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 40-50

40-5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被郎君欺骗后她幡然醒悟 作精大小姐换亲下乡以后[八零] 旧巷长情 [足球]女装碰瓷马队后 我真的不喜欢数学 我的心,Un Lock 病美人带崽上娃综后爆红了 亡夫成了首辅后 首领宰的书架 完美合影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40-50(第1/14页)

第41章 第 41 章

李红英下工回来只觉得天都塌了——院里杂乱不堪, 自家汉子和公公都带着伤。

她本还想去找人理论理论,一番问询过火却是自家先惹的事儿。

当即便发了火,冲着郑光宗一顿骂:“娘脑子不清醒,你也傻么?二哥是那好惹的吗?跟你说了多少遍, 分家就各过各的。人都不认这门亲戚, 还凑上去做什, 被揍成这样不是活该?”

郑光宗今日本就憋屈的很, 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 平白挨了几次打, 一腔怒火正无处发泄。

自家媳妇儿不关心他的伤势,还一个劲儿责骂,郑光宗心中累积已久的怨气再压制不住,一个巴掌甩过去:“那是你婆母, 轮得到你指摘?”

李红英耳边嗡嗡作响,摸着发麻的右脸咬牙切齿:“你敢打我?”

郑光宗心虚一瞬, 看着李红英愤恨、委屈的面容又有了底气, “我忍你很久了,哪家婆娘像你一样,成天只知道撒泼。”

李红英气得发抖,直接扑上去撕打。郑大河心力交瘁, 卧在床上一言不发。

屋里又是一阵鸡飞狗跳, 闹到半夜都不得安宁。也没人想起给张翠莲送点饭食和棉被, 可怜她只能又饿又冷地挨了一宿。

翌日早上雪下得大了些, 冷飕飕的。

郑青云昨日背回来的肉没来得及处理,挂在檐下冻了一夜, 全都变得硬邦邦。

灶里的火生好后,方竹就取了大半下来装进木盆, 放在灶门口的矮桌上化冻。

郑青云刚去后院儿喂完鸡,一进门就道:“这会儿雪盖得不厚,我去砍些柏树枝回来,饭好了你们就先吃,不用等我。”

陈秀兰:“我昨儿砍了几枝,都在树下堆着,你再少弄些就够了。”

郑青云应了声,便拿上柴刀和斗笠出门。

方竹站看着郑青云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才折身回屋掩上房门。

陈秀兰往灶里添了把柴,偏头问她:“青云还要会儿才回来,要不擀点面条?天冷吃着也热乎。”

“行,正好有新鲜肉,切点儿下来和着酸豆角一炒,做个浇头。”

两人说干就干,一个和面,一个切肉炒酱汁,灶房里很快就飘出香味。

郑青云把拖回来的柏树枝扔到走道上,探头看了眼:“早上吃什么,这么香?”

“肉丝面。”方竹起来挂在窗边的干布巾,拍打郑青云身上积的雪花,“鞋子也湿了,先去换一双,面条马上就煮好了。”

