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60-70(第1/42页)
第61章 带全村 豆腐娘子选豆腐
沈宁见高里正领会自己的意思,就开始列单子,需要很多老豆腐、做素鸡的千张、做素烧鹅的油豆皮等。
她懒得自己磨豆腐,既然村里有现成的直接换最好,节省时间和体力还提携其他几家赚豆子。
这也是她和裴长青的计划。
情意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你有好事儿想着他们,哪怕利益微小,但是积少成多,他们也会很感激。
这是人心,懂人心才能成大事。
这是裴长青前世老早就总结的经验教训。
他们前期考察了大家的性格和人品,第一批自然挑选对他们真心实意的人家。
后续也会有第二批第三批,因为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需要的人手和原料也越多,需要全村乃至附近村一起提供。
另外她还需要一些配料,做菜的各色香料、白酒黄酒烧酒、菜籽油、猪油、香油等。
高里正都记下,他怕自己有疏漏沈宁不好意思开口,就道:“阿宁,我要是不在家,缺什么你只管置办,回头我们对账就好。”
沈宁自然答应,她把自己装订的账本拿出来唰唰一顿写,然后请高里正签字。
之前高里正送的萝卜、坛子她也有记账的。
中夹纸,炭笔记录,横版。
高里正眨眨眼,接过本子凑近看又拉远看,翻过来看横过去看,“哎呀,阿宁,真有你的啊,这是怎么个说法?”
他看不懂,但是感觉比他的账本子清楚多了。
就是这些基里拐弯像字又不是字的东西是什么?
沈宁面不改色地撒谎,“里正伯,我和二郎现在识字不多,记账更费劲,我瞅着有几个字翻来覆去的用,那不如找个简单图画代替?珍珠和阿年就帮我们想了这些简单好写还好记的,你看1对着一和壹,2对着二和贰,这样下去,看起来一目了然,写起来省事还省纸呢。”
壹贰弎这些实在不方便记账,更不适合算术。
她和裴长青就耍心眼儿,晚上小鹤年教大家读书的时候就故意引导小珍珠“发明”123。
小珍珠学习不认真,平时手可有劲儿,一些子就软,小棍棍儿横不平竖不直,沈宁故意给她扭曲一下,就变成2,引起了小珍珠的兴趣,乱写乱画,沈宁加以引导,7、8什么的也就出来了。
再加上小鹤年聪明,就那么几个符号么,很自然地就写出来了。
沈宁再和裴长青夸张地表示一下“二哥,咱们崽儿真会呀,这些符号写起来省事,咱们拿来记账吧”。
然后1代表壹,也念壹好了。
再说竖版眼睛都看瞎了,不如横着一目了然,反正他们没文化,没有固定的阅读习惯么,横着竖着无所谓。
再拿板子比着画出格子,一行行记账,那真的比竖着清晰。
小鹤年也接受良好,毕竟他也才开始读书。
数字还无所谓,横版对高里正这个古人就很不方便,但是,他也接受良好。
豆腐娘子就意味着能耐,她做的就是有意义的,错不了。
高里正自动给沈宁找了理由——为了账本保密。
这样写谁能认出来这是他们的账本?
谁又能看懂?
