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密电惊局,双面危局(2 / 2)
就在此时,井中忽有异响,似有铁链拖动之声,自深渊缓缓上升。周玄清猛然拔剑,画符于空,喝道:“结阵!防阴物冲煞!”
锦衣卫迅速布防,火油泼洒四周。然而那声音升至半途,戛然而止。
紧接着,一张纸片随风飘出,轻轻落在薛岩脚边。
他弯腰拾起,展开一看,竟是一页残破奏折,墨迹犹新,抬头写着:
**《请复建文年号疏》**
落款处,赫然是方孝孺的名字,日期为昨日。
“不可能……”薛岩喃喃,“方孝孺已被软禁十年,从未提笔上奏……除非……他已经离开了南京!”
周玄清接过一看,面色骤变:“这不是真迹。”
“你说什么?”
“笔锋虽似,但用墨不对。方孝孺十年抄经,惯用松烟墨,而这纸上却是油烟墨,且纸张产自川西,非京城贡纸。这是仿写的。”
“目的呢?”
“扰乱视听。”周玄清冷笑,“让朝廷误判方孝孺已投靠敌营,从而提前动手清洗文官集团。这一招,是要逼反读书人。”
薛岩咬牙切齿:“又是心理之战……他们不在乎真假,只在乎人心相信与否。”
正说话间,远处传来急促哨声。一名斥候飞奔而来,满脸惊恐:“大人!山外……山外出现大军!但……但他们没有影子!”
众人冲出洞口,登高远望,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苍茫雨夜里,一支军队正沿山道徐徐推进。人人披甲执锐,旗帜残破,上有“燕”字徽记。马蹄无声,脚步整齐,走过之处,草木枯萎,溪水变黑。最骇人的是,他们的脸上皆覆盖青铜面具,眼中空洞无神,唯有一点幽绿微光闪烁。
“阴兵借道……真的来了。”周玄清声音颤抖。
薛岩立即下令:“点燃烽燧!传令周边卫所集结兵马,弓弩手列阵崖顶,火铳队居中待命!同时派人快马通报南京,请陛下速调神机营增援!”
然而,当第一支火箭射向敌阵时,奇变陡生。
箭矢尚未落地,空中忽然浮现万千幻象:有孩童哭喊母亲,有老妇抱着焦尸痛哭,有书生跪地求饶却被斩首示众……每一幕都是靖难之役中的惨烈场景,栩栩如生,声泪俱下。
“你们杀了我们……”无数声音叠加响起,如潮水般涌入耳膜,“但我们没忘!我们一直在等!等一个能为我们说话的皇帝归来!”
不少士兵当场崩溃,丢下武器跪地痛哭。更有甚者拔刀自刎,口中念着“赎罪”。
薛岩怒吼:“不准看!闭眼冲锋!”
可命令已难以执行。恐惧像瘟疫般蔓延。
就在这混乱之际,纪纲策马狂奔而至,身后仅余十余骑,个个带伤。
“大人!”他滚鞍下马,嘶声道,“西南七十二寨全部叛乱!土司联军已攻陷永昌府,打着‘迎建文帝归位’的旗号,百姓纷纷响应!更有传言,说建文帝已在大理现身,现身当日天降甘霖,盲者复明,死者回魂!”
薛岩双拳紧握,指甲掐入掌心。
他知道,这不是军事危机,而是信仰危机。
当百姓宁愿相信一个死去二十余年的皇帝复活,也不愿信任现任天子时,再多的刀枪也无法挽回江山。
“我们必须立一个象征。”他咬牙道,“哪怕是个假的,也要比他们的‘伪帝’更真!”
“可去哪儿找这样一个人?”纪纲苦笑,“除非……”
两人目光同时转向矿洞深处??那句用血写出的“玉牒有伪,龙种在滇”。
难道,真的存在建文帝的后人?
若此人尚在,无论真假,皆可成为对抗朱棣的精神支柱!
薛岩当即下令:“组织密探,秘密探访云南境内所有姓朱却隐姓埋名的家族,尤其是那些世代供奉建文画像、每逢清明遥拜南京的村落。另外,派人潜入大理,查明所谓‘复活建文’是否确有其事,若有,务必查明其身份来源!”
与此同时,大理城外某座废弃佛寺中,灯火通明。
那口青铜棺已被移至此处,王钺尸体置于莲台之上,周围燃起九十九盏长明灯。空觉大师盘坐中央,头顶悬着一面铜镜,镜面映不出人脸,反而浮现出一幅幅流动画面:紫禁城、钟山陵寝、长江战船、北平城墙……
一名白发老尼走上前,双手奉上一块玉佩:“大师,这是当年跟随建文帝出逃的宫女临终所留,她说,这是先帝唯一遗物。”
空觉接过玉佩,放入棺中王钺手中。刹那间,黑雾再起,幻影重现,这次更加清晰,甚至能看清衣襟上的龙纹细节。
“吾乃建文皇帝,承皇考遗志,避祸民间二十载。今妖孽窃国,社稷倾颓,朕不得不归来救民于水火!”
声音洪亮,穿云裂石。
寺外早已聚集数千百姓,闻言齐齐跪拜,痛哭流涕。
而在人群最后,一名少年默默站立,约莫十五六岁,衣着朴素,眼神清澈。他胸前挂着一枚旧铜钱,上面隐约可见“洪武”二字。
没人注意到,每当幻影发声之时,那铜钱便会微微发热,仿佛回应某种召唤。
而在千里之外的乾清宫中,朱允?独自坐在黑暗里,面前摊开着一份密报:
**“方孝孺离京,目的地不明。沿途留下多处题诗,内容涉及‘忠奸易位’、‘正统重光’等语,疑似动摇。”**
他手指轻轻摩挲着御案边缘,那里刻着一行极细的小字,唯有他知道??
那是朱元璋临终前亲笔所书:“**子孙若有非常之变,可启东宫密室,取‘铁券诏’以定乾坤。**”
此刻,窗外风停雨歇,月光洒落,照在那行字上,泛出淡淡金光。
朱允?缓缓起身,走向东宫。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