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56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菟丝花女配(快穿)》 540-560(第1/19页)
第541章 等一场场考试结束,终于到了考生们出考场的日子,阮柔早早备好马车……
等一场场考试结束,终于到了考生们出考场的日子,阮柔早早备好马车,只可惜考场外人山人海,马车进不去,只得让金小妹在一条街口外等着,阮柔提着一个小提篮,里面有一碗鸡汤几块糕点。
约莫等了一会儿,人群渐渐散去一些,阮柔才终于看到刘一帆,先喝了一碗鸡汤,糕点是吃不下去的,遂直接往马车那边走去。
几天的考试,且不说费的脑力,光是体力就几乎耗空,刘一帆此时没有别的想法,喝碗鸡汤,唯一的念头就是找张床睡下。
事实上,马车晃晃悠悠的路上,刘一帆就睡着了,连怎么下的马车回房都不知道,等醒来,已经是整一天后了。
正好又是一个清晨,刘一帆起身洗漱,待收拾齐整方才来到客厅,阮柔正在跟金小妹商量今日要出门做什么,见到人过来,免不得问候一句,“你起来了,饿了吧,厨房灶台有炖粥,你自己去盛一碗,等中午再吃正经饭。”久饿的人胃不好,得喝粥缓一缓。
刘一帆正准备去灶房,一旁侍候的顾华腿脚麻利,飞快去灶房端了一碗粥过来。
人醒来,阮柔今日出门的计划就得延迟,索性在饭桌上闲聊。
考都考完,没有忌讳,她干脆直接问,“你考得如何。”
这一问,不拘是顾华还是金小妹,都悄悄竖起了耳朵。
反倒本人刘一帆态度随意,很是笃定道,“还行吧,二甲是肯定的,一甲就得看情况了。”
按以往春闱的规矩,考官们会先定出前三甲名单,皇帝在殿试后宣布最终名次,二甲三甲一般不会刻意调整,但一甲考虑的不只是考试成绩,还会受其家世背景、父母宗族、党政派系等等影响,总之,也不是完全公平。
刘一帆这么说,那就是有十足的把握,阮柔听后满意,她新买的铺子,还打算好好发展,有一个京官在背后撑腰再好不过。
临出门前,她给对方加油,“以后咱家就靠你了。”说着潇洒出门,留刘一帆无奈笑笑。
吃罢饭,就得出门跟同窗们对答案了,最重要的还是即将面对的殿试,那可是亲面圣上的机会,表现好一路青云直上,表现不好落个三甲一辈子庸庸碌碌,写策论、猜题答题,且还得辛苦几天呢。
时间流逝中,阮柔在京都的第一家阮氏粮铺宣告开张,京都地方大规矩多,就没敢放鞭炮之类的,而是特意请了舞狮队,门口挂上两个大大的红灯笼,很是喜气。
京都繁华,人气也比旁的地方高,甚至不用阮柔想什么办法吸引客人,就陆续有路过的客人上门。
要说在京都开铺子,缺点那是数也数不清,可优点也很明显,京都有钱人多,物价就贵,同样的粮食,价格比省城价格高上一半有余,哪怕加上一路的运费,赚的也要多得多。
生意上门,阮柔心情甚好,待客人殷勤备至,一个上午,就成了好几单生意,连金小妹都乐呵呵,“惠娘,京都的生意可真好,咱们算是来对了。”
“嗯,既然生意好,就好好干。”阮柔鼓气——
万事开头难,阮柔有时候想想,除去当初在镇上开第一家粮铺,连采购粮食都要自己出门一点点搬运外,再之后有经验、有粮食来源,经济上也富裕很多,发展就格外顺利,及至此时京都开店,有种格外得心应手的感觉。
仅三日,京都的粮铺就逐渐走上了正轨,虽然还没培养出固定的客人,但来的人多了,总会有一部分人能留下来,还是那句话,阮柔对自家粮铺的粮食品质和价格有信心。
平静中,迎来了刘一帆的殿试,春闱后,金榜题名,走马游街,刘一帆得了二甲传胪的位置,第四名。
其实从家世背景上来说,刘一帆也不全全然没背景,从父辈来看,刘家勉强算书香世家,刘父如今官至知府,而母家这边,母亲出自侯府,他勉强可以算半个勋贵子弟,起码他要想打入勋贵圈还是可以找舅家的人帮忙引进的。
所以,得了个传胪的位置,还算过得去。
刘一帆自己是这么说的,“状元出自江南名门望族谢家,风流才子,学识才华都是顶尖的,被陛下钦点状元,榜眼是京都吏部侍郎的侄子,出自苏家,一门三进士,探花是当今慧云郡主的儿子,样貌上上。”
总而言之,前四名,没有一个所谓的寒门出身,或多或少都有背景。
阮柔便问,“所以,你是背景没拼过人家?”
