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妻能扛鼎(科举)》 30-40(第1/14页)
第31章 修坎儿井张逸晨准备要动手修建坎儿井……
第三十一章修坎儿井
祖洪才有妻子这件事情很快就在太学里传遍了。
旁人问他妻子的出身来历等等,他也都照实的说。
虽然祖洪才很渲染妻子于小英的文武双全,很渲染妻子的聪慧敏捷。
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他妻子出身低的这一先天劣势。
按道理说,祖洪才只有十五岁,像他这样小小年纪便能考上举人的人都是好苗子。
所有能上太学的人都心知肚明,这样的人是有很多大人等着找的,官宦人家们喜欢找这样的乘龙快婿。
苏木栖这样的官宦子弟很多时候看不上寒门子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他们富贵易妻,没有品德。
遇到这样事情的时候,很多让他鄙视的寒门子弟都会选择隐瞒自己已经订婚,或者已经成亲的事实,攀一个高枝,做官宦人家的乘龙快婿。
祖洪才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真是让他觉得惊讶。这件事情在太学里还是起到了很深远的影响。
一来让苏木栖这样的官宦子弟对祖洪才的人品刮目相看,也愿意与他亲近了。
二来也让一些围绕在他身边的目的不纯的寒门子弟,那些准备攀高枝的人觉得祖洪才实在是情商太低,阅历太浅,虽然学问好,也只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少年而已,减少了与他的来往。
这样一来,祖洪才的朋友圈再次洗牌、分层。
就连他的室友苏木栖某天都忍不住在宿舍里只有两个人的时候问他道:
“祖洪才,明人不说暗话,虽然你年纪小,但你也应当知道科举考得好是有可能被高官家‘榜下捉婿’的吧?
你为什么还要把你已经有妻子这件事情大张旗鼓的弄得世人皆知?
你就不怕日后有什么变故,到时候不好收场吗?
祖洪才惊讶于之前很高冷不和自己打交道的苏木栖为什么此时忽然与自己推心置腹。
但是祖洪才对于自己和于小英的感情也从来不藏着掖着。
他笑着说道:“能有什么变故?我和小英的感情很好,我们是准备一辈子都在一起的,我们二人之间再也插不上别人。
即便是高官家中‘榜下捉婿’,那也是捉的未婚的男子,我已经结婚了,没人会再来捉我的。”
苏木栖见到祖洪才如此坚定,心中对他有所改观。
他觉得,不管祖洪才这个人是真的情商很低,没有想到自己可以易妻、解除婚约或者和离后被榜下捉婿这个损招。
亦或者是祖洪才大智若愚,已经预见到了,但却没有选择那条路。
不管是哪种原因,苏木栖都觉得祖洪才这个男子是一个人品可靠,可以相交的人。
于是,苏木栖与祖洪才的关系便渐渐缓和,二人日常也会偶尔同出同入,同去食堂,同去教室等等。
祖洪才自然乐得室友和自己的关系改善。
毕竟谁愿意每天在一个氛围紧张的宿舍里,对着舍友的一张冷脸呢?
时间久了之后,祖洪才发现苏木栖这个人其实很简单,他什么事情都写在脸上。
对你不满意就是不满意,不会对你虚与委蛇,就是冷着脸和你不说话。
但是对你满意对你好的话,也是全心全意的,性格有点像放大版的张逸晨,都是直性子。
于是祖洪才便与苏木栖也真心相交起来。
苏木栖和张逸晨他们都是优沃的家庭里面养出来的富贵少爷,只不过一个是富豪人家,一个是官宦人家的版本。
不久之后,祖洪才便收到了张逸晨写的信,问他坎儿井怎么开挖?
祖洪才此时需要指导张逸晨实践,因此并不只是像策论时候那样将事情简单的写成文字。
他还画了好多个工程图详细地图,并在地图标注了如何挖坎儿井,隔几米挖。
挖的时候可以对向的地方放树枝,朝着树枝的方向挖;或者背面放油灯朝着工人自己的影子挖,这样方向就是对的。
祖洪才在房间里写这些的时候,完全没有瞒着苏木栖,苏木栖也好奇的问他这些是什么?