郑青云回屋找了双干净的鞋子穿上,到堂屋时面条已经摆上桌。他那一碗是最多的,都冒了尖儿,也没什么汤,顶上盖着一大勺豆角肉沫。

他拿起筷子在碗里搅动几下,白面条染上酱汁的颜色,看着就让人食指打动。

呼呼啦啦吃完一大碗拌面,郑青云回灶房就着锅里的热水把碗筷刷干净放着,就去处理昨天拎回来的小肠。

小肠昨日宰猪后只用水灌过几次,并没怎么清洗。郑青云提回来就拿草木灰水泡上了,老远就能闻到臭烘烘的。

方竹她们端着碗筷打堂屋出来,都忍不住皱起鼻头。

郑青云瞧得好笑,没注意猛吸了一口气,把自个儿也臭得变了脸色。

这东西脏,洗的时候就得更加仔细。郑青云拿稻草把小肠外表搓洗一阵,又换了盆清水。并找来一根细长的竹节,套进小肠,一点点将其翻卷过来,重新拿草木灰把里面也搓洗过。

如此反复洗过几回,郑青云才用竹片小心刮去小肠内壁附着的油脂。

这是个精细活,很容易把肠衣刮破,就不好灌香肠了,郑青云弄得尤其小心。

处理好后的肠衣薄薄的,被郑青云用水泡上,他还往里撒了少许烧酒,放了几片半干的橘子皮。

郑青云在外头洗小肠这当,方竹她们也没闲着。

盆里的肉在火边烤了许久,已经软化,渗出血水。

方竹捞出一些精肉和肥膘子切成丁,稍微剁了几下,就拌上酱油、盐、木姜子粉、花椒粉、辣椒面、酒腌上备用。

剩下的五花、肋排等也被陈秀兰抹了些盐腌着,这样熏出来才不容易坏,能放得久。

肉腌了几刻钟,已经渐渐入味。

陈秀兰和方竹一人拿了节竹筒,开始灌香肠。

至于郑青云,他自觉做不来这项活计,老老实实踩着椅子在灶房一侧的房梁拴上麻绳。又把盆里腌着的大块肉和骨头钻孔系绳,串在早就备好的竹竿上。

沉甸甸的竹竿被套进悬垂的绳环,一块块还在滴着血水的肉坠下来,微微摇晃着。

地上铺着一层细干柴,郑青云点燃一把松针往里一扔,很快就窜起火苗。他赶紧跑去外面抱来一捧翠绿的柏树枝搭在上面。

火苗瞬间消失不见,有噼里啪啦声传出,大量白烟升腾而起,带着一股独特的清香,卷上垂下的肉块。

剁的肉馅儿不算多,婆媳两个人很快就全部灌完。麻线将香肠扎成一节一节,鼓鼓囊囊的,能清晰看见里面满满的肉。挨个扎过孔,新灌好的香肠也被搭上竹竿,同样挂在柴堆上熏着。

这事儿不能心急,慢慢熏才好。除了夜里怕失火,之后一连几日都不能断,但也用不着明火,有烟就成。而且得有人在家守着,往年就有熏肉不小心把房子烧了的。

灶房里天天滚着白烟,竹竿上的肉和香肠在烟熏中渐渐变了颜色,外皮微微泛黑,细看却又带着透亮的红。

大黑日日蹲在灶房门口眼巴巴瞧着,馋得流涎,被郑青云骂过几回也不老实。不过到底还是守规矩,从没进过灶房。

几天之后,熏肉和腊肠外皮就失了水分,变得皱皱巴巴,他们这才撤了柏树火堆,把竹竿子挪到土灶上方。这样每天烧水煮饭也能搭点儿烟气,不用担心臭了坏了。

日子就在熏腊肉香肠中一天天溜走,眨眼便到了腊月二十八。

张翠莲总算从祠堂出来,她几乎每天只能吃一顿饭,夜里又睡不好,整个人都憔悴不少。

曾背地里编排过的人纷纷找上门来,张翠莲也难得没怎么还口。

但她也就休整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冲进隔壁家,和刘芳萍打了一架。

还抖落出不少刘芳萍的事儿,譬如是她最开始说郑青云命格玄乎,也是她猜测俩老把宝贝留给郑大山一家,还有刘芳萍偷拿婆婆的钱却栽赃给陈秀兰……

可惜她所说的一切都无从查证,真真假假,谁也说不清,只能给村民添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

第42章 第 42 章

郑青云去冯彩云家拿豆腐时, 沿路遇到的人几乎都在说着早上的闹剧。

“这大河家的也真是的,自己做了那些事儿,还想推到别人头上。”

他听着只觉好笑——小叔一家子装模作样的功夫还真是厉害,恐怕人人都当他们是仁善的。

已经二十九, 冯彩云家没开门卖豆腐, 院里清净不少。郑青云也没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40-50(第2/14页)

多耽搁, 拿了豆腐交好钱, 就马不停蹄往家赶。

山间郑家, 方竹她们正忙着打扫。不仅要把边边角角的蛛网、烟灰刷一刷, 各种碗碟、坛坛罐罐、桌椅板凳也都搬到院子里,用清水擦洗干净。

郑青云背着豆腐一进院子,方竹就赶紧迎过来,“慢点儿, 别掉地上了。你蹲一下,我给接下来。”

“嗯。”