“也不是,前三位的才学也是极佳的,水平相差不大。”刘一帆解释,随后似想起什么,叮嘱,“对了,我预备明日有空去永安侯府拜访,你明日记得留出空来。”
侯府也即是刘一帆的正经外家,之所以当初入京没有直接上门,就是担心侯府勋贵身份会影响到自己,加上两边血缘关系亲近,实则没怎么真正相处过,到底还是陌生的,便想着等考中后上门,多几分底气,也不给侯府丢脸。
阮柔应下,“好,明日有空,就是礼物要备上什么样的。”
“我来吧。”刘一帆接过送礼的事,其实他可比阮柔有钱多了,概因当初亲娘嫁妆丰厚,人走后,这份嫁妆就留给了其唯一的子嗣,刘父是个脑子清醒的,哪怕后面刘家继母,也即刘母的庶妹、永安侯府的庶女嫁进来,因着嫁妆不丰屡次打前头嫁妆的主意,刘父也始终没松口,牢牢捏在自己手里。
之前在省城几年,刘父见儿子是个有成算的,且已经成婚,是个大人了,遂将嫁妆都转给了儿子,所以,刘一帆现在是真富有,有钱送礼就变得很简单。
翌日,两人果真带着礼物登门,拜帖是早就送了的,故而一大早,侯府就开门迎客,永安侯府如今当家的是侯府嫡长子,刘母的同胞兄长,刘一帆的亲舅舅,上头的侯府老妇人,是他亲外祖母,极亲的血缘关系,刘一帆又不是什么拿不出手的人,侯府的态度也甚是热情。
侯府近些年来有所落寞,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今的侯府还是绝大多是人仰望的存在,于刚中进士的刘一帆而言,绝对的够看。
两边互有权衡,相处起来反倒轻松,刘一帆说起自己的过往,惹得老妇人忍不住连连抹眼睛,安定侯同样感慨不已,提起早逝的女儿和妹妹又一番伤心,刘一帆自是宽慰不提。
第542章 继殿试后,刘一帆顺利考进翰林院,成了一名七品文官,虽说官职不高……
继殿试后,刘一帆顺利考进翰林院,成了一名七品文官,虽说官职不高,可翰林院清贵,又是天子近臣,以后的前途还远着呢。
自此,刘一帆开启了日常当值的日子,每月仅两日休沐,逢年过节还有额外的假日。
阮柔则依旧费心经营粮铺,一年过去,第一家粮铺的生意彻底站稳脚跟,多做的是平民百姓生意,不显山不露水,故而也没引起什么人的额外注意和敌对。
但很快要开第二家,按计划,应当售卖更高一档的精细粮,如碧梗米之类的,都是达官贵人们常用的,价格贵,用量少,但却赚得更多,是粮铺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今她却有些犹豫,担心会引来麻烦。
还是刘一帆宽慰,“如今我好赖也是个官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菟丝花女配(快穿)》 540-560(第2/19页)
员,若这点小事都护不住你,这官和生意索性也不用做了。”
于是,最后第二家粮铺到底按计划开张,大户人家,尤其家中富裕的,大多都有自己的粮庄,很少从外采购粮食肉类,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尤其京都处处官员,周边的田地却是有限的,很多人只能依靠买粮吃,所以粮食的生意稳中有升,大大增长了阮柔的信心。
她没想到的是,当日刘一帆虽然如此宽慰她,事后却开始发愤图强,一改往日在翰林院的咸鱼做派,上官吩咐做事积极主动起来,叫一众熟悉的同僚险些惊掉下巴。
辛苦总归有回报,刘一帆本就有足够的学识才华,如今不知多少世当官,再棘手的事情到他跟前,都有了解决的办法,靠着一点一滴的积累,开始逐渐走到上官的考察范围,更是在一次陪驾的过程过,得到皇帝赏识,从正七品直接升到正六品,可谓进步飞速。
也不知是阮柔的粮铺规模不大,没有动摇其他人的根基,不值当为此动手,还是有刘一帆当官的身份撑腰,旁人不想偷鸡不成蚀把米,结果便是阮柔的粮铺安安生生,发展的一路顺畅,规模更是一翻再翻。
如此,两年后,刘一帆在翰林院的三年任期结束,商量过后,谋了个外任,一来,阮柔将粮铺开遍大江南北的愿望还没时间,二来,只有外任做出过业绩的官员,以后晋升的通道才会更好,三来就是两人想要多出去走走看看,遂寻了江南一处小县当县令。
别看同样是县令,偏僻地方的县令才七八品,江南富庶,县令就是正六品,阮柔对此很是满意。
