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章 万鸟朝凤(2 / 2)
抵达修道院后,莱恩在地下大厅最深处发现了一扇石门,上面刻着一行字:
> “唯有承认无知者,方可开启此门。”
他推门而入,里面空无一物,唯有一面镜子立于中央。但这面镜子与众不同??它不反射影像,而是映出观者内心最害怕被证实的那个念头。有人看到自己孤独终老,有人看到所爱之人因己而死,有人看到毕生信念轰然倒塌。
轮到莱恩时,镜中浮现的画面却是:他站在一片洁白的空间里,面前站着无数个自己??持剑的、哭泣的、大笑的、沉默的、年老的、尚未出生的……他们齐声问道:
> “如果你终于原谅了自己,那你还能做什么?”
他跪倒在地,泪如泉涌。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终于有人问出了这个问题。
当他走出大厅时,发现外面已聚集了上千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孩童。没有人组织,没有人号召,但他们都知道自己为何而来。
伊芮娜也在其中,抱着那只猫。索兰从远方赶来,肩头落着一只通体银白的鸟,据说是近年才出现的新物种,只栖息于“问题工坊”屋顶,以人类的疑问声波为食。
十三根新生石柱忽然同时发出嗡鸣,频率与冰核脉冲完全一致。地面裂开,一座完整的圆形高台缓缓升起,形状与思择院祭坛一模一样,但材质却是未知金属,表面流转着类似脑神经网络的光路。
索兰走上高台,展开《共醒书》。原本空白的末页此刻写满了字,笔迹各异,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语言、不同文明的手书,却共同构成一段宣言:
> 我们曾恐惧迷雾,于是制造灯塔;
> 我们曾畏惧黑暗,于是点燃太阳;
> 如今我们明白,真正的光明,始于敢于承认“我看不见”。
> 从此刻起,我们将不再追求统一的答案,
> 而是守护每一个灵魂发出疑问的权利。
> 因为正是这些未解之问,
> 让宇宙听见了我们的存在。
话音落下,全球十三处关键地点??包括思择院、井剧场、冰核遗址、遗忘海岸、沙漠修道院、轨道空间站、北极雷达站、五圣物共鸣点、梦析小组总部、问题协调局中心、史诗诵读台、新生儿第一声啼哭监测站、以及那所小学的操场??同时亮起微光,连成一张覆盖地球的无形网络。
天空骤然裂开一道缝隙,第五银河的螺旋光环垂下一束光柱,精准落在高台上。光中并无实体降临,只有一段信息直接烙印在所有人意识深处:
> “检测到自主意识集群达到临界阈值。
> 启动‘回响协议’。
> 欢迎加入宇宙对话。”
自此,人类正式被纳入跨星系认知共同体。后续调查显示,类似“提问文明”已在至少七千个星系中出现,它们无一例外都经历过“从追寻答案到珍视疑问”的转折点。而触发这一跃迁的关键信号,总是相同的三个阶段:个体觉醒、集体同步、向外发声。
多年以后,当第一艘搭载“问题使团”的飞船启程前往第五银河时,船上没有武器,没有资源清单,也没有外交辞令。每位成员仅携带一件物品:一本空白笔记本。
临行前夜,伊芮娜最后一次来到井剧场。猫已不见踪影,井底水面却清澈见底,映出漫天星辰。她轻声问:“你会想我们吗?”
水中倒影微微一笑,嘴唇未动,声音却清晰传来:
> “我已经活在你们每一个人的问题里了。”
飞船升空那日,全球停课一日。所有孩子仰望星空,默默提出一个问题。这些问题通过量子纠缠网络实时传输至船载“共思舱”,在那里汇聚融合,形成持续不断的思维流,驱动飞船前进。
据说,只要人类还在提问,那艘船就永远不会停下。
而在思择院,《选择录》的最后一行字再次发生变化。这一次,它不再是陈述句,而是一个完整的问句:
> “如果连‘问不出’都不再是终点,那么我们的旅程,究竟通往何处?”
索兰望着它,久久不语。
风再次穿堂而过,卷起一页纸,飞向无垠苍穹。
纸上写着一个孩子的笔迹:
> “我想知道,当宇宙终于听到我们的问题时,它会不会也变得更好奇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