郑青云慢慢矮下身子, 感到肩头一轻才重新站直, 转身接过方竹手中的竹筛送进灶房。

方竹跟在他后面进来,解开麻布看了眼,一共十六块豆腐,四四方方的, 压得十分紧实, 满满都是豆香味。

“还有没熏的肉, 等会儿剁了拌两块豆腐, 炸盆丸子放着。”

方竹想了想又道:“炖汤有猪脚和老母鸡,留的那几根肋排也炸着吃吧。唔, 娘说还要炸一些麻花做零嘴。”

“行,外头那些家什放着我来收拾, 你和娘就炸年菜,好几样东西可有得忙。”

都不是躲懒的性子,有了分工,一家人很快便各自忙碌起来。

面粉加入鸡蛋、糖粉和黑芝麻揉成面团,再搓成长条卷做麻花状,一个个丢进热油里,没一会儿便膨大浮起。

方竹没做过麻花,站在陈秀兰身旁看了会儿,认真记下步骤后,也赶紧洗手去调丸子馅儿。

这样等会儿麻花全部出锅后,就能马上接着炸丸子,不用多等。

豆腐丸子方竹年年都炸,做起来得心应手。她将精肉剁成细末装盆,再取两块豆腐放进去碾碎,最后加入鸡蛋、盐、酱油、姜蒜末等一起搅匀,这丸子馅儿就算成了。

那头陈秀兰已经在用笊篱捞麻花,光听摇晃间发出的沙沙声,就知道定是酥脆无比。

今年多出两口人,且都是喜欢吃这些小玩意儿的,陈秀兰便多和了一碗面,捞了几次才捞干净。麻花在竹筲箕里堆成小山,金黄金黄的,外表还泛着油光,一看就喜人。

她把笊篱反扣在锅沿,捡了一根递到方竹嘴边,笑道:“尝尝。”

方竹也没客气,直接张口咬住。陈秀兰做的麻花不大,只手指长短,也不太粗,因此炸得很透,里里外外都是脆的。

虽说没舍得放太多糖,但又是面又是蛋的,还过了油,吃着也极香。且嚼得久了,也能尝到甜味儿。

方竹毫不犹豫点头表示满意:“好吃!”

“那等会儿留一些出来,都尝尝。”陈秀兰说着话,又往灶里添一把柴,锅里的油再次冒起小泡。

方竹端来馅儿料,站在锅边开始搓丸子。她动作熟练,揪块馅料在手里团上几下,一个圆溜溜的丸子就成形了。

豆腐丸子漂在油锅里,渐渐变得焦黄。或许是添有肉,散发出来的香味比炸麻花更为霸道。

大黑急得嘤嘤叫,在门槛处跳进跳出。

擦板凳的郑青云一抬眼看它这模样,生怕它跑进灶房甩些狗毛,连忙喝道:“大黑,过来!”

大黑左右瞧瞧,到底还是怕挨骂,一步三回头地离开灶房,缠到郑青云脚边撒娇。

郑青云一拍狗头,“行了,哪回少你吃了,一边儿去,别碍着我干活。”

大黑似是听懂,没再讨嫌,摇着尾巴跑回窝里睡下。

屋里婆媳俩炸完丸子,又开始炸肋排。肋排用蒜末腌过,外面挂了层薄薄的粉,最后炸出来外皮焦脆,内里却依然鲜嫩,一点儿也不柴。

所有东西都炸完,锅里的油也损耗许多,剩下的都被舀进陶罐里装着,留着炒菜用。

炸年菜虽香,但也脏器具,接下来又是好一番收收洗洗。

郑青云见方竹拎着脏水出来,叫住她:“你们弄好了再烧一锅水,我把这儿拾掇完就去杀鸡。”

“娘说宰最胖的那只母鸡,和白公鸡,你记着别抓错。”

“晓得了。”

锅里的水很快就烧得滚开,郑青云把洗好的碗碟塞进碗橱,拿着刀和碗就去后院。

一阵咯咯声响起,方竹舀上一桶开水送去,果见两只鸡都已经放过血,歪着脖子安安静静躺在木盆里。一旁的白瓷碗还装着大半碗鸡血,这东西也不能浪费,到时放进汤里烫一烫便能吃。

烫鸡毛的味道不太好闻,郑青云拒绝方竹的帮忙,让她端上鸡血,带着方桃离开。自己一个人在后院把两只鸡处理妥当。

一天就在这样的忙忙碌碌中度过。

大年三十这日,天上飘起了雪花。

“歪了歪了,往左一点儿!”