每到一处新地方,刘一帆兢兢业业地打理治下,安顿百姓生计,盘活县内经济,阮柔则照例开粮铺,前面十几次的经验,如今一个小粮铺,压根不需要阮柔自己上阵,历练颇多的金小妹自己一个人就能搞定。
值得一提的是,来到县上后,阮柔便将阮母接来了,先前两人在京都,说要接人来,阮母却死活不乐意,如今换了地方一问,却是直接就来了,可见,阮母当是不乐意去京都,或许是担心京都人多事杂,反倒没有小地方的日子安生吧。
近些年来,阮母的年纪虽然一点点大了,可丝毫不见老态,究其原因,不过不费心罢了,万事有贴心的女儿女婿,家中和谐,外面人追捧夸赞,可不就哄得人心情舒畅,半点不显老。
尤其自刘一帆考中进士当官后,他是赘婿,入阮家的户籍,自然也上了阮氏宗族的族谱,算阮家的人,阮家族谱都因此熠熠生辉。
说起来,这还是阮家几代以来第一个当官的,光耀门楣自不必说,族人的艳羡乃至奉承都叫阮母心情舒畅,旁人说她命好,她也笑呵呵地应着,若不是命好,她女儿怎的这般有出息,还带来一个同样有能耐的女婿呢,可见这话半点没错,年轻时候没受过太多苦,年老了更是享尽了清福,阮母有时候想想,都觉得自己这辈子甚是有福气。
阮母的一些念头阮柔不知道,若知道,也只有欣慰的份,毕竟,当初原主渴求的,不正是如此嘛,让阮母安生顺遂一辈子,自己一路向上,承继家业乃至有更大的发展,证明给所有人看,哪怕只有她一个女儿,阮家的门楣也不会轻易叫人践踏了去。
随着手下找来的能耐伙计管事越来越多,阮柔的日子反而越发清闲,无事可做,粮铺的生意便这么一点点扩张,靠着优廉的价格,逐渐占据了全国上下很多一片粮食市场。
哪怕如此,阮柔的腰包其实也没有多富裕,起码远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丰厚,一方面,粮食的进价高卖价低,能赚取的差价就低,加上一直开新铺子的成本,能真正落进腰包的是极少数。
另一方面,阮柔手头积攒的大量的粮食,倒不是为了囤积居奇,既是粮铺稳定营业的需要,也为了在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这些年来,阮柔始终坚持给各地慈佑堂捐粮,照顾那些无人依靠的孤寡老弱,其中更多粮铺在当地发生各种天灾人祸时挺身而出,不知救了多少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便是再小的孩子,只要有阮氏粮铺在的地方,都知道其背后老板的好名声,由此带来很多有良善之心的客人自不必多提。
相辅相成,刘一帆的官职给阮柔带来了庇护,与之相对的,阮柔开粮铺做善事带来的好名声也给刘一帆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起码,说刘一帆是个清官绝对没人反对,说他不爱财也没人反对,毕竟谁家爱财的能这么大手笔地撒钱跟洒水一样,夫妻一体,别说事情都是人家夫人干的。
等两人在外地奔波了六年,阮柔的粮铺开了一家又一家,终于等到了回京的机会,几年来,从六品官升到从四品,在京都也不算寂寂无名了,更别说阮柔闯下的偌大名声。
入京后,刘一帆直接入了吏部,以清廉公正著称,愣是没叫旁人扯出半点不妥来,再后来,官升至吏部尚书,影响半个朝堂的官员晋升,也无人能塞进阮家一个铜板子儿,背后,阮柔的好名声同样功不可没,她三十岁时,得皇后娘娘召见,封赏一品诰命夫人,而彼时,刘一帆才不过三品官,不看实权,阮柔这个一品诰命可比刘一帆的官位还高,等事情传回阮氏宗族,又是一阵热闹议论。
只是,阮氏新任族长觉得风光的同时,又有点憋屈郁闷。这些年来,眼看着阮家走得越高越远,整个宗族能沾的光却极少。
究其原因,不过当初的老族长不做人事,欺负人家孤儿寡母,觊觎阮家家财罢了,哪怕他当族长后尽力弥补,可天高皇帝远,人家的视线早就不在这一亩三分地,只能偷偷把老族长一派骂了个狗血喷头,其他知晓阮家多能耐的族人们更是动辄横眉怒目,惹得老族长一派缩紧了尾巴做人,当初的阮老四和阮老七家更是一家比一家惨,当初在阮家当帮工的秦氏,更是跟村里其她妇人没区别,早没了当初在阮家时候那般矜持自傲,方才明白,离了那份帮工的活计,她在夫家什么都不是。
