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北宋县令庶女》 50-60(第1/28页)
第51章 执笔 “我也会问你的呀。”
梅静宁歪了歪头,似乎是在理解许栀和话中的意思,半响后她拍了拍许栀和比她大一圈的手背,“姐姐,画画用的染料可以吗?”
许栀和朝她望去,梅静宁立刻绷起脚尖跳下椅子,晃了一下,然后在自己床头的柜子前一通翻找。
她抱回来两个小小的白色瓷罐,然后示意许栀和接过去。
许栀和打开看了一眼,第一盒里面盛放着一种偏于黯沉的橙色染料,用赭石和雄黄调配而成,用的不多。第二盒里面装的显然要比第一盒细腻很多,将朱砂研磨后挑出浮在最上面的一层,颜色偏黄,相较于鲜红的朱砂更为柔和。
梅静宁说:“这是父亲年初送我的。姐姐,可以用吗?”
“当然可以啦,”许栀和笑,“可以将染料借我两日吗?”
“嗯!”梅静宁专注地看着许栀和,目光中满是信赖与孺慕。
今日许栀和没带工具,自然没办法在这里开始制作。她准备告辞的时候,看了一眼依依不舍的梅静宁,突然半蹲下来,用询问的语气和梅静宁说,“静宁,你可以教教姐姐如何运笔吗?”
她想学习练字。
梅静宁听了许栀和的话,第一反应是如果许姐姐需要她看着练字,那是不是就会经常陪她了?
她的眼里迸发出亮光,用力地点了点头,将小几上几卷梅尧臣搜罗出来的字帖一并抱在了怀中,“姐姐你拿着!”
许栀和被她的热情弄得有些手足无措,她看着梅静宁恨不能把院子搬空的架势,伸手拦住了她,“那么多,一次性看不完的……这样,等我看完了,再来拿下一本,好不好?”
梅静宁:“都听姐姐的。”
许栀和翻了翻,最后选择了一本正楷的字帖。
从梅府离开,两人径直回到了小院,许栀和用细耳钩勾出一点点橘色的染料用水泡开。一小块雄黄赭石落入清水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缓慢地朝四周扩散,边缘变得模糊而柔和,却以一种并不慢的速度柔和地入侵着清澈的水,在某一瞬间,像是古老壁画上斑驳的痕迹。
那一小块颜料很快就化开了,水的颜色变得一种明亮的橙色,像是日暮时将坠为坠的夕阳,仿佛一点焰火就能点燃的整片火烧云。
许栀和看的有些意动,看到橘色的纹理时,她想过用植物的汁水制作颜色,但是到底没有矿石原料保持的久。
如果将手套也染上不一样的颜色……
许栀和在脑海中琢磨了一会儿这个想法,然后回神,用木棒小心搅动融合了染料的水,避免沉淀,同时让它的颜色混合的更加均匀。
方梨按照许栀和的指示端了一盆洗过的羊毛过来。
许栀和将羊毛泡入水中,渐渐地,每一根细软的羊毛上都沾上了橙色,沉甸甸地堆积在水中。
泡了差不多一炷香的时间,许栀和伸手将其捞出来放在旁边事先准备好的竹篾上,然后快速将手浸泡在清水里。
矿石染料可不是松烟墨锭,一旦留在手上的时间过久,就会很难清理干净。
她可不想连着几天都顶着一双橙色的手到处乱晃。
细白的指尖上不可避免地沾了一层淡淡的颜料,但是并不明显,许栀和又认真搓洗了两遍,便没再当一回事。
乘着晾晒的功夫,许栀和将细针和羊毛拿在了手上,准备先做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方梨依旧走到院中的芭蕉棚下织着毛线,良吉也熟练地搬着小凳子走到她身边坐下,他现在纺出来的毛线已经像模像样,粗细十分均匀。
但拿着木签的活计对他来说还是太难了……
良吉也不气馁,只敢在方梨起身的时候好奇地拿过来在手上研究一会儿,然后听到脚步声后迅速将东西放回原处。
他做的一直都很小心谨慎,但只有一次出了岔子,因为他忍不住好奇上手学着方梨的动作试了试,结果并不如他想象中那般简单,环在竹签上的毛线圈掉下来了好几个……
方梨拿起毛线的第一时间就发现了不对劲,她朝着正堂望了一眼,许栀和安安静静在阳光下戳着大橘狸,她移开了目光,落在一旁装作若无其事的良吉身上,忍了忍,没忍住,“——你捣什么乱?”