沈宁笑道:“里正伯,这是小孩子瞎玩,我们也没文化,就瞎闹。你看你重新设计几个符号咱记账呗?反正就把难写的数字替换一下就成。”
高里正:“不用不用,我瞅着这个挺好,看顺眼很方便,比如这个0,你要是○就不得劲了。”
沈宁暗笑,最好不换,要不她和裴长青还得重新适应,这样他俩最方便。
高里正:“阿宁,以后你记总账,我每过几天跟你报账。”
沈宁自然没意见,就算高里正有账目,她自己也要有一本账的。
她和裴长青的习惯,必须记账,没有账目不踏实。
她又写了几行字和数字。
高里正感慨道:“别说,真当是省纸。”
用这个符号记账,半行字顶以前一页纸了。
沈宁又请他保密,免得传出去让读书人不满,再以为他们不学无术,影响阿年读书。
高里正原本还寻思收税粮也这样记账就好了,听沈宁这样说他又清醒了,祖祖辈辈的习惯不好改,贸然说出去怕是容易引人非议呢。
也罢,就当他们自己的秘密记账方式好了。
沈宁之前做了二十来斤腐乳,给高里正带走十五斤,自留五斤。
接下来商量做大批量的腐乳。
需要的老豆腐数量很大,也不能只从大伯娘几家订,她打算发动全村优中选优,六两换一斤,既能提升村里人点豆腐的水平也让他们跟着赚点豆子。
至于腐乳沈宁也不打算全部自己做,数量太大,自己做累死个人。
她愿意教给高里正,让他家做一部分,她这里做一部分。
高里正摆手,“阿宁,不同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味道不一样。我家做了豆渣酱油,腐乳还是你把关吧。需要人手你只管喊人,甭管我家你大娘嫂子的,还是你家大娘嫂子还是其他人,你只管喊,工钱就按雇人的标准,你谈好了,回头让他们找我老婆子支钱。”
沈宁现在没钱,都由他统一支付。
两人都不怕帮工会把配方偷出去告诉人。
首先沈宁选的是人品可靠的。
其次客观上也不可能。
村里人世世代代都住在村里,去不到别处,即便有机遇能举家搬迁也没用,他是里正,他卡着户籍这关呢。
他不点头,谁也搬不走。
更何况,这年代除非你考取功名去外地做官,否则普通农户、匠户一辈子没可能去外地。
离不开村里,谁会谁又敢随便把里正的买卖透漏给外人?
看看柳家洼就知道了。
柳大爷都不给村里人钱,白指使他们做活儿呢,也没人往外透露柳家的生意。
这年代宗族、村落约束力是很强的。
而他们有需要找帮工,也得先从村里找,村里人干不了才能找外人,自己吃肉得让村里人跟着喝汤。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自然没人随便破坏。
沈宁就同意了。
高里正不管她找谁,他相信豆腐娘子的本事,他让沈宁给找了个筐子,把腐乳坛子、腌萝卜坛子都装上,拎着回家。
他要去订明儿去县里的豆制品,等从县里回来,估计沈宁那边的素鸡素烧鹅就好了。
回到家,他先让老婆子带人给沈宁送需要的材料,除了沈宁点名要的,另外还让送一些葱姜蒜啥的。
陶氏也不多问,只管让田氏一起收拾,另外俩儿媳妇在养猪场养鸡场忙活呢。
田氏的那个嘴啊,歪得不行不行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60-70(第2/42页)
嫉妒,疯狂地嫉妒。
公爹这是被沈宁给下蛊了吧,言听计从的。
高里正则出去订货了。
别看他以前没上门儿,实际他对和沈宁关系好的那几家擅长做什么都门清儿。
这就是里正的本事。
他又佩服豆腐娘子的本事了,村里这几家没一股脑做一样的东西,各有特色。
现在他进货也能分开,还避免他们恶性竞争。
他知道大伯娘三家一直合伙儿,主要做豆腐、豆干、千张,少量油豆皮。
阮荷花擅长揭油豆皮,做成豆皮笋。
黑壮嫂子会做腐竹,也是油豆皮做的,拎起来挂成枝条状晾干。
毛蛋儿娘老嫩豆腐点得都不错,她的豆腐得沈宁夸过的,味儿正,豆腐压得实诚,不少人喜欢和她合伙儿做。
他先去荷花嫂子家订油豆皮。
荷花嫂子天天揭油豆皮,她四哥得空还挑担子去外村换豆腐啥的。
他一个男人人脉广,认识几个家境颇不错的,人家舍得吃千张、豆干、油皮这些。
油豆皮保存时间久,所以她多做些攒着。
高里正直接给买空了,一共五十斤,自家二十斤,给沈宁那边三十斤。
他又给沈宁订了二十斤千张,做素鸡用。
荷花嫂子和她婆婆都惊呆了。
荷花嫂子:“里正叔,你要恁些呢?”