一岁换一岁,新人换旧人,时间带走的不止岁月,还有人,曾经的老人一点点离去,知晓阮柔与族里恩怨的人虽还有,却甚少提及,毕竟说一回怄一回,没沾边的族人恨不得回到过去对阮家伸出援助之手,说不得就能沾上天大的光呢,可惜一切不能重来,于是,更多年轻人知道的则是村里有一位长辈立女户、开粮铺,如今名满天下,被皇家赐“义商”之名的阮氏粮食就出自她们宗族,男子们面上不敢说什么,心中暗暗腹诽牝鸡司晨,女人们则各有自己的想法。
第543章 时光一晃,已是很多很多年后。 刘一帆历经几十年,一路……
时光一晃,已是很多很多年后。
刘一帆历经几十年,一路做到二品大官,帝王心腹,一辈子都在兢兢业业为官,为百姓奔波,直至耳顺之年(六十岁),方才得以乞骸骨,告老还乡。
说是告老还乡,实则两人对所谓家乡都没有固定的概念,最终选择沿着阮氏粮铺的痕迹,一点点踏遍山河,直至从心之年(七十岁)方才回到京都,开启正式养老生活,彼时,阮母早已仙去多年。
回忆往昔,自两人入京,一人官路亨通,一人生意顺畅,一人是人人称赞为民做主的清官大老爷,一人是百姓人人皆知的仁商,皆名满天下。
与之相对的,则是刘家那边愈渐落魄。
刘父哪怕能力卓然,可没有足够的家世背景,又没有亲朋殷亲帮衬,最后终身也只做了三品官。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菟丝花女配(快穿)》 540-560(第3/19页)
他一生只得两个儿子,大儿子入赘,且是出名的清官纯臣,在官场上从不伸手其它诸多杂事,所以帮不了他什么,至于小儿子,性子被宠坏了,打小就是膏粱纨绔,别说为官做宰,便是最简单的秀才试都没能过,一生都是个白身,刘家的前途算是在这一代彻底终结。
要说不甘,刘父自然有,遥望远昔,他只是为大儿子选择入赘略有些惋惜,惋惜大儿子的才华学识以后不能为刘家扬名,但那时,他还有年幼的小儿子,大儿子出色继承了他读书的才能,他便以为小儿子也会如此,谁知竟生个了草包,大字不识一箩筐,怎么教都跟个蠢猪似的,时日久了,他却越发后悔叫优秀的大儿子出了门,只可惜,再后悔也为时晚矣。
而刘家的继母,争了半辈子,熟料最后自己万分宝贝的小儿子,就是有亲爹用心扶持,依旧跟扶不上墙的烂泥似的,带累她没了脸面。
想她虽是侯府庶女,可在娘家时,出入的也是公侯之家,哪怕婚事不算顺遂,到底嫁的是四品官,一省知府,作为继室,除了有个继子闹心,出门在外从没有受过半分委屈,结果丈夫离世后,儿子一介白身,连累得她也再没了外出跟官家夫人交际的机会,向来要脸面的她只得日日窝在家中,一时恨不得自己顶了小儿子去科举,一时又后悔当初早早赶了继子出门,否则,也不至于母子俩无依无靠,狼狈归乡。
只是,不管旁人如何作想,都早已不能牵动阮柔和刘一帆的半分心神,叫阮柔欣慰的则另有其它。
事情还得回到遥远的铜湖村,原本铜湖村也只是个普通小村落,跟其它千千万万个村庄没有任何不同,可小地方飞出个金凤凰,愣是出了堂堂一品诰命夫人,其夫婿更是官至二品,不知引来百姓们多少称赞歌颂。
旁人尚且如此,何况其出身地铜湖村。
与有荣焉的村人们可没有阮氏族人那般想要占便宜的心思,阮家每年冬日寒冷时节给孤寡老弱送粥送冬衣,哪怕不是人人都能占便宜,可心明眼亮的人都知其善心,自然多有称颂。
此乃一桩,另一桩,则叫阮柔有些意外之喜了。
因着阮柔和刘一帆名声在外,尤其阮柔的一生堪称传奇,其立女户找赘婿、做生意当诰命夫人的事迹广为流传,成为诸多女子羡慕乃至模仿的对象,由此,女户之风盛行。
从铜湖村开始由内向外扩散,村中第二个立女户的是金小妹,她没有选择嫁人,更没有听从爹娘父母提议的短命未婚夫的弟弟做夫婿,而是毅然立了女户,以女子之身撑起阮柔生意的大半边天,不止金小妹,连带阮柔铺子里很多大小管事,皆连带着以立女户为荣。
女子之身立于世间本就不易,若嫁人为妻,则需操持家事、照顾夫君,生儿育女、孝顺长辈,皆为本职,往往操劳一生得不到半句好,而立女户,同样殊为艰难,世人多偏爱男子,女子在外跟男人一起争斗拼搏,何其艰难,却到底能落一个自在随心,不用任由家中公婆男人使唤斥责,不用全然仰仗儿子儿媳挣体面给孝顺。
风气一旦形成,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传遍全国,但凡大户人家,心疼女儿为女儿多多考虑的、女子不愿将一生系于陌生男子的,立女户的女子越来越多。