要是这个好学?她怎么可能到现在还没开始教?
良吉不敢说话,只默默举起了面前的滚轴,高一点,再高一点……直至完全遮挡住方梨要吃人的视线。
方梨怔了怔,然后气笑了。
……
许栀和一点点将橘色的羊毛扎入手中狸猫的脊背,细致地慢慢调整,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总是格外充满着耐心的。
她甚至想拿着手上的这一只去问方梨,自己是不是比上次做的更好了。
但是方梨估计已经都不记得上一只长什么样子了。
她打消了自己的念头,看着快要大功告成的橘狸,将其放在一旁,走到了方梨的身边。
方梨的腰上系着一块红色的腰巾,她一手叉着腰,一边用另一只手翻炒锅中的饭菜。
听到后面的脚步声,方梨下意识以为是良吉,说道:“火烧大点。”
自从前两日他弄乱了她的线团后,良吉做事越发积极,不必方梨的提醒,就会将水缸里面的水挑满,然后将今日要用的菜洗好摆盘。
她现在进了厨房,只需要用手将菜炒出来,端到许栀和和陈允渡的面前即可。
许栀和这几日忙着制作羊毛毡,听到了方梨的声音,摸了摸鼻尖,默默走到了灶台后面。
火烧大点?这很简单,许栀和拿了两根木头放入了灶洞,柴木被晒得发干,进去后很好烧着。
方梨没觉出什么不对,她将菜盛起来后,放在中央切菜放东西的大长桌上。
刚准备继续回到锅前炒下一个菜,快要转过头的时候,她忽然发现门口站着一道熟悉的身影。
方梨:“……”
她愣了愣,才迟疑地看着正在小心吹着自己掌心蒜衣的良吉,不确定地喊:“良吉?”
良吉有些奇怪方梨为何如此迟疑,他轻快地走了进来,将剥好的蒜瓣递给方梨,“呐,你让剥的蒜。”
方梨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良吉在这里,那坐在灶洞前的……?
已知院里一共三个,一个是她本人,一个是良吉,现在站在她面前捧着蒜,还有一个是姑娘,现在……现在八成被她喊去烧火了。
方梨“啊”了一声,连忙跑到了灶台前,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时,方梨忍不住有些想用指甲掐自己的人中。
她刚刚都做了什么啊啊啊!
许栀和看着方梨恨不得晕倒的样子,连忙起身扶住她,“还好还好,这里还蛮暖和的。”
不仅暖和,而且还可以闻到浓郁的饭菜香味,除了偶尔有些呛人。
方梨伸手拉着她出来,用自己的衣袖擦了擦沾在她脸上的灰,“姑娘过来做什么?是不是饿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北宋县令庶女》 50-60(第2/28页)
“不是,”许栀和道,“我想过来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上忙的?”
方梨听笑了,“姑娘从来不进厨房的?这儿我和良吉就够了,姑娘快回去吧。”
许栀和被推了回去。
她坐在案前,想了想,摊开了字帖,观摩字形后提起笔练字。
陈允渡回来之后,看见了埋头奋笔疾书的许栀和,他放轻了脚步,绕到许栀和的身后看她写出来的字。
许栀和练完一张,自我评估比起从前应当是有了进步的。今日她练字很顺,撇捺都很到位,恍惚间让她觉得自己抓到了练字的窍门。
外面天黑了,屋里的灯火摇摇晃晃,像是随时可能被风吹灭,许栀和刚准备起身去拿灯罩,有人先她一步。
“回来啦?”许栀和眼里漫上一抹笑意,招呼他过来,“你看看我练的字。”
陈允渡坐在她旁边,低头端详着。
工整,且带着别样的灵动。
许栀和见他不说话,知道自己大概是进步空间还有很大,她并没有气馁,将毛笔递给陈允渡,“你写一个‘逐’试试。”
“好,”陈允渡颔首,从她手中接过毛笔,一面低头写着字,一面问,“怎么突然开始练字了?”