高里正笑道:“对,我往霍家送,自己做太费劲,阿宁说不如直接从你家拿。”
他想得很清楚,自己不图这些人感激,不如集中经营豆腐娘子的名声,让这些人感激阿宁,跟着阿宁好好干活儿。
本身也是阿宁提议他买这些人家的。
他自然要卖沈宁这个好儿。
荷花嫂子和张母果然感激得不行,豆腐娘子咋恁实在呢,不但教她们点豆腐,还帮她们赚豆子呢。
今儿这七十斤的油豆皮和二十斤千张,她们就能赚八斤11两豆子!!!
哪敢想啊?
就在家里做,不用出去四处跑就能换到豆子!
她四哥认识几个家境不错的,人家愿意吃豆皮千张豆干这个,好几天去一次,也就能赚到一斤豆子呢。
人高里正隔几天还要呢。
高里正让她去找陶氏结算豆子,又去黑壮嫂子家进腐竹。
现成的40斤都被他换走了。
听说是沈宁让里正来买自家腐竹的,黑壮嫂子不肯要那么多豆子,“里正叔,一斤豆子给我一两赚头就行,那一两给豆腐娘子。”
高里正:“一斤赚二两,都是这个价儿,你好好做,我以后隔几天就来买。”
他没时间多啰嗦,又预订二十斤千张明儿早上交货。
正好毛蛋儿娘在家刚做了豆腐,高里正直接去订了十五斤让给沈宁送去。
毛蛋儿娘一直做豆腐自己吃,和邻里合伙人轮流做,没曾想今儿里正来定她的豆腐。
高兴得有些语无伦次。
高里正:“我给县城送呢,阿宁怕我受累,让我从你们几家轮流买豆腐。”
说好了,不是固定从你家,下一次换别人的时候你也甭不乐意。
毛蛋儿娘当然没意见啊,高兴道:“之前我送阿宁尝豆腐,她夸我做的味儿正,今儿就给里正推荐我了,阿宁真是大好人。”
高里正心道,可不么,豆腐娘子说的这几家,都是做豆腐最好的几家。
村里还有一些虽然学会了做豆腐,但是做的吧,也就他们自己吃,换都不一定有人换。
手艺还是差别很大的。
他又去了裴大伯家。
订上二十斤豆腐,二十斤豆干,明早上要。
他订这些,又一下子要,大伯娘他们明儿一早得做两锅。
这会儿就赶紧泡豆子。
就是自家小石磨不够用的,明儿天不亮起来推磨也磨不完这些豆子。
她便去找沈宁,看看沈宁明早用不用石磨,不用的话她让张氏一早过来推磨。
沈宁不在家,裴母说不用,让她只管来推磨。
她家现在只磨煎饼的浆子和面粉,不做豆腐,村里人送的吃不完。
大伯娘拉着裴母感激道:“让我说啥好呢,里正说他家不做豆腐了,以后从俺们几家拿,让俺们一直做。这都是阿宁给说的呀。”
裴母心里骄傲,表面谦逊道:“那孩子是实在人,你们帮她和二郎那么些,她两口子可记着呢,整天说多亏大伯和大伯娘帮衬。”
大伯娘笑得露出小舌头,“俺们以后呀就跟着阿宁干了。我得日夜跟灶王爷求求,让阿宁和里正的生意做大些,这样俺们就能一直跟着做豆腐。”
裴母:“放心吧,肯定大的,阿宁说要做不少腐乳,需要恁老些豆腐呢。”
大伯娘眼睛一亮,她并没有想学做腐乳,能给做豆腐就很好。
“弟妹,这一天能要多少豆腐?”