“这样行不行?”

郑青云一早起来就熬浆糊,开始贴对联和年画,方桃和他的声音交替着传进灶房。

屋里婆媳两人正在包饺子,韭菜鸡蛋、猪肉大葱将面皮撑得圆圆鼓鼓,白胖又可爱。除夕夜吃上一碗,来年便能财源滚滚、幸福美满。

两人手下不停,你一句我一句说着年夜饭的安排。

陈秀兰:“荤菜就弄个炖猪脚、红烧鸡块、炸丸子、熏鱼和粉蒸肉。然后炒点儿萝卜丝和菘菜,蒸碗豆腐,凑八个菜刚好。”

“还有干菌子,泡一些跟猪蹄一起炖着更香。”

“行,今天就蒸白米饭,过年不用省着。”

有了计划,下午忙起年夜饭就不至于没头没脑的。天色不好,一家人早早就着手准备。

但等八道菜做好端上桌,外面还是已经模模糊糊。陈秀兰点好油灯放在桌角,照亮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饭菜。

也不知是谁家先起头放炮竹,好似一个信号顷刻间就传遍整个村庄,噼里啪啦声源源不断传来。

陈秀兰催促郑青云:“快快快,把炮竹拿出来点上。”

一长串炮竹铺在院子里,郑青云举根烧着的木棍,伸长手臂去点,待燃了便飞快跑远。

屋檐下几人早在郑青云点炮竹时就捂上耳朵,但等嘭的一声炸开,还是没忍住眯了眯眼。

红红的纸屑四处飞散,落了一地,像满天红霞,热闹又喜庆。

响过炮竹,敬过先祖,接下来便该尽情享用团年饭。

之前打的两壶酒也摆上桌,除开方桃杯里是白水,其他人都倒了些。

杯盏相碰,所有情意尽在不言中。

一年到头,才能敞开肚皮吃上这么丰盛的饭菜,几人没光顾着喝酒,埋头吃得满足。

大黑趴在门口,两只前爪抱着块骨头,歪嘴啃得正香。这样的好日子,怎么也不能忘记它,每种菜都给它弄得有一些,装了满满一碗,足够它解馋。

这顿饭吃得慢,直到菜都变凉,才陆陆续续放下碗筷。不过有郑青云这个胃口大的,也没多少剩菜就是。

收拾好碗筷,一家人围坐在堂屋里,烤火嗑瓜子,说着往年的趣事儿,也不觉得难熬。

大黑就趴在方竹腿边,时不时能得到一颗花生或瓜子,高兴得尾巴就没怎么放下过。

夜色渐深,虽然嘴里没怎么停,并不太饿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40-50(第3/14页)

,但陈秀兰还是煮了些饺子,每人都捞几个吃过。

突然,又是成片的砰砰声响起,连正打盹的大黑都吓得一抖。

郑青云却兴奋起来,点燃一只火把,拉着方竹往外跑去。陈秀兰也牵上方桃紧紧跟在后面。

姐妹俩不明所以,直到爬上屋后的坡地才明白郑青云为何大晚上还要带她们出来。

只见远处的城池上空升起一朵又一朵绚烂的烟花,各种各样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在纯黑的夜幕绘成壮丽的画卷。

姐妹俩目瞪口呆看着如此难得的美景,眼里闪烁着明亮的光,一个劲儿喃喃自语:“好漂亮!”

可惜烟花易逝,并未持续太久就冷寂下来。方竹虽有些可惜,但一想着往后年年都能看见,又生出无限期盼。

回到家,陈秀兰径直走进卧房,方竹还当她是要睡觉。

没想到不过一会儿,她就又来到堂屋,还从兜里掏出几个红布小包,满面笑容地分给三个小辈。

“新的一年要平平安安。”

方竹笑得眉眼弯弯:“我都这么大了,怎么还给我封压岁钱?”