许栀和专注地看着他如何写字,听到他的问题,随口答道:“想提升一下嘛。”
陈允渡写了两个“逐”字,一个楷书、一个行书。
他手持着笔,微微抿唇望她,“那我……每日陪你练字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许栀和手抖了一下,然后头摇得和拨浪鼓一样,“不用不用,我和静姐儿说好了,会先和她学习……说起来你们俩的字也算师承同门,都是梅公一手点拨。”
陈允渡眸中快速地闪过一抹失落。
梅静宁的字他虽然没见过,但梅尧臣精细教导的长女,字怎么会差?
他拿着笔,突然希望明年的秋闱可以快些到来。
许栀和还在脑海中复盘陈允渡刚刚运笔的画面,怎么他写字就那般行云流水?她拿了另一张纸,指着上面的“雪”说,“再写这个再写这个。”
陈允渡从走神状态中惊醒,听到她的声音,立刻按照她的要求动笔。
许栀和又问了好几个,见陈允渡神态专注,突然小声说:“我也会问你的呀。”
陈允渡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许栀和是在安抚他。
他忽地笑了,将笔搁在笔山上,目光落在她水润的眸,“随时恭候。”
……
第二日午后,许栀和完成了手上的大橘狸后,独自去了梅府。
梅静宁喜不自胜地看着手中的大橘狸,然后去了一张鹅青色的布料将其细细包裹,然后装入一个紫檀木的盒子中,对身边的丫鬟道:“去给薛通送去。”
丫鬟接过木盒,福了福身,离开了。
她走后,许栀和拿起了纸笔,开始给梅静宁展示自己目前的水平。
梅静宁学着自己父亲对待门生的样子,一本正经地调整许栀和的手势,然后看着她一笔一划的写。
“手不要抖,持平,按压……”梅静宁紧张地盯着许栀和动作,和梅尧臣当年教导自己一样,一点点提醒着许栀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不断重复,内化,最后形成肌肉记忆。
许栀和在她的目光下一刻也不敢松懈,同时又忍不住想——这怎么不算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呢?
州桥大街外,薛家的马车停靠在偏门。
薛老太公去得突然,薛家昨日夜里才接到消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头,突然就闭了眼,不过据大伯传信回来,老人家是含笑走的。毕竟已经活到了七十八岁。
薛通被兄长薛明拽上了马车,兄长似乎不放心,仍在细细地叮嘱他,“阿通,回去之后,切莫在太祖母面前提及太公,莫要贪玩,也莫要乱走动,别让人找不着你。”
薛通想要掀开马车的帘子向外张望,但兄长一直在说话,他不会那么没有礼貌。
等兄长说完,薛通迫不及待地掀开了帘子——州府大街上人来人往,他什么也看不清。
薛明看着自己弟弟的举动,微微一想,反应了过来。
是梅家的女儿。和他的弟弟青梅竹马,不过年岁大了一点。
他望着自己只有八岁的弟弟,在他的脸上自然看不出深切等候,只有面对玩伴的焦急,也是,他还这样小。
但这样小的孩子,会把和朋友的约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去年全家去寒云寺烧香,他的傻弟弟只有七岁,跪在佛祖真人面前虔诚地祈愿梅家梅静宁一生平安,他说,梅静宁分给了他一个平安符,他也要礼尚往来。
上次,他亲眼见到弟弟失魂落魄的回来,连带着两天都食欲不振,后来梅家姑娘送信过来,他又变得生机勃勃,成了府上下人抓不住的皮猴子。
弟弟是个八岁的孩子,自然顽皮好动,他八岁的时候还不如弟弟,曾爬上一棵丈高的大树,摔断了手腕,养了足足三个月才好全。但弟弟也有弟弟的好,就比如这个时候,不该闹的时候,他从不失了分寸。
薛明对于这一点,还是极其满意的。
“这次应该来不及了,”薛明也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尽管有些残忍,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说,“等下次再回来吧。”
薛通抬头问:“下次要多久?”
薛明想了想,陷入了沉吟。
他不知道。
太公去世,祖父守孝三年,父亲也陪着祖父的话,估计要三年之后。
或许早一点,或许晚一点。
薛通便不说话了,他怏怏不乐地抱着自己双膝。
薛明有些心疼地看着自己的弟弟,伸手摸了摸他的头,“阿通啊。”
他轻念了一句,本想说“人生就是这样的,总是充满了阴差阳错”,可是话到了嘴边,他又咽了回去,薛通还只是个八岁的孩子,他能知道什么?