裴母:“那我不清楚,要是高里正去城里卖得好,估计就很多。这东西差不多得二十多天才好呢,得多做了备着。”
小鹤年和小珍珠正在檐下挂新萝卜条呢。
小珍珠:“大奶奶,我娘说要择优录取,鼓励村里人做更好的豆腐,明儿一早让大家伙儿送豆腐来比一比。你家豆腐好吃,肯定可以选上。”
大伯娘:“哎呀,明儿不行,我给里正家做豆腐呢。”
小珍珠:“为什么不行?你和三婶儿四婶儿家一起做,好几口锅呢,只要能推出浆子就能做呗,我们家石磨这两天不用,大奶奶你就来推吧。”
大伯娘乐了,“还是珍珠聪明,那大奶奶就这么干。”
她不会跟沈宁走后门的,但是她豆腐做得好,公平竞争一点都不怕。
沈宁正在街上和妇女们说呢,“我要老豆腐给县里做腐乳,一斤豆子三斤豆腐那种,不要太嫩呀。明儿一早你们先把豆腐拿来我瞧瞧。为了公平公开,你们就把豆腐放那里,我不知道是谁的也不会偏心谁,合用的就留下,不合用的就拿回去自己吃。”
“豆腐娘子,俺们信你,俺们这就回家泡豆子!”
妇女们纷纷兴奋地跑回家准备去了。
废话,当然要积极啊,尤其那些自信豆腐做得好的,要是能被豆腐娘子选上,那是多大荣誉啊。
不只是荣誉,还是豆子啊。
这要是一直做,那就一直可以赚豆子啊。
里正和豆腐娘子带全村赚豆子呢!
第二日天还黑着呢,整个裴庄就苏醒了,很快石磨轰隆转动,锅碗瓢盆叮叮当当,笑声随着炊烟在上空飘荡。
大家伙儿忙得热火朝天的。
今儿张氏不挑担子出去换豆腐了,而是跑到沈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60-70(第3/42页)
宁家来推磨。
以前张氏她们三个一天能换六斤豆子回来,现在一斤都换不到,因为绝大多数村民都自己做豆腐,毕竟还多豆渣吃呢,所以三婶儿四婶儿不去了,只有张氏不放弃,每天还挑担子出去。
她嘴皮子利索,为人又热情,之前教人点豆腐积累了人情。
现在她六两换一斤豆腐,另外也带了千张豆干豆皮随卖。
两三天也能换斤豆子回来。
在没有多少活儿的时候能额外赚点豆子回来,甭管多少那都是收入。
反正张氏依然干劲十足,毕竟不出去一粒豆子都得不来呢。
她朝沈宁笑道:“阿宁,你真厉害,把咱整个村都给带动了。”
沈宁笑道:“咱这是互相成全,我负责教你们做,你们负责做,里正伯负责卖。”
张氏也笑,“就是你厉害,带着俺们都赚豆子。”
今儿是小鹤年的读书日,沈宁早起先和裴母做饭。
把茄子干泡发,然后加上上梁那天肥肉煸的猪油炒炒加大酱焖熟,又把韭菜洗洗切碎末,然后把鹅蛋搅和搅和,摊个薄薄的大蛋饼,卷成蛋卷拿出来切段,再添上半瓢水,烧开,把韭菜丢进去,再把留下的一点蛋液倒进去,把碗也用汤冲冲。
鹅蛋卷和酱茄子给阿年带一半,都用煎饼卷着,去了书肆让谢掌柜的后厨帮忙热热就好。
韭菜蛋花汤就当早饭配汤。
拿槲叶给包几块腐乳,让阿年拿去和谢掌柜他们尝尝。
早饭因为有腐乳和韭菜蛋花汤,裴长青都多吃了一个煎饼。
小珍珠更是胃口大开,比小鹤年多吃了一个煎饼!
小鹤年看看她,知道的你比我大一会儿,不知道的还以为大一年呢!
小珍珠抚摸着小肚子,“心满意足!娘,这几个腐乳都好吃,每个我都很享受!”
