里全靠烧柴取暖,这周边的山上早就被砍的光秃秃了,柴的价格也是日渐飙涨。
去年冬天前,赵鸣放开了周边不让挖煤矿的限制。
有大臣提出反对,赵鸣说:谁反对今年冬天就让他自己砍柴烧火!
煤是挖出来了,可总得先烧给百姓,多出来才能烧铁吧。
辽东、山西固然是有铁有煤,抚顺那一带的矿是浅表矿,比较好挖,不用上什么大型的机械。
可这不都是在前线么,不好办啊。
“也难怪中国古代工业革命没搞起来。”
看来他还得先开疆扩土,多多拥有原材料来,才能搞工业。
不过好消息是,之前咱们丘大人不是寿终正寝,风光抬回老家么。
他老家海南的,赵鸣专门派了人一路护送,这一来一回一年都没打住,刚刚回来呢。
“终于搞来橡胶了。”
只有海南才有橡胶啊。
赵鸣啧啧,“有铜线,有橡胶,就有了铜芯橡胶线,咱们就可以搞电缆了。”
当然,系统里电缆还是有的。
可是如果连这个都要一米一米的买,那他们十年内电线且铺不出北京城呢。
技术不是最大的问题,关键在于量产。
“以后海南不要进贡什么椰子壳,给我多搞点儿橡胶才是真的。”
赵鸣已经开始想象,这第一条电报线怎么个拉法。
张宛说:“你不是要去南京么,先给两京之前拉一条。”
“这太远了,先拉个近的。”
有了上次前车之鉴,这次汪直亲自护送赵鸣南下。
至于京城,这一年多也算是上上下下都码了一遍。
京营边军互换,京城防务稳固。
紫禁城内,当年的事该罚的罚,也放了一大批人出宫。
就是张宛大部分时间得住在西苑了,为了方便,还在西苑和他们宫外的住宅下头挖了一条地道。
“妈妈。”
赵小照开开心心吃着饼干。
“我怎么觉得……嗯,咱们家的家境有些忽上忽下的,咱们到底是个什么家庭啊?”
这住的房子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高一会儿矮,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有电视,一会儿没电视。
嗯,电视倒是真的好久没有了……手机也是……
这家里的人一会儿多、一会儿少。
他们对自己的称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60-70(第4/16页)
呼也三天一个样、五花八门的。
连他自己都有些恍惚了。
每天都对自己灵魂三问——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还有他自己亲爸亲妈,也都神神秘秘的。
开口基本没逻辑、颠三倒四,牛头不对马嘴,说话就跟放屁一个样。
还以为他年纪小,听不懂。
“哼,我又不是傻的。”
张宛说:“什么家境,就普通家庭呗。”
赵小照:……看来我们对于普通的理解不太一样啊……
他问陆老头:“先生,你知道我是谁吗?”
老陆:“你问我这个?”
你都不知道你自己是谁?
老陆凉凉地说:“连这都不知道,也不必读书了。”
有这闲钱找个大夫、看看脑子去吧。
赵小照:啊呸,让我妈扣你工钱,扣到负数负数负数!
他又问何婶子:“婶婶。”
“小少爷,啥事儿啊?”
“那个、你知道我爸妈是什么身份吗?”
何婶子一边捻线一边说:“嗨,我不关心这。”
她嘛,纯纯打工人,只要老爷夫人按时发工钱就行,她不关心别的。
但你要说她不关心吧……其实她一直怀疑,这夫人不会是那什么“外
室“吧。
毕竟总是瞧不见老爷,十天半个月才来一次、
来的时候还都是鬼鬼祟祟的,也不走个正门,冷不丁出现、简直吓人一大跳。
“哎呦哎,老爷,你可吓死我了!”
你说,这可不就是妥妥的养在外头那啥……
而且,前年他们南下去应天府,结果刚落脚没两日,房子就给人烧了。
夫人少爷倒是先回来了,他们几个在南边等了个把月才被接回来。
她当时就琢磨:“这该不会是……人家主家的正牌大夫人杀上门来了吧?!”