“在我眼里,不管什么时候,你们都是孩子。”

方桃到底是小孩,又坐一会儿就跟小鸡啄米似的,方竹劝着陈秀兰带她去歇息。

堂屋里便只剩下郑青云和方竹两个人。

炭盆里的火烧得正旺,方竹拿根棍子拨了拨,问郑青云:“天亮还早着呢,要不要给你热点儿酒喝?”

郑青云拉过她的手攥在手心,“不用,忙活一天,靠着我歇歇。”

方竹看着已经把肩膀递过来的人,笑了笑,歪头靠上去。

炭火将两个人带笑的面庞烤得通红。

方竹捏着郑青云手心的茧子,轻声道:“明天去舅舅家拜年要带些什么?”

郑青云心里早有安排,“取两节腊肠,留的那只兔子提上,再拎一包糕点就行。”

“你再跟我说说舅舅他们家的事儿,我第一次去,犯忌讳就不好了。”

“放心,舅舅家的人跟我娘性子差不多,都是很好相处的人。”郑青云宽慰方竹一句,见她仍然紧张,还是拣些要紧的跟她说道。

也不知道又过去多久,郑青云再一低头,发现靠在肩上的人已经阖上眼,打起小呼。

他也没叫醒方竹,帮她把散落的头发撩到耳后,便把人打横抱起送回床。又把汤婆子灌满热水塞进被窝,才回到堂屋继续守岁。

天刚蒙蒙亮,四面八方就响起炮竹声,闹得人根本没法继续睡。

方竹从床上坐起,发了会儿懵才反应过来自己昨晚应该是被抱回来的。这会儿屋里没看见郑青云,想来他是实实在在守了一整夜。

她在身旁的被窝里摸了摸,果然触到一堆衣裳。拿出来一看,里外上下俱有,都是崭新的,捂得热热乎乎,穿在身上一点儿也不凉。

方竹只感觉心里满满当当,高高兴兴换上新衣,又绾了个时兴的发髻,方推门出去。

正好和从堂屋出来的郑青云打个照面。

“你还真守了一夜,困不困?”

“不困,往年都这样,习惯了,”郑青云定定看着方竹,面上看不见一点疲态,“今天这发髻衬你。”

方竹摸着头上的木簪有些不好意思,“你也赶紧去收拾收拾,早点儿去舅舅家拜年。”

第43章 第 43 章

包的饺子还没吃完, 放了一夜冻得梆硬。早上便没费心做别的饭食,饺子全部下锅,再把剩菜剩饭热一热,就是一顿。

填饱肚子, 郑青云和方竹拎上备好的年礼出发往舅舅家去。

昨日傍晚雪就停了, 后来一直没下, 地上只积了薄薄一层雪粒子。被冷风吹过一夜, 全部凝结成块, 滑溜溜的, 一踩还能听见细微的咔嚓声。

路旁的树叶子上也覆着层薄冰,方竹手里什么都没拿,便剥着冰片玩。走走停停的,郑青云也不催, 还帮她注意哪片叶子上的冰更为完整。

等到山下,人就多起来, 个个红光满面, 精神抖擞。路上遇见也不管平日里接触得多不多,总要慢下脚步,互相道句新年好,四处都是其乐融融的。

小孩要么你追我赶, 要么聚在一起跟小伙伴炫耀自己的新衣和压岁钱, 笑声一阵高过一阵。

只是走着走着冷不丁就响起炮竹声, 吓得人连忙捂住胸口顺气儿。

郑青云舅舅家在苍黎村南面的杨柳村, 走路约摸要一个时辰。

好在两人运气好,半道上遇到一户赶牛车回杨柳村拜年的人家, 稍带了他们一段路,倒是省不少力。

杨柳村村口有条小溪, 两岸长着许多柳树,细长的枝条一直垂至水面,风一吹,便拂起圈圈涟漪。只是冬日里叶子都掉光,灰扑扑的,难免显得有些萧索。

跨过一看就有些年头的石桥,顺着大路径直往前走,路过四五户人家,就到了舅舅家。

这会儿院门大开,只有两个戴着瓜皮帽的男娃在院子里玩炮仗。还没点着呢,稍矮些的那个就一惊一乍乱叫。然后抬眼看见走进门的郑青云和方竹,瞬间涨红一张花猫脸,怯怯唤了声:“哥……”

低头点炮仗的男娃也赶紧收回捏着木棍的手,脆生生叫人:“舅舅!”