立了女户,便要有养活自己的能耐,女子不能为官做宰,就自己做生意、学手艺、种田耕地、打猎护卫,三百六十行,总有一样能谋划出路,有了生计,往后的人生便有了立足的倚仗。
如此,一家又一家,一户又一户,开始女户数量并不显,直至有一日,但凡大些的城镇、开化些的村落、稍微有点气性需靠自己谋生的女子,疼爱女儿的人家,总之,女户是一日日增多,渐渐弥散全国上下,外面街道上、铺子里的女子越来越多,最后,谁也不知道天下立女户的女子到底有多少。
阮柔得知此事,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后,听闻之后,由衷地笑了,多好的一件事啊,女子立足于世不易,她做不了太多,也帮不了天底下所有的女子,但有她的粮铺所在之地,优先招女子做工,希望她们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以后的日子一番顺遂,得偿所愿。
又是三年过去,越发老迈的阮柔和刘一帆迎来生命的终结。
几十年的经历如走马观花,一点点在眼前闪现,这一辈子,阮柔用原主的身份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阮母高寿离世,余生没有任何遗憾,含笑而终,她阮惠娘以女户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阮氏宗族那群歹人没有沾上半点她的好处,反而日日阴暗嫉妒,怕是一辈子都不得安生。
阖眼的那一刻,耳边传来熟悉的电子音,阮柔的精神从沉疴的身躯中脱离,重新恢复了精神。
“嘀,阮惠娘的心愿已完成,奖励10000积分。”
一生顺遂,阮柔没费什么心,在系统询问是否继续下一个任务时,直接选择了继续。
“嘀嘀嘀,任务世界已开启,阮兰娘的心愿。”
“宿主传输中,传输完成。”
又是一个古代世界,任务发布者阮兰娘乃隋朝世家大族阮家的嫡出女儿,生得花容月貌,又有一身好才华,名声享誉京都,堪称从一出生就站在了顶点,追求的世家公子能从城东排到城西,如此的人,只待长辈寻一良人,一辈子都会顺遂安康,这样出身的千金小姐,又会有什么过不去的遗憾呢。
阮柔沉下心神,继续接收原主的记忆。
第544章 半晌,躺在床榻上接收完全部记忆的阮柔忍不住翻了个身,哀叹一声。……
半晌,躺在床榻上接收完全部记忆的阮柔忍不住翻了个身,哀叹一声。
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嫁与门当户对豫章侯府的嫡长子田家大郎做世子夫人的原主,硬是被塞给了同样爱慕原主的田家三郎。
要知道,同是一家兄弟,哪怕同父同母,可出生顺序不同,人生际遇和前程也是天壤之别。田家大郎是豫章侯府的长房嫡长子,从小享受着整个侯府全部的资源和培养,在京都名声斐然,且由圣上面亲自下旨成为侯府世子,铁板钉钉的未来侯爷,嫁给这样的田家大郎,结的是姻亲之好,也是阮家为原主安排的最好的婚姻。
而田家三郎呢,不过长房嫡出三子,上有出息的嫡兄,中有从军走武官路子的庶出二兄,下还有倍受爹娘疼宠的嫡出弟弟,可以说,不管从才学、人品、相貌、侯府受宠程度乃至未来前程,田家三郎都无法跟田家大郎相比。
原主本该在娘家的护持下,嫁与豫章侯府世子,成为侯府宗妇,未来顺遂一生,而不是被所谓田家大郎的谦让,硬生生在新婚夜被田家三郎侵犯,不仅给娘家名声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打击,让外人非议诽谤原主是一个勾引丈夫兄弟的**,自己更是在田家被苛待被为难、被辱骂羞辱,年仅二十就郁郁而终,其背后,少不了侯府的推波助澜。
一切的根源,不过在于田家三郎自以为是的倾慕原主,在亲兄长跟前郁郁寡欢,醉酒耍疯、寻死觅活,凭借所谓深情求得兄长谦让,田家三郎令人恶心,田家大郎同样不遑多让,明明是自己谈婚论嫁的未婚妻子,却在新婚夜让原主盯着盖头被自己的亲弟弟玷污,只能说,都是一窝畜生。
阮柔想着想着,心情不由得激荡起来,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怒好似要将她焚烧殆尽。