哎呦呦,吓死人啦!
这可是个有手段的妒妇人呢。
要不是工钱给的多,比别人家都多,她铁定不干了。
反正,她自己是越看越真,觉得八九不离十。
连带着看小少爷的表情都带着点儿怜悯。
——挺好一孩子,怎么就是个私生子呢?
第63章 再探再报 难道,我爸是皇帝?!……
根据赵小照的微表情分析。
陆老头估计是真的不知道什么, 但何婶子肯定是心里有点数的。
至于许呈和汪直,铁铁地知道内情。
可汪直现在不知道在忙什么,几乎瞅不见。
而许呈嘴巴太严, 他旁敲侧击了好几回,始终没什么效果。
“许哥哥, 我爸爸妈妈是什么人啊?”
“令尊令堂、当然就是你的父亲母亲喽。”
你这不是纯纯的废话么。
“我是想问他们是什么身份?”
重音在“身份”两个字上。
身份,身份, 隐藏的身份。
许呈眼神飘忽:“他们, 自然是尊贵的身份。”
“可是我妈说我们就是普通人家,怎么和你说的不一样?”
许呈绞尽脑汁:“这个……自然是因为视角不一样,我觉得他们尊贵, 他们觉得自己普通。”
“啊?”
“就像小少爷您您觉得我高, 但是汪大人他就觉得我矮。”
赵小照:我只是想知道我爸妈究竟是干啥的, 并不是来搞哲学研究的。
他很郁闷, 爸爸不在,妈妈要照顾弟弟妹妹。
甚至连富贵最近都不乐意搭理他,他失宠了。
眼见他不开心, 何婶还戳他心窝子, 抓了一把瓜子边磕边问。
“照哥儿,你娘是喜欢弟弟还是妹妹?”
赵小照耷拉个脸说:“都喜欢吧,反正比我喜欢。”
“那是妹妹好看, 还是弟弟好看?”
“我看他俩都挺丑的,分不出谁更丑来。”他撇嘴,“我爸妈一定眼睛有问题,还说好看,说比我小时候好看多了,哼。”
何婶子啼笑皆非:“不过两个孩子, 夫人受苦了。”
难怪那时候看着肚子就比一般的要大。
“那是,我爸爸当时都哭了。”赵小照探头,“这什么、我也要吃。”
“小孩子不能吃,吃了上火。”
何婶子眼珠子一转,“少爷,你说那边是个大房子,比咱们这儿要大上许多?”
“是啊。”
“有许多人伺候?”
“对啊。”
“那你有没有看见,和你差不多的少爷小姐?”
“没有。”
何婶子更加笃定,这都不是八九不离十了,这是板上钉钉了。
那边的正室,自然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可惜,却没有子嗣。
且大夫人定然善妒,不肯让夫君纳妾。
哼,老爷也就二十出头,那大夫人肯定也差不多年纪。
急什么、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怎么知道后面就生不出儿子来。
瞧瞧人家皇帝,九五之尊,都只有皇后一人。
何婶子啧啧,果然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所以,老爷就在外头偷偷养了小的,就是他们夫人了。
按说夫人这般相貌,还懂诗书,且不会家务,也不是普通人家出来的,定然是大户人家的小姐。
而且性子吧,也不是那等柔弱不能自理的。
看老爷来的时候,他二人对话,夫人可是强硬的很,老爷反倒唯唯诺诺的。
“她怎么就肯轻易当了外室呢?”