两个年纪相仿的孩子生生差了辈,方竹却也没觉得意外。她早就了解清楚,舅舅陈秋生是家中幺儿,比陈秀兰这个二姐都要小十多岁,今年也不过二十八。成家后生了两个孩子,大的闺女九岁,小的儿子才六岁。

现在看来,这矮个男孩就是那小表弟瑞儿,就是不晓得另一个是哪位表哥或表姐的孩子。

郑青云看出她的疑惑,在一旁解释:“这是大表姐家的小虎子。”

说完,他又教两个男娃叫方竹。

“我是说听到有人说话,原是青云来了,这就是小竹吧?”

“外婆正说云小子咋还没到呢,快快快,进屋坐烤火。”

正说着话,堂屋里呼呼啦啦涌出一群人,瞧见小两口都欢喜得不得了,你一句我一句,热切地迎着他们进屋。

方竹跟在郑青云后面喊人,外婆、舅舅、舅妈、表姐、表姐夫……十几人凑在一起,说说笑笑,屋里登时热闹起来。

方竹头一回上门,这些长辈都对她十分关照。拉着她聊天,各种各样的果脯、糕点塞到手里,却没一个人揭她伤疤,问及那段逃难的日子。

都是好相与的,方竹很快抛却心里那点顾忌和不自在,跟大家熟悉起来。

闲聊中,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眨眼就到吃晌午饭的时候。

正月里,饭桌上总少不了要喝点酒。方竹倒是只抿几口意思意思,郑青云就不一样,陪着舅舅和几个表哥、表姐夫灌下不少。不过也不知是不是酒量好,面上瞧着跟往日也没什么区别。

家离得有点儿远,两人吃完饭没多坐,就动身回家。

方竹走在郑青云身旁,总觉得有哪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40-50(第4/14页)

里不对——这人好像从下桌后就没说过话,一直都是她在跟舅舅他们道别。

她试探着唤:“青云?”

男人眨眨眼,慢吞吞转过头来盯着方竹看:“嗯?”

过了会儿似乎终于反应过来,咧着嘴傻笑:“小竹,小竹!”

一声比一声高,每个字都洋溢着欢喜。

方竹哭笑不得,确信这人是喝醉了,她不由放低了声音:“头疼不疼?”

郑青云语气如常:“不疼!不对,有点儿疼。”

方竹叹口气,见路上没其他人,还是拉着郑青云在树下歇息,帮他按了会儿额头。

只是好像效果不太明显,郑青云还是迷迷糊糊的。好在他并不耍酒疯,只是格外喜欢叫方竹的名字,方竹也就随他去了。

回去不太走运,没再碰上车,两人只能步行。吹了一路冷风,郑青云总算是渐渐酒醒。回忆起先前那傻乎乎的模样,还有些难为情。

到家还早,一家人又收拾些年礼,去隔壁秦家玩了会儿,吃过晚食才回来。

正月初三,方竹他们大清早起来就在灶房忙活。按照往年的经验,今天秦大柱一家会来拜年。待客的宴席定然马虎不得,提早备着,到时就省事儿许多。

猪脚只买了一只,除夕夜就已经吃完。今日就只能拿老母鸡炖汤,老母鸡肉柴,得小火慢炖很长时间才能咬得动,方竹支使郑青云先去外头把鸡剁成块淘洗干净。

她自己就在屋里跟方桃剥花生米,等会儿过油炸了,好给几个汉子下酒。捏着花生米,想起前天郑青云晕晕乎乎的样子,她又问陈秀兰:“上回买的黄|冰糖放哪儿了?我想着等鸡汤炖好,就切两个林檎熬罐水放着,酸酸甜甜的,既能止渴,喝酒之后再饮点儿也能好受些。”

陈秀兰切菜的手一顿,歪头想了会儿回道:“应该在哪个陶罐里装着,你仔细找找。一说黄|冰糖倒是提醒我了,今儿这肉就别炒着吃了,待会儿化两块黄|冰糖,做个红烧肉。软乎乎的,肉汁还能拌饭,那叫一个香。”

她一开口就有些停不下来,在灶房里扫了一圈继续念叨:“好些人呢,菜得多备些,不然也太寒碜。屋里还有些干椿芽,泡一些蒸碗扣肉,熏鱼、腊肠和丸子也都蒸上,省得还要再一道道炒,老南瓜也切一盘搁甑子里。豆腐今儿换个吃法,用油煎一煎和菘菜焖上。”

刚说完,郑青云端着木盆进门,“都剁好了,是不是现在就煮上?要怎么弄?”