祖洪才笑着说道:“在我进太学之前,曾经和推荐我的关书达大人提出过,想到某一地区任县令,实现我策论中所写的坎儿井政策。
但是被关书达大人拒绝了,他觉得我年纪幼小,难当此大任,让我到太学里继续念书求学。
但是关书达大人答应帮我上书燕王殿下,在燕地很多个县里推广这件事。
我的同窗好友张逸晨此番考中的举人,后来通过选官到了羊沟县做县令。
此时估计是他在那个县里基本站稳脚跟了,所以便来信问我坎儿井具体需要怎么挖,他准备开始动工了。
我便将我脑中所能想到的知识都寄给他一份,帮助他做这件事。也算是实现我自己的理想。
真奇怪,按道理来说关书达大人离燕京离燕王更近,为什么他这边还没消息?”
苏木栖是官宦人家出身,比祖洪才更懂这件事,于是他便对祖洪才说道:
“关书达大人是个言而有信的人,他既然答应你上书燕王殿下,自然会上书的!
但是燕王殿下也不一定能立马见到他的奏折。
燕王殿下事务繁忙,他之前有几位大人帮他把关奏折。
那几位大人他们若是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奏折,便会留中不发,都不一定会拿到燕王殿下眼前。
你这个朋友张逸晨倒是个真心帮你的朋友。
关大人那边的上书还没有被朝廷采纳,燕王还没有文书下达,可是修坎儿井这件事情他便准备动手,其实还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
但他若是做成了这件事情,将效果往朝廷上一报,你这个坎儿井的策略估计就会立马在燕地推广起来的。”
祖洪才笑着谢过了苏木栖的指点,继续认真地做图。
苏木栖也对祖洪才所画的这个坎儿井的图很感兴趣。
在祖洪才继续画图的时候,苏木栖便将祖洪才已经写好的策论再好好看了看,结合图纸好好地研究了一番。
经过深入的研究之后,苏木栖忽然也觉得祖洪才这个坎儿井的方案可行性非常大,不像是纸上谈兵。
于是苏沐熙灵光一闪,问道:“祖洪才,你的这个策论文和图纸能不能让我也抄录一份?
我有几个叔伯也在当官,到时候我和他们说一说这个,若是他们愿意,也可以在当地实践一下,开挖一下这个坎儿井。”
祖洪才疑惑地问道:“苏兄,你不是说朝廷没有下文之前,我这个朋友就帮我实践,还是冒着风险的吗?
现在朝廷还没有下令推广,你把这个想法告诉你叔伯之后,他们会愿意去实践吗?他们会担风险吗?”
苏木栖笑着说道:“这个就要看他们个人的眼光了,若是胆子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妻能扛鼎(科举)》 30-40(第2/14页)
实践成功,向朝廷上折子,功劳不也大了吗?
一切等着朝廷的指示虽然不用担风险,但也就没有什么功劳了,这个事情还是要看个人怎么选择的。
我作为一个晚辈,只是给他们出出主意,告诉他们我了解到有坎儿井这么一回事而已,具体决定还是要这些做官的叔伯们自己来做。”
祖洪才点了点头,也不阻止苏木栖抄录自己的策论和图纸,本来他的目的就是大范围地推广坎儿井工程。
能有多一些人参与推广,自然是更好的事情。
张逸晨能不能首个推广成功,拿到这个大功劳,就看他的决心大不大,动作快不快,成效好不好了。
作为朋友,祖洪才自然没有藏着掖着,将这个图纸可能会被其他人一同实施,希望张逸晨加快速度的事情如实写在信中了。
张逸晨收到信之后,也了然了。
他本来就知道关书达大人会向朝廷上书,在整个燕地推广坎儿井的事情,此时听闻苏家有可能也会进行实践,也不着恼。
他立即和管家、师爷等人将县里的人组织起来开会,研究设计图纸。
大家都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县令张逸晨大人刚刚到羊沟县来上任,他做的第一件事情肯定很有热情,一定要将之做成的。
识趣的人都不会阻止,而是全力配合,生怕自己撞在张逸晨枪口上,被新线县令抓了典型,处理处分。
其他一些基层的里长等人则有些纠结。
官府要做这么大的工程,将要花废很多的民力和银钱,谁来负责这些?