她无奈抚摸心口,给原主保证,“你放心吧,我会让田家人付出代价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菟丝花女配(快穿)》 540-560(第4/19页)
”
之所以是田家人,而不是田家大郎和田家三郎,自然是因为作恶的可不止这两个罪魁祸首,田家的每一个人都是帮凶,前一世,既然能为了两个小畜生的歹毒行径遮掩乃至加害原主,害得原主丧了命,这一世就该付出应有的代价。
随着她的保证,身体中的愤怒渐渐被平息,但阮柔能感受到,那股愤怒只是蜷缩在身体某处,只等着某日再也抑制不住,亦或者彻底了解这股愤怒。
耽误了一会儿,原本还漆黑一团的外面,已然露出一抹鱼肚白,外间响起窸窸窣窣的声音,想来是下人们在准备侍候她起床。
果不其然,不多时,阮柔听见一阵极其轻微的敲门声,“小姐,可要起了。”
说话的是原主的贴身大丫鬟锦绣,前世跟着原主陪嫁到丫鬟之一,田家是个虎狼窝,原主被磋磨死,陪嫁的丫鬟小厮也都没讨着好。
锦绣对原主十分忠心,当初新婚第二天早上,发现跟原主同房的乃田家三郎,就一力主张原主回阮府告状,跟田家分清界限,给自己寻个公道,可惜,原主当时被田家人连哄带骗,兼之顾虑自己清白已失,故而选择了忍气吞声,孰料一步退步不退,这才有了后来的一切。
现在么,阮柔无暇多想,略提高声音回,“起来了,你们进来吧。”
顿时,一群丫鬟鱼贯而入,光是一个起床,抬水盆毛巾洗漱的,穿衣服、叠被子的,梳头化妆的,总之,两个大丫鬟,四个二等丫鬟,但凡能进屋伺候的,没一个闲着,要不说阮家世家大族规矩多呢。
要说阮家,虽没有公候伯爵的背景,却是从前朝传承几百年至今的世家大族,光是本朝,皇后贵妃就出了两位,在偌大的京都朝堂,姻亲故旧遍布,原主亲爹阮父乃礼部尚书,虽瞧着不起眼,可却是皇宫里圣上皇后跟前的常客,二叔在江南富庶地任一地知府,三叔是国子监祭酒,半个京都的学子都得称呼一声座师,四叔是吏部侍郎,官不大,权利不小,阮家这般家世且欣欣向荣走上坡路的,在整个京都两只手都数得过来。
而原主,则是阮家这一代第一个女儿,长房嫡长女,享受着家中长辈的看重疼爱,本人也极其出色,幼时跟着兄长一起读四书五经,才学见识出众,跟着娘亲阮夫人学女工和管家理事,样样料理妥当,可以说,这样的原主,完全配得上豫章侯府的世子,就是可惜心不够坚、不够狠,才叫田家的歹毒行径得逞。
足足两刻钟,一群丫鬟的簇拥下,阮柔才算收拾妥当,到了能简单出门的地步。
锦绣是原主身边最能做主的大丫鬟,原主不发话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她做主,此时,见差不多了,她便道,“小姐,可以去给老爷夫人请安了。”
多说多错,阮柔有原主的记忆,却很难保证一些小细节都与原主保持得一模一样,故而,只轻微颔首,“嗯,爹娘怕是等着了。”
一群人转战大房用饭的膳堂,阮家人丁兴旺,除去二房一家在外做官外,上有祖父祖母,下有大房三房四房,每一房人都不少,凑一起吃饭得坐满三大桌子,不仅主子们吃饭费劲,下面的下人做菜上菜也是个麻烦,故而,一般阮家几房吃饭都是分开的,唯有每月初一会一起吃顿饭,以及去府中祖父祖母的院子吃饭会凑到一起吃饭,平素想要见面就是彼此串门子,去府中学堂或者后院玩耍等,总而言之,不整日凑一起。
远香近臭,四房人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兼之都得靠自己和家族奔前程,故而四兄弟之间没什么矛盾,连带着四房人也和和气气没什么矛盾。
阮家长房,原主是嫡长女,上面还有个嫡长兄,下面还有个庶弟,大房一般吃饭的也就阮父阮母和三个儿女,至于软辅旁的侍妾同房,阮母不刻意磋磨她们,叫她们在一旁侍候,却也轻易不会让其掺和一家子的聚会联络,存在感其实挺低的。
来到饭桌旁,阮柔跟阮父阮母和阮大哥见礼,阮大哥是个看起来十分温和谦逊的读书人,如今年方十九,只是举人功名,依旧被阮父压着在国子监读书,只等明年春闱奔前程,为了安心读书,也还没有成婚,倒是定了一门亲事。
阮小弟是庶出,性格有些怯懦,怯怯跟阮柔问了声好,随后就把自己当蘑菇缩在角落,阮柔应了声,也没怎么放心上。