方竹抬头看了眼,给他指个地方,“先放着吧,我这儿马上就弄完了。你去堂屋把炭盆点上,瓜子、果干都抓些出来,我估摸着王婶他们也该过来了。”

郑青云点点头,放下木盆便去堂屋。腊月间得空,郑青云在家编了好几个新竹盘,拿来装零嘴正好。麻花、瓜子花生、杏子蜜饯、桂花糕,各种各样的都有,一盘盘摆在火盆边的矮凳上,来客拉家常时顺手就能抓着吃。

他还抓了把晒干的金银花放进茶壶里,架在铁三脚上热着。

灶房里,鸡汤也已经用小泥炉煨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把盖子顶得一上一下。老母鸡炖汤什么配菜都不用放,原汁原味便鲜美得很。若是觉得单调,快出锅时撒几颗红枣进去就成。

等东西都准备得差不多,蹲在灶房门口的大黑就站起身,摇着尾巴跑向门口。

还没见着人呢,便听见秦大柱的大嗓门儿:“陈婶,青云,我们来给你们拜年喏!恭喜发财恭喜发财啊!”

几人赶紧迎上去,帮着接东西。

秦德福把手里的酒递给郑青云,笑呵呵道:“昨儿没喝成,今天可得陪我喝两盅。”

陈秀兰搀着大肚子的许香荷跨过门槛,回头看了眼,“就猜到你们要带酒过来,下酒菜和醒酒汤都给你们备好了。”

“那敢情好。”

堂屋里炭火无声无息地燃烧着,八九个人围在一起,说起十里八乡的新鲜事儿,时不时塞口零嘴嚼着,若是渴了就喝口热乎的金银花茶,清香四溢,润喉生津。

方桃坐不住,烤会儿火就装上几颗炮仗,跑院子里玩儿。

嘭嘭声接二连三,大黑一点儿不怕,还跟着叫出声,惹得方桃哈哈笑。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升上头顶。

方竹和陈秀兰进灶房烧火做饭。菜一早就切好装在盘子里,只等着下锅,倒也不至于忙乱。

没多久就听见锅里兹啦作响,油烟气爆发而出,各种食物香气窜满整栋屋子。

郑青云留在堂屋里陪客,帮忙添茶倒水,往火盆里加炭,也没闲着。

虽各有各的忙,却都高兴着,辛辛苦苦做活,为的不就是这——有吃有喝,亲近的朋友能聚在一块说笑。

院里大黑的叫声陡然凶狠许多,一屋子的人都不由向外看去。

王金花有些疑惑:“来客了?听着也不像熟人啊。”

“我去看看。”郑青云放下火钳,起身往外走。

远远地就看见一身着长衫的年轻人,拎个油纸包向这边走来。

郑青云嘴角的笑消失不见,他走上前,垂眸看着站在门口不敢进来的郑文昌,凉凉道:“你来做什么?年年都来演这么一遭不嫌累吗?”

郑文昌瞥一眼呲牙哈气的大黑,不着痕迹地后退半步,面上浮起尴尬:“哥怎能这么说,无论如何都是亲戚,我来拜年……”

郑青云直接打断他的话:“够了,大过年的我不想闹得太难看,别等着轰你出去。”

面前的人倏然红了眼眶。

郑青云却只觉厌烦,挥手招呼大黑:“送客!”