张逸晨却完全不担心,他们张家财力雄厚,羊沟县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城而已,虽然是中等县,也好不到哪里去。
要设计一条穿过整个县的坎儿井工程,也不过才五十华里而已。
但若是按照计划能多开辟出来上千亩的良田,到时候开垦农田有收益,也有政绩。
张逸晨于是便贴了公示,在坎儿井工程附近招民夫,民夫可以选择两种工作薪酬获取方式。
一种是等到坎儿井工程修好之后,根据所付出的力气换取相应的良田。
第二种就是等坎儿井工程修完之,后拿官府的工钱,而村子附近那些新开辟出来的良田则归官府所有,当地村民想租想买,则需要向官府另外付钱。
县里的钱粮师爷闻言之后大惊,对张逸晨说道:“县令大人,我们县的县库里可没有这么多工钱可以支付给民夫!”
张逸晨却笑着答道:“这有什么?到时候良田开垦出来了,百姓自然会选择良田,需要支付的工钱不多。
即便真的大家都不要良田,选工钱的话,张逸晨我也可以和我父亲借银子填上这个窟窿。
等日后千亩良田种植开采出来了,再用粮食还张家的钱不就行了。”
其他人闻言之后不敢再劝。
他们有些人想到了这个坎儿井可能会失败的可能性。
但也不敢在此时提醒张逸晨大人,不敢泼他的冷水。
若是一个寒门小子,家中没有银钱支持,可能会害怕失败,不敢行动。
但对于张逸晨这个家里资金雄厚的县令大人来说,坎儿井工程即便失败了,没有灌溉出千亩粮田出来,张家的银子也完全能帮他补上这个窟窿,不会对他伤筋动骨。
家中实力雄厚的人就是这点比别人好,他们有做事的机会了有试错的成本,这些是普通人完全无法比拟的。
所以他们也很可能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成功。
苏木栖将他好不容易得来的策论和图纸寄给家中叔伯之后,苏木栖家有好几个叔伯对这种需要费很多民力、财力的工程敬谢不敏,还是求稳为主。
同时也与他们看轻祖洪才这个小小的会元有关,他们不觉得祖洪才这个小小的会元能想出多好的点子来。
但苏木栖的小叔苏玉成却对这个工程很感兴趣。
第32章 拜访取经有时候真是县官不如现管……
第三十二章拜访取经
苏木栖的小叔苏玉成比他只大岁,今年29岁。苏玉成念书可比苏木栖厉害多了,他十八岁便考中了举人,二十一岁至南京城里参加了殿试,取得了同进士的头衔载誉而归。
一般而言江南那边文风鼎盛,人才本来就多,再加上主考官也是那边书院出来的人,更欣赏那边的文风,所以燕地学子到南京去考试大部分是铩羽而归。
苏玉成那一届里面无一人获得进士头衔,苏玉成与另外一位太学的同窗获得了同进士头衔。
二人所取得的成绩已经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再说了,苏玉成也志不在南京。若是他当年考中了进士,还会被朝廷留在南京为官,难以回燕地,他自己还不乐意呢。
二人回了燕地之后,得了燕王爷的接见,问了他们二人的志向。
苏玉成说了自己想要到地方上为官,而他的同窗高玉韬则想要留在燕京城的翰林院里做学问,燕王爷都大方地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所以苏玉成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就做了一任县令,当时他直接就定了从六品,被分到的是京郊一个上等的县,比普通的七品县太爷高一级。
他在五年之内做出了一些成绩,于是考核得了优,被吏部提拔做了正六品的府君,升了一级。
只是一来他当时只有二十六岁,年纪较轻,二来当时被苏家政敌是了绊子,被分到了一个比较差的大名府做府君,下辖的五个县都是下等县,连一个看得过去的中等县都没有,想要做出成绩那是千难万难。
可是苏玉成又有学问又有能力,还年轻力壮爱折腾,如何能满足于这三年在大名府内的碌碌无为?