阮母见着女儿,满心的欢喜,只觉得女儿一日日出落得漂亮,忍不住感慨,“没想到兰娘一眨眼也到了出嫁的年纪。”
阮柔原本好不容易平复出来的好心情顿时被毁了个彻底,却还得不叫阮母看出异样,勉强装出羞涩的模样,“娘,你说什么呢,女儿只想一辈子在家陪着你。”
“傻兰娘,说什么瞎话呢,娘也希望你一辈子不出门子,可田家大郎是个好的,年纪轻轻已经展露头角,性子也好,有你爹和几个叔叔在,将来肯定会待你好的。”
父母之为子则为之计深远,可以说,田家大郎是阮父阮母用心寻到的好亲事,若没有意外,靠着阮家的权势,原主确实能过上如阮母所说的生活,可惜,世界上没有如果。
“好了,吃饭呢,说这些做什么,依我看,兰娘最好在家再陪我几年,我可舍不得乖乖女儿嫁出去。”阮父见女儿不大自在,打了个圆场,一家子开始用膳。
第545章 用完早膳,阮父自去上衙,最近朝堂无事,阮父去上值时心情极佳,阮……
用完早膳,阮父自去上衙,最近朝堂无事,阮父去上值时心情极佳,阮母则领着三个儿子去长房给婆婆请安。
阮家祖母是位慈和的老人,如今年五十六,一头青丝已成白发,只依旧梳得齐整,脸蛋圆圆,可见年轻时定是个可爱的小姑娘。
大约人年纪大了,耐心就少了,阮祖母不过听大儿媳说了府中的几件小事,便不耐烦挥挥手,“行了,这些事素来都是你管,我有什么不放心的,你且先去忙吧,还有小子们,该去读书的读书,让兰娘她们几个姑娘陪我会子。”
闻言,阮母和两个妯娌,连带一串的小子皆纷纷行礼作别,前后不到一刻钟。
等一大屋子的人去了大半,阮祖母才算松了口气,人多她连喘口气都觉得累,下次还是要跟几个儿媳说说,不必每日过来请安了。
想法不过一闪而逝,阮祖母一眼瞧见一群孙女中最亮眼的大孙女,慈眉善目地朝她招招手,“兰娘,过来,到祖母身边来。”
阮柔见状,起身到了祖母身侧的小几上,紧紧挨着祖母坐下,颇为依恋地喊了一声,“祖母。”
“嗳。”阮家祖母应着,想起大孙女不日就要出嫁,免不了几分伤心。但凡女子出了门子,再回娘家可就难了,就算夫家不介意,外界的流言蜚语也会攻击人,她一大把年纪,随着成婚日子逐渐临近,跟大孙女是见一面少一面,故而格外珍惜。
今日距离大孙女成婚不足十天,该准备的都准备差不多了,嫁妆添妆早已准备好,只等着良辰吉日出嫁。
但阮家祖母有点私心,总想给家里第一个出嫁的姑娘添一些好东西,只是,眼下其她几房的姑娘都在,她不好当着面说,免得传出她不公的埋怨来,不过却是打定了主意待会把人留下来偷偷交代几句。
阮家是个传承百年的大家族,外面那些旁支且先不说,光论府里的四房,因着如今老太爷老太太尚在,阮家并未分家,四房人住在一起。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菟丝花女配(快穿)》 540-560(第5/19页)
阮家大房育有二子一女,二房夫妻同样两子一女,两个儿子都是嫡出,女儿为庶出,如今都跟着阮二叔在任上,三房只一对嫡出兄妹,四房人可就多了,足足三双儿女,其中,长子和三女为嫡出,另有两儿两女庶出,总的下来,阮家下一代共有十四人,堪称人丁兴旺。
如今,留在老太太房里的,就有大房三房和四房的五个姑娘们。
原主如今年方十七,不日即将成婚,下面的几个妹妹有的已经定亲,有的则则还在相看,唯有四房两个最小的将将十岁,还不着急。
几个姊妹们围着祖母说笑,聊些最近的趣事,偶有几个妹妹凑到阮柔跟前说些悄悄话,可以看得出来,虽然出自不同房,但几个姑娘间没什么矛盾,关系很是不错,想来这也是原主被田家摆了一道后,不愿意回娘家伤了阮家女儿名声的缘故。
说笑了一阵,阮家祖母便借口累了,让其她几房的孙女回去,唯独留下了阮柔。
等房间内只剩两人,阮祖母这才搂着孙女的肩膀,声音很是怜惜,“兰娘,你过不了几日就要出门子,人选是你爹娘挑的好人家,豫章侯府家世没得说,田小子人品也好,我再没有该担心的,可姑娘家嫁人,总是去旁人家生活,少不得受委屈,祖母做不了什么,唯独压箱底还有几件好东西,待会你去挑几件。”
“祖母,先前您都给过孙女不少好东西,现在孙女怎么还能要你的东西,而且,下面还有一堆弟弟妹妹,我都怕把祖母您的箱底掏空了呢。”阮柔带着俏皮话的拒绝出来,顿时把阮祖母逗笑。