待裴父推着专车送阿年上学以后,沈宁又开始挑选豆腐了。
荷花嫂子几个被高里正订货的人家没送豆腐,主动把机会让给其他人家了。
大伯娘因为是三家合伙儿,所以也做了十斤豆腐参选,没做多。
村里不少妇女早起推磨点豆腐的,她们也没做很多,一家做三斤豆子的。
选不上自己也能吃。
妇女们为了公平,都用干净笸箩、茶盘盛着豆腐,上面盖着干净的包袱,依次放在沈宁家堂屋、灶房,让她选。
沈宁打开一个,轻轻按了按,看看含水量,再掰一点尝尝味道。
“嗯,这个不错,要了。”
人群中一个妇女瞬间欢呼起来,“是我的,多谢豆腐娘子。”
沈宁一连留了四份,第五份水分有点多大。
她都说了一斤对三斤,这人怕是得有四斤,当然可能是没学好黄豆和水的比例怎么调,不小心就倒多了。
平时自家吃很多人做一斤黄豆五斤水呢。
她没要,人群中有个妇女神情失落,嘴角瘪了瘪,眼圈就红了。
张氏笑道:“这是怎的了?学点豆腐的时候没学好啊?要是哪里不会,趁着大家伙儿都在,赶紧问问。”
那妇女觉得丢人,擦擦眼泪儿,道:“可不赖我,我本来兑得很准的。”
是她婆婆喜欢占便宜,说人家要三斤的,那你多来点,弄个三斤半也没啥。
怎么没啥?
人家豆腐娘子丁是丁卯是卯,哪里会没啥?
别人的都要了,单单不要她的,多丢人啊。
沈宁多半都留了,没留的有的水分大,有的味道不行,有的压得有些散,里面都有蜂窝眼了。
选完以后,沈宁笑道:“没选上的也甭觉得丢人,做腐乳的豆腐要求就是很高的。大家伙儿再接再厉,明儿早再送一波,够数就先不要,过阵子再要。”
有她这句话,那些没选上的妇女这才转阴为晴,纷纷跟沈宁道谢道歉。
“俺不是故意做这样的。”
有的没学好,有的就是笨,有的是家里人拖后腿。
沈宁鼓励她们回去多练练,熟能生巧。
等妇女们走后,沈宁就去找三婶儿和四婶儿。
她要找裴大民的媳妇儿顾氏和四婶儿一起做腐乳,她们负责切豆腐块、晾干、装坛,回头她带着裴母做配料,她们负责蘸料、装坛。
干活儿的时候一天给十五文。
人选是裴大民的媳妇儿顾氏。
顾氏好像有点社恐,不大往人前钻,整天窝在家里做活儿。
另外一个就是四婶儿。
四婶儿虽然学东西慢,也不那么爱懂脑子,但是干这些简单活儿却干脆利索,力气也大,正适合搬坛子呢。
“三婶儿,四婶儿,这是我和高里正商量的价钱,你们看看……”
“看啥呀看,好滴很!”俩人异口同声,又笑起来。
顾氏也表示乐意的。
切豆腐而已,又不累。
沈宁提了一下要求,要尽量切得大小一致,有碎的要挑出来。
两人表示绝对没问题。
沈宁就领着她们回去切豆腐。
她们自带干净砧板和菜刀,沈宁……不提供。
顾氏和四婶儿俩在堂屋切豆腐,切好了摆在大匾箩里晾着,然后继续切,等晾干到没有一点水分便收进码放了稻草的坛子里。
沈宁则带着裴母和小珍珠去做新产品了。
素烧鹅好做,就是把多张油豆皮刷酱汁叠起来即可。
豆腐泡也好做,先低温慢炸把豆腐里面的水分炸膨胀,让豆腐鼓起来,第二遍则高温快炸,让豆腐泡外皮变得金黄,外酥里嫩。
主要得耐心,费功夫。
做汤、炒制、豆泡酿肉,吃法多样,香浓美味。
沈宁一边做一边给裴母说要点。
她用菜籽油炸的,菜籽油独有的香气和烟气反而能给豆腐泡增加风味儿。
那香气,真是香飘十里地。
沈宁没让小珍珠碰这个,怕烫着她,而是给她一个试吃员的工作,让她负责坐在一边尝味道。
结果小珍珠尝油炸豆腐都尝了个肚圆。
她摸着自己的小肚子,打了个饱嗝,“这个豆腐泡真好吃,外面酥酥的里面一包水,外酥里嫩。呀,好幸福啊,吃油炸豆腐吃到顶脖儿,说出去谁信啊。不行,我得跟二蛋他们显摆显摆,馋馋他们。”
小鹤年不在家,小珍珠少了个玩伴儿,如果不给奶和娘帮忙,她出去就找二蛋儿玩儿。
沈宁就让她带几颗去显摆,你跟人显摆得给人尝尝,不给人甜头单纯显摆的那不是欠揍呢?