马车动起来了,薛通慢慢地、慢慢地将自己的脑袋埋在膝盖中。
他知道时光意味着什么,也知道分别意味着什么,只不过大人总是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安抚着孩子,用远行冲淡死别的伤感,他知道自己再也见不到那个续着长长的、白花花的胡子的太公了,就像他从此之后再也见不到那只陪伴它长大的大橘狸了。
太公也不会再拿莲藕糖哄他一笑了。他们只剩下两座小小的坟包。
薛明伸手将自己多愁善感的傻弟弟拢在了怀中,有一瞬间,他真的很担心在未来的某一日,太祖母走了,祖父祖母走了,父亲母亲走了,他也走了,傻弟弟该怎么面对这个世界?毕竟他儿时获得的幸福越多,未来的分别就会显得越发残忍。
马车行到外城的时候,身后忽然传来了一道呼喊的声音。
“大郎君!二郎君!”
薛明听到了声音,他掀开车帘,对车夫道:“停车。”
车夫观察了一番自己和前面马车的距离,驭停了迈着步子的马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北宋县令庶女》 50-60(第3/28页)
小厮见马车停下,连忙加快了脚步跑到马车旁边,将盒子递给薛明,“大郎君,这是梅府派人送来的。”
薛明:“有劳你跑这一趟。”
他捧着木盒转头,果不其然看见自己抬起脑袋的傻弟弟,他正在偷偷的啜泣,一抬头,脸上还湿乎乎的。
“赶上了,”薛明用袖子在他脸上胡乱一擦,有些嫌弃地“啧”了一声,“多大的人了,还哭鼻子。”
薛通丝毫不在意自己兄长的责备,他伸手接过,打开盒子后,解开包裹住大橘狸的鹅青色布缎,然后用力地抱着大橘狸扑向自己的兄长,将鼻涕眼泪糊了薛明一身。
薛明伸手推他:“喂!我可不是手帕!”
……
梅静宁一边看着许栀和练字,一边时不时抬头去看门口。
送东西的丫鬟回来了,她走到梅静宁的身边俯身道:“姑娘,东西已经送到了。”
梅静宁耸了耸自己的鼻子,点了点头。
送到了就好,她现在终于不必担着心里压力了。
许栀和看她“无债一身轻”的惬意模样,甚至坐在椅子上晃了晃自己的小腿,不禁莞尔。
她将自己新写完的字拿给梅静宁过目,说话十分具有仪式感,“还请小梅先生指正。”
梅静宁怔了怔,很快进入了角色,故作老成地轻咳一声,“不错,不错,孺子可教也。”
许栀和倒是还好,旁边站在一旁的几个丫鬟倒是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梅静宁一脸茫然地看着笑个不停三人,最后脸渐渐变热,最后红成煮熟的虾。
许栀和坐了一下午,最后是和陈允渡一道回去的。
回去的路上,一片恰好被风吹起的树叶落到了许栀和的头顶,她伸手在自己脑袋上摸了摸,然后取下来给陈允渡看。
叶片有被风吹裂开的痕迹,沿着叶茎的方向。
陈允渡看着她的动作,手落在她冻得有些发红的指尖上,“冷吗?”
“冷啊。”许栀和伸手用力地一握,干脆的树叶被她捏成了碎片,沿着她的指缝滑落,零零碎碎地随风飘散,她在心底说道:“但这也意味着,我的卖手套大计可以初步展开了。”
陈允渡望着她嘴角的笑容,心情也不自觉地有些变好。
回来房中的时候,许栀和拿了一双她选中且自认为是最完美的一双手套递给了陈允渡,示意他戴上试试。
陈允渡接过,在许栀和的帮助下戴上了手套,刚包裹住五指,就明显感受到了冰冷的空气被阻隔在了十指之外。
“怎么样?”许栀和问,“你试试看影不影响握笔?我试了,应当是不影响的……”
陈允渡按照她的要求坐在案前试了试,给了她一个准备的答案,“不影响,很保暖。”
许栀和弯了弯嘴角,带着一丝小小的骄傲:“我就知道。”
她又从木盒里面拿了三双出来,一双给梅尧臣,一双给刁娘子,一双给梅丰羽……至于梅馥宁,自有良吉去操心。
“这些,明日你带过去……”,许栀和顿了顿,才偏头问他,“上次和你一道站在门下躲雨的,是你同窗吗?”