所以他也在积极的寻找一个破局的方法。
此时苏木栖这封关于坎儿井的信件一寄过来,不就是瞌睡遇到了枕头了吗?
苏玉成立马把下属五个县的县令召集起来,在自己大名府衙之中开了会,将已经誊抄好的五份策论和图纸一一分发给县令们,与他们详细布置了坎儿井开挖的项目。
说实话,府君不是最基层的官员,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苏玉成还是放心得太早了。
居然府君苏玉成对五个县令下达了要求,但是五个县的县令既然都能到这样下等的县做县令了,家中一般是没有什么资源和财富的。
他们对苏玉成府君这种突然提出的要求有些懵,便使出了拖字诀,做事慢吞吞的,希望苏府君什么时候就放弃了这个想法,自己就不用再忙碌了。
反正这只是府君大人自己的要求而已,并不是朝廷的死命令,他们也不想承受失败的风险。
本来自己所在的县就是下等县,财政很困难,若是还穷折腾的话,就会弄得百姓民不聊生、天怒人怨了。
如果那样的话,他们自然乌纱不保,所以如何敢去冒险?
因此张逸晨这个县令修建坎儿井的速度比苏玉成这个府君那里的速度快了很多。
羊沟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妻能扛鼎(科举)》 30-40(第3/14页)
县这边的百姓们没有什么其他种地之外的其他收入,百姓很多,民力充足。
他们自然见到了官府这个招民夫的告示。
西北地区缺水,他们对于没有水这种苦受了很久,平日里便是官府不花钱,他们几家人都愿意拼钱起来多开凿几个深井取水。
如今见官府愿意掏腰包帮他们修建一个叫什么坎儿井的工程,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有效,但大家还是愿意去试一试的。
反正也不是服徭役做白工,能有工钱拿呢!
只不过在报名的时候,多数人都想着要拿工钱,而不是要换成田地。
愿意赌一把拿良田的人非常的少,主要是大家对坎儿井这个工程没有什么信心。
羊沟县下辖五个镇,十五个里,基本上一个镇有三个里。
第一条规划的坎儿井路线非常的长,但因为地势的原因,只能经过其中的三个镇,有两个镇是在县域的另一边。
修建坎儿井还能拿工钱可是县里的大事情,其他两个没在规划里面的镇上的居民们也纷纷跑过去看热闹。
就有人突发奇想问道,他们是坎儿井路过的其他地方的人,可不可以也过来一起修坎儿井,赚取一些工钱呢?