你让人尝尝,你显摆的时候人家都会真心实意捧哏。
小珍珠又舍不得了,“我就拿两颗吧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60-70(第4/42页)
,给二蛋儿尝尝,其他人就算了。”
这么看显摆得代价挺大,算了,她就给二蛋显摆得了。
毕竟二蛋心里都是阿年,是自己人。
沈宁没炸太多豆腐泡,她觉得这个可以让高里正免费教给酒楼和霍家大厨,让他们自己做,现炸的更好吃。
她主要做素鸡。
素鸡可以用豆腐皮做,但是要刷碱水,可以帮助定型、改善口味,之后要水煮浸泡去除碱水味儿,帮助更好定型。
草木灰碱水还没做好,她决定先试试老豆腐款的。
她剪了一个大的麻布包袱,剪成豆腐皮大小。
然后把老豆腐切块再过一遍开水,拿出来装在包袱皮里,卷成粗火腿状,用筷子旋转顶端的包袱角,一直绞,最后筷子抽出来,绞成棍儿的包袱角自己锁定,另一头也如此处理。
裴母看得很是新奇,阿宁可真有办法啊,这都行!
“阿宁,下一个我试试?”
沈宁交给她,手把手教一下,裴母基本就会了。
另一边裴母慢慢地绞紧,也做成了,笑道:“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么绞呀绞的,怪好玩儿的。”
有一种成就感。
沈宁夸她学得快,因为绞这个要一边转一边摁住包袱角的,配合不好就失败了。
做了几个老豆腐的,沈宁就开始做草木灰碱水。
草木灰碱水沈宁前世做过,用来做粽子和一些点心。
用豆腐皮做素鸡就要用碱水,否则豆腐皮不抱团,定型不好,口感也差一些。
草木灰最好用庄稼秸秆,正好家里天天烧,平时都攒着倒在东边一个挖好的土坑里,用来沤肥或者撒地里杀菌杀虫。
这会儿刚好拿来用。
沈宁让裴母找了好几个麻布袋,之前用来装石灰的,有些破了,有些还完好的。
裴母给它们清洗干净晾干收在棚子底下,这会儿正好拿来用。
几个麻布袋套在一起,底下装上麦糠谷糠,然后把草木灰装进去。
另外烧一锅水。
等水开了把草木灰袋子放在蒸屉上,用勺子舀开水往草木灰上淋。
草木灰非常吸水,慢慢地就会一滴滴地从蒸屉下面流出来,这个就是草木灰碱水了。
至于豆腐皮素鸡,做法也简单,把豆腐皮放在碱水里浸泡一下,然后拿出来叠放在小包袱上,再卷起来,重复之前的步骤,用筷子把包袱角绞紧即可。
等做好了将素鸡包都放在锅里煮几分钟,然后浸泡两刻钟,等凉了就可以拿出来拆掉包袱皮。
沈宁自家包袱不够,还让小珍珠去管陶氏要了几个大包袱,回来剪开都做了素鸡。
到了放学时间,裴父不用人说就自己洗手洗脚洗脸、换衣服,推着鸡公车去接孙子放学了。
聚文书肆。
小少爷瞅了一眼更漏,到下学时间了,他没动。
小鹤年起身过去看了一眼,他以前没见过沙漏,这几日跟着师兄学会了看沙漏的时辰。
他笑道:“师兄,现在是申时正,对吗?”