陈允渡想了想,她说的应当是郑柏景,于是点了点头。
“是。”
郑柏景的父亲郑帛是梅尧臣年少时的好友,双双进士及第后,郑帛被外派至北地,后来他又在一次剿匪途中受了重伤,撑了三年没撑住,撒手人寰。郑母带着年幼的女儿改嫁到熙州一户商贾人家,郑柏景被寄养在了大伯父家中。
大伯父是庶出,郑帛进士及第后外派出去,两家人的来往变得更加稀少,但大伯父听闻小小年纪的郑柏景丧父,心中百感交集,将他养在家中,衣食住行比起自己的亲儿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梅尧臣念着往日和郑帛的情谊,也将他留在身边悉心教导
许栀和迟疑了下,然后从箱子中多添了一双。
三人为同窗,梅丰羽有了,自然不好厚此薄彼,左不过一双手套。
最重要的是,还好陈允渡只有三位同窗。
陈允渡接过四双手套,放在书案前最显眼的地方,准备明日一早带过去。
吃过饭后,许栀和并没有闲下来,而是招呼方梨和良吉过来。
“明日,方梨带着手套去汴河大街那边的菜市,良吉则去国子监外头转悠,如果有人问起,你们就说六十文一双。”
这东西毕竟新鲜,直接摆出来,未必有人舍得花这个钱。
两人原先还有些不知道如何处理,后来许栀和说:“你们少说,多抬手,一定让人看得清,要是有人问起,只说保暖,六十文。”
方梨和良吉互相配合着练习了几次,褪去了一开始的紧张,渐渐变得熟稔起来。
许栀和看着方梨两眼放光的样子,真觉得她到时候会忍不住站着吆喝。
也没什么不好。
商量完毕,三人各自分开,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既期待着明天能快快到来,又怀揣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担心……
他们,能成功吗?
第52章 潘楼 “我们家主人请你过去。”……
第二天,在许栀和与方梨、良吉紧张兮兮准备卖手套的时候,陈允渡带着许栀和的嘱咐来到了梅府。
今日梅尧臣要上朝,到下午才能腾出时间,他先去拜见了刁娘子,说明了来意后,将两双手套一道交给旁边的丫鬟。
丫鬟将东西呈上去后,刁娘子拿起来所谓的“羊毛手套”细细打量,也不知道怎么制成的,摸着绵软轻巧。
她微微颔首,朝着陈允渡笑:“栀和有心了。”
陈允渡又一俯身,才退了出去。
到了书房,梅丰羽已经早早坐在那儿等候,看见他过来,眸子亮了亮,“陈允渡,你怎么现在才过来?”
这可是他第一次来的比陈允渡要早!可惜小叔父没空,不能亲眼见到这一幕。
陈允渡忽略了他话语中的沾沾自喜,将手套递给他,“栀和要我带来给你的。”
梅丰羽接过手套,看了两眼,就知道了手套的用法,他立刻有样学样地穿在自己的五指上,没想到这东西看着轻薄,但是保暖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他爱不释手地搓着,语气有些惊叹,“这是弟妹做出来的?这手也太巧了吧?”
陈允渡想起家中的那一张书案,微微抿唇笑了。
她的手确实很巧。那张书案他原先还以为是许栀和买的,后来中秋绘灯皮,他才发现那张书案是栀和亲手绘成,当时他虽然没有说什么,却将这件事牢牢地记在心上,此后对待桌案,更加小心仔细。
梅丰羽看着陈允渡忽然垂眸浅笑,忍不住打了个哆嗦,看到这样的陈允渡,还怪有些诡异的。
他正准备美滋滋地离开,忽然发现陈允渡的桌前还有一副手套。
心中的警铃忽地拉响,梅丰羽的双脚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控在原地,他目光认真地看着陈允渡,“另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北宋县令庶女》 50-60(第4/28页)
一双给郑柏景的?陈允渡,我帮你转交给他吧。”
他说完,不等陈允渡反应,立刻伸手拿起了那一双手套。
顶着陈允渡不解又诧异的目光,梅丰羽硬着头皮说:“你今日不是要重新写《宝元河东路震频论》吗?你就不要分心了!”
