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第一百五十五天社死(1 / 2)
念安的航班降落在洛杉矶时,正值初冬。这座城市比她想象中更喧嚣,也更空旷。高楼林立,阳光刺眼,她戴着墨镜走出机场,却被迎面而来的热情和冷漠同时包围。接机的工作人员笑容灿烂,而街边匆匆走过的行人却仿佛与她无关。她拖着行李箱,看着车窗外不断掠过的广告牌,上面是她熟悉的名字和面孔,而她,还只是个刚刚开始被注意的名字。
新剧是一部心理悬疑题材的剧集,讲述一位在异国他乡寻找失踪母亲的亚裔女性,逐步揭开家族秘密,也面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剧本厚重,角色复杂,剧情层层递进,情感张力极强。导演是好莱坞新锐导演之一的艾琳?布莱尔,以擅长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而闻名。
试镜时,念安就曾被她问:“你有没有经历过那种‘被撕裂’的感觉?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灵魂上的?”
她当时愣了一下,然后点头:“有。我曾经以为我必须完美,才能被接受。但后来我发现,真正让我活着的,是我愿意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艾琳听完,沉默了几秒,然后说:“那很好。因为这部剧的女主角,就是这样一个在破碎中寻找完整的人。”
拍摄开始后,念安才真正意识到这部剧的难度。语言、文化、表演风格的差异让她一度陷入自我怀疑。她努力适应,但有时候,哪怕她已经说得足够清晰,导演还是皱眉说:“念安,这不是你该说的方式,这是角色在说。”
她开始意识到,这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她还没有真正“成为”这个角色。
她开始研究角色的背景,甚至翻阅大量关于亚裔移民家庭的心理资料。她去拜访洛杉矶的一位心理咨询师,了解角色可能经历的心理创伤。她还特意去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肢体表达课程,试图用身体语言去弥补语言上的隔阂。
某次排练中,她和饰演母亲的演员发生争执。对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极为深刻。她坚持认为,母女之间的冲突不该用激烈的台词表达,而应该用沉默和眼神。
念安却觉得,角色的愤怒不该被压抑,而应该爆发。
两人争执不下,导演艾琳没有打断,而是静静地看着她们,最后说:“你们都对,但你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角色。现在,试着从角色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你们自己的经验。”
那一瞬间,念安仿佛被点醒。她开始放下自己对“正确”的执念,尝试去真正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是“表演”情绪。
她开始学会在沉默中表达愤怒,在眼神中传递悲伤。
某天拍摄一场母女对峙的戏,念安在镜头前站定,看着饰演母亲的演员,心里忽然涌起一股陌生的情绪。她没有刻意去表现,而是让情绪自然流露。她的眼神里,有愤怒,有委屈,有不解,也有深深的爱。
导演艾琳在监视器后沉默了几秒,然后低声说:“Cut。念安,你做到了。”
她松了口气,转身坐下,才发现自己已经满头大汗。
拍摄期间,她也经历了许多文化上的冲击。她发现,在好莱坞,演员之间的竞争是公开的,也是隐秘的。有人对她友善,也有人对她冷漠。她努力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被外界影响。
有一次,她参加了一场行业聚会,一位资深经纪人对她说:“你很有潜力,但你要明白,在这里,亚洲演员的机会并不多。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是试图融入别人的规则。”
她笑了笑,说:“我不需要融入别人的规则。我只想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那位经纪人看着她,眼神里闪过一丝欣赏。
她回国探亲时,郑诗恩问她:“你还适应吗?”
她点点头:“有时候会觉得很累,但我知道,我正在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李承看着她,笑着说:“你变了。以前你总是担心别人怎么看你,现在你更在意自己怎么看自己。”
她轻声说:“因为我终于明白,只有当我真正面对自己,我才能面对世界。”
剧集播出后,反响热烈。评论界对她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她“将一个复杂的亚裔女性形象演绎得既真实又动人”。
她在接受采访时被问:“你觉得这部剧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她想了想,说:“它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值得被听见。我不是为了迎合谁而存在,而是为了让别人看到,像我这样的人,也可以站在舞台中央。”
那天晚上,她独自走在洛杉矶的街头,风吹过,她抬头看向夜空,星星依旧遥远,但她的内心却前所未有的坚定。
她打开手机,给那位在咖啡馆遇见的女孩发了条信息:“最近还好吗?”
女孩很快回复:“我正在准备下一场话剧,谢谢你一直鼓励我。”
她笑了笑,回复:“加油,我会一直支持你。”
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也不再害怕失败,因为她已经学会,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完美,而是来自面对真实的勇气。
她站在洛杉矶的街头,看着远处的灯火,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轻轻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