话落转身就大步回屋。

郑文昌提着油纸包的手指节泛白,似无限哀切地叫了声“哥”。却没人搭理他,只大黑在一旁弓着身子仿佛随时都能扑上来,他终是不甘心地离开。

一转头,却又满脸不屑。

等到了山下人多的地方,郑文昌复低垂下头,落寞不已。

“你不是去拜年了吗,怎的这么快就下来了?”有好事儿的人问他。

郑文昌只摇头苦涩一笑,什么也没说。

“哎,这都多少年的事儿了,还埋怨着呢。你也别难过,兴许哪天你二婶他们就想通了。都是一家人,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

“嗯,云哥这些年受了委屈,有气也是应该的,我们不怪他。”

郑文昌慢悠悠晃回家,立马眉开眼笑,跟刘芳萍讨了银钱,说要去县城同窗家拜年。

郑青云等人压根儿没把郑文昌放在心上,一坐下说几句话,就把他忘到九霄云外。

婆媳俩手脚麻利,很快就把饭菜都弄好。方桌上摆得满满当当,好几双筷子交替着伸向菜碟,大家一块儿吃肉喝酒,只觉高兴,什么苦闷烦恼都烟消云散。

第44章 第 44 章

往年除了秦大柱一家, 没什么人会来拜年。今年来家里做客的倒是多了些,每天都能听见不同的说笑声。

炮竹声一连响了十来天,直到过完元宵才停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古代种田养家日常》 40-50(第5/14页)

歇。至此,热热闹闹的春节才算是收尾。

清闲一段日子的村民们又忙碌起来。

天一日比一日暖和, 已经很久没见过雪, 风也温柔许多。地里的麦苗长势喜人, 绿油油的, 风一吹便泛起浅浅波浪。

山上有些树木已经冒出米粒大小的嫩芽, 估计过不了多久就能舒展叶片, 给山林披上新衣。

只是一早一晚还是冷,雨天更是冻人,这样的天是不敢种瓜果蔬菜的,万一小苗被冻死就不划算。

但耕地是不影响的, 还有耐寒的苞米也能先种下去。

郑青云家没有牛,只能在村子里租。等了好几天, 才总算轮到他。一天十文钱, 还得把牛草给备好。

郑青云每天清早就起来,去外头割一大捆青草给牛主人家送去,看着大水牛吃饱了,才能拉它去地里。且太阳下山之前就得给人送回去。

为了每天能多犁一点儿, 连早食都是方竹送去地里给郑青云吃的。

好在他们家地不算太多, 不到两天就耕完。

挑了个雨后天晴的日子, 一家人把苞米都给种进地里, 一垄一垄的,看着十分整齐。

山上的绿叶越来越多, 然后在某天,覆盖了每一处角落, 放眼望去皆是青翠欲滴。

温和的阳光打在窗棂上,有鸟雀在外头叽叽喳喳叫着。

方竹从床上坐起,拿过一旁的衣裳往身上套,透过窗缝看着上下扑腾的小鸟,笑道:“应该是不会再冷了,这两天太阳好,把被套拆下洗洗。还有棉服、棉鞋也都过下水,晒晒太阳再收起来。”

“嗯,我过会儿就去挑水。”

两人穿好衣裳,顺便就把被套褪下来堆在一旁的椅子上。方竹支使郑青云把被芯抱出去晒着,自个儿就把脏棉衣都抖落出来。

做的棉衣都是有夹层的,用不着整件过水,只需把外面那层棉布拆下洗洗就成。免得里头的棉花都挤成一团,来年穿着也不暖和。

棉衣还没拆完,郑青云已经晒好被子回来,进门就跟方竹分享乐事儿:“我说今天怎么一直有鸟在窗外飞呢,原是一对燕子在檐下筑巢。”

“真的?我去看看。”方竹一听也觉着高兴。

老人常把燕子称作吉祥鸟,屋檐下有燕子做窝是好兆头呢。

她出门一看,屋檐下果然有两只胖乎乎,拖着细长尾羽的燕子衔着泥或草茎飞来飞去,墙边已经筑有一只浅口的小碗。

陈秀兰坐在院子里剁萝卜缨,见方竹出来,顺着她的目光抬头望去,面上浮起笑:“天儿还没亮,这小两口就在忙活了,往后可有得热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转嫁高冷小叔后(双重生) 咸鱼摆烂崽遇上高冷主角崽 一篇温柔攻虫族单元文 小狗救世主不需要超能力 八零俏时光 圣父他被迫喂养死敌gb 哇塞,你老公终于死了 京枝欲夜[先离后爱] 修仙从伪装差生开始 [希腊神话]立志偷光阿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