陈允渡目光落在梅丰羽身上,沉静又幽深,梅丰羽忍住心中的不安,故作淡定的回看他。
想来是他脸上那行“为你好”的意味太过明显,陈允渡微微点头,算是同意了梅丰羽的请求。
栀和交代的事情都已经做完,陈允渡没了旁的事,沉下心开始作文。
梅丰羽站在他的身后,半响,叹了一口气,走到了门外的长廊上坐下。
他不想给。
……
与此同时,另一边方梨和良吉的买手套计划,正在稳步推进着。
许栀和乔装了一番,在汴河大街上挑选着适合摆摊的地方,但是一眼望去,除了鳞次栉比的商铺,占道经营的小商贩几乎把所有空隙都密不透风地围住了。
她刚准备在卖菜蔬的小摊贩旁边站定,一开始小摊贩还以为她来买东西,态度颇为热情,直到看到她从袖中拿出东西,意识到她也是摆摊挤空间的,顿时变了脸色。
许栀和赶在他开口斥骂之前灰溜溜地跑走了。
现在才卯时三刻,但汴河大街已经没有了空位,要是想占据一席之地,只能第二天起的更早。
要是有自己的铺面就好了。许栀和看向对面高大的樊楼,眼底闪过了一抹怎么也藏不住的羡慕。
在等待的时间里面,许栀和遇到了一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她想着或许可以约一个零售商寄卖,但货郎狮子大张口,要二十文一个收。
许栀和没应,耐下性子慢慢等待。
差不多一个时辰后,原先那个卖菜蔬的小摊贩才挪开了位置。新鲜菜蔬到了秋冬卖得紧俏,他离开后,许栀和看准时机抢了上前,其余两个落后一步的商贩面面相觑。
看着挺文静一人,跑起来倒是比兔子还快。
许栀和没有理会那两个落后一步、只能继续寻找下一个摊位的商贩心里在想什么。她将布铺开,把手套摆上去。
一摆上,立刻有人围了上来。
是一个妇人,她梳着利落整齐的包髻,看到许栀和面前摆着的手套,长松了一口气,“刚刚我看国子监外面那人手上带着这个,他说要往汴河大街走,可算是找着了。”
妇人将其中挑挑选选,拿了一副,然后将钱递过来。
许栀和接过六十文,放入了随时携带的小荷包。
没想到第一单开张的生意,居然是良吉带过来的。
后面又陆陆续续来了七八个人,有两个是被吸引过来的,痛痛快快付了钱就走人,其他五个是逛摊子自己瞧见的,在摊前张望了一下,最后只有两个人掏钱买了。
截至午时,一共卖出去七副手套。
四百二十文,和她预想中差不多。
她收拾了东西,刚将包袱系好,就看见一直游荡在附近的小摊贩迫不及待占据了位置。
许栀和回去之后,良吉有些迫不及待地和许栀和分享,“大娘子,我觉得你可以让我多带一些,国子监门口有不少人问,不过午憩时间太短,他们没工夫走到汴河大街上去。他们问我明日还去不去?”
方梨则显得有些蔫头耷脑,她有气无力地趴在许栀和的肩头,“姑娘,问的婆婆可多了,但是都不舍得买。”
许栀和伸手拍了拍她的背,对良吉说,“那明日你先带十双过去,要是不够,明日记住大概多少人想要,后日一并带去。方梨和我这两日就不去摆摊,先专心多做一些,等买的人多了,自然会有人寻到国子监门口去。”
良吉拍了拍胸膛,“姑娘放心吧。”
下午,许栀和同两人一道去了皮毛铺子边,九月里,老者放弃了纳凉的蒲扇,转而铺了一层褥子在摇椅上,听到门口声响,他费劲地朝门口望去。
等看清面前人,老者先一步警惕起来,“上次可就说好了,九月份羊毛可不止那个价。”
许栀和笑:“你还记得我呀。”
“三十斤羊毛,自然有印象。”老者在扫过她背后两个人,倒是没有带上次那个伶牙俐齿的“小行家”,但他没掉以轻心,谁知道这里头会不会也有识货的?
在他打量后面人的时候,许栀和也在观察新到店的羊毛,虽然上次老者没答应合作,但是这批羊毛进的显然比上次多得多。
他记在了心上。
许栀和捕捉到这点消息,微微放松下来。
要做这个生意,自然不能短缺了原料。
旁边的良吉也注意到了和上次不一样的地方,他看着许栀和,忽然道:“大娘子,如果我们不买了,是不是这么多货就不好卖了?”