这个事情很快便向上反映了,张逸晨闻言便是一乐——他不缺钱,只缺人,因此大方的同意了。
他还让人放出消息去说,现在修的这个坎儿井只是第一期工程,日后县里还要修建第二期工程,便会通过下辖的另外两个镇。
若是这两个镇的居民提前来帮忙修第一个工程,可以选择拿工钱,也可以选择到第二期工程之后换取家边的农田。
但是因为农田离另外两个镇子比较远,不适宜他们耕种,所以不能让他们置换第一期工程附近的良田。
其他两个镇子的人闻言自然是大喜过望,反正愿意拿工钱的人更多,他们也都选择了拿工钱。
于是大家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虽然是夏季,日光照着大家很累,但也正是这种缺水的时候让人更有干水利工程的力气。
幸而大部分的工程都是井下作业,人不会长时间在地表上暴晒。
因此在修建坎儿井工程的过程中并没有民夫出现脱水死亡的事情。
张逸晨挑选的那些负责人还是很小心的,张逸晨自己也实际到工地上去看了多次,务必要使得他来到羊沟县的第一个工程做好、做成功。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相比较而言,苏玉成所下辖的大名府那边进度就慢了很多。
等到苏玉成第二次将五个县令召集到一起,问修建坎儿井进展的时候,他才无奈地发现那些县令们都阳奉阴违,并未开始动工。
苏玉成气得很,很想把五个县令都大骂一通,但他也知道不能这么做。
于是他只能压抑住自己的脾气,重新想办法。
他认真的看了一下自己所下辖的比较条件好又适合修建坎儿井,能建成效的一个县,划定了华岭县。
之后他亲自带人到华岭县的县衙去,和县令张德忠促膝长谈,一定要促使这个事情在本府下辖的华岭县里开始动工。
同时苏玉成也以他背后的苏家作保。告诉张德忠县令,这件事情若成了,功劳是两个人的,若是不成,自己这个府君也会为他背书。
若是浪费了民力或者是财力,自己这个府君也是会给他很多补贴的。
同时,苏玉成也对这个年轻的县令严肃的说道:“我知道你出生寒门,后台也没有,才会被分到这个下等县来做县令。
但我也同样知道,你是那种很具有上进心的人,很想要做出一番成绩。
此番修建坎儿井这件事,我们合则两利,希望你可以严肃认真的做这件事情。
现在我已经把你们华岭县选为试点,如果你还不好好做,还不好好盯这件事的话,到年底考核的时候本官可不会手软。
虽然最后的考核权在吏部手里,但是本官作为你的上级,肯定对于你的表现是有建言建策的权利的,吏部也多会考虑本官的意见。”
在这样恩威并施的情况下,张德忠县令屈服了,决定在自己县里立即开始坎儿井工程的修建,于是他立马打听坎儿井这个事情,准备照做。
正在此时,附近羊沟县轰轰烈烈开挖坎儿井的事情也传到了苏府君和张县令大人耳朵里。
他们二人一边派人在自己的县里勘察土地、规划路线,一边亲自带人到羊沟县里去考察。
等去到之后,苏玉成发现张逸晨这个县令已经带着大家风风火火的干起事情了。
整个羊沟县老百姓的热情很高,坎儿井也基本修建成型。
看了张逸晨这边已经快要见到成效的工程之后,苏玉成和张德忠都是精神一振,对在本府本县推动坎儿井建设就更加有信心了。
同时,苏玉成也对张逸晨这个有魄力的县令十分的欣赏。
他深恨这个有才能的张逸晨为什么不是自己所下辖的府中的县令?
若是当初自己下令的时候,也有人如张逸晨这般积极行动,支持自己,现在就不是这番天地。
修建坎儿井的首功自己应当抢不到了。
张逸晨也乐得多和其他的官员打交道,尤其是苏玉成这种年纪轻轻就位居高位的官宦世家的人。
同时,他们之间还有另一层联系。
提出坎儿井策略的祖洪才与张逸晨是好同窗,两家是通家之好。
而苏玉成的侄子苏木栖与祖洪才又是太学的同窗,还是一个宿舍的舍友。
这么千丝万缕的关系,也让二人找到了共同的话题,有了拉近彼此关系的机会。
因此等到苏玉成离开之后,张逸晨和他之间还有些来往,二人时不时就写写文书讨论一下坎儿井的建设效果之类的,一直保持着联系。
当然,张逸晨虽然是第一次做官,但他可不是没脑子的小白,他很明白做事要及时向上级汇报的重要性。
在他刚刚到羊沟县的时候,就拿着岳父周川墨大人的信件拜访了他的顶头上司——长治府君张铭斐。
并且那个时候,他就说了自己认识祖洪才,以及省学政关书达大人预计要在燕地推广坎儿井计划,自己准备在羊沟县内修建坎儿井的事情。
当时因为长治府君张铭斐大人与周川墨的关系,再加上张逸晨拜见他时送了很重的见面礼的关系。
张铭斐府君大人对在羊沟县修建坎儿井这个事情是明确表示了支持的。
之后每次设计图纸、发布公告以及开挖的时候,张逸晨也都亲自去向张铭斐府君大人汇报。
他牢记自己父亲的话——人情往来,就是有往来才能够加深感情,多见面才能加深感情。
每次他都恨不得多找些理由去见张铭斐府君大人,此番有修建坎儿井这么名正言顺的事,他又怎么会错过呢?