申时正对应着现代时间四点。
小鹤年是根据看日头的位置估计时间的,乡下人都有看日头、月亮、星星分辨时辰的本领。
毕竟除此之外,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
阴天下雨就没法看了。
小少爷笑道:“你学得很好,一点没错。”
他起身,“走吧,今儿我送你。”
小鹤年:“师兄,不耽误你功夫吗?”
小少爷:“耽误什么功夫?难道我就得时时刻刻读书吗?”
小鹤年笑道:“那倒不是。”
他就是不好意思让师兄送,总觉得耽误对方的时间。
小少爷:“我每天早晚都要遛马的,送你那点时间都不够跑一圈的呢。”
小鹤年就不拒绝了。
小少爷:“你还骑驴。”
晌午他特意带着小鹤年去骑驴了,还让阿鹏负责保护小鹤年。
小鹤年可是第一次骑驴,一开始着实有点害怕,好在师兄耐心,阿鹏也很给人安全感,驴子也非常温顺,所以第一次骑驴体验不错。
小鹤年没有拒绝,“好的。”
他也不说谢谢了,因为师兄说自己人总说谢谢很奇怪,见外。
小少爷骑着先生的高头大马,小鹤年骑着他的矮脚驴。
小少爷眉飞色舞。
阿鹏没眼看,少爷,你是不是不知道自己骑马的样子?
并没有你想象的帅气,反而……小孩子骑大马,夹不到马腹,抱不住马头,能骑纯粹因为这匹马格外温顺,加上特制马鞍的功劳。
谢掌柜从前铺追到后院儿,又追上后街,“阿年,带上银子,明儿给我带一坛子腐乳过来。”
今儿中午他们吃了阿年带的腐乳,他很中意茱萸味儿的,可惜沈宁就给带了四块,说太咸,小孩子不能多吃。
结果小少爷很爱吃,就分了他一角。
谢掌柜觉得这个腐乳比柳家的好吃,柳家的腐乳不知道为什么没发透,里面还有硬块。
沈宁做的这个细腻绵软,滋味儿悠长,好吃!
小鹤年眉眼弯弯,“谢掌柜,你别着急啊,我娘正大量做呢,等好了我给你捎一坛子,不要钱。”
虽然没有和爹娘商量,但是他肯定爹娘乐意给谢掌柜一大坛子豆腐乳的,不要钱。
谢掌柜心道:我差这点钱么,我就是要吃腐乳。
他笑道:“那阿年明儿单独给我带两块呀。”
不想被少爷施舍那么一角了,不过瘾!
小鹤年笑道:“好!”
【作者有话说】
朋友圈经济√
第62章 人情变感情 启发珠算
小鹤年骑驴也没比小少爷骑马好到哪里去,但是这驴子也是极温顺的。
他牵着驴的缰绳,按照师兄和阿鹏教的要领,轻轻一磕驴腹,“驾!”