着实是百思不得其解。
而且,你看这小照都这么大了。
夫人这外室定然也做了好些年了。
就这还不能接回去?还非得又怀了双胎才肯接回去,真是心狠。
如今,那两个小的看着是过了明路了,可惜这小少爷了。
“何婶婶,我阿娘说想吃你做的饭团子。”
“行,我这就去做。”
当时她来这边,本职工作是做饭,屋子另有旁人打扫。
她自觉做饭水平不错,比不了大的酒楼,却不比小馆子差。
可偏偏夫人和少爷都不爱吃家里的饭,让她好生郁闷。
主要是夫人,就喜欢让人去外头买吃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60-70(第5/16页)
或者直接让店家做好了送到家里来。
张宛说:“这叫外卖。”
她倒是乐的清闲。
因为这叫外卖,连碗碟都不用洗,都是店家的,吃完之后他们直接拿走。
不过,偶尔她们也会在家吃几顿,或者临时饿了,让她做个宵夜什么的。
何婶子洗着菜说:“照哥儿,你爹呢?”
“我妈说他出差了。”
“那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不知道。”
何婶:该不会,在这大小两位夫人之外,咱们老爷还另有娇花?
哎呦呦,这男人啊。
一个两个还不够,真是……
不过男人别管有钱没钱,都是花心的。
区别就在于,没钱的人他想花心也没处花。
他们家老爷,那可是财大气粗的很。
他们住的这地段,绝不是普通人能住得起的。
这旁边可就是皇宫,他们这可是住在皇城根下。
京城大官小官无数,但是一般的官吏根本住不起这样的宅子。
而他们老爷能将家中“外室”安置在这种地方,这得是什么样的人家啊?!
既然这家子姓张,何婶盘算过,京城最厉害的张家莫不是当今皇后的娘家。
那可是一门两侯、风光无限。
可老爷这年纪比那两位国舅大一些,不像不像。
且这俩国舅因贪赃枉法,早被皇后给赶出京城了,所以不该是这一家。
那还能是谁呢?
“何婶。”赵小照突然幽怨地叹了口气,“其实我都知道了……”
这话说的,咱们老老实实的何婶婶一下子紧张起来了。
“你、知道了什么?”
“全都知道了。”赵小照假模假样抹着眼泪,“你说,我妈怎么能这样对我呢……呜呜呜……”
边说还真边抽泣了几声,然后搂着何婶子的脖子,大声干嚎。
“哎呦,别哭啊少爷,别哭。”
何婶子给他一下子手忙脚乱了。
“那个……夫人她也是没办法,她当年定然是遇到了什么苦衷,不然以她的才貌,怎么可能给人家做小呢。”
赵小照:???
——等等、怎么和我想的有些不一样。
不、不是有些不一样,是完全不一样!
大脑:再探再报
“呜呜呜——”
“哎呀,少爷,这事你早晚都要知道的,夫人她一定是疼你的,一定会为你日后打算的。”
“可是……”
“如今你娘又生了双胎,母凭子贵,瞧这样子、没多久就能入门了,到时候连你也是名正言顺了。”
“我不……”
“别不啊,不管怎么说,就算以后有了嫡子,你也是长子。”
赵小照:……这嫡嫡道道的,听着好熟悉啊,感觉以前老妈听过这些话本子……
“日后好好读书科举,自有你的前途。纵然不成,你家里反正有钱,也是不愁的……”
就咱们现在住的这屋子,以她的工钱,五百年也买不起。
赵小照:等等,我拼凑一下剧情啊。
——你这说的太多,好像不是我这个宝宝能理解的。
突然,陆老头突然
推门进来。
“还有吃的么,可饿死我了。”
说着便自顾自地去揭开灶台,抓起一个馍馍就开吃。
“哎呦。”何婶子嫌弃地说,“我说先生,你好歹洗手拿个筷子啊。”
陆老头转头一看,赵小照也在。
“呦,这不是金贵的大少爷么,今个儿怎么有空回来了。”
他掰开馍馍,又到处翻咸菜。
何婶子看不下去了,从灶台后面把中午的剩菜给了他。
自从陆先生从教书改为种田,就成日里蓬头垢面的,鞋子全带着泥。
“少爷,纵然老爷去了南京,不能管你功课了,你也不能如此放松吧。”
等等!
赵小照奇怪:“你怎么知道我爸去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