每次见面的时候,他必然会带着很重的礼物,将张铭斐府君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妻能扛鼎(科举)》 30-40(第4/14页)
大人哄得开开心心的,觉得张逸晨此人大方识趣,又肯干事情,是个靠得住的年轻人。
就这样,时间慢慢过去了三个月,夏季过完进入了秋季,快到农忙的时候了。
不过张逸晨在羊沟县的坎儿井工程也基本上修建完成了,到了要看见成效的时候了,倒也不需要之前那么多的民力了。
因此他放了很多民夫回家去侍弄自己的地,还指导坎儿井沿途居民如何利用竖井,如何利用蓄水池取水用水,让沿途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第33章 一个机会苏木栖带来了消息,于小英面……
第三十三章
整个夏天里,张逸晨都在指挥民夫们好好的修建羊沟县的坎儿井。
他经常写信与祖洪才探讨一些修建工程方式或者管理方式的问题。
从羊沟县到燕京城的距离不算很近,但他前小厮骑快马的话,两天也能跑到了,一点儿都不耽误两人交流。
祖洪才一边欣喜地看着信中张逸晨说的工程进度,一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之前所有经验告诉张逸晨。
他很为张逸晨这边的工程进度感到欣喜,觉得自己这个朋友真给力,自己以前真是小看了他,没有想到张逸晨执行能力这么强,办事情这么靠谱。
不过也能想到,他出身商人世家,从小就看着他爹爹做生意,非常懂得时间转瞬即逝,一定要早决策、早新行动,雷厉风行的道理。
若是一个商人不果断,没有冒险精神,或者眼光不行的话,一定难以赚到钱的。
幸而张逸晨在政治上还算是段位比较浅的人,他只觉得坎儿井这个工程的设计是祖洪才提供的,那么自己在工程施工当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问祖洪才。
却完全没有考虑过,好多纸上谈兵的人只会设计,哪里能指导工程修建?
祖洪才这般明确地指导他实践,其实已经算是“智多而近妖”了。
或者能称得上他一句“生而知之者”的赞赏。
幸好张逸晨对这些完全没有概念,只觉得都是寻常事,也让之前因为这些回答而提心吊胆的祖洪才松了口气。
苏木栖这边也收到了好多叔伯拒绝的回信,感觉头上像是被泼了一盆又一盆的凉水。
最后他终于收到了小叔苏玉成给他的回信,准备在大名府推广坎儿井工程,才让他精神一振。
虽然小叔高玉韬这边因为前期没有把控好,进度比羊沟县的张逸晨这边慢,但好在也*已经有一个县在开始干活了。
苏玉成因为不认识祖洪才,在遇到工程难题的时候没法直接问他。
但没关系,他们遇到的所有事情,苏木栖都可以写信问自己的侄子苏木栖。
苏木栖会帮他问室友祖洪才的,祖洪才也愿意很好的解答他的疑惑。
有时候,祖洪才还亲自提笔回信给苏玉成,将信装在苏木栖给苏玉成的回信当中寄过去。
慢慢的,祖洪才和苏玉成也成了笔友。
对于苏玉成这边,祖洪才便很好解释了,他为什么能知道这么多工程实践当中的操作?
当然是因为这些问题提前施工的张逸晨已经遇到过了,在他们两人的实验之下已经解决了这个难题啦!