许栀和转头看了良吉一眼,他眼底快速闪过一抹狡黠,但面上却端着老实的面孔,一本正经。
老者听到了良吉的话,顿时跳脚起来。不买?不买怎么行?!他进了整整六十斤啊!
他紧张地看着许栀和的反应,期待着她能够否认良吉的话,可又知道是自己没有事先答应,后来又起了贪心……
许栀和看着快要纠结成一团麻花的老者,迟疑道:“你说的对,偌大的汴京,又不是只有这一处……”
老者被拿捏住了,他有些气虚道:“娘子这话就不对了,咱们已经做过一次生意,彼此心中都有数……”
许栀和便追问:“那价钱怎么说?”
老者想了想,比了一个“三十”。
许栀和没说话,良吉长叹了一口气,方梨作势要走。
各有各的精彩。
老者连忙喊道:“二十八,二十八!不过只卖五十斤。”还有十斤,总要备上一些,防止附近的邻里需要购买。
许栀和的心理预期差不多就在这个区间,她微微沉吟,朝老者点了点头。
数完钱,许栀和将一贯四百钱给他,另一边的良吉正在搬东西。
东西多,一趟搬不完,许栀和便和方梨站在门口说着笑。
期间,老者一直抬头朝她张望,期待着她还能来找自己说说合作的事情,但是她一直没回头。
没回头……
老者望啊望,最后只能老神在在地把自己重新裹进褥子里。
良吉跑了两趟,才把东西完全运回去。
后面两日是难得的好天气,清洗完毕的羊毛晒得松软,除了偶尔会被漂浮在空中的羊毛呛到,一切都井然有序且美好。
良吉第二日带去的十双手套都卖光了,沉甸甸的铜子揣在怀中,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大娘子,明日已经定了十三双了。”良吉将赚的钱交给许栀和,又交代了明日所需要的数量,挠了挠头,有些踟蹰。
许栀和看出了他心中所想,笑着说:“去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北宋县令庶女》 50-60(第5/28页)
良吉得到应允,立刻迫不及待地抱着羊毛手套去了。
……
梅府。
郑柏景手捧着书,心思却并不在书上,而是落在了他们的手套上。
听说,国子监门口最近有卖这个的,他们是什么时候一道结伴出去了吗?
郑柏景抿了抿唇,强迫自己不要乱想。
他寄养在大伯父家中,平日回去之后,鲜少外出,他不怎么习惯和大伯父和大伯母打交道,尽管两人对他都没得说。
梅丰羽的心思同样不在书上,他自然注意到了郑柏景有意无意落在自己身上的视线。
他没履行答应陈允渡的事情。
可奇怪的是,即便没有给郑柏景,他的心情也并未因此而畅快。
是继续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和他成为友人,还是因为认知的不同从此不再深交,对无拘无束十九年的梅丰羽来说,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选择。
梅尧臣从外面走进来,将里面发生的一切尽收眼底,他随手拿起了陈允渡写完放在旁边的策论,仔仔细细阅读一遍,不自觉带上了一抹满意。
他本担心给允渡看完范纯仁的文章后,允渡落笔时会不自觉将旁人的观点居为己用,但好在,他有意识地规避了这一点,完善了自己第一遍时的不足,并另辟了两个角度。
梅尧臣在纸上勾画了几步,对三人说:“行了,今日日暮,你们也该回去了。”
三人立刻站起身,恭恭敬敬地朝着梅尧臣俯身。
梅尧臣略顿,说:“柏景留下。”
陈允渡收拾好东西出去,梅丰羽落后一步,他心底装着事,并没有和往常一样上前和陈允渡并肩同行一段路。
两人离开之后,书房静悄悄的。
郑柏景看着梅尧臣,心底有些不安。
“梅公……”
梅尧臣脸上的神情很温和,他用一种关切又慈祥的眼神望着郑柏景,像是关心着晚辈的长者,“柏景最近是出了什么事?好几次看你都心不在焉……可有什么我能帮上忙的?”
郑柏景没说话。
梅尧臣也不急,郑柏景生父去世后,生母带人改嫁,他很是消沉了一段时间。
他无法感同身受,却知道郑柏景在某些时候敏感又偏执,需要人慢慢地引导,才会吐露出自己真正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