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祭祀启奏(1 / 2)
儒家的各项礼仪素来繁复无比。
祭祀圣人的典礼自然更是如此。
不过,按照朱允?的要求,虽然祭祀典礼的整体规划仍繁复无比,但需要他这个皇帝亲自参与的内容,却删减了不少。
此际的朱允?,仍...
韩岳回到府邸,已是午后时分。他疲惫地坐在书房中,望着窗外的天光,心中却难以平静。此案牵涉之广,远超他最初的预料。赵承乾虽为太子,但竟敢暗中勾连朝臣与宦官,图谋在陛下病重时扶持自己登基,这已不仅仅是权谋之争,而是对皇权的直接挑战。
他正思索间,忽听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片刻后,亲信幕僚赵明匆匆入内,神色凝重。
“大人,东宫那边,似乎已有动静。”赵明低声禀报。
韩岳眉头一皱:“什么动静?”
赵明道:“据宫中眼线回报,太子赵承乾昨夜曾秘密召见东宫属官,似在商议应对之策。而今晨,太子府中几名亲信幕僚已悄然离府,行踪不明。”
韩岳心中一凛。赵承乾果然察觉到了风声,开始调动人手,准备应对可能的调查。若赵元清真要彻查东宫,恐怕赵承乾不会坐以待毙。
“查清楚那些幕僚去了哪里。”韩岳沉声道。
赵明点头:“属下已派人跟踪,若他们有所动作,必能掌握。”
韩岳沉思片刻,缓缓道:“此事已非我能掌控,陛下已下令让我不再插手。但我若不查个清楚,恐怕赵文忠兄弟仍难脱罪,而此案的真正幕后之人,也未必会就此收手。”
赵明迟疑道:“大人,若陛下已命您不再插手,您若继续追查,是否……”
韩岳轻叹一声:“赵明,你可知道,此案若处理不当,不仅赵文忠兄弟难逃一死,就连太子赵承乾,恐怕也难保其位。若朝局动荡,大明根基动摇,我等皆难辞其咎。”
赵明沉默片刻,终是点头:“属下明白,属下这就去查。”
韩岳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却愈发沉重。他知道,赵元清虽已下令将赵文清与陈敬软禁,但此案并未真正落幕。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
翌日清晨,韩岳再次入宫,欲向赵元清禀报东宫异动。然而,刚至宫门前,便被禁军统领李忠拦下。
“韩大人,陛下有令,任何人不得擅入御书房。”李忠神色严肃。
韩岳心中一惊:“陛下在御书房?”
李忠点头:“是,陛下已召见内阁首辅张廷玉与兵部尚书周景明,正在议事。”
韩岳眉头紧锁,赵元清竟在此时召见内阁与兵部重臣,显然已意识到此案牵涉军政,若处理不当,恐生变故。
他沉吟片刻,终是决定在宫门外等候。他虽已被命不再插手此案,但若陛下真要彻查东宫,他仍有职责提醒陛下,务必谨慎行事。
半个时辰后,御书房门缓缓开启,张廷玉与周景明相继走出,神色凝重。韩岳上前一步,向二人拱手:“两位大人,陛下可曾提及东宫之事?”
张廷玉看了他一眼,低声道:“韩大人,陛下已决意彻查东宫,然此事牵涉甚广,陛下恐生变故,已命兵部调兵入京,以防万一。”
韩岳心中一震。赵元清竟要调兵入京?这意味着,陛下已将此案视为可能引发政变的隐患!
他正欲再问,张廷玉却已摆手离去。周景明临走前低声提醒:“韩大人,此案已非你我所能左右,若无陛下召见,切莫轻举妄动。”
韩岳望着二人远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虽已尽责,但此案的后续发展,却已超出了他的掌控。
他转身离开皇宫,心中却愈发不安。赵承乾若察觉陛下已动杀机,是否会先发制人?若东宫生变,恐怕整个大明都将陷入动荡之中。
回到府邸后,韩岳立即召集亲信幕僚,命人加强府邸戒备,并派人暗中监视东宫动向。
夜深人静,韩岳独坐书房,望着烛火摇曳,思绪万千。
他想起赵承乾曾言:“我所做一切,不过是想保全赵文忠,也保全大明。”如今看来,赵承乾所言不假,但他所采取的手段,却已触及皇权底线。若赵元清真要彻查东宫,恐怕赵承乾将难以自保。
他正思索间,忽听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
“大人,有急报!”赵明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韩岳连忙起身,打开房门。赵明神色凝重,手中拿着一封密信。
“大人,东宫那边,果然动手了。”赵明低声禀报。
韩岳接过密信,迅速展开阅读。信中写道:“东宫幕僚已秘密联络兵部侍郎李怀远,意图调动京营兵马,以防陛下彻查东宫。”
韩岳脸色一沉。赵承乾竟敢调动京营兵马?这已不是谋算,而是赤裸裸的兵变预兆!
他猛地起身,沉声道:“赵明,立刻派人入宫,将此事禀报陛下。我亲自前往兵部,阻止李怀远调动兵马。”
赵明点头应命,迅速离去。
韩岳换上官服,带人直奔兵部。他知道,若让李怀远成功调动京营兵马,整个京城将陷入混乱,甚至可能引发政变。
当他抵达兵部时,果然发现李怀远正与几名将领密议。见韩岳到来,李怀远脸色微变,强作镇定道:“韩大人,不知深夜前来兵部,所为何事?”
韩岳冷冷道:“李大人,陛下已有旨意,任何人不得擅自调动兵马。你若真要调动京营,便是违旨,罪当斩!”
李怀远神色挣扎,最终低声道:“韩大人,我只是奉太子之命……”
韩岳冷声道:“太子虽为储君,但未得陛下诏令,岂能擅自调动兵马?你若执意妄为,便是谋逆!”
李怀远脸色苍白,最终长叹一声,下令停止调动兵马。
韩岳松了口气,知兵部已稳住,便立即返回府邸,等待宫中消息。
翌日清晨,宫中传来消息??赵元清已下令彻查东宫,太子赵承乾被软禁于东宫,赵文清与陈敬被正式下狱。
韩岳得知消息后,长出一口气。此案虽未彻底终结,但赵承乾已失势,东宫之乱已被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