苏玉成非常接受这个理由,一点儿都没有怀疑。
在祖洪才和于小英刚刚到燕京城里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夏季刚开始的时候,祖大寿和祖刘氏非常的想念祖洪才和于小英。
所以他们前两个月的时候,每月等到祖洪才放假的那一天前,总要早早准备起来。
要提前挑一天做好铺子里购卖三、五天的糕点,然后提前三天出发,提前一天晚上确保能到达苗师傅家中,来看看祖洪才和于小英。
他们来的时候会赶着自家的牛车,慢悠悠的走两天,牛车上拉满了粮食、糕点、土特产等等一车东西,都是送给苗师傅的。
二老生怕礼物送少了,自家人占了苗师傅太多的便宜,生怕苗师傅这边心里会有些不乐意。
在第一次祖大寿送于小英和祖洪才到苗师傅家中的时候,就想给苗师傅塞银子,充当于小英的住宿费和伙食费了。
只可惜苗师傅人特别好,坚决不肯收银子,祖大寿没办法,只能把银子又带回家去了。
现在他和妻子祖刘氏再次过来,便直接拉了一车东西过来。
苗师傅只能收了,毕竟总不可能让他们把这一车东西千里迢迢又拉回去,浪费人家的一片心意吧。
到了京城之后,苗师傅家很宽敞,房屋很多,祖家老两口都不用再额外花钱去住客栈,都可以借住在苗师傅家中。
苗师傅也会用他们拉来的土特产赶紧做一些好吃菜肴,好好地招待祖家老两口,尽一尽地主之谊。
祖家一家四口在苗师傅这里又团聚了,不得不说还是很开心的。
祖洪才每次见面的时候都不让二老在苗师傅家里闲着,主动带着他们和于小英到燕京城里和城郊的各个景点去玩一玩,到小吃铺里面去看一看、吃点东西之类的。
祖家二老心中很高兴,看着自己的儿子祖洪才在太学里适应的很好。
每次出门游玩的时候,二老和祖洪才、于小英偶尔也会遇到一些祖洪才的同学和家眷。
祖洪才的这些同学和同学的家眷对他们都挺好的,不仅和祖洪才聊得看心,那些女眷们和于小英也很熟悉,都有话聊。
他们对于祖洪才的父母也有礼貌地打招呼,没有任何看不起的感觉。
于是祖大寿和祖刘氏便放心了,知道儿子和儿媳妇儿没有骗自己。
证明祖洪才在太学真的没有受人欺负,于小英也确实是过得很不错。
于是来了两次之后,他们也不再像之前那么频繁的到燕京城里来了。
毕竟二人要到燕京城一趟要提前几天把卖的糕点全部做出来,一来一回的路上还要浪费几天的时间。
路上奔波劳累不说,花销还很大,还耽误他们多赚钱,毕竟赚不到就是亏钱嘛。
之前有那么多的动力和闲心,完全是因为二老担心自家儿子、儿媳妇儿过得不好。
现在既然放心了,两口子便不想再那么频繁的跑了。
于是到了第三个月,祖大寿和祖刘氏已经不想再跑燕京一趟了。
他们只是托即将去燕京城里送货的朋友顺便帮自家送了一些土特产到燕京城的苗师傅家。
反正礼多人不怪嘛。
他们二老心中都非常善良,总觉得自己把东西送出去了才安心。
在刚刚入秋的时候,祖洪才便收到了张逸晨的信。
信中说道一个好消息:羊沟县内的坎儿井基本上已经完工了,最后不知道成效会怎么样。
张逸晨还是有些担心的,今年的粮食收成会不会增长?秋收之后能不能真的多出千亩良田来?
祖洪才心里也没底,不知道羊沟县具体的情况会怎么样?产量能比之前好多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妻能扛鼎(科举)》 30-40(第5/14页)
良田能多出来多少亩?