“小丫头。”阮祖母嗔怪一声,却还是不容拒绝,掏出一张旧旧的嫁妆单子,这还是几十年前她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如今几十年过去,有的东西更值钱,也有的物件因为时间久远,反而没什么价值。
之前,阮家祖母就从中挑出过两对花瓶,四幅头面,一小匣子宝石翡翠之类的,另明面上的添妆银三千两,暗地里其实还加了七千两,总归她老人家私房丰厚,不差这一万两,其实给的已经很多了。
如今,阮祖母仔细看着嫁妆单子,差的东西肯定送不出去,倒是还有几套上好的头面,还是御赐之物,她一个老人家戴不了,不如给年岁正好的大孙女。
阮柔推辞不过,到底接了,只是十分依恋靠在阮祖母的怀里,“祖母,要是可以,我真想一辈子陪在您和爹娘身边。”
“傻孩子,”阮祖母摸摸孙女柔顺的头发,“祖母和你爹娘都会渐渐老去,你嫁了人,起码有个人陪伴,就是男人靠不住,总有子女可以依靠和交心。”
阮祖母说的是心里话,她自己一生顺遂,嫁给阮家祖父,夫妻俩感情好,生了四女,没有庶出子女在跟前碍眼,哪怕后辈们有些小矛盾,也闹不到她跟前,故而对孙女当前的担忧,虽有理解,却并不赞同。
阮柔便也没多说,她自己也知道,一个姑娘家不出嫁,除非常伴青灯古佛,否则,哪怕有皇家女儿,即便娘家人不嫌弃,也是要被外人碎嘴子,影响姐妹名声的。
只是,如何对付田家,她已有了自己的想法,注定是要用自己去陪田家折腾一番,她会尽力减小自己婚事对姊妹们的不良影响,届时,还希望阮家长辈们不要太过责怪他才好。
带着几幅头面,以及阮祖母强塞过来的五千两,阮柔回了房,拆掉头上略显繁复的发饰,直接可前面待客厅帮着阮母处理内宅琐事。
这也是大户人家女子出嫁前必备的流程,管家理事,祭祀礼法,乃至忽悠宗族老小等等,都是即将嫁到豫章侯府的原主需要学的,从三年前,原主基本就跟在阮母身后学习这些了,如今距离出嫁不久,也算学了**成。
见女儿过来,阮母关心几句后,索性直接当个甩手掌柜,在一旁看着女儿处理起这些事来。
阮柔有原主的记忆,也有一套自己的处事原则,眼下不过一下内宅的小事,办的很是得心应手,看得一旁的阮母嘴角露出满意的笑来。
等几个来汇报的管事们依次退下,母女俩有了点相处的时间,阮大哥去国子监,中午不回来,阮小弟还在府里学堂读书,但阮母不耐烦跟他装母慈子孝,只叫人回去跟自个姨娘一起吃饭,全当全了母子情分,那两人倒没什么不乐意的。
第546章 午饭的间隙,阮柔一脸忧愁,跟阮母胡诌了一番自己的感受,“娘,不……
午饭的间隙,阮柔一脸忧愁,跟阮母胡诌了一番自己的感受,“娘,不知为何,我今日起来,总有些不好的预感,心脏砰砰直跳”
阮母先是一惊,她这人向来有些信神神鬼鬼的,唯恐女儿染上什么不好的东西,但旋即想起,可能是女儿出嫁在即,忧思过重带来的错觉,遥想她当年临出嫁前,不也是忐忑不安,连着几晚都闹着要娘亲陪自己睡。
再如何宽慰自己,阮母也始终放不心来,摸摸女儿的手脸,没察觉什么异常,又让人去请府里养着的大夫,阮家上下几十口人,小孩子还多,故而府里常年养着一名大夫。
被召唤的常大夫很快提着小药箱过来,一番望闻问切,愣是没看出什么问题,只是道,“恐是忧思过度,夜里没能睡好,我先开些安神药试试。”
阮母便明白自己想的没错,有些无奈,又有些心疼,生为女儿家,嫁人之后就要开始吃苦受累,叫她这个做母亲的怎么忍心,可又不能不嫁,真真是左右为难。
一份谢礼送走常大夫,阮母看向女儿,眼神中有着明显的担忧,“兰娘,你是怎么想的,告诉娘。”
阮柔靠在她的怀里,“娘,我就是担心,都说田家好、田家大郎好,可我跟他也不过见过三两面,根本不知人品性格如何,马上就要嫁过去,我实在担忧。”
女儿几句话顿时叫阮母揪起了心,但这年代就是这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盲婚哑嫁的,且外面对女子名声看重得很,即便未婚男女也不能经常见面以免坏了名声,明明她出嫁时还不是如此,十几年过去,对女人倒是越来越苛刻了,怪不得女儿如此忧心。
心中怜惜之下,阮母压根没怀疑女儿故意作假,下午也不要女儿继续处理家事,而是催着人回屋好生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