黑驴就慢悠悠地走起来。
小少爷骑马小跑一会儿,还要回来迎一迎他,却也不嫌烦。
阿鹏则策马缓行,不疾不徐。
他们在路上就碰到过来接阿年放学的裴父。
裴父瞅着骑在驴上的小孙子,笑着跟小少爷道谢。
小少爷:“裴爷爷,没什么的。”
小鹤年:“师兄,都到半路了,晚上去我家吃饭吧。虽然我家只有粗茶淡饭,但是师兄也不嫌弃,对吧。”
小少爷:“自然,你家饭挺好吃。”
无所谓吃的什么,阿年家有一种他家没有温馨,没有那么多规矩,也没有那么多算计,不像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60-70(第5/42页)
他在京城的时候吃顿饭有些人八百个心眼子,小算计都能崩他脸上,让他吃得倒胃口。
萧先生说人吃饭,一饭一菜一汤就足矣,吃饱为上,十天半个月吃一次好的即可。
关键是吃饭的氛围要舒服,若是吃饭的氛围不舒服,就要闹病。
所以他在京城那几年总是体弱生病,先生就说带他出来游学,吃几年民间饭就好了。
果然,离开京城以后先生带着他在外面吃饭,哪怕吃得不算精细,可他的身体却结实很多。
现在他也有一个民间胃,可以吃粗茶淡饭,吃下去还挺舒服的那种。
他蛮喜欢吃阿年娘做的粗茶淡饭。
中途小少爷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下了马,跟裴父要了鸡公车推推。
可他终归还小,只有八岁么,那鸡公车又算大号的,他推不太顺当。
最后裴父牵着马,阿鹏负责推车,小少爷又喊阿年一起坐车。
小少爷骑在车头上,也感觉很惬意。
“阿年真会享受呀!”
他也想天天坐这个车。
小鹤年笑道:“师兄要是喜欢,可以让王爷爷帮你坐一个小点的,以后你坐车去学堂。”
小少爷很心动,“阿鹏,我要!”
阿鹏笑道:“好的少爷,回头我就找木匠做。”
小鹤年:“我家那个王木匠手艺很好,价钱也公道,阿鹏找他做。”
虽然师兄不差钱,可小鹤年这种贫寒农家的孩子,见不得身边人多花钱。
小少爷却又很体谅人,“王木匠还帮你家做家具呢,没时间做。这样吧,等过些天你家屋子盖好了,家具做好我再做。”
阿鹏却很意外,少爷从前可是要什么就得立刻得到,不肯等待的……这是在意阿年师弟呢,想用阿年介绍的木匠,这样木匠赚钱就知道是阿年介绍的主顾,自然要感激阿年爹娘。
他不禁越发佩服萧先生了。
少爷以前也是个被宠坏的、骄纵任性不体贴人的孩子,自打跟着萧先生,就变得越来越善良、懂事、体贴人了。
可见以前在府里,是有人故意宠坏少爷,说他骄纵任性不懂事了。
把少爷养废,对他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少爷明明这么聪明、善解人意的。
小鹤年不知道这些往事,自然也不懂师兄肯等待意味着什么。
他只觉得师兄有马,不缺代步工具,所以这个鸡公车晚点也没什么,因为可以省钱还能做得更好嘛。
等待是值得的。
还不等到村口呢,就闻到一股子炸什么的香气。
几人鼻子都很灵敏,瞬间闻到了。
小少爷:“阿年,你娘亲又在做好吃的。”
小鹤年也觉得肯定是娘做的,立刻眉开眼笑,“师兄,你有口福,我娘可不知道你会来。”
小少爷:“昨儿那个素烧鹅还是什么的,就很好吃,今儿是什么?我猜猜。”
结果猜半天猜不着。
裴父一路都没插言,这会儿道:“你奶说是外面没有的,你娘新做的。”
小鹤年:“我娘忒厉害了!”
小少爷也瞬间被吊起胃口,非常期待,“阿鹏!”
阿鹏:“是的少爷。”立刻迈开大步,加快速度往阿年家去。
沈宁盘算着儿子要放学了,正准备晚饭呢。
素鸡好了,老豆腐做的没有那么多层次,但是口感更嫩一点,适合凉拌。
豆腐皮做的素鸡分层次压得格外紧实,很有嚼劲,适合炒制、炖煮,还可以油炸红烧。
沈宁两种都做了一些,直接用之前炸豆腐泡的油炸素鸡,炸得外酥里嫩一包水,炸完捞出来再用豆瓣酱和酱油红烧一下。