但他可以拍胸脯向张逸晨保证,粮食产量绝对会增加,良田数量也绝对能多出来。
就在这时,他的室友苏木栖匆匆向他跑来了,说到:“祖贤弟,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我们快回宿舍里慢慢说。”
经过一个夏天的同宿舍相处,以及共同研究坎儿井工程的战友情,祖洪才和他的舍友苏木栖已经从以前的敌对关系,变成现在的挚友了。
苏木栖等二人回到宿舍里之后,就关上门悄悄说道:
“祖贤弟,我收到一个消息——燕王妃徐氏准备要招一个女子护卫队,大约三五百人左右,护卫她左右,常常能伴她身边。
年龄大约要求十三岁到十八岁之间,需要有一些武功基础,还要识文断字。
对于女子来说,这可是一个有可能获得官身的机会。
而且能在燕王妃徐氏面前露露脸,对女子日后的婚嫁都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大家闺秀们挤破了头都想进这个护卫队。
之前在官宦人家里面招了一圈,但可惜没招够人。
燕京城里官宦女子满打满算也没招出来三五百个既学过武功,又能识文断字的人。
只可惜我苏家的女孩子更是没有一个学武功的,这一波全都落选了。
于是燕王妃又放宽了一些条件,识文断字的人即可,即便没有学过武功,但只要身体好,日后想要学武功就可以报名。
虽然燕京城里识文断字的女子很多,但好些大家闺秀们体格都弱不禁风的,第二步考试都通不过。
我有一个堂妹侥幸通过了。这个女子护卫队现在却还是只刚刚突破了两百人,还有很大的缺口。
燕王妃徐氏现在准备第三次放宽条件了,需要我们这些有官身的人家推荐一些身家清白的平民百姓家女子,参加这个护卫队的考试。
我立马就想到了你的娘子于小英,她不是正好文武双全吗?你想不想通过我们家的关系,让她报名参加一下这个女子护卫队的考试?”
祖洪才闻言心中大喜,他可是知道这个鼎鼎大名的女子护卫队的。
之前燕王爷和朝廷打仗的时候,是带着他的三个儿子外出征战的。
燕王妃徐氏当时就带着燕京城里的官员、军队,以及她的这支女子护卫队坚守燕京城。
燕王妃徐氏的很多命令,都是通过这支女子护卫队的人传递出去的。
这支五百人的女子护卫队,就是燕王妃徐氏延长出去的眼睛、嘴巴、手和大脑。
是很得到燕王妃徐氏信任的人。
祖洪才他们当年到燕京城里的时候,战争已经打响了,而且快要结束了,自然听过这支女子护卫队的鼎鼎大名。
却没有想到,原来在开战两年之前,燕王妃徐氏就已经在招募这支女子护卫队的成员培养了吗?
有一次,燕王爷和王子们战略失误,被一支敌军绕到后方,直逼燕京城。
当时就是燕王妃徐氏,带着这支女子护卫队,以及燕京城里所有的官员和将士们,众志成城,最终守住了燕京城一个月。
一直等到燕王爷和众王子们班是回城,将朝廷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立下了大功。
燕王登基后,现在的燕王妃徐氏顺利做了皇后,跟着她的这些女子护卫队的人们基本上都有了官身。
有些女子继续在军队里带领女兵,进行护卫工作和帮助徐皇后传令。
也有一些女子进了朝堂,做了女官,还做得很不错。
之后继位的皇上虽然不是燕王爷登基后第一次立下的太子,但也是徐皇后亲生的儿子之一。
所以等燕王去世之后,徐皇后也当了皇太后,继续享受尊荣。
跟着她的女子护卫队也过得非常好。
这是一张安全牌,跟着燕王妃徐氏混准没错的!
祖洪才差点儿立马就答应下来了。
可是之后祖洪才转念一想,自己的妻子于小英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的于小英了,她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计划。
自己可以给她一些人生建议,向她陈述利弊,但是绝不能莽撞的帮她做决定,剥夺她自己的想法。
于是祖洪才决定先等休沐的时候回苗师傅家里与于小英见一面,二人商量一下,之后再决定要不要通过苏家帮于小英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