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温柔的陷阱,我要和你决斗(2 / 2)
赵元清又道:“另传朕旨意,命李景明彻查江南士族,凡与倭寇勾结者,格杀勿论。若遇反抗,可调动卫所兵围剿。”
张文远迟疑片刻,低声道:“陛下,此举恐引江南士族集体反抗,甚至引发民变。”
赵元清冷笑道:“若他们不愿归顺,便以铁血镇压。大明江山,不容宵小染指。”
张文远低头应命。
赵元清望向窗外,目光深远:“韩岳守住了雁门关,朕亦当守好这大明江山。若倭寇再犯江南,朕便以雷霆手段,将江南士族尽数铲除,绝不姑息。”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朕已下定决心,这一战,不仅是边关之战,更是大明之生死存亡之战。”
---
江南,杭州卫所。
李景明接到京师密旨,脸色凝重。他已查出三家士族中,两家与倭寇有勾结,证据确凿,不容狡辩。
“陛下已下旨,命我清理江南士族。”李景明喃喃道。
他召集亲信将领,沉声道:“即刻行动,三家士族,两家已与倭寇勾结,命锦衣卫分头行动,务必将所有与倭寇有往来的证据搜出,若有人反抗,格杀勿论。”
亲信领命而去。
李景明独自坐在大帐中,望着手中密报,眉头紧锁。他知道,此事牵连极广,若处理不当,恐生大乱。
“陛下说得对,江南士族若不彻底肃清,终将成为大患。”李景明喃喃道,“可这一步,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他起身,走到地图前,目光深沉:“传我命令,命沿海卫所加强戒备,凡有可疑船只,一律击沉。同时,命锦衣卫继续监视江南士族,若有异动,立即上报。”
亲信再次领命而去。
李景明望着远方,心中暗忖:“陛下已下定决心,要彻底清洗江南士族。这一战,才刚刚开始。”
---
北疆,雁门关。
夜色降临,雁门关上,火光点点,宛如星辰。韩岳独坐城楼,望着远方,心中默念:“陛下,臣已守住雁门关,然大明之危,仍未解除。臣,定当竭尽全力,护我大明江山。”
远处,风声呼啸,仿佛在低语着未完的战争与未尽的忠诚。
这一战,只是开始。
夜色沉沉,雁门关内外皆陷入短暂的寂静,唯余寒风呼啸,吹动残破的战旗猎猎作响。韩岳伫立城楼之上,望着远方黑沉沉的荒野,眉头紧锁。此战虽胜,然他心中清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大人,斥候回报,敌军残部已退至三十里外,阿鲁台仍在军中。”刘振武低声禀报,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可惜未能斩其首。”
韩岳微微颔首,目光深沉:“阿鲁台虽败,但未伤其根本。北元骑兵精锐尚存,若其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我军恐难再守。”
刘振武沉默片刻,低声道:“大人,是否修书京师,请求增援?”
“已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师。”韩岳缓缓道,“陛下若允,我军尚可支撑。若京师无援……”他顿了顿,语气坚定,“我亦当死守雁门关。”
刘振武神色肃然,拱手道:“属下愿与大人共进退。”
韩岳点头,沉声道:“此战之后,我军伤亡七百,伤者千余,虽士气未损,然兵员、粮草、器械皆显不足。若敌再来,我军恐难持久。”
刘振武皱眉:“大人可有对策?”
韩岳缓缓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雁门关外三处地形险要之地:“我拟设伏兵营于荒岭、断崖、石谷三地,各驻精兵五百,以火铳、弓弩为主,伏击敌军。”
刘振武一怔:“伏兵营?”
韩岳点头:“敌军若绕道而行,可直扑京师。我军若仅守雁门关,恐难防其迂回包抄。设伏兵营,可延缓敌军行军速度,为我军争取时间。”
刘振武思索片刻,点头道:“可行。但伏兵营需粮草、器械,若京师无援,恐难以支撑。”
韩岳沉声道:“我已命人修缮城墙,加固防御,并命工匠日夜赶制火铳、箭矢。此外,我亦拟修书一封,命人快马送至江南,交予李景明大人,令其在江南招募义军,补充兵员。”
“江南?”刘振武皱眉,“江南士族与倭寇勾结,恐难以信任。”
韩岳目光深沉:“李景明乃陛下亲信,且已着手清理江南士族,若能成功,江南可为我军提供兵源与粮草。”
刘振武沉吟片刻,终是点头:“属下即刻安排。”
韩岳转身,望向远方,低声道:“此战虽胜,然我军已无退路。雁门关若失,京师危矣。”
就在此时,远处马蹄声急促,一骑飞驰而来,尘土飞扬。
“报??”那斥候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大声道,“启禀大人,敌军残部于荒岭修整,阿鲁台仍于军中,未死。”
韩岳眉头微皱,沉声道:“继续监视,不得松懈。”
斥候应声退下。
韩岳缓缓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京师御书房中赵元清的身影。
“陛下,臣已守住雁门关,然大明之危,仍未解除。臣,定当竭尽全力,护我大明江山。”
夜风呼啸,吹动战旗,仿佛在回应他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